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應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患者43例,其中有24例患者进行了动态CT增强扫描,19例患者进行了RI扫描,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共计有37例单一肿块型,6例周围伴有卫星灶。平扫时,肿块在CT扫描结果上呈现稍低密度,在RI扫描结果中呈现高T2W1信号,低T1W1信号;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时,CT扫描和RI扫描结果中患者的静脉期和动脉期的病灶均呈现出线样状强化,延迟期中可以发现所有患者病灶中心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延迟强化。结论动态增强CT和RI扫描有助于提高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周围性胆管细胞癌;CT和RI扫描;动态增强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45-02
肝周围性胆管细胞癌是一种上皮性腺癌,主要发生于肝内小胆管末梢,是一种原发性恶性肿瘤。一般按其病理将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分为肿块型,胆管内型及胆管周围浸润型。其中,临床最常见的为肿块型。在临床治疗时,需要准确鉴别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与其他类型的肝内肿块,从而为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RI和CT扫描进行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本次研究通过对43例周围性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患者43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分布为35-71岁,临床表现包括18例上腹隐痛,7例肝脏占位,5例腹部扪及肿块。其中有24例患者进行了动态CT增强扫描,19例患者进行了RI扫描。
1.2扫描方法CT扫描仪器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CT扫描机,对23例患者进行CT3期动态增强扫描及CT平扫,扫描范围为肾下缘水平至膈顶。平扫完成后,对患者行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后进行门静脉期、肝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RI扫描仪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19例患者进行平扫及3期动态增强扫描,平扫完成后,对患者行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后进行门静脉期、肝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扫描完成后,对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病灶的数量,尺寸,部位以及形态等。
2结果
本次扫描中,共计有37例单一肿块型,6例周围伴有卫星灶;18例右肝,25例左肝;肿块直径为2.0-10.9cm,大多为卵圆形或圆形,边缘略有模糊。平扫时,肿块在CT扫描结果上呈现稍低密度,在RI扫描结果中呈现高T2W1信号,低T1W1信号,所有病灶均无明显出血及坏死现象;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时,CT扫描和RI扫描结果中患者的静脉期和动脉期的病灶均呈现出线样状强化,延迟期中可以发现所有患者病灶中心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由边缘向中心渐进填充的延迟强化现象。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肝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可能是由于胆道系统受到长期的理化刺激或慢性炎性刺激引起的[1]。患者在初期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纳差或上腹不适,少数患者伴随有扪及腹部肿块。病理学研究显示,多数胆管细胞癌多为单发性肿块,质硬且常会诱发周围胆道梗塞。
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RI扫描结果中,多为单发肿块型病灶,仅少数存在卫星灶;由于肿块少有液化坏死现象[2],因此在CT扫描结果中多呈均匀的低密度影;由于患者病灶内主要成分为纤维,所以在RI扫描结果中呈现高T2W1信号,低T1W1信号。同时,由于存在纤维基质,在体积较大且靠近肝包膜下方的病灶中,往往会导致发生肝包膜回缩,这是肝外周胆管细胞癌区别于其他病症的一个重要特征。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中,患者的扫描图像中病灶多呈边缘线状强化,在本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均有此种表现,这是胆管性细胞癌区别于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由于肿块内主要成为为纤维质,因此在增强扫描结果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延迟强化现象。在本次研究中,CT和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中具有病灶的延迟强化,这也是区别其他肿瘤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通过掌握肝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CT及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中的特异表现,能够有效地提高该类肿瘤的临床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龚炳昌,缪立,谢林江.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21(7:698-701.
[2]蔡炳,李跃明.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征象分析[J].中国CT和RI杂志,2011,9(4:28-31.
[3]otosugi U,Ichikawa T,Nakajima H,et al.Cholangiolocellular carcinoma of the liver:imaging findings[J]. 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9,33(5:682-688.
[4]龚炳昌,缪立,谢林江.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21(7:698-701
[5]蔡炳,李跃明.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征象分析[J].中国CT和RI杂志,2011,9(4:28-31.
【关键词】周围性胆管细胞癌;CT和RI扫描;动态增强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45-02
肝周围性胆管细胞癌是一种上皮性腺癌,主要发生于肝内小胆管末梢,是一种原发性恶性肿瘤。一般按其病理将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分为肿块型,胆管内型及胆管周围浸润型。其中,临床最常见的为肿块型。在临床治疗时,需要准确鉴别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与其他类型的肝内肿块,从而为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RI和CT扫描进行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本次研究通过对43例周围性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患者43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分布为35-71岁,临床表现包括18例上腹隐痛,7例肝脏占位,5例腹部扪及肿块。其中有24例患者进行了动态CT增强扫描,19例患者进行了RI扫描。
1.2扫描方法CT扫描仪器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CT扫描机,对23例患者进行CT3期动态增强扫描及CT平扫,扫描范围为肾下缘水平至膈顶。平扫完成后,对患者行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后进行门静脉期、肝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RI扫描仪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19例患者进行平扫及3期动态增强扫描,平扫完成后,对患者行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后进行门静脉期、肝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扫描完成后,对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病灶的数量,尺寸,部位以及形态等。
2结果
本次扫描中,共计有37例单一肿块型,6例周围伴有卫星灶;18例右肝,25例左肝;肿块直径为2.0-10.9cm,大多为卵圆形或圆形,边缘略有模糊。平扫时,肿块在CT扫描结果上呈现稍低密度,在RI扫描结果中呈现高T2W1信号,低T1W1信号,所有病灶均无明显出血及坏死现象;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时,CT扫描和RI扫描结果中患者的静脉期和动脉期的病灶均呈现出线样状强化,延迟期中可以发现所有患者病灶中心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由边缘向中心渐进填充的延迟强化现象。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肝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可能是由于胆道系统受到长期的理化刺激或慢性炎性刺激引起的[1]。患者在初期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纳差或上腹不适,少数患者伴随有扪及腹部肿块。病理学研究显示,多数胆管细胞癌多为单发性肿块,质硬且常会诱发周围胆道梗塞。
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RI扫描结果中,多为单发肿块型病灶,仅少数存在卫星灶;由于肿块少有液化坏死现象[2],因此在CT扫描结果中多呈均匀的低密度影;由于患者病灶内主要成分为纤维,所以在RI扫描结果中呈现高T2W1信号,低T1W1信号。同时,由于存在纤维基质,在体积较大且靠近肝包膜下方的病灶中,往往会导致发生肝包膜回缩,这是肝外周胆管细胞癌区别于其他病症的一个重要特征。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中,患者的扫描图像中病灶多呈边缘线状强化,在本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均有此种表现,这是胆管性细胞癌区别于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由于肿块内主要成为为纤维质,因此在增强扫描结果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延迟强化现象。在本次研究中,CT和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中具有病灶的延迟强化,这也是区别其他肿瘤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通过掌握肝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CT及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中的特异表现,能够有效地提高该类肿瘤的临床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龚炳昌,缪立,谢林江.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21(7:698-701.
[2]蔡炳,李跃明.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征象分析[J].中国CT和RI杂志,2011,9(4:28-31.
[3]otosugi U,Ichikawa T,Nakajima H,et al.Cholangiolocellular carcinoma of the liver:imaging findings[J]. 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9,33(5:682-688.
[4]龚炳昌,缪立,谢林江.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21(7:698-701
[5]蔡炳,李跃明.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征象分析[J].中国CT和RI杂志,2011,9(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