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徒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f_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兄张生,教授兼小说家,每逢弟子们发表了什么文章,出了什么书,推荐到朋友圈的同时,言必称“爱徒”。看得次数多了,我忍不住开他玩笑:张教授能否明示一下,哪个弟子算是孽畜?他哈哈一笑:都是爱徒!
  张师兄如今翼护学生有加,颇有师道尊严,不过他当年做弟子时候,据说也不像个“爱徒”,因为课堂讨论上,他喜欢干架,一个人干一群同门。他喜欢写小说,大概持的是理论无用论,争得不可开交。事后,还一鼓作气写了一篇批评文章,问导师能不能公开发表,导师说:随便发,向我开炮。
  导师就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丁帆教授。丁老师教中国新文学,也就是俗称的现当代文学,现在是文学院的资深教授,至今仅博士生就培养了近百名了。作为他的一名博士,我不知道在导师的眼中,属不属于“爱徒”,不过回忆起当年初次与丁老师见面,至今仍觉得莞尔。
  2000年,我在一所大学读硕士。学校所在城市位于“兵家必争之地”,正面上说就是地处交通要道,学者们南来北往,必经此城。反面理解就是过客匆匆,没几个过夜停留的。既遇不上大学者,也缺少学术氛围,也就只能泡图书馆、满城瞎逛荡了。寂寞有寂寞的好处,我索性每到夏天就躲到汉墓景点去,一为清净读书,一为避暑乘凉。在那期间,还写了几个小说,属于所谓的“苦闷的象征”,他年如果我爆红了,我会自封为古墓派作家。
  有一年,论文答辩季到了。作为跑腿师弟,我被指派去接送外地来的答辩老师。事先我看过海报,知道请的是南京大学的教授丁帆老师。丁老师我从没见过,但名字不陌生,翻开当时流行的《读书》,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上面。图书馆里学术杂志本刊编委一栏中,丁老师的名字常常排第一个:按姓氏笔画排列。我曾经暗想,这也是姓丁的好处之一啊。
  和我一起去的是个师兄,答辩人之一,帅而高,由他在出站口举牌子,我则负责喊出租车。那时候出站口比较杂乱,具体怎么接到的,也记不得了,反正是匆匆上车,送到了宾馆。师兄高颜值担当,估计丁老师对我也没留下什么印象。
  回宿舍后,我的硕士生导师打电话对我说,丁老师已经吃过晚饭回宾馆了,你去拜访一下,哪年你考博士了,丁老师说不定能收你。我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可是我实在不知道去和丁老师说什么,于是私下问了几个师兄师姐。有的出主意说,你约丁老师林荫散步,讨论讨论小说写作;有的支招说,你买本丁老师的书,请他签名。还有个古典文学的家伙说,你约丁老师出来喝酒,我们一起上,灌倒他,明天连答辩都一起免了。
  都是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后来我还是壮壮胆,一个人去了宾馆。宿舍离宾馆有两站地,天气较热,刚出校门口就出汗。又走了一段路,看到路边有卖西瓜的,心里想,带个西瓜去吧,这么热的天,总不能让丁老师给我倒水喝吧。买的时候故意挑了个大个儿的,拎起来可受了苦,指头勒得生疼。快走到宾馆门口,忽然又想起来一件事:这么大的西瓜,到时候怎么弄开呢? 不能用手砸吧!我立刻想起了一个方法,用细尼龙线勒住西瓜,来回拉锯,可以一分为二。这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转而又觉得这想法太搞笑,难不成让一个学者在房间里锯西瓜。随走随想,恰好看到一个超市,算了,好事做到底,买把刀吧!
  当我敲开丁老师房门的时候,他没有惊讶。估计是我导师事先和他说过了。我提西瓜进去,丁老师笑着说,宾馆里有果盘,吃了一肚子西瓜。可是看到我从身后掏出把水果刀的时候,我明显感觉他的表情变了。不过也就愣神了几秒,丁老师嗨的一声笑了出来,送西瓜,你还带送刀的!
  他热情让我坐,问我专业情况,问次日答辩安排,毫无大学者的架子,我瞬间放松了下来。临走时,丁老师送了我一本《文学的玄览》,签了名。后来,我认真写了一篇书评,发在本校的学报上。
  多少年后,同门聚会,酒喝得嗨了,每一个人都谈入门前如何面见导师的,只有我笑而不语。可是丁老师却揭了我的老底:他当时来看我,一开门,进了房间,突然掏出了一把刀来。从此,我在同门里有了刀逼导师收徒的传奇故事。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从初入门时候的敬畏导师,到如今每见更亲,相谈甚欢,不由想起与丁老师初见的这段插曲。
  进了师门后才发现,丁老师看起来严肃,其实为人和善热心,对学生尤其宽容。或许他年轻时候对学生很严格?过于严厉?师姐们似乎更怕一些?但我看过大师兄们写的文章,丁老师号召学术讨论时,不分师生,谁有道理谁可以向他开炮的。严厉之说,估计都是表象,所谓的师道尊严,老师也总要端着点吧。
  等我入了师门,丁老师已经完全与民同乐、其乐融融了。恰好大家建了微信群,群里欢声笑语,热火朝天。有时候聚会,气氛上来了,有的学生还拍着丁老师的肩膀说:老师是个好老师!他也只是摇頭笑笑,并不当真。
  作为一个不太正经的徒弟,我还经常拿老师开玩笑。毕业那年,我把厚厚的20万字论文送给丁老师,正赶上他出差。本以为要很长时间才会答复,没想到过了一周,丁老师就把论文还给我,纸面上详细批改,结构章节,甚至标点注释都提出修改意见。我说:怎么这么快?他说:飞机上改的。我却说道:飞机上看看空姐多好!遇到我这种没良心的学生,估计丁老师也是哭笑不得。
  丁老师的书法很多人索求。我每次去他家,看见书案上写好的字,经常席卷而去。他一笑了之。当然,他更多的是豪气和才气。我认真读过老师写的《枕石观云》《江南悲歌》,当年他插队,曾经被封冻在湖面上一天一夜,最终却活着走了出来。他写的怀念前辈学者的散文《先生们》感人至深,充满人文情怀。或许丰富的人生经历历练了老师,他看穿很多人事,所以也时有“蠢货”“幼稚”这样的口头语,同学们模仿起来,不禁捧腹。岂不知老师其实是真的替学生们急啊!
  不知道我在老师的眼中属于哪一类徒弟,但丁老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问,更多的是人生教诲。世间有敬而远之的导师,有敬而仰之的导师,也有敬而亲之、友之的导师。老师在弟子心目中的形象,可能随着时光推移,形象也会改变,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人格魅力的导师会让学生更感佩、更珍惜,这种宽松和善、自由活泼的师生情谊也会更醇厚更值得回味。
  宋世明: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出版长篇小说、长篇纪实等四部,参与策划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获中国新闻奖、夏衍杯电影剧本奖、紫金山文学奖、金陵文学奖等。
  编辑 木木 [email protected]
  每一个春天都值得期待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呢?
  是从迎面而来的东风渐渐和煦,
  带来了新燕的呢喃和春花的芬芳;
  是从迎面而来的蜜蜂突然转了个弯,
  贴着我的耳朵飞远了;
  是从迎面而来的活泼泼的孩子,
  我看到他嘴角弯弯,眼睛亮亮。
  我们通过眼神,
  交换了春天的秘密。
  诗人杰克·吉尔伯特说:
  “我们是世界上仅有的知道春天即将到来的生命啊。”
  虽然其他生命也能感知气温的变化、光线的偏移,
  但只有人类才懂得盼望。
  我们盼望与春天的遇见,
  遇见山河,遇见草木,遇见美好;
  我们盼望在春天里做点什么,
  种花种豆种春风,
  种一场又一场的劳作,
  和一场又一场的梦。
  本期栏目邀请了四位作家,
  书写了他们心中的春天,
  春天在他们的笔下千姿百态,
  但我们对春天做的事,
  都是一样的:
  把一束春光收藏在心里,
  把一粒种子埋在春天里,
  把一切美好的开始都放在春天里。
其他文献
春天的傍晚,我误入凉亭。  当时刚上完体育课,我在竭力奔跑后终于再动不能,正好可以在凉亭中小憩,甚好甚好。我一边让微风吹干脸上的汗珠,一边欣赏夕阳晚照。  太阳公公上了一天的班,也累了,一边告别大地,一边留下一抹彩霞當作礼物。一群鸟儿飞过,也停在了凉亭,这群小调皮不疾不徐地踱着步,“唧唧啾啾”地说着话,不时还高兴地跳来跳去,好不快活。  我屏住呼吸,享受这难得的风景和悠闲,感慨这才是生活啊。  教
期刊
1  走过彩虹街的转角,便能看见一家布店,布店的橱窗里陈列着不同颜色、材质、花纹的布料,每一种布料都有自己的愿望,一到店主关门的时候,这些布就开始吵吵嚷嚷起来。  “我的愿望,是做一套笔挺的西装,用我做出来的西装一定帅气逼人。”藏青色的毛涤精纺布,总是趾高气扬地抢先说道。在他看来,被做成一套漂亮的西装穿在身上,出入高档的场所,那才叫实现了“布”生的最高价值。  “我的愿望,是做一条长到脚踝的棉布裙
期刊
1  “儿子啊,妈想喝一碗面糊汤。”躺在病床上,几天没进一口饭食的母亲突然用低微的声音对我说。  我感到惊讶的同时,连声答应着。可偌大的省城,我上哪儿去找一碗面糊汤呢?虽然我每天都在医院附近的综合市场解决伙食,可从来没看到有卖面糊汤的。  长这么大,母亲还是第一次跟我这样说话。  小时候,因为我肠胃易受凉,母亲经常给我做面糊,每次喝汤之前,她总是说:“别看就一碗汤,它养胃呢!”她一边提醒我慢点喝,
期刊
本世纪最劲爆的消息:森林王国的狮大王竟然自动辞职,下台不干了!  在引退典礼上,狮大王摘掉头上的皇冠,感慨地说:“亲爱的子民们,真抱歉。在我无能的统治下,我们的家园越来越小,成员也越来越少。这都是我的错,我向大家表示最深的歉意。”一旁的狮王后早已泪流满面。  狮大王三鞠躬后,扬了扬手中的皇冠,长叹一声:“谁想当森林之王?”面对人类的大屠杀,自然环境的日渐恶劣,生存越来越难,动物们个个低着头,台下笼
期刊
真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  三年前,我以优异的成绩阔步进入达州市第一中学初中部。穿上校服的那天,我的兴奋不言而喻,走路都轻飘飘的,说话嗓门洪亮,丹田之气十足。不用说,在同龄人里,还真有点飘飘然的优越感,全市十多所初级中学,就第一中学属省级。  白驹过隙,三年弹指一挥。中考成绩一出,我的噩梦来了,原来走在云端的双腿犹如浸了铅,高昂的头即如霜打的茄子。一次放学路上,我碰到了一位小学同学。她朝我走来,满脸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百年前,  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  吹响了新中国成立的胜利号角,  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牢记使命,方得始终。  我们要牢记父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红色传统,  并渗透到我们血液中,  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把这些激励我们不断成长的故事写出来吧。  如果您是长辈,可以讲述自己或者父母參加革命
期刊
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接连遭受丧女逝夫的人间极痛,从此孤独地活着。在一个人的岁月中,她开始捡拾自己与女儿、丈夫在一起的生活记忆,在92岁高龄之际完成了女儿未竟的遗愿之作——《我们仨》。  世事的沧桑,人间的疾苦,精力的不济,都没有让这位老人倒下。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和独特的语言,回忆着曾经温馨、甜蜜而又历经坎坷的家,她娓娓道来,宁静如水,风轻云淡。  他们仨的人生是不平凡的。  杨绛与钱锺书婚后携手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外婆家度过的。  小时候,我最喜爱的食物是毛豆。毛豆绿绿的外壳上长着一层绒绒的毛,轻轻剥开,便会露出三四粒嫩绿的小豆子,还透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香气。  外婆对我的爱,就藏在这些嫩綠的小豆子中。记忆中,外婆常会去市场上买回一袋子还未剥壳的毛豆,搬出一张小板凳,坐在门口剥起来。外婆从袋子里拿出一小把豆荚,往我手里一塞,叮嘱一句:“拿好了,可别掉喽。”接着,从我肉嘟嘟的小手里抽出一个
期刊
春天一到,父母在田地里,就弯成了一张弓,不停地挖着草。  玉米已经没过人的大腿,于是那把锄头便像是满蓄着力量,随时准备射向深蓝色天空的利箭。我总怀疑泥土是聚宝盆,上面可以生生不息地孕育着庄稼和野草。在肥沃的土地上,野草和庄稼几乎像是在进行一场生命的争夺战,你拥我挤,疯狂蔓延。马蜂菜、苋菜、灰灰菜,是野草中的蚂蚁,以数量庞大占据田间地头,多少鋤头都锄不干净。好在它们是牛羊猪们的最爱,就是人,也喜欢吃
期刊
站在鸟儿啾啾、油菜花开的长江岸边,江北的春天此刻还有一点湿冷。江风吹在脸上,微微的凉。但仔细感受,分明跟冬天的风调性大不一样,似乎在拂面的气流中植入了层层柔软、丝丝缕缕的羽绒或棉花,吹在身上有着熨帖的温和。  这是长江北岸的早春,她的脚步虽然比对岸的江南迟缓了一些,但柳芽早已缀满了枝头,小河的冰冻已经融化,清澈的河水淙淙流淌,嫰绿的野菜蓬勃生长,梅花、桃花、樱花等各种鲜花竞相开放。  美丽的春姑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