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也迫在眉睫。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的个体特殊性,参与式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独立自主对知识进行分享、协作、探究,以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前人已经对参与式教学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以及模式构建等提出深刻见解,本文将在重新定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阐释其理论基础,以及高职思政课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参与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源自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国际援助性教师培训项目。起初,它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批英国社会学家根据国际援助性教师培训项目而总结的一套社会学理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参与式教学模式传入中国,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以人为本”概念不断发展成熟,参与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优越性逐渐凸显,与中国当下教育制度改革潮流不谋而合,在中国的各级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
在中国知网中以“参与式教学”为主题词进行搜索,自2002年到2015年相关文献有2061篇(见表1),呈整体上升的趋势。其中,关于中小学教学科目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的文献较多,而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的文献较少。
思政课是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培养独立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共产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更加职业化、行业化,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应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課的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究,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为未来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概念界定
参与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基于原有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分享、协作、探究,从而对知识体系建构,进而培养学生完整人格。
参与式教学模式不以学生掌握短期的知识为考核标准,也不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好学生的标杆,而是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每个学生独特的知识体系建构,以学生的思维、情感、行动的三者统一作为最终的目标。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是参与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陪伴者、引导者,帮助学生营造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出发点,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形式,主动思考、分工协作、积极分享,从而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康德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而展开,主张人不能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而是要通过已有知识结构去组织新的经验,从而发展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获得的信息进行解读,从而获得新经验,而学生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也是基于自己经验理解之后个性化的知识,并不是知识本身。
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并不能做所有学习者具有相同的知识背景、拥有同样的知识建构方式的假设,每个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是不同的,而进行知识建构的水平以及建构方式也不尽不同,因此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后,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也是不同的。
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知识惰性化”、“知识碎片化”加剧,今天的知识流动性变大,实效性渐短,建构主义也随之发展。新建构主义认为,为了应对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选择,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根据个人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自身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构建网状式知识结构,将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发现模式,另一方面采用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来整合信息与知识碎片,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主张借助新的知识载体,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的分享、协作与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非常庞杂而又相对完善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学习环境、意义建构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过于强调知识的主观性,从而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
每个人只能认识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对他人的所理解的知识完全无从知晓,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与构建方式完全不同,暗合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这是不科学的,与唯物论背道而驰;过于强调认识主体的个体性、特殊性,从而忽视了信息加工活动本质的一致性。
(二)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主张看到人不同于动物或者机器的特殊性,并肯定人的价值观念、情感以及学习态度等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过程需要一个人的知、情、意、行等四方面的协作才能完成,是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于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实现人的全面整体发展,实现知行合一,能够形成“完整人格”,而非仅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者是高分等短期目标。人本主义关注的是在学习表征之下所取得的的意义,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实现学生的情知合一,尤其看重的是情感、价值观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即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获得学习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主动变化的能力,因此,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人本主义认为对于学生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即在积累学习事实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个体的知识建构,引发个体的知、情、意、行等四方面的变化。意义学习概念下的学习不仅仅是单门知识的学习,而是个体的各种经验交织在一起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只是学习,并且涉及到个体的感情、经验、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个人举动,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结合自身经验,对知识进行解读。 三、高职思政课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是参与式教学模式实现的前提,我们应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转“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发现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性、特殊性,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中的责任人,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二)立足现实,借助教材,科学设置教学专题
科学设置专题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章目内容,在庞大的教材体系中寻找与社会现实热点相衔接,与理论难点相衔接、与学生专业相衔接、与中央精神相衔接的教学专题”,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庞杂,知识较为枯燥,教师的讲述方式相对呆板,并且大多数院校的的思政课都是设置大课,几百人的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致总是提不上去,而在参与式教学方式下,教师可与同学共同商讨思政的授课方式、授课专题设置,立足于学生原有经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动机、教学目标,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三)大胆创新,多维评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思政课的教学难点一直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系统繁杂,教学内容较为声色,学习起来相对枯燥,而飞速发展的时代也对内容稳定的思政课内容造成了极大冲击,而随着获取信息方式越来越便捷,矛盾越来越深;另一方面,思政课的内容与中学时代的政治课教学內容存在重复部分,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即是“以学生为中心”,看到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可采用案例分析、主题演讲、知识竞赛、专题研讨、法案旁听、学习交流、辩论等等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实现人格完善的教育目的。
当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教师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更应该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道德修养,培养更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完整人格”。
参考文献:
[1] 李朝辉.教学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0-65.
[2] 任友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社会学源流[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15-19.
[3] 田延明,王淑杰.心理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0-28.
[4] 彭付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法的时间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5):46.
[5]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14(5):24.
[6] Hein,E.G.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C].CECA Conference,1991.
[7] Slavin,R.E.Education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M].Needham Height,Masschustts,1994.
作者简介:
吴晓亮(1982-),女,硕士,辽宁锦州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职;参与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源自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国际援助性教师培训项目。起初,它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批英国社会学家根据国际援助性教师培训项目而总结的一套社会学理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参与式教学模式传入中国,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以人为本”概念不断发展成熟,参与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优越性逐渐凸显,与中国当下教育制度改革潮流不谋而合,在中国的各级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
在中国知网中以“参与式教学”为主题词进行搜索,自2002年到2015年相关文献有2061篇(见表1),呈整体上升的趋势。其中,关于中小学教学科目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的文献较多,而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的文献较少。
思政课是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培养独立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共产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更加职业化、行业化,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应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課的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究,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为未来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概念界定
参与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基于原有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分享、协作、探究,从而对知识体系建构,进而培养学生完整人格。
参与式教学模式不以学生掌握短期的知识为考核标准,也不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好学生的标杆,而是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每个学生独特的知识体系建构,以学生的思维、情感、行动的三者统一作为最终的目标。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是参与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陪伴者、引导者,帮助学生营造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出发点,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形式,主动思考、分工协作、积极分享,从而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康德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而展开,主张人不能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而是要通过已有知识结构去组织新的经验,从而发展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获得的信息进行解读,从而获得新经验,而学生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也是基于自己经验理解之后个性化的知识,并不是知识本身。
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并不能做所有学习者具有相同的知识背景、拥有同样的知识建构方式的假设,每个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是不同的,而进行知识建构的水平以及建构方式也不尽不同,因此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后,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也是不同的。
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知识惰性化”、“知识碎片化”加剧,今天的知识流动性变大,实效性渐短,建构主义也随之发展。新建构主义认为,为了应对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选择,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根据个人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自身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构建网状式知识结构,将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发现模式,另一方面采用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来整合信息与知识碎片,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主张借助新的知识载体,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的分享、协作与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非常庞杂而又相对完善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学习环境、意义建构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过于强调知识的主观性,从而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
每个人只能认识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对他人的所理解的知识完全无从知晓,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与构建方式完全不同,暗合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这是不科学的,与唯物论背道而驰;过于强调认识主体的个体性、特殊性,从而忽视了信息加工活动本质的一致性。
(二)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主张看到人不同于动物或者机器的特殊性,并肯定人的价值观念、情感以及学习态度等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过程需要一个人的知、情、意、行等四方面的协作才能完成,是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于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实现人的全面整体发展,实现知行合一,能够形成“完整人格”,而非仅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者是高分等短期目标。人本主义关注的是在学习表征之下所取得的的意义,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实现学生的情知合一,尤其看重的是情感、价值观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即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获得学习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主动变化的能力,因此,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人本主义认为对于学生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即在积累学习事实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个体的知识建构,引发个体的知、情、意、行等四方面的变化。意义学习概念下的学习不仅仅是单门知识的学习,而是个体的各种经验交织在一起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只是学习,并且涉及到个体的感情、经验、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个人举动,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结合自身经验,对知识进行解读。 三、高职思政课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是参与式教学模式实现的前提,我们应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转“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发现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性、特殊性,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中的责任人,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二)立足现实,借助教材,科学设置教学专题
科学设置专题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章目内容,在庞大的教材体系中寻找与社会现实热点相衔接,与理论难点相衔接、与学生专业相衔接、与中央精神相衔接的教学专题”,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庞杂,知识较为枯燥,教师的讲述方式相对呆板,并且大多数院校的的思政课都是设置大课,几百人的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致总是提不上去,而在参与式教学方式下,教师可与同学共同商讨思政的授课方式、授课专题设置,立足于学生原有经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动机、教学目标,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三)大胆创新,多维评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思政课的教学难点一直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系统繁杂,教学内容较为声色,学习起来相对枯燥,而飞速发展的时代也对内容稳定的思政课内容造成了极大冲击,而随着获取信息方式越来越便捷,矛盾越来越深;另一方面,思政课的内容与中学时代的政治课教学內容存在重复部分,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即是“以学生为中心”,看到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可采用案例分析、主题演讲、知识竞赛、专题研讨、法案旁听、学习交流、辩论等等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实现人格完善的教育目的。
当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教师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更应该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道德修养,培养更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完整人格”。
参考文献:
[1] 李朝辉.教学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0-65.
[2] 任友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社会学源流[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15-19.
[3] 田延明,王淑杰.心理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0-28.
[4] 彭付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法的时间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5):46.
[5]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14(5):24.
[6] Hein,E.G.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C].CECA Conference,1991.
[7] Slavin,R.E.Education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M].Needham Height,Masschustts,1994.
作者简介:
吴晓亮(1982-),女,硕士,辽宁锦州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