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腰椎骶化合并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罗氏正骨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an0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单侧腰椎骶化易引发腰痛和腰椎盘突出,探讨罗氏正骨治疗的手法对其的疗效。方法 常规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摄片,CT及MRI检查。罗氏正骨坐式旋摇法对137例单侧腰椎骶化并有腰痛、椎盘突出的患者对照分析疗效。结果 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55例,总效率为92.7%;L4~5椎间盘突出24例,总有效率为91.7%;L5~S1椎间盘突出37例,总有效率为89.2%;混合型21例,总有效率为85.7%,平均有效率为(90.5±0.3)%。结论单侧腰椎骶化易引发腰痛、椎间盘突出,罗氏正骨坐式旋转摇搬法是最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腰椎骶化;腰椎间盘突出;罗氏正骨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
  单侧腰椎骶化形成腰骶关节两侧不对称,易因轻微外伤或负重及运动不平衡,而出现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疼痛等症状,已受到骨伤科同仁的广泛关注。由于单侧腰椎骶化的关节结构异常,椎间盘较薄,关节突软骨也较薄,无关节囊及滑膜等,极易引起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椎间盘突出和压迫腰5骶1神经。罗氏正骨治疗法治疗单侧腰椎骶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笔者所在门诊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采用的罗氏正骨法即坐式旋转摇搬法治疗单侧腰椎骶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消除腰疼、压迫腰5骶1及腰4~5神经等病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37例,男86例,女51例。年龄27~65岁,平均(43±2)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3.0±0.5)年。临床表现为腰痛反复发作;脊柱旋转活动、特别是前屈时受到限制。其中,单侧下肢疼痛伴间歇性跛行及腰骶部有压痛82例,双下肢疼痛、麻木伴间歇性跛行及腰骶部有压痛、叩击痛共49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力下降和感觉障碍及强迫体位共21例。常规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摄片,CT及MRI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腰椎骶化75例,左侧腰椎骶化62例。其中,伴有腰4~5椎间盘突出者24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37例,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55例,混合型21例。
  1.2 罗氏正骨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 患者端坐“八”字形特制凳上(无靠背),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医生坐于病人之后。以左侧腰椎骶化为例,首先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腰椎骶化侧腰5横突部,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过,前臂抵于腋下,上臂绕过患者右肩上方,手部抵于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扶持左颈部(病人稍低头)。让患者双脚踏地,膝关节、髋关节呈九十度弯曲,臀部不动。医生左手拇指顶住病人左侧腰椎骶化部,右手使患者颈部及身体前屈(60±10)度,让患者上身顺着医生的右手,向右向后旋转至最大侧弯位,再用力顿挫,使患者身体向后向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向左上顶推左侧腰椎骶化部,并用右膝部顶住右臀外上部位,三者同时用力,借肋二个杠杆作用同时反向作用。可觉察指、膝部轻微错动,往往伴随“咔嚓”的一声,触之平复或好转。用同样手法及步骤做另一侧上位腰椎的旋转复位,之后,双手从上至下将周围韧带理顺,手法告毕。
  1.3 术后处理
   术后应卧床休息2~3d,促进损伤软组织的修复,防止复发。必要时注入10%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B液,补给组织营养、热量。有利于创伤的重新修复并起到内固定作用。配合针灸、红外线、微波等热光电的物理及特殊体位功能锻炼。
  1.4 疗效标准[1]
   痊愈:症状、体症完全消失,恢复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无功能障碍,仅于劳累后略有不适。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不影响工作。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单侧腰椎骶化合并部分腰椎间盘突出及邻近椎体周围韧带损伤罗氏正骨疗效见表1。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单侧腰椎骶化可不引起任何症状,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确诊与分类主要依据X线片。如图1所示,X线片示:腰5横突一侧与髂骨形成假关节。由于此关节属幼稚型关节,难以吸收外力,从而引起震荡容易出现损伤性关节炎。而且,容易造成另一侧腰4~5椎间韧带、小关节的损伤、劳损和退变。见图2。
  
   这是由于一侧腰椎骶化可增加同侧下腰部的稳定性,但腰椎数目随之减少,每节腰椎的负担从而加重,尤其是对侧上节腰椎关节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对侧上方腰椎关节附加了腰椎活动范围及杠杆作用加大,使得腰椎稳定性减弱,从而加重腰部肌肉韧带的负担,加大了发生外伤的机会。其次,腰椎骶化使得关节结构异常,椎间盘较薄、关节突、关节软骨也较薄,且无关节囊及滑膜,这些极易引发腰5~骶1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骶1神经等。而且,腰椎骶化常常造成关节出现歪斜,两个横突大小不等,使得腰骶关节关系变得复杂,失去了正常的稳定性。由此带来腰椎韧带受力也不均衡,容易导致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分析表约占40%),最后导致腰椎关节紊乱。20世纪80年代,对小关节的病理研究[2],指出腰椎关节病变具体表现有:软骨表面溃烂、纤维化、骨质致密化,软骨下有囊性变,软骨细胞有再生现象等。伴随椎间盘退变的过程椎间盘内紊乱而引起疼痛。
  单侧腰椎骶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关节及小关节突骨性关节炎可影响腰椎运动节段的稳定[3],罗氏正骨法精髓所在:凡正骨者必察其形、询其源、触其位、闻其声、施其法、观其志,意与其疾能,方可疗以筋骨之患。上述其法示三定点,三定点是罗氏正骨诊疗手法之一。三定点是基本定点,临床根据损伤部位不同,采取单侧腰椎骶化点,同侧髂骨外上点及动力点(同侧手臂旋转侧后搬)。此三定点的应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脊柱的三维力学结构,但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腰椎解剖结构的重建稳定性,并消除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或者减轻压迫。当瞬间手法作用到关节时,可直接张合关节以直接纠正关节错位和旋转,使小关节恢复解剖位置,脊柱恢复动态平衡[4]。可见罗氏正骨治疗法是即坐式旋转摇搬法利用巧妙的外力作用纠正了骨性和肌肉韧带性平衡系统的失衡,使脊柱恢复了动态平衡症状得以消失或减轻[5]。
  目前,国内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的机理还有一定的争论,主要是在手法解除神经根受压状态的机理上。手法能加宽椎间隙,并通过后纵韧带和纤维环产生的张力,对突出物产生向椎间隙挤压的作用,促使突出物还纳,从而减轻其对神经根及周围组织、血管的压迫。马达等尸体的脊柱标本进行采用旋转手法腰椎间盘后外缘应力变化的测定,证实这正负压的交替变化可使突出的髓核变位、变形,减少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
  单侧腰椎骶化易导致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所以,要尽早发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治疗腰椎骶化是关键。利用中医特有的中医正骨治疗法进行腰椎骶化的治疗是当今社会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绿色、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且摒弃了西医中“治标不治本”的缺陷。中医正骨治疗能够达到缓解局部症状的同时,还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96.
  [2] 高贤铭.腰小关节突关节病综合临床与关节改变[J].颈腰痛杂志,1988,9(1):23-25.
  [3] 严望军,刘铁龙,李家顺,等.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J].脊椎外科杂志,2003,4(5):278.
  [4] 王新军,耿直.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应用椎体调整手法的利与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697.
  [5] 陆筱安.脊柱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理论与调曲牵引实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5(60):133.
  (收稿日期:2011-12-05)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透析室新进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规范化培训方法和意义。方法 对2007~2011年由护理部分配至透析室的6名护士和泌尿内科轮转到透析室的7名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分阶段、有计划、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结果 13名护士3个月后在理论和操作考核中成绩优秀,均能在透析室单独上岗。结论 对透析室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可提高其综合技能,有利于护理队伍建设。  [关键词] 新护士;规范化;
期刊
[摘要] 通过对高血压现状的分析,运用系统科学和泊肃叶定律肯定了血黏度在高血压发病中的重要性,结合临床并突出中医药特色及优势,阐述了针对血黏度环节的治疗方法——降黏降压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高血压;血黏度;化瘀降黏;降黏降压法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    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已接近
期刊
[摘要] 探讨皮肤源性瘙痒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对瘙痒的概念、类型进行分析,就传导通路、中枢机制、瘙痒介质进行分析,表明随着对瘙痒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纤维和非神经元细胞间的密切相关性引起国际重视,为临床科研指明了新的方向,痒觉通路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结构不断明确的情况下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对调节和传导瘙痒信号的关键物质进行确定,作为对瘙痒进行治疗的靶目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突关节射频热凝治疗老年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疼痛患者随机分成射频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接受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射频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经皮关节突关节射频热凝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7、30、90 d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射频组患者术后1、7、30、90 d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疼痛明显缓解(P<0.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治疗,分别于营养支持治疗后1 d和21 d后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以及21 d后免疫学指标和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后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纤支镜肺灌洗治疗肺脓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 治疗组52例采用纤支镜灌洗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内科正规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肺脓肿的效果。结果 88例患者随访1~5年,治疗组症状完全控制41例,显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症状完全控制12例,显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纤支镜肺灌洗治疗肺脓肿优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0年11月28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 结果 常规心电图发现异常:T波高耸或由倒置转为直立12例(42.9%),ST段抬高5例(17.8%),U波倒置4例(14.3%),伴发室性心律失常8例(28.6%),房室传导阻滞2例(7.1%);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T波高耸或由倒置
期刊
他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心肌桥的影像学特征  他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  他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冠状动脉旋磨手术  他成功进行了国内首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  他就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我国杰出的心内科专家葛均波院士    2011年12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51名科学家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其中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记者第一时间发去短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肛瘘并发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2007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4例患者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采用保守综合性疗法2个月后,大便通畅,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消失。结论 慢性肛瘘并发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明确诊断后,症状表现以内科为主,先采用保守的综合治疗,效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统计胆总管多发结石中的应用。 方法 统计和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9月~2011年9月临床手术胆总管多发结石患者78例,将B超、普通断层CT及螺旋C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胆总管上段B超、普通CT及螺旋CT检出结石分别为75枚、72枚、83枚;胆总管下段B超、普通CT及螺旋CT检出结石分别为76枚、89枚、98枚。 B超与普通断层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