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单侧腰椎骶化易引发腰痛和腰椎盘突出,探讨罗氏正骨治疗的手法对其的疗效。方法 常规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摄片,CT及MRI检查。罗氏正骨坐式旋摇法对137例单侧腰椎骶化并有腰痛、椎盘突出的患者对照分析疗效。结果 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55例,总效率为92.7%;L4~5椎间盘突出24例,总有效率为91.7%;L5~S1椎间盘突出37例,总有效率为89.2%;混合型21例,总有效率为85.7%,平均有效率为(90.5±0.3)%。结论单侧腰椎骶化易引发腰痛、椎间盘突出,罗氏正骨坐式旋转摇搬法是最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腰椎骶化;腰椎间盘突出;罗氏正骨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
单侧腰椎骶化形成腰骶关节两侧不对称,易因轻微外伤或负重及运动不平衡,而出现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疼痛等症状,已受到骨伤科同仁的广泛关注。由于单侧腰椎骶化的关节结构异常,椎间盘较薄,关节突软骨也较薄,无关节囊及滑膜等,极易引起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椎间盘突出和压迫腰5骶1神经。罗氏正骨治疗法治疗单侧腰椎骶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笔者所在门诊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采用的罗氏正骨法即坐式旋转摇搬法治疗单侧腰椎骶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消除腰疼、压迫腰5骶1及腰4~5神经等病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37例,男86例,女51例。年龄27~65岁,平均(43±2)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3.0±0.5)年。临床表现为腰痛反复发作;脊柱旋转活动、特别是前屈时受到限制。其中,单侧下肢疼痛伴间歇性跛行及腰骶部有压痛82例,双下肢疼痛、麻木伴间歇性跛行及腰骶部有压痛、叩击痛共49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力下降和感觉障碍及强迫体位共21例。常规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摄片,CT及MRI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腰椎骶化75例,左侧腰椎骶化62例。其中,伴有腰4~5椎间盘突出者24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37例,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55例,混合型21例。
1.2 罗氏正骨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 患者端坐“八”字形特制凳上(无靠背),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医生坐于病人之后。以左侧腰椎骶化为例,首先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腰椎骶化侧腰5横突部,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过,前臂抵于腋下,上臂绕过患者右肩上方,手部抵于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扶持左颈部(病人稍低头)。让患者双脚踏地,膝关节、髋关节呈九十度弯曲,臀部不动。医生左手拇指顶住病人左侧腰椎骶化部,右手使患者颈部及身体前屈(60±10)度,让患者上身顺着医生的右手,向右向后旋转至最大侧弯位,再用力顿挫,使患者身体向后向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向左上顶推左侧腰椎骶化部,并用右膝部顶住右臀外上部位,三者同时用力,借肋二个杠杆作用同时反向作用。可觉察指、膝部轻微错动,往往伴随“咔嚓”的一声,触之平复或好转。用同样手法及步骤做另一侧上位腰椎的旋转复位,之后,双手从上至下将周围韧带理顺,手法告毕。
1.3 术后处理
术后应卧床休息2~3d,促进损伤软组织的修复,防止复发。必要时注入10%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B液,补给组织营养、热量。有利于创伤的重新修复并起到内固定作用。配合针灸、红外线、微波等热光电的物理及特殊体位功能锻炼。
1.4 疗效标准[1]
痊愈:症状、体症完全消失,恢复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无功能障碍,仅于劳累后略有不适。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不影响工作。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单侧腰椎骶化合并部分腰椎间盘突出及邻近椎体周围韧带损伤罗氏正骨疗效见表1。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单侧腰椎骶化可不引起任何症状,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确诊与分类主要依据X线片。如图1所示,X线片示:腰5横突一侧与髂骨形成假关节。由于此关节属幼稚型关节,难以吸收外力,从而引起震荡容易出现损伤性关节炎。而且,容易造成另一侧腰4~5椎间韧带、小关节的损伤、劳损和退变。见图2。
这是由于一侧腰椎骶化可增加同侧下腰部的稳定性,但腰椎数目随之减少,每节腰椎的负担从而加重,尤其是对侧上节腰椎关节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对侧上方腰椎关节附加了腰椎活动范围及杠杆作用加大,使得腰椎稳定性减弱,从而加重腰部肌肉韧带的负担,加大了发生外伤的机会。其次,腰椎骶化使得关节结构异常,椎间盘较薄、关节突、关节软骨也较薄,且无关节囊及滑膜,这些极易引发腰5~骶1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骶1神经等。而且,腰椎骶化常常造成关节出现歪斜,两个横突大小不等,使得腰骶关节关系变得复杂,失去了正常的稳定性。由此带来腰椎韧带受力也不均衡,容易导致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分析表约占40%),最后导致腰椎关节紊乱。20世纪80年代,对小关节的病理研究[2],指出腰椎关节病变具体表现有:软骨表面溃烂、纤维化、骨质致密化,软骨下有囊性变,软骨细胞有再生现象等。伴随椎间盘退变的过程椎间盘内紊乱而引起疼痛。
单侧腰椎骶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关节及小关节突骨性关节炎可影响腰椎运动节段的稳定[3],罗氏正骨法精髓所在:凡正骨者必察其形、询其源、触其位、闻其声、施其法、观其志,意与其疾能,方可疗以筋骨之患。上述其法示三定点,三定点是罗氏正骨诊疗手法之一。三定点是基本定点,临床根据损伤部位不同,采取单侧腰椎骶化点,同侧髂骨外上点及动力点(同侧手臂旋转侧后搬)。此三定点的应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脊柱的三维力学结构,但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腰椎解剖结构的重建稳定性,并消除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或者减轻压迫。当瞬间手法作用到关节时,可直接张合关节以直接纠正关节错位和旋转,使小关节恢复解剖位置,脊柱恢复动态平衡[4]。可见罗氏正骨治疗法是即坐式旋转摇搬法利用巧妙的外力作用纠正了骨性和肌肉韧带性平衡系统的失衡,使脊柱恢复了动态平衡症状得以消失或减轻[5]。
目前,国内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的机理还有一定的争论,主要是在手法解除神经根受压状态的机理上。手法能加宽椎间隙,并通过后纵韧带和纤维环产生的张力,对突出物产生向椎间隙挤压的作用,促使突出物还纳,从而减轻其对神经根及周围组织、血管的压迫。马达等尸体的脊柱标本进行采用旋转手法腰椎间盘后外缘应力变化的测定,证实这正负压的交替变化可使突出的髓核变位、变形,减少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
单侧腰椎骶化易导致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所以,要尽早发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治疗腰椎骶化是关键。利用中医特有的中医正骨治疗法进行腰椎骶化的治疗是当今社会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绿色、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且摒弃了西医中“治标不治本”的缺陷。中医正骨治疗能够达到缓解局部症状的同时,还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96.
[2] 高贤铭.腰小关节突关节病综合临床与关节改变[J].颈腰痛杂志,1988,9(1):23-25.
[3] 严望军,刘铁龙,李家顺,等.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J].脊椎外科杂志,2003,4(5):278.
[4] 王新军,耿直.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应用椎体调整手法的利与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697.
[5] 陆筱安.脊柱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理论与调曲牵引实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5(60):133.
(收稿日期:2011-12-05)
[关键词] 腰椎骶化;腰椎间盘突出;罗氏正骨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
单侧腰椎骶化形成腰骶关节两侧不对称,易因轻微外伤或负重及运动不平衡,而出现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疼痛等症状,已受到骨伤科同仁的广泛关注。由于单侧腰椎骶化的关节结构异常,椎间盘较薄,关节突软骨也较薄,无关节囊及滑膜等,极易引起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椎间盘突出和压迫腰5骶1神经。罗氏正骨治疗法治疗单侧腰椎骶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笔者所在门诊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采用的罗氏正骨法即坐式旋转摇搬法治疗单侧腰椎骶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消除腰疼、压迫腰5骶1及腰4~5神经等病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37例,男86例,女51例。年龄27~65岁,平均(43±2)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3.0±0.5)年。临床表现为腰痛反复发作;脊柱旋转活动、特别是前屈时受到限制。其中,单侧下肢疼痛伴间歇性跛行及腰骶部有压痛82例,双下肢疼痛、麻木伴间歇性跛行及腰骶部有压痛、叩击痛共49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力下降和感觉障碍及强迫体位共21例。常规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摄片,CT及MRI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腰椎骶化75例,左侧腰椎骶化62例。其中,伴有腰4~5椎间盘突出者24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37例,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55例,混合型21例。
1.2 罗氏正骨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 患者端坐“八”字形特制凳上(无靠背),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医生坐于病人之后。以左侧腰椎骶化为例,首先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腰椎骶化侧腰5横突部,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过,前臂抵于腋下,上臂绕过患者右肩上方,手部抵于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扶持左颈部(病人稍低头)。让患者双脚踏地,膝关节、髋关节呈九十度弯曲,臀部不动。医生左手拇指顶住病人左侧腰椎骶化部,右手使患者颈部及身体前屈(60±10)度,让患者上身顺着医生的右手,向右向后旋转至最大侧弯位,再用力顿挫,使患者身体向后向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向左上顶推左侧腰椎骶化部,并用右膝部顶住右臀外上部位,三者同时用力,借肋二个杠杆作用同时反向作用。可觉察指、膝部轻微错动,往往伴随“咔嚓”的一声,触之平复或好转。用同样手法及步骤做另一侧上位腰椎的旋转复位,之后,双手从上至下将周围韧带理顺,手法告毕。
1.3 术后处理
术后应卧床休息2~3d,促进损伤软组织的修复,防止复发。必要时注入10%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B液,补给组织营养、热量。有利于创伤的重新修复并起到内固定作用。配合针灸、红外线、微波等热光电的物理及特殊体位功能锻炼。
1.4 疗效标准[1]
痊愈:症状、体症完全消失,恢复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无功能障碍,仅于劳累后略有不适。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不影响工作。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单侧腰椎骶化合并部分腰椎间盘突出及邻近椎体周围韧带损伤罗氏正骨疗效见表1。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单侧腰椎骶化可不引起任何症状,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确诊与分类主要依据X线片。如图1所示,X线片示:腰5横突一侧与髂骨形成假关节。由于此关节属幼稚型关节,难以吸收外力,从而引起震荡容易出现损伤性关节炎。而且,容易造成另一侧腰4~5椎间韧带、小关节的损伤、劳损和退变。见图2。
这是由于一侧腰椎骶化可增加同侧下腰部的稳定性,但腰椎数目随之减少,每节腰椎的负担从而加重,尤其是对侧上节腰椎关节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对侧上方腰椎关节附加了腰椎活动范围及杠杆作用加大,使得腰椎稳定性减弱,从而加重腰部肌肉韧带的负担,加大了发生外伤的机会。其次,腰椎骶化使得关节结构异常,椎间盘较薄、关节突、关节软骨也较薄,且无关节囊及滑膜,这些极易引发腰5~骶1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骶1神经等。而且,腰椎骶化常常造成关节出现歪斜,两个横突大小不等,使得腰骶关节关系变得复杂,失去了正常的稳定性。由此带来腰椎韧带受力也不均衡,容易导致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分析表约占40%),最后导致腰椎关节紊乱。20世纪80年代,对小关节的病理研究[2],指出腰椎关节病变具体表现有:软骨表面溃烂、纤维化、骨质致密化,软骨下有囊性变,软骨细胞有再生现象等。伴随椎间盘退变的过程椎间盘内紊乱而引起疼痛。
单侧腰椎骶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关节及小关节突骨性关节炎可影响腰椎运动节段的稳定[3],罗氏正骨法精髓所在:凡正骨者必察其形、询其源、触其位、闻其声、施其法、观其志,意与其疾能,方可疗以筋骨之患。上述其法示三定点,三定点是罗氏正骨诊疗手法之一。三定点是基本定点,临床根据损伤部位不同,采取单侧腰椎骶化点,同侧髂骨外上点及动力点(同侧手臂旋转侧后搬)。此三定点的应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脊柱的三维力学结构,但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腰椎解剖结构的重建稳定性,并消除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或者减轻压迫。当瞬间手法作用到关节时,可直接张合关节以直接纠正关节错位和旋转,使小关节恢复解剖位置,脊柱恢复动态平衡[4]。可见罗氏正骨治疗法是即坐式旋转摇搬法利用巧妙的外力作用纠正了骨性和肌肉韧带性平衡系统的失衡,使脊柱恢复了动态平衡症状得以消失或减轻[5]。
目前,国内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的机理还有一定的争论,主要是在手法解除神经根受压状态的机理上。手法能加宽椎间隙,并通过后纵韧带和纤维环产生的张力,对突出物产生向椎间隙挤压的作用,促使突出物还纳,从而减轻其对神经根及周围组织、血管的压迫。马达等尸体的脊柱标本进行采用旋转手法腰椎间盘后外缘应力变化的测定,证实这正负压的交替变化可使突出的髓核变位、变形,减少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
单侧腰椎骶化易导致对侧L4~5椎间韧带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所以,要尽早发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治疗腰椎骶化是关键。利用中医特有的中医正骨治疗法进行腰椎骶化的治疗是当今社会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绿色、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且摒弃了西医中“治标不治本”的缺陷。中医正骨治疗能够达到缓解局部症状的同时,还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96.
[2] 高贤铭.腰小关节突关节病综合临床与关节改变[J].颈腰痛杂志,1988,9(1):23-25.
[3] 严望军,刘铁龙,李家顺,等.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J].脊椎外科杂志,2003,4(5):278.
[4] 王新军,耿直.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应用椎体调整手法的利与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697.
[5] 陆筱安.脊柱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理论与调曲牵引实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5(60):133.
(收稿日期:201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