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我的博物馆”的新理念及实践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安博士,首都博物馆副馆长,主管该馆陈列、策划、展工、社教、开放等工作。全程主持立项、谈判、实施二十多项大型国际临展。主编《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天坛志》等,发表有《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文奥运与文化建设和开发》等文章。多年从事历史文化文物工作,熟悉博物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有丰富的博物馆专业知识,对博物馆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
  
  首都博物馆作为北京市的中心博物馆,代表了北京城市文化的内涵,见证了北京城市发展的轨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首博提出了“首都,我的博物馆”的新理念。为落实这一理念,首博不但举办各种精彩纷呈的展览,让学术贴近百姓,还着手记录当代北京城市发展进程,以保护北京多元文化为己任,保护、展示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各项文化创意事业,使博物馆亲切贴近每一位参观者,让博物馆真正走进大众心中。
  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面貌的是它的文化,而博物馆是文化最佳的载体之一。首都博物馆作为北京市的中心博物馆,代表了北京城市文化的内涵,其丰富的文物收藏见证了北京城市发展的轨迹。北京地区出土的大部分文物均收藏于首都博物馆,这些历史遗物,承载着北京多元文化的丰富与灿烂。
  
  “首都,我的博物馆”理念的诞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博物馆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设施,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世界著名古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不仅要与北京城市的发展同步,更要使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通过博物馆进行交流、沟通。首都博物馆新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设的,并成为新世纪首都标志性建筑之一。
  首都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北京孔庙。新馆于2001年12月正式奠基兴建,建筑用地两点四八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六点三四万平方米,建筑高度四十米,地上五层、地下两层,2005年12月16日试运行,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
  首都博物馆建筑本身即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体现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历史,博物馆外观形态、建筑色彩反映了城市的地域特色和个性,折射出过去与现在、未来的联系。
  首都博物馆展览无论是内容设计,还是形式设计,都力求达到“形式高雅,内容通俗”的风格。新馆展览共上展文物五千六百余件套,它们向世人揭示了北京五十万年历史文化的变迁,展现了北京文化独特的魅力与风采。基本陈列“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是首都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表现了恢弘壮丽的北京历史,不断递升并走向辉煌的都城发展史,是首博创建国内一流博物馆的品牌陈列。精品陈列有“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书房珍玩精品展”。这七个馆藏精品展览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则是对北京文化展陈的补充和深化。
  新馆的设计理念,强调了“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的思想,使文物收藏、展览、修复、研究、教育和交流融为一体。为立足民众、服务社区,首博提出了“首都,我的博物馆”的新理念,作为面向市民的宣传语。首博的每一位工作者以此理念激励自己更好地工作,更好地为观众服务,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让每一位参观者感觉亲切并富有情意。博物馆也期待每一位观众以此理念,将博物馆作为陶冶身心的理想场所,积极参与博物馆各项活动,为博物馆多元文化展示献计献策。
  
  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首都,我的博物馆”理念的实践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再没有一座城市像北京一样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意蕴。保护北京多元文化是首都博物馆的责任,也是“首都,我的博物馆”理念的具体实践。近年,首都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物的重视上,也开始着手记录当代北京城市发展进程,在北京工业遗迹调查、北京声音调查与展示、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方面发挥着一个城市博物馆应有的作用。
  
  北京工业遗迹调查
  北京工业遗迹调查是城市变迁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给文物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北京工业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开始得以发展,这些工业区对北京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北京产业调整、环保要求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原有的工业格局进行了重大改革。城区内一百五十家工业企业退出城市,其中不乏有着百年历史的工厂要与这座城市告别。但是人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和一代又一代的城市劳动者。这些企业正是首博工业遗迹调查的对象。
  中国文物界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也表现了国家对现代工业遗产的关注,但目前社会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不足,对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亟待认定。如何认定工业遗产呢?全世界的大烟囱都是相似的,但各民族建筑大烟囱的历史、心态、其中的故事却各有不同。工业遗产中只有那些能标志历史阶段性转变的才是值得留存的。首博除了对工业遗址进行现状拍照和录像,对工业文物进行征集外,对于厂房的改造再利用,保留有代表性的厂房、机械设备,进行前卫性的、科学的设计与利用也将是研究中的课题。
  
  北京声音调查与展示
  声音展示是首都博物馆拓宽展览形式的尝试。走在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的竹林旁,耳边时而传来老北京的吆喝声,有轨电车的汽笛声,大街小巷小贩的吆喝声,邻里街坊的寒暄问候声,环绕在京腔京韵中,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老人们听后倍感亲切,年轻人也有似曾相识之感,孩子们更是欣喜异常。这是目前首都博物馆新的展览——展示北京的声音。此外还播放民间音乐和彼得·科萨克 (Peter Cusack)、 大卫·托普 (David Toop)等音乐家的作品,以反映北京城市的变迁和日新月异的精神面貌。同时选取了一些声音在民俗展厅中播放,使观众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渲染了展览的气氛。
  首都博物馆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展示北京声音的展览计划,陆续把已经收集到的声音按历史、艺术、宗教、社会生活、戏剧、古迹等分类,制作《胡同的一天》、《四季的声音》、《天安门广场声音》、《奥运活动声音》等专题项目进行展示,在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时推出“百年声音”作为国庆献礼,使公众到首都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历史还能倾听历史。这是首都博物馆在保护北京声音资源方面的努力,也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举措。
  
  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
  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扩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声的日益高涨,博物馆原有的以“物”为展出内容的理念正在面临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博物馆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理念。首都博物馆藏品丰富,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存在优势。
  首博的“老北京民俗展”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截取了老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四个片段:洞房花烛、孩子出生、庆祝五秩(父亲的寿礼)、阖家欢度春节,在体现中国家庭习俗和北京特有民俗的同时,也展示了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展示日常生活用品,如漆器、象牙装饰品、掐丝首饰盒、各类家具、针织绣品之外,还包括大到逢年过节都要参与庆祝活动的舞狮,小到人们日常娱乐的鸽哨。还有制作精美的鼻烟壶、景泰蓝制品和杨柳青年画,工艺水平高超,制作精良,是当时手工技艺的重要载体,它们也成为展品的内容。
  此外,“京剧文物展”也是首都博物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性尝试。展览以馆藏京剧文物陈列为主线,介绍了京剧艺术的一些常识,力求使观众通过实物对京剧艺术有更深了解,提升观众对京剧的兴趣。首博特意参照北京崇文区珠市口阳平会馆内的戏台,在展厅内修建了一座传统戏楼。置身其中,还能找到些许“老北京”听戏、观剧的感觉,从而最直接并真切地理解京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昆曲,也是弥补当前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足,与京剧文物展遥相呼应,首博在“京剧文物展”展厅的戏楼长期举办昆曲表演活动,将文物的静态陈列与戏曲表演的动态展示结合起来,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借此可以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已经消失了的活的事件、人物、艺术,使观众在参观时得到真切的感受的同时实现博物馆展示的目的。
  首都博物馆的“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科研项目将完成考察报告、研究论文和数据库等,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会进一步深化首博的展览,也为北京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还将为政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在上述活动中,首都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有的市民提供线索,有的市民捐赠文物,有的市民为博物馆撰写策划书,表现出了对这些项目的极大热情。这些都体现了“首都,我的博物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北京多元文化要求博物馆需积极实践文化创意
  
  古都北京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它们充分体现了北京的地域特色和京城百姓的文化取向、审美情趣。北京城积淀了雄厚而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异族、异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北京拥有了不同于国内任何城市的精彩舞台。
  
  与世界顶级博物馆联手推陈出新
  首都博物馆自2005年底试运行以来,已经举办了各种国内外展览、艺术节、纪念活动、学术论坛和讲座、新闻发布会、接待国内外新闻媒体、招待会等大量活动。一系列展览及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仅架起了国内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为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北京营造了展示的大舞台,使北京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领略到异地、异域的多彩风情。有影响的展览有“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太阳城——俄罗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辉煌展”、“美洲豹崇拜——墨西哥古文明展”、“西天诸神——古代印度瑰宝展”、“‘芝麻开门’——阿拉伯艺术展”等。
  2006年举办了“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同时进行的还有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的学术演讲及四场国内知名专家讲座。“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是首都博物馆在新馆运营之后首次承办的大型外展,这对首都博物馆可谓盛况空前,对于大英博物馆也非同寻常。
  首都博物馆凭借优良的场馆设施、先进的硬件设备、高水平的科研保管队伍、迅速快捷的信息交流能力、严密的安全制度、星级的接待与后勤服务,赢得了与大英博物馆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合作机会,同时按预期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展览布置,从而获得以工作严谨著称的英国人的全面肯定。展览开幕即受到首都各界观众的热烈响应,仅大英展一个展览项目,参观人数达二十五万人次之多。
  “美洲豹崇拜——墨西哥古文明展”是继“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之后首都博物馆推出的第二项大型临时展览,它是中墨文化交流的产物,是首都博物馆以新视角推出的特色展陈之一。展览以美洲豹为主题的文物展现了凝聚在泥塑与断石中的“美洲豹崇拜”,开启了通向古代印第安人艺术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大门。透过各种以美洲豹为主题的艺术形象,使观众领略到古印第安人令人惊叹的艺术创造力与丰富的想象力,感触人类童年阶段的精神世界。
  2007年8月,首博展出的“卢浮宫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是卢浮宫博物馆首次在中国内地的大型展出。此次展览集中展现了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著名的“希腊古典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轴心时代”,古希腊文明就是在这一时期走向了巅峰。本次展出的一百三十件大理石雕塑、陶器、金器等精美艺术品再现了这一伟大时代的辉煌,为参观者带来文化上的享受和视觉盛宴。此次展览在展陈设计和讲解词上也推陈出新,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新的感受。
  
  具有研究深度的“精展”,让学术贴近观众
  在2007年世界文化遗产日来临时,由西班牙国家对外文化推广署和中国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了“高迪的世界——建筑、几何和设计”展。安东尼·高迪是20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建筑家,他为世界留下了贵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圣家族教堂等十八件不朽的建筑杰作。展览从建筑本身入手,将高迪所理解的几何形体,乃至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进行展示,让观众看到这位建筑大师将自然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思想脉络、观察视角和审美情趣,从视觉艺术的自由到严谨的几何、力学两个方面理解建筑艺术。 通过展览能让观众对建筑艺术和设计本身有更多地了解,在视觉的享受中思考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在两个月的展览期间,到首博参观的观众近二十万人次。
  2007年4月首都博物馆推出“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官窑瓷器展”,以永乐时期官窑瓷器的烧造、使用等特色为切入点,围绕明初帝王礼制和北京城市建设规模展开新的探索,加强参观者对永乐瓷器的认识,也有助于多角度、多视野地研究北京历史发展。同时展出的还有一批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白釉及青花瓷,涵盖了珠山出土的永乐官窑瓷器的所有品种和器形,不少为世所未见,反映了永乐皇帝特有的审美情趣及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是研究明永乐时期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展览期间邀请了国内许多著名古陶瓷专家为观众讲解瓷器知识,并首次尝试设立互动体验区。在互动区域内,参与者将亲自触摸部分拼合整器和瓷片标本,直接观赏到这些珍品的胎质、釉色、纹饰。更难得的是,诸多专家也在互动区与参与者展开直接交流,答疑解惑,为有兴趣研究科技史和中国陶瓷史的观众提供真实可靠的实例,为收藏家和鉴赏家提供断代与辨伪的标尺。
  首博的“潘玉良画展”(2007年8月16日—2007年11月16日),展出潘玉良作品两百余件,不仅是历年来潘玉良画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以新颖的办展理念和文化创意产品抓住观众的心。画展分为三个展区:第一展区的主题是“传奇人生和艺术生命”,简略介绍画家自强不息的一生及艺术上的追求与成就;第二展区展示了安徽省博物馆为抢救艺术珍品做出的努力,并有油画修复过程展示,为观众提供油画的保护和修复知识;第三展区展示了依据潘玉良画作产生的文化创意设计,如:家居生活用品、文房用具、饰品等。这些文化创意作品不仅是对潘玉良画作的一个延伸,更是将纯艺术与实用艺术很好地结合于一体的成功体现,让观众得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享受。
  
  紧扣时代脉搏,为民众服务
  2007年,首都博物馆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展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成就展”。通过生动的文字、精彩的图片、丰富的展品、有趣的互动游戏、珍贵的文物介绍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发展,回归十年来各方面的进展和成就,展示其发展蓝图,与人们分享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的喜悦,受到广大群众一致欢迎。短短十天的展览期间,接待观众参观人数达十二万人次。
  首都博物馆作为文化遗存以及传播的阵地,作为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相关宣传活动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博物馆收藏文物的职能出发,首都博物馆积极收藏了北京申办奥运会期间的相关文物近四万件。并随时征集与奥运会有关的物品。同时,推出相关展览及活动。如:举办第四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之一“中国体育美术精品展”、之二“中国残疾人优秀书画作品展”、之三“汇聚梦想——全国奥林匹克体育收藏品展”(还包括:北京·2006首届民间收藏高峰论坛以及奥林匹克体育收藏文化报告会)等。
  
  与社会各界合作,落实“首都,我的博物馆”理念
  首都博物馆不仅进行博物馆间的合作交流,也举办社会各界包括企业、街道、社区、个人的历史文化艺术展览。
  2007年4月,首博举办“两段旅程,同一目标” 摄影艺术展。此次摄影展是泰王国诗琳通公主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新闻节目主持人丽塔联合举办的,展出的作品为泰王国诗琳通公主在中国拍摄的一百幅照片和丽塔摄于泰国的一百幅照片。这些摄影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泰两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007年5月举办 “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展。展览将丁和拍摄的巨幅照片、异国佛塔(装置)和光、影、声融于一体,动与静、平面与三维空间的互补使观赏者如身临其境:清晰深邃的图片、充满异域风情的佛教石窟艺术、六尊精致的佛龛、难得一见的传世壁画……无不彰显出一千三百余年前的高僧玄奘法师的心路历程,传递着他修身善世的崇高境界,展示了拍摄者的技艺与情怀,使赏者感受到流逝的岁月中所承载着的社会、人文的和谐神韵。
  2007年6月为纪念古陶文明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举办“古陶文明展”。展览共展出一百件套约六百单件陶类文物和六十件相关美术作品,是一个全面反映中华古陶文明历程的专题展览,大部分展品为首次面世,其中有许多珍稀孤品,如战国秦画像故事瓦当,表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国先民理想中的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神奇画面,被誉为中国瓦当的最高成就;而汉荆轲刺秦灰陶砖把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心中最动人的故事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目前我们所能得到的、最接近秦始皇真实形象的史料。
  首都博物馆愿意为拥有五十年以上发展脉络并拥有一定藏品的街道、社区、公司、工厂、个人等举办展览,展示社会发展变化,展示个人审美情趣,充分体现“首都,我的博物馆”这一理念。
  
  首都博物馆文化创意:让观众将博物馆“带回家”
  
  文化创意产业对博物馆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属于核心层,社会也广泛接受并理解了这一概念;陌生是因为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尚处于初始阶段。博物馆文化创意的目的、文化创意的路径与方式、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经营等,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首都博物馆这样一个新馆来说更是极具挑战性。
  2005年12月15日首都博物馆新馆试运行前,管理者就文化服务项目开发问题经过了认真的调研与分析,确定将首都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开发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它的模式就是致力于首都博物馆文物、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多途径、多方式形成创意方案,通过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形成有首都博物馆特色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衍生产品,最终通过契合博物馆的营销体系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
  首都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开发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且是通过商业模式使文物、文化资源得以进一步的延伸。对于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简单说就是经过创意设计把首都博物馆的文化元素包括有形文物、建筑、CI和无形的老北京文化等元素,巧妙运用到贴切的载体如:日用品、文具、服装、礼品等,使得产品既具有传统的底蕴又有现代的时尚感觉。
  首都博物馆拥有独特的创意环境优势,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余年的建都史,都在文物上得到了见证,北京的历史与地域文化都在这里得到体现。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二十余万件,上展精品文物六千多件,为创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思路。
  首先,产品市场需求面广,让人对此充满信心。(1) 2008年北京奥运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北京文化旅游的黄金期,巨大的奥运影响力带动巨大的消费。(2) 目前北京的文化衍生产品开发,从特色创新和主题规模上看,还没有达到能与北京这个城市影响完全匹配的层次。(3) 差异化产品能赢得市场份额,首都博物馆特色文化衍生产品因为独特的资源和创新方式在旅游纪念品市场开辟了一片新天地。(4) 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市场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比同类市场存在广阔的市场前景。(5) 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流动的特点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现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宣传需要这一途径。
  第二,根据市场目标确定了首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定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 首都博物馆的参观人群。文化产品进入生活,使人们对文物、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也使博物馆的服务更贴近观众。2006年购票参观人数七十六万,但进馆参观人数已超过百万,这一人群是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2) 首都博物馆的国内外巡展。借助文化交流展览,文化衍生产品很容易形成市场,目前首都博物馆展览携带衍生产品已经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内容。(3) 礼品市场,最能够传达文化含义的礼品是文化交往最需要的,我们的产品特征正好符合这一需求。
  首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在馆内专设有服务区,首博特色纪念品、图书及音像制品成为主要商品结构。不仅有老北京特色的各式工艺品,还有散发浓郁香味的金香玉饰品和具有保值价值的珂罗版字画等极具特点的工艺品;图书品种近万种,主要以“京味”图书、收藏鉴赏类图书为主导。还设有临时展览纪念品店,如此次“潘玉良画展”就推出了根据潘玉良画作产生的文化创意设计的家居生活、文房用具等纪念品。
  首都博物馆还特别为学龄前儿童以及小学各年级的亲子观众开设有教育互动区七彩坊,这是一处可以充分发挥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提供丰富多彩的动手互动活动,如软陶制作、勾画京剧脸谱、年画印制等,观众可以随时参与,体验亲自动手的乐趣。活动主要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需求而设计,启发儿童探索的欲望,培养儿童动手能力,启发儿童艺术想象力。博物馆专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作品展示的平台,优秀作品定期展示,激发青少年创作激情,成为培养艺术家、科学家的摇篮。文化创意事业与让观众将博物馆“带回家”,不仅树立了博物馆的品牌,而且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流动的博物馆
  
  2007年,首都博物馆推出了“共享同一片蓝天——首都博物馆城乡文化共建活动”,这是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首次举办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
  活动主要面向远郊区县的中小学生和社区群众,活动内容包括:第一,由首博组织,定期免费接送郊区县的观众来馆参观,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第二,送展下乡,以各种形式到各区县开展巡展活动;第三,文化讲座,邀请专家为郊区县观众,特别是教师和学生观众免费举办各种文化讲座。例如,首博的巡展“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和“身边‘国宝知多少’”在各郊区县和社区街道巡展。
  首博希望能通过上述活动,实现城乡之间“文化信息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目标,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的发展,使远郊区县的人们体验、感受到博物馆浓厚的文化氛围。
  
  结 语
  
  中国博物馆经历了百年历程,人们已经认识到博物馆不是板起面孔讲经说道的地方,也早已不是摆放一些文物,再写一些高深得让人似懂非懂的说明给参观者看的场所,而是希望那些展品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参观者感受到它们曾活生生地存在于生活中,使博物馆亲切贴近每一位参观者,让他们感受文化带来的知识和享受,让博物馆真正走进大众心中,实现“首都,我的博物馆”这一新理念。
其他文献
居安娜·帕波拉·彼瑞兹·特杰德(Juana Pabla Perez Tejedor)是帕仑克(Palenquera)人,获民族语言学硕士学位。她研究帕仑克语言(the Palenquero language)和文化,是哥伦比亚阿特兰提科大学(the Universdad del Atlantico)人文学院的研究员,并同时在该大学授课。    正如当今帕仑克人自己的说法,他们是美洲一个很小的非洲裔
期刊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区开馆  2009年12月22日'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武林馆区正式对外开放。位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E区的浙博武林馆区占地20,991平方米,与老馆孤山馆区相比,武林馆在展览面积、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前进了一大步:可以同时展出文物3,000件(组),比孤山馆区增加了3倍;陈列面积为7,600平方米,比孤山馆区多出一倍;所有的展柜24小时恒温恒湿,这样的条件在全国亦不多见。开馆之际,馆方推出了“
期刊
安东尼·米尔·富利亚纳(Antoni Mir i Fullana)是语言之家的负责人。该项目2005年由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发起,目前由一个隶属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副区长的公共联盟管理。安东尼·米尔作为该项目负责人;担任着一个等同于区政府秘书长的高级职务。同时,他曾在政府任职,负责关于加泰罗尼亚语的一切事务。在文化项目管理领域,他协同公共机构与私营企业,指导非营利都门诸多项目的建设工作。    在人
期刊
戴维·克墨斯特尔f(David Crystat)是英国班戈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ango)名誉语言学教授。著有多部语言及语言学著作,例如《想方设法:探寻英语之旅》(By Hook or By Crook A Journey in Search of English)和《想想我的话吧:莎士比亚语言探微》(Thirk on my Words Explorin ohakespeat
期刊
【内容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这个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上,2021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更是意义非凡,海内外各界高度关注。此次两会期间,Twitter平台成为中国外交部门、新闻机构等直面海外受众进行对外报道和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开源的数据挖掘平台Social Bearing以及
期刊
董玉琴,长期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博物馆管理工作。曾供职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为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    本文审视了全球化语境下,尤其是在国际博协提出了“支持博物馆成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工具”议题后,各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如何承担起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这一共同课题。本文关注全球化生态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自然历史博物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指出,自然历史博物馆应顺
期刊
【内容摘要】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是还没有形成与这种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体系。打造外向型、国际化的新型主流媒体,亟需大量外语能力出众、知识面广、跨文化意识强、有敏锐判断力的专业人才。我国的对外报道以英语为语言工具的内容占很大比重。英语对外报道本质上是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媒体机构积极探索英语对外报道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摆脱空泛的理论探讨,进入更加科学化、实践化的务实研
期刊
保罗·乔治·费里(Paolo Giorgio Ferri)是意大利共和国罗马普通法院(the Ordinary Tribunal of Rome)的检察官,一直以来负责审理各类文物犯罪案件。自1995年起,他对全球许多国家的文物商作过多起调查。2005年7月,他代表检方起诉伊曼纽尔·罗伯特·赫克特(Emanuel Robert Hecht)和玛丽昂·特鲁(Marion True,美国盖蒂博物馆原馆
期刊
【内容摘要】近年来,5G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形态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传媒技术环境下,中国两会的国际传播在渠道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并拓展维度。本文通过分析2021年CGTN全国两会的国际融合传播表现,探讨在5G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如何打造多元传播平台、丰富传播渠道并通过更快速、更全面地打造信息传播的全媒体形态,深化全球传播理念,实现全新融媒布局。  【关键词】CG
期刊
顾聆森,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苏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昆剧大辞典》副主编,江苏省昆剧院艺术顾问,《昆剧艺谭》执行主编。发表戏剧文论百余万字,有《聆森戏剧论评选》出版,另著有:《昆曲与人文苏州》、《沈璟与昆曲吴江派》、《天下第一团》、《历代后妃与朝政》等;剧作有昆剧《哪吒》,苏剧《唐伯虎智救崔素琼》、《赖债庙》、《西园记》等。  王廷信,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兼任东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