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学校都采用三轮复习的方式。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同学们要结合教材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打好基本功。在第一轮复习阶段,有的学校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可以使同学们对某专题的历史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种形式也割裂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发展中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是相互联系的。为了避免这种缺陷,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采用通史复习的形式。通史复习是以时间为轴来复习人类历史知识的。在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按时间顺序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如古代、近代、现代。这种复习方式将某阶段内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同学们更能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一、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概述
1.中国古代政治
中国古代政治经历了从宗法制、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在中国沿用2000多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汉代到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中有两条主线,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与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与斗争,结果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其消极影响日益显现。
2.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我国古代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商业领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历史性剧变,思想界也由此呈现“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局面。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宋明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容,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明清时期,思想家对理学进行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学们不能单独复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這三个专题的内容,要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这三个专题联系起来。同学们可以运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知识来复习,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我们学过“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该知识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况。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分散的,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持社会稳定,进而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于是在政治上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农经济决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保护和巩固了小农经济。这就体现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成为主流、宋明理学丰富儒学体系、明清思想家对理学反思和批判的发展过程。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中央集权制度的长期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造就了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和文艺,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
二、史观复习
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观点,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和生态史观等。近几年,史观进入高考历史命题视野,结合史观进行考查的试题逐渐增多。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各种史学观点,用史学观点整合知识。同学们可思考:我们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我们如何运用生态史观看待中国古代农业?我们如何运用多元史观看待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1.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唯物史观要求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在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在监察官员只对君主负责而忽视民意等因素的影响下,监察作用有限。
2.如何运用生态史观看待“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采用专题复习形式还是采用通史复习形式,同学们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容易使历史知识成为分散的知识点,对同学们的记忆带来很大不便,同时也容易造成不能认识历史本质的后果。
一、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概述
1.中国古代政治
中国古代政治经历了从宗法制、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在中国沿用2000多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汉代到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中有两条主线,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与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与斗争,结果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其消极影响日益显现。
2.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我国古代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商业领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历史性剧变,思想界也由此呈现“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局面。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宋明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容,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明清时期,思想家对理学进行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学们不能单独复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這三个专题的内容,要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这三个专题联系起来。同学们可以运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知识来复习,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我们学过“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该知识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况。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分散的,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持社会稳定,进而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于是在政治上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农经济决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保护和巩固了小农经济。这就体现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成为主流、宋明理学丰富儒学体系、明清思想家对理学反思和批判的发展过程。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中央集权制度的长期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造就了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和文艺,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
二、史观复习
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观点,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和生态史观等。近几年,史观进入高考历史命题视野,结合史观进行考查的试题逐渐增多。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各种史学观点,用史学观点整合知识。同学们可思考:我们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我们如何运用生态史观看待中国古代农业?我们如何运用多元史观看待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1.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唯物史观要求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在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在监察官员只对君主负责而忽视民意等因素的影响下,监察作用有限。
2.如何运用生态史观看待“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采用专题复习形式还是采用通史复习形式,同学们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容易使历史知识成为分散的知识点,对同学们的记忆带来很大不便,同时也容易造成不能认识历史本质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