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j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未两优6号等10个中籼水稻新组合进行对比展示试验,从生育期、产量、米质、抗性及主要经济性状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考察,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结合品种的具体特征特性和栽培管理模式,提出继续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建议。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组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34-03
  水稻是池州市的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
  10万hm2。2012年,为推进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深入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种业发展和振兴,池州市种子管理站在省、市农委的支持下,认真开展水稻新品种对比展示试验。通过开展对比展示试验,进一步了解水稻新品种在池州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并从中筛选几个适应我市栽培的新品种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位于池州市贵池区秋江办事处池州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基地。紧邻321省道,离池州市主城区5㎞,交通便利。前茬为油菜,土壤肥力中等偏上。试验品种共10个,分别为:两优6507、国盛稻1号、未两优6号、广两优矮93、准两优725、众两优998、两优383、两优0316、两优5867、七桂优306。除部分品种已通过审定外,大多已在国家或省级区试中。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10个品种,每个品种1个处理,以两优5867作对照(ck)。按随机编号的顺序由南往北依次排列,不设重复和保护行,东西向栽插。每品种面积133.3m2,品种之间留50cm操作行。
  1.3 试验过程
  1.3.1 育秧移栽 采用旱育秧方式培育壮苗,统一于5月4日播种,苗床前茬为菜园地,土壤肥沃。基肥提前深施45%的复合肥375kg/hm2。苗床用敌克松消毒,浇透水分后再播种,随后盖上火粪土和碎棉铃壳等土杂肥,喷施一遍旱秧除草剂幼禾保,最后加盖塑料薄膜,上面覆盖一层稻草。播后天气较好,所以出苗快且整齐,秧苗素质较好。5月14日补施断奶肥,每m2用适量45%复合肥加尿素兑水喷施,同时喷施一次多效唑以促进分蘖和壮秧。5月27日施送嫁肥。同时用阿维·毒死蜱加三环唑防治一次病虫害。6月1日移栽,秧龄28d。人工拉绳定点移栽,实行宽行窄株,行株距20cm×26cm,1.25万穴/667m2,每穴栽1~2粒种子苗。
  1.3.2 田间管理 大田前茬为油菜,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基肥施尿素225kg/hm2、45%三元复合肥375kg/hm2,采用机耕并整平后移栽;6月8日施尿素112.5kg/hm2、氯化钾90kg/hm2加野老除草剂作返青分蘖肥,同时进行大田除草;6月14日用阿维·毒死蜱、吡蚜酮、香菇多糖防治一次病虫害,尤其叶瘟。6月14日、22日、29日、7月7日、16日分别进行水稻品种分蘖动态的调查记载,根据记载分蘖的盛期在7月7~10日,7月5日开始放水烤田,7月16日采用40%水胺硫磷、2%阿维菌素、50%吡蚜酮、春雷霉素普治一次病虫害,7月18日复水,根据品种生育进程追施穗肥尿素112.5kg/hm2、氯化钾112.5kg/hm2。7月28日采用康宽、飞电、春雷霉素、磷酸二氢钾、S-诱抗素、美洲星普治一次病虫害,同时追施一次叶面肥,提高抗性,促进大穗和增加千粒重,提高结实率。8月15日防治一次主要病虫害,确保稳产、高产。整个生育期除卷叶螟、钻心虫及部分品种叶瘟轻度发生外,其它病虫害防治较成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保持一定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至成熟。
  1.3.3 其他情况 大田底肥偏轻,分蘖后期有缺肥迹象。7月1~11日,持续高温天气,温度在28~36℃,7月18日至8月1日再次出现高温天气,最低温度29℃,高温达38℃,该时期水稻正处在幼穗分化到始穗的关键阶段,高温直接影响穗型大小和后期结实率。8月7~11日受台风“海葵”的影响,出现降雨和大风,8月12日天气转晴,气温开始回升,高温达35℃,高温对水稻扬花不利,影响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灌浆期气候条件比较适宜。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展示品种全生育期一般在127~138d,最长的是未两优6号,为138d;其次是准两优725,为136d;生育期最短的是七桂优306,为127d,其余品種生育期在130~135d。
  2.2 理论产量 10个品种之间的理论产量有一定差异。产量最高的是两优0316,为10 297.05kg/hm2。列第二、三、四位的依次是未两优6号、两优6507、准两优725,分别为9 973.95kg/hm2、9 943.05kg/hm2、9 931.50kg/hm2。国盛稻1号产量最低,为8 873.30kg/hm2。其它品种产量在9 000.00kg/hm2至9 450.00kg/hm2之间,差异不明显。
  2.3 米质 从展示品种的外观看,米质较好的有未两优6号、两优5867、众两优998、两优6507,稻谷粒型偏长,米质晶莹透亮,无腹白和垩白,质量较优,其它品种粒型长宽比一般,米质中等。
  2.4 经济性状
  2.4.1 穗长、株高 品种穗长在25.3~31.9cm,最长的是未两优6号,为31.9cm。第二、三、四位依次是两优5867为30.7cm、两优6507为29.4cm、国盛稻1号为28.9cm。最短的是广两优矮93,为25.3cm。品种株高在119.9~133.0cm,最高是未两优6号,为133.0cm。名列第二、三、四位的依次是国盛稻1号为132.2cm、两优5867为130.5cm、两优383为128.8cm。最低的是广两优矮93,为119.9cm。
  2.4.2 有效穗数 品种有效穗数在195.0~253.5万穗/hm2,相互间存在一定差异。最高的是两优5867,为   253.5万穗/hm2;列第二、三位的依次是未两优6号、准两优725,都为234.0万穗/hm2;最少是两优383,为195.0万穗/hm2;其它品种都大于210.0万穗/hm2。
  2.4.3 穗总粒数 品种的每穗总粒数在166.4~263.2粒之间,最多的是七桂优306,为263.2粒。列第二、三、四位的依次是未两优6号,为212.9粒;两优383,为204.1粒;众两优998,为196.5粒。穗总粒数最少的是两优5867,为166.4粒。其余品种穗总粒数在185.0粒左右。
  2.4.4 结实率 展示品种的结实率在77.5%~88.2%之间。最高的是两优6507,为88.2%。列第二、三、四位的依次是两优0316(87.8%)、两优383(84.3%)、七桂优306(82.4%)。准两优725结实率最低(77.5%)。其余品种结实率都在80.0%左右。
  2.4.5 千粒重 展示品种的千粒重为19.8~29.5g,最高的是两优6507,为29.5g,第二位是准两优725(28.6g),国盛稻1号列第三位(28.2g),两优383、两优0316分列第四、五位,分别为28.1g、28.0g,最低的是七桂优306(19.8g)。其余四个品种的千粒重在26.0g左右。
  2.5 抗逆性
  2.5.1 抗病性 所有展示品种纹枯病较轻,未发生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表现较强的抗性。在稻瘟病的抗性上,表现最好的是未两优6号、准两优725、七桂优306,国盛稻1号稻瘟病中等发生、众两优998等品种稻叶瘟轻度发生。
  2.5.2 抗倒性 七桂优306中等倒伏,两优383轻度倒伏。其它品种抗倒性较好,表现较强的抗倒性。
  3 品种简评
  3.1 两优0316 在参试品种中产量排位第一,单产为686.47kg/667m2,该品种属叶上禾,综合性状较好,长势繁茂,株型适中,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耐肥性强,抗倒性好。剑叶短而宽,叶片清秀和叶姿坚挺程度一般,抗病性好,无稻曲病、白叶枯病,轻度稻叶瘟,纹枯病较轻,后期熟相一般,表现轻度早衰。穗长26.3cm,穗型中等,最大穗可达30.2cm,穗粒数较多,大穗可达251.0粒以上,穗着粒密度高。结实率较高,为87.8%,千粒重较高,为28.0g,粒型较长,米质较优,透明度较好,无腹白。杂株率一般,为0.5%,生育期适中,株高中等,为121.8cm。属高产、优质、抗性较好的超级稻新品种,株型适中,穗型中等着粒密,结实率高,千粒重高,叶片短,熟期适中,株高中等,可以扩大示范种植。
  3.2 未两优6号 产量居第二位,单产达664.93kg/667m2。该品种综合性状较好,长势繁茂,株型紧束,叶色浓绿,分蘖力强,茎秆韧性强,耐肥性强,抗倒性好。剑叶长短适宜,叶片清秀直立坚挺内卷呈瓦状,抗病性好,无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较轻,后期熟相较好。穗型长大,平均穗长达31.9cm,最大穗可达38.5cm,穗粒数多,大穗可达400.0粒以上,属典型的高产大穗型。结实率中等,千粒重偏低,为25.6g,粒型细长,米质优,透明无腹白。杂株率0.3%,生育期中熟偏迟,植株稍高,栽培上注意平衡施肥和防倒伏。属高产、优质、抗性较好的第三期超级稻新品种,现已通过安徽省审定,比当前市场上推广的Y两优系列分蘖率有所提高,抗病性明显增强,在我市可以代替Y两优1号等超级稻,扩大种植推广。
  3.3 两优6507 产量居第三位,单产为662.87kg/667m2,该品种综合性状较好,长势繁茂,株型紧束,叶色浓绿,分蘖力中等,茎秆一般,耐肥性抗倒性较好。叶片长宽适宜,叶片清秀一般,叶姿坚挺,穗颈软,抗病性较好,无稻曲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叶瘟较轻,后期熟相一般,抗寒性一般。穗长29.4cm,穗型较大,最大穗可达36.3cm,穗粒数较多,大穗可达244.0粒以上。结实率88.2%,较高,千粒重高,为29.5g。粒型细长,不易脱粒,米质优,透明度好,无腹白。杂株率低,为0.3%。生育期比较适宜,为135d左右。株高中高,为123.3cm。属高产、优质、抗性较好的远源杂交新品种,结实率和千粒重高,叶片直立,株高中等,建议加大示范,待审定后再推广。
  3.4 准两优725 产量居第四位,单产达662.10kg/667m2。该品种综合性状较好,长势繁茂,株型适中,叶色绿,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为81.7%,有效穗多。茎秆粗壮,耐肥抗倒性好。剑叶长、宽、挺,穗颈粗壮。抗病性好,无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较轻,后期熟相较好。穗型中等,平均穗长达27.1cm,最大穗可达32.8cm,穗粒数较多,大穗可达260.0粒以上。结实率中等,千粒重高,为28.6g,粒型中长,不易脱粒,米质较优,透明无腹白。杂株率一般,有少量早熟杂株。生育期中等稍偏迟,株高中等,为121.6cm。准两优725长势繁茂,产量高、米质优、综合抗性好,即将通过安徽省审定,可以在我市加以示范并扩大推广。该品种叶片较长、宽,栽培上注意平衡施肥,尤其氮肥不能过多。
  3.5 广两优矮93 产量居第五,单产为629.19kg/667m2。长势一般,株型适中,叶色绿,分蘖力强,茎秆较粗壮,耐肥性强,抗倒性好。剑叶短而宽,叶片清秀和叶姿坚挺程度一般,抗病性好,无稻曲病、白叶枯病,轻度稻叶瘟,纹枯病较轻,后期熟相一般,表现轻度早衰。穗长25.3cm,穗型中等,最大穗可达32.2cm,穗粒数较多,大穗可达250.0粒以上,着粒密。结实率较高,为82.1%,千粒重一般,为26.6g,粒型中长,米质较优,透明度较好,无腹白。杂株率为1.0%,生育期中熟偏早,株高中等偏矮,为119.9cm。该品种产量较高、米质较优、抗性较好,综合性状较好,可以加大示范。
  3.6 两优383 产量居第六,单产为628.32kg/667m2。长势长相一般,株型適中,叶色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茎秆粗壮,耐肥性强,抗倒性好。剑叶长宽适宜,略披,叶片清秀一般,抗病性好,无稻曲病、白叶枯病,轻度稻叶瘟,纹枯病较轻,后期熟相一般,轻度早衰。穗长26.2cm,穗长之间差异较小,穗型中等,最大穗可达30.4cm,穗粒数较多,大穗可达294.0粒以上,着粒密。结实率较高,为84.3%,千粒重较高,为28.1g,粒型较长,米质较优,透明度较好,无腹白。杂株率较低,为0.2%,生育期适中,株高中等偏高,为128.8cm。两优383穗型中等但着粒密,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熟期适宜,综合性状较好,建议加大示范种植。   3.7 两优5867 产量居第七位,单产达611.37kg/667m2。该品种综合性状较好,长势较繁茂,株型适中,叶色绿,分蘖力强,有效穗多。茎秆韧性好,耐肥性强,抗倒性好。剑叶长短适宜,叶片清秀直立坚挺而内卷呈瓦状,抗病性好,无稻曲病、白叶枯病,轻度叶瘟,纹枯病较轻,后期熟相较好。穗型长大,平均穗长达30.7cm,最大穗可达35.8cm,着粒密度一般,穗粒数较多,大穗可达300.0粒以上。结实率81.7%,较高,千粒重中等,为26.6g,粒型细长,米质优,透明无腹白。杂株率为1.0%。生育期适中,株高中等偏高。产量较高,米质优,抗性好,现已通过国家审定,比当前市场上推广的Y两优系列分蘖力明显要强,抗病性明显提高,在我市尤其稻瘟病中等偏重发生的山区可以代替Y两优1号等超级稻进行示范推广。
  3.8 七桂优306 产量居第八位,单产达605.26kg/667m2。该品种长势繁茂程度一般,株型松散,叶色绿,分蘖力一般,茎秆较粗,耐肥抗倒性一般。剑叶长且宽,叶片清秀直立坚挺程度一般,抗病性好,无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较轻,后期熟相一般。平均穗长26.4cm,最大穗可达30.6cm,穗型大,穗粒数多,平均穂粒数263.2粒,大穗可达450.0粒以上,属典型的大穗型。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低,为19.8g,粒型细长,米质优,透明无腹白。杂株率低,仅0.1%。生育期较短,株高稍高。七桂优306产量较高、米质优、熟期偏早,抗病性好。圩区和高肥水地方,栽培上注意重施底肥和平衡施肥,防止倒伏。建议继续示范,尤其可以在我市丘陵山区肥力中等的田块扩大示范种植。
  3.9 众两优998 产量居第九位,单产达599.83kg/667m2。该品种综合性状较好,长势较繁茂,株型适中,叶色绿,分蘖力强,有效穗较多。茎秆柔韧性强,耐肥性、抗倒性较好。剑叶长宽适宜,叶片清秀直立坚挺,抗病性较好,无稻曲病、白叶枯病,轻度叶瘟,纹枯病较轻,后期熟相较好。穗型较长,平均穗长达28.3cm,最大穗可达32.2cm,着粒密度较好,穗粒数196.5粒,大穗可达258.0粒以上。结实率较高,为81.5%,千粒重中等偏低,为26.2g,粒型细长,透明无腹白,米质优。杂株率为0.1%。生育期适中,株高123.0cm,中等。众两优998产量较高,米质优,抗性好,后期转色好,可以在全市加大示范。
  3.10 国盛稻1号 产量居第十位,单产达591.82kg/667m2。该品种综合性状一般,长势繁茂,株型适中,叶色绿,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耐肥性强,抗倒性好。剑叶长、宽,叶片清秀直立坚挺程度一般,有轻度苞颈现象。抗病性一般,无稻曲病、白叶枯病,稻叶瘟较重,纹枯病较轻,后期熟相一般。穗型较长,平均穗长达28.9cm,最大穗可达38.0cm,着粒密度一般,穗粒数较多,大穗可达260.0粒以上。結实率中等,千粒重较高,为28.2g,粒型较长,米质较优,透明无腹白。杂株率为0.4%。生育期适中,株高132.2cm,偏高。国盛稻1号产量一般,米质较优,植株整齐度一般,抗性一般,尤其稻瘟病较重,建议继续小面积示范观察。 (责编:吴祚云)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充分利用大棚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并大力推广应用春糯玉米—夏小白菜—秋延椒大棚高效栽培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春糯玉米;夏小白菜;秋延椒;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13;S634.3;S64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75-02  为了充分利用大棚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南通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针对市
期刊
摘 要:对20%井冈·蜡芽菌SC80ml/667m2、20%井冈·蜡芽菌SC100ml/667m2、20%井冈霉素DP30g/667m2进行了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20%井冈·蜡芽菌SC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开始进行2次用药,药后24d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较好,增产效果显著,宜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综合药本与产量效益,建议防治水稻纹枯病每667m2用20%井冈·蜡芽菌SC80ml。20%井
期刊
摘 要:该文针对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与建议:建立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加大水生蔬菜野生资源保护力度;注重自主品种的研发与新品种推广;扩大建设优势产区和地方名优水生蔬菜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的冷链贮运和采后加工企业等流通体系。  关键词:安徽省;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栽培现状;发展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
期刊
摘 要:烟草黑胫病是烟草上的毁灭性病害,主要通过带菌土壤和病残体进行传染。该文通过研究不同N/P比与烟草黑胫病菌生长的关系,找出病菌生长的最适氮磷比例。试验以硝酸钠为氮源,以磷酸二氢钾为磷源,最终得出黑胫病病菌生长的最适氮磷比为3∶2,若氮肥量过多高出磷肥,病菌生长速率也很快,单施钾肥使病菌生长速率减慢。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避免加重病害发生的施肥比例,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关键词:烟草;黑胫病病菌
期刊
摘 要:莫桑比克渔业起步较晚,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渔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开展30多年的国际培训工作和即将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调研的基础上,整理了莫桑比克学员国家渔业发展报告和相关文献资源,就莫桑比克国内水产养殖业、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水产品贸易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以期为业界了解莫桑比克渔业发展现状提供参考。  关键词:莫桑比克;渔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通过不同农户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大配方、小调整和农户习惯处理对早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处理比较,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提高了早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产量分別增加5.57%和7.89%,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29.5%和32.2%。  关键词:早稻配方肥;产量;氮肥偏生产力;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145.5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阐述了盐城市进行耕地质量建设的必要性,回顾了耕地质量建设的现状,分析了耕地质量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高标准粮田建设、有机肥推广应用、耕地质量监测和耕地质量管理效能,全力推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盐城;耕地质量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
期刊
摘 要:为了明确设施大樱桃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红灯”为试材,对设施大樱桃发育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及果实硬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生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增加趋势;维生素C含量呈“升—降”的动态变化,授粉后35d,维生素C含量达到最高值;果实硬度则呈逐渐下降趋势,授粉后42d左右果实硬度下降至最低点。为了保证果实品质,建议在生产上可将授粉后的35~42d作为
期刊
摘 要:沿海地区绿化困难,选择合适的树种是个关键。赣榆县引进苦楝良种,采用苦楝、苏柳、黑松、女贞综合混交模式,通过造林前采取种植绿肥、整地、排水、挖穴等降盐措施,再择时定植,合理管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沿海;苦楝;混交;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15-02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崛起,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对
期刊
摘 要:分析玉米播期和区域试验花期气温与结实的关系表明:穗粒数与吐丝前后2d的平均最高温度近似直线负相关,1dm行粒数与吐丝前后2d和吐丝后5d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和最高气温直线负相关。  关键词:高温;夏玉米;花期高温;行粒数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39-02  适宜温度和土壤水分是玉米获得高产必需的基本条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