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模拟家庭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代表人物马克思·范梅南在《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首次阐述了教师“替代父母关系”这种新理念,在此基础上,本文我们学校大胆地提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构建模拟家庭。本文从“构建模拟家庭”的概念、意义和实施方式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探讨,阐述了这一德育新模式对“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模拟家庭 替代父母 德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64-01
  引言
  “构建模拟家庭”并非是完全让老师来顶替父母的角色,而是对于孩子在父母身上缺失的情感进行找寻和弥补,也就是情感支持。一些大众眼睛里面的“问题孩子”其实并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孩子本身所在的原生家庭出现了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去完全改变孩子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把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确实的情感一级级缺失的教育通过一种自然的模式弥补给我们的孩子。这也是我们“构建模拟家庭”的初心。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指出:人性所必须的是,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沿着归属需要(包括群体归属感、友爱、手足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以及形成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的需要这一阶梯上升。[1]
  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学校的实情,关注“问题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全校教师中创新教育理念,将教育课堂搬进家庭,在组建“模拟家庭”时,由非班主任教师充当“问题孩子”的亲人,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爱、被呵护、被理解(社交需求)、被关注与有价值感(尊重需求),在“安全需求”上面得以完善,继而培养孩子健全人格,为他们后期的学习和生活都打下良好的基石。
  一、“构建模拟家庭”的概念界定
  “构建模拟家庭”的概念界定为由学校成立“问题孩子”辅导员队伍,安排每2位教师(非组内学生的科任教师)带4-6名学生,模拟现实中父母带小孩的情景,与“问题孩子”组建模拟家庭。
  “问题孩子”通常在品德和纪律上存在较严重缺点,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有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 有好奇、试探等幼稚的心理引起,部分是由于遭受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引起的不良行为。由于儿童成长的特殊环境,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而导致问题的形成。
  在模拟家庭中,老师担任“父母、兄长”的角色,根据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反馈,深入了解“问题孩子”的原生家庭,从中找出孩子的问题根源,对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团体心理辅导,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家庭”的关爱与家一样的温馨,填补“问题孩子”家庭教育的缺位和亲情缺失等问题。
  二、“构建模拟家庭”的意义
  从传统角度上来说,学校,其分界线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的亲密无间的安全感和外面的更为危险的社会开放性之间的过渡性空间。[2]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风险性越来越大的社会里,我们无法保证具有亲密无间的安全感的家庭存在,尤其是相对于“问题孩子”的家庭。所以,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毫无疑问,老师们需要承担起“替代父母”的责任,这也是为儿童迈向外面更大的世界做准备。[3]
  为此,“构建模拟家庭”是本着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糅合的一种德育新模式,旨在使学校教育以其系统模式能够填补“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缺陷,承担起保护和教导年轻一代如何生活,学会为自己、为他人和为世界的延续和幸福承担责任的这一身神圣的职责。
  (一)构建模拟家庭,弥补孩子的亲情缺失
  根据大量关于“问题孩子”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2%的青少年心理障碍患者表示,父母感情性支持少,包括心理关怀、理解、倾听、对患者意见的接受及协商少。心理学家纷纷呼吁家庭教育和亲情呵护的回归。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现代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长为了生活每天辛苦忙于工作,恰恰忽视了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这一矛盾无法破解吗?
  提起亲情,我们往往会想到血缘关系,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幸运的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视为知己的父母与朋友。年龄小的学生往往把老师看做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们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对教师言听计从,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赞识。高年级的学生则容易把教师视为知己的朋友,希望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表现出对自己的喜爱、友好、理解、宽容。
  因此,我们构建模拟家庭,使学生尤其是“问题孩子”在教育教学中、生活体验到来自教师的信任、理解与关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模拟家庭”中感受家、享受爱, 不再感到孤独无援,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
  (二)构建模拟家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特殊学生之所以问题诸多,除了亲情的缺失,另外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谈到这点,或许大部分人都会呼喊“加强家庭教育!”但这句话对“问题孩子”家庭几乎是无效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农民工——这些家庭对有效教育孩子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或对青春期少年心理特点知之甚少,导致孩子疏于管教而荒废学业或心理不健全。
  我们通过构建模拟家庭,通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在结对子的“模拟家庭”活动中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构建模拟家庭,唤起家庭教育的共鸣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学校、家庭、社会各自承担的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模拟家庭”自然不可替代原生家庭。但是,在构建模拟家庭过程中,势必触及原生家庭的方方面面,活动过程中也会频繁干预家庭,例如经常性的家访、教育效果反馈。人非木石皆有情,值此,构建模拟家庭,必定能唤起家庭教育的共鸣,唤醒众多家庭教育的回归。
  三、“构建模拟家庭”的实施方式
  1.面向全體学生,分群体教育。根据教师各方面的特点以及“问题孩子”的个性及家庭情况,将有家庭共性问题的孩子集中在同一小组,做好師生搭配,建起一个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模拟家庭”,以便进行针对性辅导。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为便于个案教育,“模拟家庭”需建立起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跟踪记录(在校表现和成绩等)、效果总结及反思,以便辅导教师因材施教。
  3.优化特殊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孩子”的监护人开设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向讲解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方法,解答学生监护人提出的有关家庭教育、改善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充分发挥监护人和亲人的作用,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构建模拟家庭”是我们学校在省级课题——“构建模拟家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实践研究中,对学校德育模式的新尝试,我们将在今后的的德育工作中继续深入探索,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完善育人机制,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斯洛.《洞察未来》,第258页,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
  [2]吴衍.《一种新型教育关系:教师“替代父母关系”》
  [3]王延强,谢长法.《教师“替代父母制”:留守儿童德育新模式及路径分析》
其他文献
【摘要】综合实践课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立足周村本土文化特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施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有自由发展的机会。真正给学生一片绿色的空间,让孩子们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正可谓:综合学习,倾听周村故事美名远传传千秋万代;体验生活,观看作文课堂灵感纷呈呈青草芬芳。  【关键词】综合实践 周村本土文化 尊重学生
期刊
【摘要】电路分析过程中,电压、电流参考方向以及对应的电路方程中正负号的确定直接决定着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然而,纷繁复杂的方向规定,导致列方程时的正负取向容易产生混乱。本文从电路基本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出发,围绕基于此导出的支路电路法、回路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将电路分析过程中的正负取值问题进行研究整理,供教師或者学习者参考。  【关键词】基尔霍夫定律 方向 正负取值  【Abstract】In the p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179-02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穿新鞋走老路,那一路走来必定是充满坎坷。改变首先从自我做起。  一、好老师——学好化学的基础  1.课堂请让微笑多一点  微笑作为一种面部表情,它
期刊
一、科学探究在中考中的地位  课程改革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获得正确的结论,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在《2016年九年级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说明》中把科学探究设为内容标准中五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其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日益受到关注。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推动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赢得世界文化格局话语权的心理支撑和强大精神支柱。文化自信与否影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自信与否影响中国的文化安全,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探析当代中国之文化自信问题。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 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和学校都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除去政策、资金支持等因素,大学生自身是否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能否正确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巨大压力和困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思想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思想引导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
期刊
【摘要】为有效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我园积极开展客家民间传统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其乐观、坚强的态度。  【关键词】客家元素 民间游戏 培养兴趣 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30-01  现如今的孩子整天面对电视、电脑和高档的电动玩具却总感到百无聊赖,地方文
期刊
【摘要】2016年新修订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時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奠基石。现在我们用的教材是专题体例,教材跨度大,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以时空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引领学生以此为起点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高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专业基础课《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课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方法 试验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对照班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 试验班理论课和实验课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结论 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医院护理工作岗位需要为学习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实验课 探究性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整合 
期刊
【摘要】中学阶段学生处于人生的叛逆期,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将德育放在教学重点的首要位置。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规定指出:“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德乃立身之本,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位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