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某种事物,力求认识或参与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兴趣。然而,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中慢慢萌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维持行动的内在动力。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而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缺乏持久性。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并乐此不疲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题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真实的数学,用心触摸数学,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朋友们,你能告诉大家今天你是怎么到学校的吗?(走、乘汽车、坐电动车、乘自行车、坐三轮车——)
师:像人在行走,自行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呢?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运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些物体运动的图片。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可以一边看,一边用手来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
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摆的运动)。
师: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分类吗?
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交流。
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你是怎么到学校的”,这个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而问题既是是学生熟悉的,又是新鲜的。有了这个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导入,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中去,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课程实施建设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打开我们的数学教材,一股浓浓的时代信息扑面而来,“情境图”更是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有效地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动态课程的生成。
小学生学习,往往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熟悉的情境中,他们能够自觉地、顺利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刨设合理必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时,创设了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猜谜语的情境。在课前活动中,我给学生出了几道谜语,学生很积极地参与。上课后,我便说:“刚才老师和大家玩了猜谜语的小游戏,还想玩吗?好!这次来个难一点的。”出示:有始有终——打一线名称……猜谜语是一个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游戏,这一节课我从猜谜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完射线、直线的认识后让学生模仿“有始有终”也给射线、直线设计一个谜面。最后.我把这四个字“有始有终”送给每一位学生,希望他们做事也要有始有终,做一个有耐心、有恒心、有抱负的好孩子。整节课.谜语贯穿始终,从无形到有形,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好。
三 参与活动.内化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动作,思维也将会受到阻碍。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数学方面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活动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投入时间,多提供一些让学生活动操作的机会。例如: 《面积的含义》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表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同桌合作交流,发现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从而揭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整节课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有效度非常高。又如,我在教学《认识容量和升》一课中,在教学完容量单位升后,让学生用课前量出的1升的水倒入不同的器皿当中,在活动操作中感受1升水有多少。事实证明,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表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亲身感受数学,触摸数学,才能将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爱上数学,会学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这样的数学课堂自然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用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小计策。
(作者通联: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粱丰小学)
一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题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真实的数学,用心触摸数学,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朋友们,你能告诉大家今天你是怎么到学校的吗?(走、乘汽车、坐电动车、乘自行车、坐三轮车——)
师:像人在行走,自行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呢?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运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些物体运动的图片。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可以一边看,一边用手来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
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摆的运动)。
师: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分类吗?
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交流。
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你是怎么到学校的”,这个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而问题既是是学生熟悉的,又是新鲜的。有了这个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导入,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中去,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课程实施建设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打开我们的数学教材,一股浓浓的时代信息扑面而来,“情境图”更是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有效地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动态课程的生成。
小学生学习,往往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熟悉的情境中,他们能够自觉地、顺利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刨设合理必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时,创设了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猜谜语的情境。在课前活动中,我给学生出了几道谜语,学生很积极地参与。上课后,我便说:“刚才老师和大家玩了猜谜语的小游戏,还想玩吗?好!这次来个难一点的。”出示:有始有终——打一线名称……猜谜语是一个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游戏,这一节课我从猜谜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完射线、直线的认识后让学生模仿“有始有终”也给射线、直线设计一个谜面。最后.我把这四个字“有始有终”送给每一位学生,希望他们做事也要有始有终,做一个有耐心、有恒心、有抱负的好孩子。整节课.谜语贯穿始终,从无形到有形,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好。
三 参与活动.内化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动作,思维也将会受到阻碍。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数学方面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活动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投入时间,多提供一些让学生活动操作的机会。例如: 《面积的含义》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表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同桌合作交流,发现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从而揭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整节课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有效度非常高。又如,我在教学《认识容量和升》一课中,在教学完容量单位升后,让学生用课前量出的1升的水倒入不同的器皿当中,在活动操作中感受1升水有多少。事实证明,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表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亲身感受数学,触摸数学,才能将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爱上数学,会学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这样的数学课堂自然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用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小计策。
(作者通联: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粱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