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7—2008年,思南县连续2年实施“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总结了该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法措施,并分析项目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措施;效益
中图分类号S435.11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0-0197-01
思南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耕地面积2.91万hm2,其中农田1.8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1.7%。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面积扩大,优质稻面积的增加,品种布局、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及施肥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适宜的气候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稻曲病已成为该县水稻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且呈逐年加重趋势,损失越来越重,成为制约水稻优质高产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安全生产[1-2]。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在水稻上的危害,降低损失,2007—2008年连续2年实施“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项目实施方法与措施
1.1健全全县项目实施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保证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了保证全县水稻稻曲病的防控综合技术项目的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农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本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实施统筹安排,超前部署。县、乡层层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分类指导,并协调各有关部门,使物资、资金、技术等及时到位。为保证实施效果,在水稻稻曲病防控的关键环节抽调县局各股、站单位负责人到各乡镇进行指导,确保项目计划任务的完成。同时,县农业局成立技术实施小组,根据各乡镇的不同气候特点,制定项目技术实施方案,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证。
1.2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稻曲病防控技术培训,举办科技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推广
县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小组首先从农技部门内部入手,把提高农技干部对实施本项目新技术、新成果的掌握程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集中农技干部进行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以骨干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对各乡、镇行政干部进行技术培训,尔后由乡、镇行政、业务干部组织对村、组干部培训,再由村、组干部结合农技干部办点,将水稻稻曲病防控技术传达到农户,使水稻稻曲病防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自项目任务下达以后,县、乡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层层建立重点指挥田及示范片,负责到人,分片包干,临田指导。具体办法是:县级业务部门指派技术专人下乡举办1~2个示范点,重点指挥田面积33.3~66.7 hm2,示范片133.3 hm2以上,各乡镇农技站举办33.3 hm2的示范指挥田,由各乡镇政府组织资金及物资,以促进该项目技术措施的全面落实。据统计,项目实施2年,共培训2 062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5万份,共举办各种示范指挥田56个,面积0.2万hm2,带动了全县水稻稻曲病的大面积防控。
1.3稻曲病发生规律调查
为摸清稻曲病在思南县水稻生产上的发生规律,寻求一条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为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06年7—9月选择常年发病较重的鹦鹉溪镇阳家山村种植的冈优缙恢1号、冈优527、冈优188、准两优527等品种,从水稻孕穗末期开始进行定田定点定时按照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
2项目应用结果及效益
为充分利用水稻生产的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进一步挖掘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控潜力,根据县情,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3-4],在认真总结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控的基础上实施防控技术,并按照農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种植业项目验收办法”进行验收。
2.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验收,2007年计划防控0.4万hm2,实际完成0.433万hm2,占计划8.33%;2008年计划防控0.533万hm2,实际完成0.6万hm2,占计划的12.5%。项目实施2年(2007—2008年)共实施面积为1.033万hm2。2007年在许家坝、大坝场、张家寨、塘头、文家店、合朋溪等6个乡镇抽取18个村民组逐户实测有代表性田3.7 hm2,推算全县单位面积挽回损失率为6.1%,项目区平均产量为7 882.5 kg/hm2,平均挽回损失为442.5 kg/hm2,挽回总损失为1 917.5 t,共挽回总产值360.49万元,较项目实施前3年(挽回损失232.5 kg/hm2)多挽回损失210.0 kg/hm2。项目完成年同样抽取18个村民组逐户实测有代表性田块12.12 hm2,平均挽回损失率为6.2%,平均产量为8 212.5 kg/hm2,平均挽回损失465.0 kg/hm2,挽回总损失为2 790 t,共挽回总产值524.52万元,比2004—2006年3年多挽回损失232.5 kg/hm2。
该项目为全县行政区域全面覆盖实施。项目完成年实施0.6万hm2,超计划12.5%,项目实施第1年实施0.433万hm2,超计划8.33%,项目实施第1年挽回损失442.5 kg/hm2,项目完成年挽回损失465 kg/hm2。根据《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进行缩值系数处理,2007年挽回损失为309.75 kg/hm2,项目完成年挽回损失为325.5 kg/hm2,项目完(下转第200页)
(上接第197页)
成年比项目实施第1年平均多挽回损失15.75 kg/hm2,挽回增长率为5.09%,按净挽回损失推算项目实施年新增总产量(挽回损失总量):2007年为1 342.25 t,项目完成年为1 953 t,比项目实施第1年增长45.5%,单位面积新增产值(单位面积挽回总值)项目实施第1年为831.9元/hm2(按1.88元/kg元计,下同),项目完成年为874.5元/hm2,项目完成年比项目实施第1年增加42.6元/hm2,增长5.1%。新增总产值(挽回损失总值):项目实施第1年为360.49万元,项目完成年为524.52万元,比项目实施第1年增加164.03万元,增长45.5%,项目完成年投入产出比为1∶2.75,每新增1元投资净产值2.75元。
2.2生态效益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使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得以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在生产中大大降低了农药用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生态效益显著。
3参考文献
[1] 王传芳,杨红星.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54.
[2] 朱秀峰.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85.
[3] 吴清莲,向乾,王荣,等.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10(6):41.
[4] 赖贵青.稻曲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6(3):48-49.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措施;效益
中图分类号S435.11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0-0197-01
思南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耕地面积2.91万hm2,其中农田1.8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1.7%。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面积扩大,优质稻面积的增加,品种布局、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及施肥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适宜的气候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稻曲病已成为该县水稻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且呈逐年加重趋势,损失越来越重,成为制约水稻优质高产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安全生产[1-2]。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在水稻上的危害,降低损失,2007—2008年连续2年实施“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项目实施方法与措施
1.1健全全县项目实施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保证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了保证全县水稻稻曲病的防控综合技术项目的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农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本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实施统筹安排,超前部署。县、乡层层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分类指导,并协调各有关部门,使物资、资金、技术等及时到位。为保证实施效果,在水稻稻曲病防控的关键环节抽调县局各股、站单位负责人到各乡镇进行指导,确保项目计划任务的完成。同时,县农业局成立技术实施小组,根据各乡镇的不同气候特点,制定项目技术实施方案,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证。
1.2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稻曲病防控技术培训,举办科技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推广
县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小组首先从农技部门内部入手,把提高农技干部对实施本项目新技术、新成果的掌握程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集中农技干部进行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以骨干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对各乡、镇行政干部进行技术培训,尔后由乡、镇行政、业务干部组织对村、组干部培训,再由村、组干部结合农技干部办点,将水稻稻曲病防控技术传达到农户,使水稻稻曲病防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自项目任务下达以后,县、乡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层层建立重点指挥田及示范片,负责到人,分片包干,临田指导。具体办法是:县级业务部门指派技术专人下乡举办1~2个示范点,重点指挥田面积33.3~66.7 hm2,示范片133.3 hm2以上,各乡镇农技站举办33.3 hm2的示范指挥田,由各乡镇政府组织资金及物资,以促进该项目技术措施的全面落实。据统计,项目实施2年,共培训2 062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5万份,共举办各种示范指挥田56个,面积0.2万hm2,带动了全县水稻稻曲病的大面积防控。
1.3稻曲病发生规律调查
为摸清稻曲病在思南县水稻生产上的发生规律,寻求一条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为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06年7—9月选择常年发病较重的鹦鹉溪镇阳家山村种植的冈优缙恢1号、冈优527、冈优188、准两优527等品种,从水稻孕穗末期开始进行定田定点定时按照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
2项目应用结果及效益
为充分利用水稻生产的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进一步挖掘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控潜力,根据县情,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3-4],在认真总结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控的基础上实施防控技术,并按照農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种植业项目验收办法”进行验收。
2.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验收,2007年计划防控0.4万hm2,实际完成0.433万hm2,占计划8.33%;2008年计划防控0.533万hm2,实际完成0.6万hm2,占计划的12.5%。项目实施2年(2007—2008年)共实施面积为1.033万hm2。2007年在许家坝、大坝场、张家寨、塘头、文家店、合朋溪等6个乡镇抽取18个村民组逐户实测有代表性田3.7 hm2,推算全县单位面积挽回损失率为6.1%,项目区平均产量为7 882.5 kg/hm2,平均挽回损失为442.5 kg/hm2,挽回总损失为1 917.5 t,共挽回总产值360.49万元,较项目实施前3年(挽回损失232.5 kg/hm2)多挽回损失210.0 kg/hm2。项目完成年同样抽取18个村民组逐户实测有代表性田块12.12 hm2,平均挽回损失率为6.2%,平均产量为8 212.5 kg/hm2,平均挽回损失465.0 kg/hm2,挽回总损失为2 790 t,共挽回总产值524.52万元,比2004—2006年3年多挽回损失232.5 kg/hm2。
该项目为全县行政区域全面覆盖实施。项目完成年实施0.6万hm2,超计划12.5%,项目实施第1年实施0.433万hm2,超计划8.33%,项目实施第1年挽回损失442.5 kg/hm2,项目完成年挽回损失465 kg/hm2。根据《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进行缩值系数处理,2007年挽回损失为309.75 kg/hm2,项目完成年挽回损失为325.5 kg/hm2,项目完(下转第200页)
(上接第197页)
成年比项目实施第1年平均多挽回损失15.75 kg/hm2,挽回增长率为5.09%,按净挽回损失推算项目实施年新增总产量(挽回损失总量):2007年为1 342.25 t,项目完成年为1 953 t,比项目实施第1年增长45.5%,单位面积新增产值(单位面积挽回总值)项目实施第1年为831.9元/hm2(按1.88元/kg元计,下同),项目完成年为874.5元/hm2,项目完成年比项目实施第1年增加42.6元/hm2,增长5.1%。新增总产值(挽回损失总值):项目实施第1年为360.49万元,项目完成年为524.52万元,比项目实施第1年增加164.03万元,增长45.5%,项目完成年投入产出比为1∶2.75,每新增1元投资净产值2.75元。
2.2生态效益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使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得以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在生产中大大降低了农药用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生态效益显著。
3参考文献
[1] 王传芳,杨红星.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54.
[2] 朱秀峰.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85.
[3] 吴清莲,向乾,王荣,等.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10(6):41.
[4] 赖贵青.稻曲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6(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