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研究造成作者同性恋倾向(性别倒置)的影响因素。母亲早逝使作者在性别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就经历了阻碍,性别意识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作者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这一切使作者从小就表现出男孩性格。作者母亲早逝的心理创伤无法抚平,于是她把自身的不幸带到了小说中。
【关键词】:性别倒置 心理创伤 男性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85-02
一、性别倒置概说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卡尔·维斯普尔首次提出性倒错一词。根据维斯普尔的观点,男性性倒错者表现出明显的柔性气质并且对同性有性的欲望。同样的,女性性倒错者的行为似男性,对男性没有渴望而更喜欢其他女性。英文中精神病学的性别倒置一词是由德文翻译而成的,之后这个词就在学界广泛的使用起来。在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理论的三篇文章》中,性别倒置一词再次被提出用来解释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二、母亲早逝的心理创伤
艾米莉·勃朗特生于贫苦的牧师之家,她的父亲在妻子死后就只在自己的房间独自进食,母亲死后负责照顾她和其他几个孩子的姨母也同样郁郁寡欢,只把注意力放在照顾家中唯一的男孩身上。艾米莉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 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母亲的早逝给艾米莉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使艾米莉在性别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遭受到了阻碍。母亲死后,艾米莉并未得到姨母太多的照顾,反而是两个姐姐玛丽亚与伊莉莎白成为了母亲的替代者。但不幸的是,由于生活条件太差,玛丽亚与伊莉莎白患肺结核夭折,艾米莉再次失去了生命中的引导者。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幼儿时期和童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时期,母亲会引导孩子区分自我和外部世界,同时幼儿也在寻求爱的对象,孩子会把母亲作为第一个爱的对象。而孩子寻找爱的对象的过程会对他/她的一生都造成影响。一旦失去引导者,孩子将会把第一个照顾、保护自己的人视为爱的对象。自我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阻碍很容易导致性别倒置的产生,艾米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艾米莉·勃朗特母亲早逝的心理创伤无法抚平,于是她把自身的不幸带到了小说中。《呼啸山庄》中的母亲们总是过早地离开人世,留下还很小或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们,从小说的第一代主角开始,整个家族就笼罩在母亲早逝的阴影之下。纳莉口述的故事从亨得利·恩肖和凯瑟琳·恩肖的童年开始讲起:“ 我几乎一直是在呼啸山庄,因为我母亲是带亨得利·恩肖先生的(Bront 41)。”也就是说,恩肖兄妹从小就是女仆纳莉带大的。而希思克厉夫则本身就是孤儿,小说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他的父母。小说的第二代主角中有三个孩子过早失去母爱——哈里顿·恩肖、凯瑟琳·林顿和林顿·希思克厉夫。哈里顿是个幼年丧母然后又丧父的可怜孩子,他被希思克厉夫收养随即被养育成了另一个希思克厉夫。凯瑟琳·林顿的母亲生下她后就死去了。纳莉对洛克伍德说:“那天夜里大约十二点钟,你在呼啸山庄看见过的那个凯瑟琳诞生了:是一个只有七个月的可怜巴巴的小东西;她出生后才两小时,她的母亲就死去了(Bront 214)。” 林顿的母亲伊莎贝拉早年抱着孩子离开希思克厉夫出走,希思克厉夫一直想方设法要抢回儿子。“幸运的是,孩子的母亲在他打算采取行动要孩子之前死去了。那是在凯瑟琳死后十三年左右,当时小林顿十二岁或更大一些(Bront 239)。”
尽管创造出了这些早年丧母的角色,艾米莉·勃朗特却总是试图通过小说抚慰造成她性别倒置的心里创伤。与其同时,她的男孩性格更增强了她的性别倒置。而她的男孩性格源于她童年所接受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教育。
三、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教育
艾米莉·勃朗特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不论是作者的父亲或是后来代替母亲位置的姨妈都把家中唯一的男孩看作家里的中心,这一切使艾米莉从小就表现出男孩性格。
艾米莉·勃朗特的父亲从小教她骑射,因此艾米莉被父亲的副牧师威廉·韦特曼叫做“少校”,而她和夏洛特则常常性别颠倒的称威廉为“西莉亚·艾美利亚小姐”,尽管他并未表现出任何性别倒置的倾向。在《谢利》中,夏洛特谢利作为艾米莉的写照,将艾米莉强悍、独特的性格借用过来,塑造了一个神采奕奕,充满活力的女主人公。她让艾米莉在谢利身上复活,她是一个具男子气质的新女性,豁达豪放,泼辣洒脱。谢利不仅拥有一个男人的名字,而且还拥有男人的性格。她自称“基尔达老爷”,公开要求“治安推事”、“义勇骑兵队队长”和“教会新执事”的这些往往都是男人的头衔。
艾米莉的这种男孩性格在十九世纪初的约克郡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这也是艾米莉对自己的与众不同感到痛苦的原因。夏洛特终身的挚友艾伦·纳西说过夏洛特曾告诉她:“艾米莉喜欢我的程度超过其他任何人,因为我不会把她的种种习惯当作是怪癖来看待,也从不认为她是个怪人(Gérin 84)。”
艾米莉的这种男孩性格在《呼啸山庄》中也有明显体现,无论是凯瑟琳·恩肖还是她的女儿小凯瑟琳身上都具有男子气质。纳莉向洛克伍德先生讲述有关凯瑟琳·恩肖的故事时说:“她还不满六岁,但已经能骑马厩里所以的马,她要一支鞭子(Bront 44)。” 希思克厉夫代替鞭子成为了父亲从利物浦给凯瑟琳带回的礼物。鞭子象征着年幼的凯瑟琳对权利的渴望以及之后投射到希思克厉夫身上的性别倒置。“凯瑟琳有些怪脾气...她一天至少要有五十或更多次惹得我们按捺不住脾气想发火...她真是个又野又坏的小东西(Bront 49)。”凯瑟琳总是向父亲显示她假装的傲慢无礼已获取他的关注,但老恩肖却对她说:“不,凯蒂,我无法爱你,你比哥哥还糟去祷告吧,孩子,请求上帝的宽恕。我想你母亲和我一定会后悔生下你(Bront 51)。”“他奇怪地偏爱希思克厉夫,相信他说的一切,喜欢他远胜于喜欢凯蒂。凯蒂太喜欢恶作剧,而且任性,不讨他喜欢(Bront 44)。”这一切都说明老恩肖总是更偏爱她的哥哥和希思克厉夫。希思克厉夫也明白“他在老人心中的位置,只要他一开口,全家人都得遵从他的意愿(Bront 45)。”纳莉记得“恩肖先生有一次从集市上买回两匹小马,两个男孩每人一匹(Bront 46)。”老恩肖并未给凯瑟琳买马,即使她擅长骑马。事实上,老恩肖确实偏爱男孩,所以凯瑟琳总试图表现得像个男孩,展现出男性的性别身份。
虽然小凯瑟琳是由温文有教养的父亲抚养长大,但她却继承了母亲的男孩性格,“这位女儿正是她母亲的翻版” (Bront 201)。而且她也是从小就擅长骑马。两代凯瑟琳都表现出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男子性格,且这种性格源于她们从未得到过正常的母爱。这也就是艾米莉安排纳莉这样一个人物出现的原因,为了弥补现实中母爱的缺失,安排一个像母亲一样照料主角们生活,倾听他们心声,抚慰他们心灵的人。
四、结论
母亲早逝使艾米莉·勃朗特在性别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就经历了阻碍,性别意识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艾米莉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又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不论是作者的父亲或是后来代替母亲位置的姨妈都把家中唯一的男孩看作家里的中心,这一切使她从小就表现出男孩性格,即为性别倒置。作者母亲早逝的心理创伤无法抚平,于是她无意识地把自身和经历和性别倒置的特质带到了小说中,试图在小说中弥补现实中母爱的缺失,抚平自己的心理创伤。
参考文献:
[1]. Bront, Charlotte. Shirley. 1849. London: Smith, Elder, 1905.
[2]. Bront,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1.
[3]. Freud, Sigmund.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Boni and Liveright, 1920.
[4]. Freud, Sigmund.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James Strachey, tran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ds of Sigmund Freud. London: Hogarth, 1953.
[5]. Gérin, Winifred. Emily Bront : A Biography. Oxford: Clarendon P, 1971.
[6]. 杨静远. 勃朗特姐妹研究. 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作者简介:卜珺,女,1983年12月生,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性别倒置 心理创伤 男性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85-02
一、性别倒置概说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卡尔·维斯普尔首次提出性倒错一词。根据维斯普尔的观点,男性性倒错者表现出明显的柔性气质并且对同性有性的欲望。同样的,女性性倒错者的行为似男性,对男性没有渴望而更喜欢其他女性。英文中精神病学的性别倒置一词是由德文翻译而成的,之后这个词就在学界广泛的使用起来。在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理论的三篇文章》中,性别倒置一词再次被提出用来解释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二、母亲早逝的心理创伤
艾米莉·勃朗特生于贫苦的牧师之家,她的父亲在妻子死后就只在自己的房间独自进食,母亲死后负责照顾她和其他几个孩子的姨母也同样郁郁寡欢,只把注意力放在照顾家中唯一的男孩身上。艾米莉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 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母亲的早逝给艾米莉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使艾米莉在性别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遭受到了阻碍。母亲死后,艾米莉并未得到姨母太多的照顾,反而是两个姐姐玛丽亚与伊莉莎白成为了母亲的替代者。但不幸的是,由于生活条件太差,玛丽亚与伊莉莎白患肺结核夭折,艾米莉再次失去了生命中的引导者。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幼儿时期和童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时期,母亲会引导孩子区分自我和外部世界,同时幼儿也在寻求爱的对象,孩子会把母亲作为第一个爱的对象。而孩子寻找爱的对象的过程会对他/她的一生都造成影响。一旦失去引导者,孩子将会把第一个照顾、保护自己的人视为爱的对象。自我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阻碍很容易导致性别倒置的产生,艾米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艾米莉·勃朗特母亲早逝的心理创伤无法抚平,于是她把自身的不幸带到了小说中。《呼啸山庄》中的母亲们总是过早地离开人世,留下还很小或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们,从小说的第一代主角开始,整个家族就笼罩在母亲早逝的阴影之下。纳莉口述的故事从亨得利·恩肖和凯瑟琳·恩肖的童年开始讲起:“ 我几乎一直是在呼啸山庄,因为我母亲是带亨得利·恩肖先生的(Bront 41)。”也就是说,恩肖兄妹从小就是女仆纳莉带大的。而希思克厉夫则本身就是孤儿,小说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他的父母。小说的第二代主角中有三个孩子过早失去母爱——哈里顿·恩肖、凯瑟琳·林顿和林顿·希思克厉夫。哈里顿是个幼年丧母然后又丧父的可怜孩子,他被希思克厉夫收养随即被养育成了另一个希思克厉夫。凯瑟琳·林顿的母亲生下她后就死去了。纳莉对洛克伍德说:“那天夜里大约十二点钟,你在呼啸山庄看见过的那个凯瑟琳诞生了:是一个只有七个月的可怜巴巴的小东西;她出生后才两小时,她的母亲就死去了(Bront 214)。” 林顿的母亲伊莎贝拉早年抱着孩子离开希思克厉夫出走,希思克厉夫一直想方设法要抢回儿子。“幸运的是,孩子的母亲在他打算采取行动要孩子之前死去了。那是在凯瑟琳死后十三年左右,当时小林顿十二岁或更大一些(Bront 239)。”
尽管创造出了这些早年丧母的角色,艾米莉·勃朗特却总是试图通过小说抚慰造成她性别倒置的心里创伤。与其同时,她的男孩性格更增强了她的性别倒置。而她的男孩性格源于她童年所接受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教育。
三、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教育
艾米莉·勃朗特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不论是作者的父亲或是后来代替母亲位置的姨妈都把家中唯一的男孩看作家里的中心,这一切使艾米莉从小就表现出男孩性格。
艾米莉·勃朗特的父亲从小教她骑射,因此艾米莉被父亲的副牧师威廉·韦特曼叫做“少校”,而她和夏洛特则常常性别颠倒的称威廉为“西莉亚·艾美利亚小姐”,尽管他并未表现出任何性别倒置的倾向。在《谢利》中,夏洛特谢利作为艾米莉的写照,将艾米莉强悍、独特的性格借用过来,塑造了一个神采奕奕,充满活力的女主人公。她让艾米莉在谢利身上复活,她是一个具男子气质的新女性,豁达豪放,泼辣洒脱。谢利不仅拥有一个男人的名字,而且还拥有男人的性格。她自称“基尔达老爷”,公开要求“治安推事”、“义勇骑兵队队长”和“教会新执事”的这些往往都是男人的头衔。
艾米莉的这种男孩性格在十九世纪初的约克郡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这也是艾米莉对自己的与众不同感到痛苦的原因。夏洛特终身的挚友艾伦·纳西说过夏洛特曾告诉她:“艾米莉喜欢我的程度超过其他任何人,因为我不会把她的种种习惯当作是怪癖来看待,也从不认为她是个怪人(Gérin 84)。”
艾米莉的这种男孩性格在《呼啸山庄》中也有明显体现,无论是凯瑟琳·恩肖还是她的女儿小凯瑟琳身上都具有男子气质。纳莉向洛克伍德先生讲述有关凯瑟琳·恩肖的故事时说:“她还不满六岁,但已经能骑马厩里所以的马,她要一支鞭子(Bront 44)。” 希思克厉夫代替鞭子成为了父亲从利物浦给凯瑟琳带回的礼物。鞭子象征着年幼的凯瑟琳对权利的渴望以及之后投射到希思克厉夫身上的性别倒置。“凯瑟琳有些怪脾气...她一天至少要有五十或更多次惹得我们按捺不住脾气想发火...她真是个又野又坏的小东西(Bront 49)。”凯瑟琳总是向父亲显示她假装的傲慢无礼已获取他的关注,但老恩肖却对她说:“不,凯蒂,我无法爱你,你比哥哥还糟去祷告吧,孩子,请求上帝的宽恕。我想你母亲和我一定会后悔生下你(Bront 51)。”“他奇怪地偏爱希思克厉夫,相信他说的一切,喜欢他远胜于喜欢凯蒂。凯蒂太喜欢恶作剧,而且任性,不讨他喜欢(Bront 44)。”这一切都说明老恩肖总是更偏爱她的哥哥和希思克厉夫。希思克厉夫也明白“他在老人心中的位置,只要他一开口,全家人都得遵从他的意愿(Bront 45)。”纳莉记得“恩肖先生有一次从集市上买回两匹小马,两个男孩每人一匹(Bront 46)。”老恩肖并未给凯瑟琳买马,即使她擅长骑马。事实上,老恩肖确实偏爱男孩,所以凯瑟琳总试图表现得像个男孩,展现出男性的性别身份。
虽然小凯瑟琳是由温文有教养的父亲抚养长大,但她却继承了母亲的男孩性格,“这位女儿正是她母亲的翻版” (Bront 201)。而且她也是从小就擅长骑马。两代凯瑟琳都表现出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男子性格,且这种性格源于她们从未得到过正常的母爱。这也就是艾米莉安排纳莉这样一个人物出现的原因,为了弥补现实中母爱的缺失,安排一个像母亲一样照料主角们生活,倾听他们心声,抚慰他们心灵的人。
四、结论
母亲早逝使艾米莉·勃朗特在性别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就经历了阻碍,性别意识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艾米莉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又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不论是作者的父亲或是后来代替母亲位置的姨妈都把家中唯一的男孩看作家里的中心,这一切使她从小就表现出男孩性格,即为性别倒置。作者母亲早逝的心理创伤无法抚平,于是她无意识地把自身和经历和性别倒置的特质带到了小说中,试图在小说中弥补现实中母爱的缺失,抚平自己的心理创伤。
参考文献:
[1]. Bront, Charlotte. Shirley. 1849. London: Smith, Elder, 1905.
[2]. Bront,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1.
[3]. Freud, Sigmund.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Boni and Liveright, 1920.
[4]. Freud, Sigmund.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James Strachey, tran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ds of Sigmund Freud. London: Hogarth, 1953.
[5]. Gérin, Winifred. Emily Bront : A Biography. Oxford: Clarendon P, 1971.
[6]. 杨静远. 勃朗特姐妹研究. 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作者简介:卜珺,女,1983年12月生,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