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城市的层面上,建筑只是大地上的一个点,这一点和棋子很像,待建建筑的场地犹如一盘正在进行的围棋,已有建筑物位置、走向和形体如日落下的棋子。构成一个既成的场所,对新建筑的布局和形体有巨大影响新建筑一旦建成,必将改变已有场斯并形成更新的场所。而对后来的建筑产生持续的影响。围棋是供人博奔的智力游戏,棋子落下后是固定的,如同房屋一般轻易动不得,而且形成的“大场”依赖于棋子落点的相互牵制,并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这种场所感和时空感恰恰是和建筑设计相通的。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研究
建筑设计研究主要涉及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本质、属性、作用和类型等。建筑设计主体研究就是在评价论的基础上,阐释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主体的概念和属性,以便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层建筑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如何做好高层建筑的设计,使其更好的融入城市环境等。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本体研究就是在创新学和评价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构建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1 城市建筑设计
随着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的展开,管理者、规划者、建设者们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中具体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通常的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对具体实施的设计是不够完整的,对于城市整体设计,有人开始比作为与详细规划相当的环节,也有人比作为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中间环节,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观念、概念和步骤及方法。既然说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有目的的客观环境研究、有用的建设实施环节,那就应该说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有着某种内在和必然的联系。因为城市总图、详细规划都是为城市建设服务的,是发展和保护的一种行动计划,作为政府部门是管理所要求的一种法规、手段和程序,严格地将它们区分开来是难以理解的。
2 城市建设的相关因素
2.1 干热气候地区建筑设计
我国的新疆和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属干热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西北及东南信风在经过该地区上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使空气十分干燥。另外,太阳辐射也很强烈,照在水平面上的阳光可广生2.9—3.4MJ/(m2·h)的辐射强度,裸露的地面所形成的热反射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辐射。在干热气候区设计建筑,在一般情况下,建筑如果能满足人在夏天时的热舒适条件,也就等于满足了冬天的舒适条件。由于气候十分干燥,夏天时通过开窗进行自然通风来降低空温将失去对室内热舒适的控制,使室内外气温趋于接近,因而是得不偿失的。而且在气温较高的白天,即使风速较大,人体的对流散热也不高,故白天以自然通风方式进行蒸发散热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当气温高于35摄氏度时,对流会使热量增加,加重人体生理上的负担。其实内于空气十分干燥,即使在静风情况下也可有充分的蒸发散热。所谓静风是指速度低于15摄氏度的空气流动,普通窗户缝隙的气流渗漏就可保证这一流速。
2.2 湿热气候地区建筑设计
据估计,世界约40%的人口居住在湿热型气候区中.且其数量还在不断增长。湿热气候带包括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东南亚、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北部、美国中南部和加勒比地区、以及北非地区等大片地带。总的来说,湿热气候带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一是沿赤道四侧10。--15。的“热带一海洋型”气候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全年的温度及湿度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常年温度在27度左右,降雨量较大,湿度在80%—90%,故常年几乎均处于一种湿热条件下。二是夏季湿热耐冬季寒冷地区。如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及美国东南部就属这类地区。江南至岭南的大部地区属湿热气候区。在内陆地区,全年温差变化较大,冬冷夏热十分明显,沿海地区则温差较为稳定。其共同特点是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相对湿度经常在70%—80%甚至更高。高温高湿条件极易产生各种霉菌、真菌和害虫,应注意保持房间干燥.尽量减少空调能耗,减少热不适感。
2.3 温带气候地区建筑设计
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届温带、亚温带大陆件或海洋性气候区。其特点是夏季比较炎热干操,白天气温为30—35,最热时达37—39℃:,甚至40℃。相对湿度变化较大,白天为30%—40%,夜晚可达80%。冬季较为寒冷,一般在—10—5℃。这种气候区夏天需要空调,冬天需要采暖,只有春秋天可通过白然通风获得较为理想的热舒适,总的来说建筑能耗较大,因而需要特殊的节能设计。 节约能源和其它各种资源,最大眼度地提高其使用率是当前生态城市与建筑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90年代中期.我国一次商品能源平均增长率还不到同期国内生产总产值的1/3,而同时期民用能源消耗急剧增长,如人均生活用电量增长71%,集中供热面积增长近1.4倍。据分析,这种供需之间的巨大反差还将在未来相肖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能源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个实行节能是一项基本国策。
3 建筑设计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世界是—个物质的和谐的有机整体,系统论即以整体性为基本出发点.认为各种对象、事件、过程都不是杂乱元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强调建筑环境的整体性,并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称为“有机建筑”。他说:“有机意味着本质、内在的——哲学道义上的完整性,在这儿,整体从属于局部,就像局部从属于整体一样。” 城市中的整体性表现在空间上是“关系的集合”,表现在时间上是“过程的复合体”。使用者所限定的城市外部空间的主体,各种功能应是一个整体。
3.2 开放性原则
城市要求大量的公众活动的开放性空间显而易见,对于建筑,除了人流集散、延伸建筑的使用以外,还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因为开放性的界而是对建筑自身的介绍和对公众的欢迎。当然,开放程度应与环境和建筑的类型和性质相关联。K.林奇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曾详细研究了设计形式和社会意义的关系,进而指出开放空间在设计时应考虑到的功能:包括应该扩大个人选择的范围,让城市生活有更多体验的机会;给予使用者更多对空间的掌握力;提供更多改变原有社会刻板经验的机会,以刺激感官体验;扩展人们对新事物的接纳;并透过空间的开放,提供社会阶层的混合,强化空间意象。而空间的外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界而的开放程度。
3.3 多样性原则
简单的容易现解的信息,可满足人们的识别性要求;复杂的无法全部预期的信息,可满足人们的多样性要求。非常简单的视觉信息会使人感到乏味,而非常复杂的视觉信息也会使人感到紧张、困惑。多样的且易理解,会使人感到秩序性,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从而有兴趣深入其中去体验多种丰富的感受。多样性创造要求设计不断创新。目前,创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手段多种多样,但创新并非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而应植根于本身的内容和它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特征之中,既不单纯地强调对比,也不消极地向现存环境妥协,而应当从现存的环境中汲取创造灵感,通过对比取得谐调。
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造型和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但随之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高层建筑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融入到整个城市建筑设计中,成为高层建筑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何刚.民国时期中国新型市政学者的城市规划思想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9)
[2]唐燕,吴唯佳. 探索弹性多元的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建设途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1)
[3]张庭伟.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常识[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