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该适当选题,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敢于自由表达,放飞心灵,激发其写作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改变其指导方式,注重激励,巧妙点评,让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习作的快乐。本人觉得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适当选题,激发兴趣。在习作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而选题的好坏往往影响着学生写作的情绪和作文的质量,好的命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触碰到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现在很多小学生有“怕作文”的畏难情绪,加上平常小学生还没有积累素材的意识,写作视野过于狭窄,为了应付作文任务,学生们只得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假、大、空”的骗局。因此,教师应该通过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题材,通过日记的方式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擦亮独特的慧眼,开阔视野,激活学生那颗敏感的心。教师在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择适当的习作题材时,首先可以对单元课文的题材进行汇总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真实素材,体会选材不同的奇妙和趣味,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融入生活,体现真情。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课堂,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最深刻、最真实的感受。“文贵以真”,真实的内容,才是可信的,才能感人,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更谈不上抒真情、发实感了。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新鲜题材,培养对“写点”的灵敏度。世界多姿多彩,而学生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以致于作文无题材可写。加之现今大多数父母对小孩子过分关爱,学生几乎没时间记录生活上的细节,没有意识到积累生活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选一些贴近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范文,详细讲解语言细节、动作细节、环境细节、神情细节等细节活动,让学生抓住某个细节来讲述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故事,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意识,挖掘生活中的细节。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随笔,让学生在记录生活中流淌独特的感受,引导他们开发自己的“一方园地”,当好生活的主人、实践的主人。
三、自由表达,放飞心灵。长期以来教师在习作指导时都以“指导依赖单元作文题——目光盯住考场作文题——手里拽着‘范文题’”为中心,教师小心翼翼地教,学生规规矩矩地学。在这种写作模式中,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受到压制,个性无法得到释放,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在这种编造的机械重复运动中消亡,内容也随之失去了灵魂。“优秀作文选”便成了他们习作的“源泉”,进入了一种机械操作的写作程序。小学生习作能够“自由表达”就在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首先应该将习作内容放开,如果教师每每进行习作指导时都是以范文为版本,人为地对学生的习作内容加以限制,就会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就会使学生个性压抑、兴趣索然、视野狭窄,导致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创作力受限。学生哪怕是不成熟的,也要去探索、去尝试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以求形式多样,发展他们的个性。
四、阅读延伸,开阔视野。课外延伸阅读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当前,很多家长和学生本人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读物,向课外阅读拓展,推荐同题材作品或推荐同一作者作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文化积累,为自由习作磨制生花妙笔。此外,摘抄好词佳句,书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可定期组织体会交流,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纷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
五、改变方式,个性指导。“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习作指导模式过于整齐化一,从确定中心到选材、组材,从怎样开头到怎样结尾,甚至每段话里该用哪些词语都一一“喂”给学生,然后教师精批细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等,缺少个性化的指导。经常采取这种做法,必定束缚学生的手脚,遏制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思维发展,更谈不上让学生写出个性化作文了。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作文指导方式,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对学生习作中常见的“不知如何下笔”、“跑题”、“用词不当”、“主次不分”、“言之无物”等共性问题,要在课堂上举出正反例子,每次集中一个问题加以详细讲解,绝对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刀切”。
六、注重激励,巧妙点评。习作的评语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隧道,是传达教师对学生圣洁无私之爱的平台。许多教师往往站在大人的“高”度,以文学的视角,用挑剔而又教条的眼光扫视小学生习作。“结构单一”、“中心不突出”、“语言不优美”、“文章平淡”、“语句不具体”、“没有写出高潮”等程式化、定性式的评价语言不一而足,这些评价建设性的意见少,指导性不强,学生根本无法从评价中找到让自身习作进步的办法和技巧,甚至还否定了学生的进步,打击了孩子们的自信,消磨了习作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以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待,注意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要巧妙点评,让批语充满人性化、个性化,让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习作的快乐。
一、适当选题,激发兴趣。在习作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而选题的好坏往往影响着学生写作的情绪和作文的质量,好的命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触碰到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现在很多小学生有“怕作文”的畏难情绪,加上平常小学生还没有积累素材的意识,写作视野过于狭窄,为了应付作文任务,学生们只得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假、大、空”的骗局。因此,教师应该通过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题材,通过日记的方式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擦亮独特的慧眼,开阔视野,激活学生那颗敏感的心。教师在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择适当的习作题材时,首先可以对单元课文的题材进行汇总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真实素材,体会选材不同的奇妙和趣味,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融入生活,体现真情。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课堂,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最深刻、最真实的感受。“文贵以真”,真实的内容,才是可信的,才能感人,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更谈不上抒真情、发实感了。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新鲜题材,培养对“写点”的灵敏度。世界多姿多彩,而学生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以致于作文无题材可写。加之现今大多数父母对小孩子过分关爱,学生几乎没时间记录生活上的细节,没有意识到积累生活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选一些贴近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范文,详细讲解语言细节、动作细节、环境细节、神情细节等细节活动,让学生抓住某个细节来讲述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故事,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意识,挖掘生活中的细节。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随笔,让学生在记录生活中流淌独特的感受,引导他们开发自己的“一方园地”,当好生活的主人、实践的主人。
三、自由表达,放飞心灵。长期以来教师在习作指导时都以“指导依赖单元作文题——目光盯住考场作文题——手里拽着‘范文题’”为中心,教师小心翼翼地教,学生规规矩矩地学。在这种写作模式中,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受到压制,个性无法得到释放,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在这种编造的机械重复运动中消亡,内容也随之失去了灵魂。“优秀作文选”便成了他们习作的“源泉”,进入了一种机械操作的写作程序。小学生习作能够“自由表达”就在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首先应该将习作内容放开,如果教师每每进行习作指导时都是以范文为版本,人为地对学生的习作内容加以限制,就会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就会使学生个性压抑、兴趣索然、视野狭窄,导致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创作力受限。学生哪怕是不成熟的,也要去探索、去尝试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以求形式多样,发展他们的个性。
四、阅读延伸,开阔视野。课外延伸阅读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当前,很多家长和学生本人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读物,向课外阅读拓展,推荐同题材作品或推荐同一作者作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文化积累,为自由习作磨制生花妙笔。此外,摘抄好词佳句,书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可定期组织体会交流,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纷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
五、改变方式,个性指导。“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习作指导模式过于整齐化一,从确定中心到选材、组材,从怎样开头到怎样结尾,甚至每段话里该用哪些词语都一一“喂”给学生,然后教师精批细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等,缺少个性化的指导。经常采取这种做法,必定束缚学生的手脚,遏制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思维发展,更谈不上让学生写出个性化作文了。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作文指导方式,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对学生习作中常见的“不知如何下笔”、“跑题”、“用词不当”、“主次不分”、“言之无物”等共性问题,要在课堂上举出正反例子,每次集中一个问题加以详细讲解,绝对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刀切”。
六、注重激励,巧妙点评。习作的评语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隧道,是传达教师对学生圣洁无私之爱的平台。许多教师往往站在大人的“高”度,以文学的视角,用挑剔而又教条的眼光扫视小学生习作。“结构单一”、“中心不突出”、“语言不优美”、“文章平淡”、“语句不具体”、“没有写出高潮”等程式化、定性式的评价语言不一而足,这些评价建设性的意见少,指导性不强,学生根本无法从评价中找到让自身习作进步的办法和技巧,甚至还否定了学生的进步,打击了孩子们的自信,消磨了习作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以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待,注意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要巧妙点评,让批语充满人性化、个性化,让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习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