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出版。我有幸参加了2012年在成都举行的课程标准新变化环境下全国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聆听了专家的讲课和讲座。在课程标准新变化环境下,我们走在追寻理想语文的路上。
一、谦虚的胸怀
中国自古就有“文人相轻”一说,现实生活中,不乏因“小有成绩”而看不起别人的教师。雨果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看看讲课和讲座的老师,他们都是全国有名的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在面对学生、面对台下的教师时,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与老师探讨。真正让人感受到“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学习专家们谦虚的胸怀,认真搞好教育、教学和研究,让自己不断前进。
二、喷涌的激情
忆往昔,怀揣“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神圣梦想,我们豪情万丈。看今朝,现实磨砺,发现我们的职业只是普通的一行,我们激情锐减。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没有激情的教学就是一具僵尸,没有任何乐趣。充满激情的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充满激情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曾写道:“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
欣赏名师的教学,慨叹他们的精彩课堂。精彩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何处来?读书。程少堂老师一年看的书要花一万元。李政涛教授提出语文教师的四种修能:读书、阅世、说文、弄笔。他说:“语文教师的知识管道中不贮满语文的水,精神体内不充盈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并迟早会使自己陷入生存困境。”
四、高效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十年反思,很多语文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偏重人文熏陶,随意地游离文本、架空语言。学生学会了说空话、大话、套话、假话。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本原。专家们不仅为我们解了惑,也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本质和方向。李百艳老师呼唤语文魅力的回归;马骉老师强调立足于文本,品味语言,从而享受语言的魔力,美化学生的精神。青春之语文──王君老师提出了:文本解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丁卫军老师发出了“简约,让语文回家”的呼唤;郑桂华教授一针见血指出作文教学的问题:“‘教什么’太抽象, ‘怎样教’太模糊。”她明确指出“作文教学的出路是:落实过程指导”,从“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追求” 。
五、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上,教师讲究教学设计,注意运用教学技巧,追求课堂气氛。比如: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段值得回味的结束语;到哪里抛出一个新巧的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教师应该怎么应对;到哪里用小组讨论,在什么时间进入下一个环节。往往是按照教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顺着教师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的,常常把学生的基础、理解力、表达的随意变化等可变因素排除在课堂之外。一旦学生的理解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学生的问题超出了设计范围,教师不是生拉硬拖、强迫灌输,就是听而不闻、回避问题。这样的课结构完整却比较生硬,表面热闹却缺少生成性。看看每一个专家课堂,他们的课堂形成多种类型的互动生成,都是基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课,而不是着眼于教师教的语文课,他们的课堂设计大体有序,具体细节灵活;教师实施课程方向调控。听课时我觉得自己在享受课堂,享受生成的精彩,享受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与成长。
一线教师工作压力比较重,这是不争的事实。课程改革的推进也有不少的困惑。而且语文教学本身也总是遭受来自同行和行外人士的批评,但是只要我们学习这些专家,不断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只要“胸间有度,心中有梦”,就能“脚下有路”!
(作者单位:613100四川省井研县研城镇东门新村23号研城中学)
一、谦虚的胸怀
中国自古就有“文人相轻”一说,现实生活中,不乏因“小有成绩”而看不起别人的教师。雨果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看看讲课和讲座的老师,他们都是全国有名的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在面对学生、面对台下的教师时,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与老师探讨。真正让人感受到“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学习专家们谦虚的胸怀,认真搞好教育、教学和研究,让自己不断前进。
二、喷涌的激情
忆往昔,怀揣“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神圣梦想,我们豪情万丈。看今朝,现实磨砺,发现我们的职业只是普通的一行,我们激情锐减。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没有激情的教学就是一具僵尸,没有任何乐趣。充满激情的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充满激情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曾写道:“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
欣赏名师的教学,慨叹他们的精彩课堂。精彩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何处来?读书。程少堂老师一年看的书要花一万元。李政涛教授提出语文教师的四种修能:读书、阅世、说文、弄笔。他说:“语文教师的知识管道中不贮满语文的水,精神体内不充盈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并迟早会使自己陷入生存困境。”
四、高效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十年反思,很多语文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偏重人文熏陶,随意地游离文本、架空语言。学生学会了说空话、大话、套话、假话。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本原。专家们不仅为我们解了惑,也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本质和方向。李百艳老师呼唤语文魅力的回归;马骉老师强调立足于文本,品味语言,从而享受语言的魔力,美化学生的精神。青春之语文──王君老师提出了:文本解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丁卫军老师发出了“简约,让语文回家”的呼唤;郑桂华教授一针见血指出作文教学的问题:“‘教什么’太抽象, ‘怎样教’太模糊。”她明确指出“作文教学的出路是:落实过程指导”,从“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追求” 。
五、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上,教师讲究教学设计,注意运用教学技巧,追求课堂气氛。比如: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段值得回味的结束语;到哪里抛出一个新巧的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教师应该怎么应对;到哪里用小组讨论,在什么时间进入下一个环节。往往是按照教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顺着教师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的,常常把学生的基础、理解力、表达的随意变化等可变因素排除在课堂之外。一旦学生的理解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学生的问题超出了设计范围,教师不是生拉硬拖、强迫灌输,就是听而不闻、回避问题。这样的课结构完整却比较生硬,表面热闹却缺少生成性。看看每一个专家课堂,他们的课堂形成多种类型的互动生成,都是基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课,而不是着眼于教师教的语文课,他们的课堂设计大体有序,具体细节灵活;教师实施课程方向调控。听课时我觉得自己在享受课堂,享受生成的精彩,享受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与成长。
一线教师工作压力比较重,这是不争的事实。课程改革的推进也有不少的困惑。而且语文教学本身也总是遭受来自同行和行外人士的批评,但是只要我们学习这些专家,不断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只要“胸间有度,心中有梦”,就能“脚下有路”!
(作者单位:613100四川省井研县研城镇东门新村23号研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