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的光与热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nh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品不论时事如何变迁,大众趣味如何改变,会不断地被翻译、阅读。阿尔贝·加缪《局外人》(L’?tranger )便是其中之一。《局外人》很早便通过翻译进入华语世界的读者视野,从一九六一年孟安先生的第一个中译本算起,目下仅简体中文译本,便不下十余种。译者中不乏声名显赫的译界大家,如郭宏安、柳鸣九、郑克鲁、李玉民、徐和瑾等。三联书店新近推出的《局外人》(插图珍藏本)由苏州大学陆洵老师翻译,译文风格较之前人,以“情绪和节奏的把握”见长(董强语)。腰封处引用小说的高光段落:“大海呼出一口厚重而灼热的气息。我觉得天穹完全敞开,火球如暴雨般从天而降。我的全身都绷紧了,用手紧握手枪。”—小说潜藏的语势之峻,跃然纸上。
  除译文采用新译外,三联新版的另一大特色是何塞·穆尼奥斯(JoséMu?oz)的插图。二0一二年,法国伽里玛出版社为纪念《局外人》出版七十周年,特邀阿根廷画家、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终身成就奖得主何塞·穆尼奥斯,为小说绘制七十余幅别具特色的插图,以图文联排的形式印行。三联新版即忠实复刻了该版本的风格细节,制作允称精美。穆尼奥斯生于一九四二年,少时学过雕塑、绘画及木偶制作,也为杂志绘制过插画。一九七二年,离开阿根廷,几经辗转,后定居米兰。其间,他结识定居西班牙的阿根廷作家卡洛斯·桑帕约(CarlosSampayo),由此开始漫画家的职业生涯,陆续出版作品《私家侦探辛纳》(AlackSinner)、《蛇牙》(LeCrocduserpent)、《火焰的回归》(Retourdeflammes)等。二00六年,穆尼奥斯与伽里玛出版社合作,重拾旧业,以绘画艺术诠释其对文学经典的解读,广受好评。其中便包括加缪的《局外人》。
  穆尼奥斯的画风极具个人特色,过目难忘。翻开他的作品集,铺天盖地的黑白大色块扑面而来。且画面上永远只有黑、白两色,绝不用一丁点儿中间色的灰。这种饱含张力的夺目画风,如借用鲁迅评价木刻画的话,可谓深具“黑白对照”的“有力之美”〔《〈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附记》〕,似与赵延年为《野草》《故事新编》作的版画插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穆尼奥斯的黑白画风,其在美术方面的精妙处已多有论述,无须赘言。在这里,笔者还想谈谈的是它与加缪《局外人》故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用黑白对照的艺术表现小說中的光和热。


  《局外人》篇幅精简,全书仅两个部分,共十一节。行文平实洗练,几乎没有多余闲笔。小说故事发生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背景下,寻常生活的诸色琐事皆有巨细靡遗的描写。加缪这番设计,目的是以具象的日常人事来表现抽象的人类境况。按照他的说法,《局外人》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写实的,不如说是象征的。主人公的遭遇可视为对所有人生活中荒诞处境的一种隐喻。因此,读者如想了解加缪创作《局外人》的真正抱负,便不可将它当作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品来读。阅读重心应在透过故事表象,把握作品的象征性意义。
  如果说《局外人》的故事是一处充满寓意、有待解析的意象森林,那么光和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我们理解这部抽象作品内在逻辑脉络的钥匙。要想更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需对《局外人》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概要做一详细介绍。据研究者考证,《局外人》最初的构思始于一九三七年,二十四岁的加缪有感于人对当下生活的陌生及自我对荒诞处境的明确意识,萌生出创作念头。年轻的小说家想要描写一个与其生存社会格格不入的人:这个看似铁石心肠的冷漠人物,既不愿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也不愿为自我的行为辩解。其后,经过几年修改打磨,《局外人》的主线故事逐渐定型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小说第一部分从主人公默尔索收到母亲在养老院过世的电报开场,详细交代了他参加葬礼的具体情形、葬礼过后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以及默尔索仿佛对世间诸事皆毫不在意的心理状态。故事高潮发生在葬礼结束后的一个周日,默尔索与几位朋友去海边游泳度假,阴差阳错,失手开枪打死一个阿拉伯人。小说第二部分写默尔索被捕后,几番接受讯问,又经冗长繁杂的司法程序,最终被判死刑。然而司法系统判默尔索死刑的理由,并非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在母亲下葬那天表现得过于冷静,没有流泪。
  一个人因忠于自我感觉,不愿向社会的道德陈规妥协, 结果被他所不属于的那个社会消灭—《局外人》题旨中的荒诞之味,于此淋漓尽显。默尔索的案子原本很简单,只是一起偶然的误杀。但在漫长的审讯过程中,预审法官和检察官却抓住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大做文章。在他们看来,默尔索不想看母亲的遗体, 不知道她的确切年龄,守灵当夜抽烟睡觉、喝牛奶咖啡,葬礼结束转身就走。第二天还和女友游泳、看喜剧片,晚上一同回家过夜。如是种种不符合社会习俗的行为,皆可视为其开枪杀人的犯罪心理前奏。
  事实上,上述所谓的有力证据,丝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默尔索在葬礼上之所以看起来无动于衷,很大一部分是天气等客观环境因素造成的。其中,强光和炎热对他身心状态的影响尤其不应忽视。母亲去世时正值盛夏,养老院远在距离阿尔及尔八十公里的马朗戈。默尔索在上午收到电报,要想赶上第二天的葬礼,就只能搭当天下午两点的公共汽车,长途跋涉赶去养老院。下午两点本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整件事又太过突然,结果“这番匆忙,这番奔跑,加上汽车的颠簸和飘散出的汽油味,还有马路和天空反射的耀眼光芒”,让他“变得昏昏沉沉”,“不再想说话”(4 页)。守灵当夜,停尸间刺眼的白色灯光映着明晃晃的石灰墙,照得精疲力竭的默尔索头晕眼花,无暇顾及其他。他想让门房关掉一盏灯,但门房却回答这些灯“要么全开,要么全关”(9 页)。等到第二天出殡,天气更是炽热难当。一夜未眠的默尔索身穿深色丧服,汗流浃背,被热浪烤得“眼神迷离,意识不清”,最后是硬撑着参加完母亲的葬礼。司法裁决时未被纳入考量范围的强光和炎热,恰是默尔索在葬礼上表现得“麻木不仁”的真正原因。甚至在默尔索误杀阿拉伯人的案件中,光和热同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那一天的太阳和葬礼当天一模一样,晒得默尔索头疼难耐、汗如雨下。他本想去泉水边清凉一下,却意外遇到了曾有过节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拔出刀,迎着阳光指向默尔索。锋利的刀刃反射出刺眼强光,正处于身体忍耐极限的默尔索过度紧张,下意识地拔枪射中对方。


  光和热是破解《局外人》荒诞寓意的文眼。穆尼奥斯繪制插画时,显然已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对光和热皆有特别的着意表现。插图本中,画家为小说第一节的葬礼共绘制了九幅插画,其中描绘外部环境的插图(图一、图二),皆重点突出了强光在画面中的位置。穆尼奥斯在这里展露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画技。他通过对线条和形体的精准把握,用很简洁干净的笔触,就画出了光线的不同感觉。不论是阿尔及尔正午街头炽热的阳光、守灵当夜刺眼到不留一点儿阴影的灯光,还是默尔索为母亲送殡时照得四周风景“既冷酷无情,又神情沮丧”的日光,画家都只用寥寥几笔,在纸上清晰呈现。读者展卷至此,把目光移到插图上,便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目不转睛地开始打量画面中白的部分。一开始,他可能会有些困惑,这些显然过多的留白究竟是什么。但很快,当他的视线在大面积的白与有限的黑之间逡巡一阵子后,就会立即意识到这些刺目的白色并非画家留下的空白,而是小说中那无处不在、极具压迫性的强光。

  类似的表达方式还出现在默尔索与阿拉伯人对峙的场景里(图三)。默尔索在泉水边撞见阿拉伯人时,后者正“独自一人,朝天躺着”,“ 脑袋在岩石的影子里,身体则暴露在阳光下”。穆尼奥斯将画面背景用不规则的黑色色块涂黑,以表现阿拉伯人半藏身于阴影、看不清表情的暧昧状态;刀尖的反光则用多个锐角的留白突出,与小说“刀光闪闪,仿佛一把光芒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前额”的描写呼应。整个画面以默尔索的主观视角呈现,刀光刺目的白和大面积的黑色背景形成视觉的强烈反差,有效传递出主人公的不安心境,为后文的开枪误杀埋下伏笔。

  至于热的意象,画家则主要利用了人物夸张的表情特写来表现,重在突出人物身处炎热环境的主观感受。例如,送殡路上默尔索母亲的朋友佩雷先生“既烦躁又痛苦”的模样(图四),画家重点刻画了老人在烈日下挤作一团的皱纹;再如,默尔索开枪前被烈日晒得头疼难忍、泪水与汗水交织的样子(图五),画家利用黑白明暗的对比,很微妙地表现出主人公濒于崩溃边缘的身心极限状态。

  最后,还想指出的是加缪写作风格和穆尼奥斯插画风格之间的微妙联系。罗兰·巴特曾提出加缪《局外人》一反资产阶级式写作对形式美的执著,利用中性的语言, 创造出一种没有风格、近乎透明的写作方式,即所谓的“零度写作”。穆尼奥斯的插画仅用黑白两色,不重粉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没有风格的风格”,在视觉上形成与小说文风类似的效果。两者对看,可谓珠联璧合。
  〔《局外人》(插图珍藏本)》,阿尔贝·加缪著,何塞·穆尼奥斯绘,陆洵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0二一年版〕
其他文献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四日,时任美国总统吉拉德·福特(GeraldFord)发表电视讲话,启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全民流感疫苗接种计划。此计划旨在预防一种在美国本土显露端倪的新型猪流感病毒。预防医学专家和联邦政府官员预测,这种病毒可能在当年秋冬季大规模传播,并造成大量死亡。但是通过抢先进行全民疫苗接种,美国将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免疫屏障,阻挡瘟疫之神的降临。这一计划可谓极具雄心。如此,美国需要在五个月时间内为两
期刊
二0一九年十二月,我们一行四人—王一丹、罗丰、李肖和我去到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考察遗址。陪同我们的是花剌子模州科学院考古所的巴赫拉姆·萨杜拉耶夫(Bakhram Sadullaev)和舒库赫(Shokhuh)。巴赫拉姆是资深考古学家,对花剌子模州的所有遗址都熟悉,而年轻小伙子舒库赫英语较好,可以做翻译。库姆布兹山丘(Khum buz Tepa)遗址位于北流的阿姆河西岸,北边不远处是阿姆河大桥,西
期刊
新媒体时代如今涌现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典藏里的中国》等“文物类”节目“邂逅”电视娱乐圈,影视明星 娱乐手段 文物背景,引起了文博界之外的阵阵反响,被称为是一种工业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是“网红式消遣”的绝佳方式。也有人批评将“文化富矿”变成了“贫血洼地”,因为这类节目留恋于演绎古人表演成分,文物本身的魅力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并无深刻挖掘,更没有对古
期刊
学术书评被称为学术风气的一面镜子、学术的守夜人、学界讯息和研究前沿的风向标、年轻学者介入学术的敲门砖、学术走向大众的必由之路。然而,如此重要的学术书评却不受人待见:很多学者既不擅长写书评,更不愿意写书评。早在二000年,史末就在《倡导学术书评》一文中分析,在学术领域中,书评就像一个在窗外探头探脑的野孩子,没有正式身份,没有正式名义,在时而尊重时而嘲弄的目光中,尴尬是与它最常伴随的情境。“野孩子也有
期刊
学习历史的历程,经常也是被历史教育的历程。  还记得一九九五年开始阅读丸山真男晚期几篇论文时的印象。记得读到“古层”这一概念时,心头涌起的那份疑惑。“古层”是他晚年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日本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在对外来思想的接受过程中,一直有沉积于最下层的“古层”存在。“古层”源于日本人的言语、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连贯性。依靠“古层”的力量,日本人在摄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又
期刊
一rn二○二○年五月,法国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Emmanuel é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的《华北考古记》中译本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这是该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期刊
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波斯曼(NeilPostman)说:“技术改变不是加法,也不是减法,而是生态法。公元一千五百年,在印刷机发明五十年之后,我们拥有的不是一个多了印刷机的老欧洲,而是一个不同的欧洲。”(NeilPostman,Technopoly,VintageBooks,NewYork,1993,p.18.参考了何道宽先生的译文)互联网,以及相伴而来的移动互联网,都不是只让原来的社会增加某种功能的
期刊
二0二一年四月,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印象博物馆展出了百名文学艺术界名人的百件手迹原品,并结集为《中轴的红飘带——永恒信仰 文化复兴·百名文学艺术界中共党员手迹展》纪念册。册中收录了李何林先生写给《鲁迅研究》编辑部的一封回信,另刊出了信封及信笺照片。  李何林在信中说:  九月三十日信和《改版的话》均收到,对后者我无意见。  王德厚同志几次催我为改版后的一期,写一篇短文,说别的付(副)会长都约写了,我也
期刊
二0一九年五月,美国阿拉巴马州议会通过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反堕胎法案即《人类生命保护法》,该法令规定,无论女性是否成年,是否遭强暴或乱伦,孕妇都必须生下小孩。只有在孕妇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能接受人工流产。违法的医疗人员最重将被处以九十九年徒刑。该法案一出,立刻反对声一片,抗议的女性身着《使女的故事》里的猩红色斗篷站在议会大楼外,仿佛在提醒人们,阿拉巴马州这样做,是要将美国推入小说中的国度。  
期刊
Cadenza这个词是意大利文,之前中文常译作“华彩奏”或“即兴奏”。但Cadenza这规矩原来自歌剧,歌剧是唱出来的,译成奏就有点不合理。莫扎特与贝多芬之后,常把这习惯用在器乐的协奏曲上,中国人认识Cadenza可能是先从器乐曲上来的,所以就把“唱”译成“奏”了。通常懂音乐的人不在乎译名是什么,需要表达时,就以外文Cadenza来叫它。  Cadenza有歌剧与一般协奏曲的分别,先说歌剧。歌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