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书籍是知识的宝库,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更要教会学生求真知,行真事,做真人。下面就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要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阅读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1.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2.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二)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通过品读感悟,达到高效阅读
品读感悟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导入:
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情况:
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三)品读感悟:
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学生预习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让学生选一组词读一读。注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理解词语需要结合语境揣摩其中的意味,阅读教学中解读字词往往与句段的思想内容相联系,如果抓准一个词语,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激活学生的思维;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更加理解文章的内在美。可以让学生自选一组句子品一品,指导学生提取信息:抓住重点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点,抓议论句、抒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3.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精选一段文字说一说,让学生在修辞、练字、结构特色、表达方式等方面提高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4.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在阅读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启发学生去猜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特级教师魏书生就主张课堂中用猜测去解决不会的问题。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想想,大胆猜猜。许多好作品,其结尾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回味的空间,如在教学泰格特的小小说《窗》时,曾留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去思索猜想:当另一位病人最后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他会怎么想呢?有人认为这个病人会因此而失望,失去生活的信心,病情加重而亡;有人认为这位病人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后悔;还有学生认为如此毫无道德的人,不仅不感到羞愧,反而大骂、痛恨死去的病友……学生在想象思索后回答的内容,问题的深度,争论的热情,令人惊讶赞叹。余兴未了之时,再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病人”,故事又将如何发展呢?结果证明学生思维的成果极具创新意识。
所以阅读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大胆地猜测想象,甚至异想天开,以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多方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具体实施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课文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我们都知道教在课内,用在课外。设置一些与阅读有关的问题,诱导学生,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寻找阅读的资料。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介绍、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并指导他们进行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2.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现代中学生个性张扬,有着自己的独特主见,老师或家长不妨在尊重学生的意愿的同时做科学的引导,让他们自由进行阅读。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心得和感受,慢慢他们就会发现,经典的作品更有文化内涵,能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所以自然而然会对名著感兴趣;3.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轻松的阅读氛围。在阅读课上,老师带学生到阅览室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书,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教室里展览出来,让小造型师们在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各抒己见,这样他们动手、动口又动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原来想读书的学生阅读兴趣更浓,原来被迫读书的学生在这样氛围的感染下也变得积极主动,从而提高课外阅读兴趣;4.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作品类型灵活选择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既有所侧重,又提高了阅读效率,即使很长的作品也不会丧失兴趣;5.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他们的个体差异,使认真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就会意气风发、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面的增加,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这也就达到了新课标“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要求,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要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阅读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1.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2.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二)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通过品读感悟,达到高效阅读
品读感悟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导入:
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情况:
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三)品读感悟:
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学生预习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让学生选一组词读一读。注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理解词语需要结合语境揣摩其中的意味,阅读教学中解读字词往往与句段的思想内容相联系,如果抓准一个词语,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激活学生的思维;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更加理解文章的内在美。可以让学生自选一组句子品一品,指导学生提取信息:抓住重点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点,抓议论句、抒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3.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精选一段文字说一说,让学生在修辞、练字、结构特色、表达方式等方面提高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4.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在阅读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启发学生去猜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特级教师魏书生就主张课堂中用猜测去解决不会的问题。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想想,大胆猜猜。许多好作品,其结尾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回味的空间,如在教学泰格特的小小说《窗》时,曾留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去思索猜想:当另一位病人最后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他会怎么想呢?有人认为这个病人会因此而失望,失去生活的信心,病情加重而亡;有人认为这位病人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后悔;还有学生认为如此毫无道德的人,不仅不感到羞愧,反而大骂、痛恨死去的病友……学生在想象思索后回答的内容,问题的深度,争论的热情,令人惊讶赞叹。余兴未了之时,再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病人”,故事又将如何发展呢?结果证明学生思维的成果极具创新意识。
所以阅读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大胆地猜测想象,甚至异想天开,以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多方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具体实施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课文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我们都知道教在课内,用在课外。设置一些与阅读有关的问题,诱导学生,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寻找阅读的资料。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介绍、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并指导他们进行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2.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现代中学生个性张扬,有着自己的独特主见,老师或家长不妨在尊重学生的意愿的同时做科学的引导,让他们自由进行阅读。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心得和感受,慢慢他们就会发现,经典的作品更有文化内涵,能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所以自然而然会对名著感兴趣;3.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轻松的阅读氛围。在阅读课上,老师带学生到阅览室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书,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教室里展览出来,让小造型师们在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各抒己见,这样他们动手、动口又动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原来想读书的学生阅读兴趣更浓,原来被迫读书的学生在这样氛围的感染下也变得积极主动,从而提高课外阅读兴趣;4.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作品类型灵活选择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既有所侧重,又提高了阅读效率,即使很长的作品也不会丧失兴趣;5.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他们的个体差异,使认真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就会意气风发、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面的增加,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这也就达到了新课标“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要求,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