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代,信息技术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每个学科教学都打上了信息技术的烙印。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这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探析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紧密结合,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如何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下面结合我校教学实际谈几点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中学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对教学观进行反思对课堂结构变化给予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从听课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各学科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知识的平台,使得学习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使得各学科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也使得学科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学科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学科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学科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形式出现使得各学科的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学科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感悟知识的真谛,真正经历知识化的过程,共享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知识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问题及对策
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并且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在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地对新知识有一定了解。
网络氛围下,电脑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有很多方法:利用网络课室操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扩大学生的知识摄取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提高其学习效率等等。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 教学目标如何实现?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何避免网络迷航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已经实现了教学设计的认知、情感以及动作目标?
相应对策:在线测试(目标测试):精心设计的问题陷阱、极具挑战性的测试题目(游戏)、生动活泼的激励画面、体现教学目标的测试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测试中可以重复学习基本内容知识,达到认知方面的目标。
2. 聊天室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
网络上的讨论组是自由的聊天空间,如果教师使用得当,它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讨论与共同探索的气氛,如果使用不当,它则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随便说话开小差的机会,效果适得其反。
相应对策:这其实正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显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出现的问题即时地控制,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使教学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误区
误区一:把信息技术学习当作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误区二:认为计算机是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两个信息技术教师,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教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教师则是结合高中物理,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教师深刻领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这门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教师都能像这位教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VB程序课,一位教师只讲了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另一位教师则讲了如何用VB编写一个打印数学上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效果看,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后者的教学方法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合,也更利于他们对各学科知识的认识。
总之,计算机是当代教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学习它的目的是希望能利用它更好地获取信息,掌握更高效的手段,从而更好地帮助自己学好各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扩大知识面、提高各方面素养、不断接受新知识、深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加深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能仅以技能培训为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真正的本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的今天[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定强.当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1998,(6).
[3]李岩.教育管理与现代教学新技术实用全书[M].合肥:安徽音像出版社,200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如何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下面结合我校教学实际谈几点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中学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对教学观进行反思对课堂结构变化给予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从听课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各学科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知识的平台,使得学习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使得各学科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也使得学科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学科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学科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学科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形式出现使得各学科的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学科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感悟知识的真谛,真正经历知识化的过程,共享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知识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问题及对策
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并且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在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地对新知识有一定了解。
网络氛围下,电脑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有很多方法:利用网络课室操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扩大学生的知识摄取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提高其学习效率等等。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 教学目标如何实现?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何避免网络迷航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已经实现了教学设计的认知、情感以及动作目标?
相应对策:在线测试(目标测试):精心设计的问题陷阱、极具挑战性的测试题目(游戏)、生动活泼的激励画面、体现教学目标的测试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测试中可以重复学习基本内容知识,达到认知方面的目标。
2. 聊天室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
网络上的讨论组是自由的聊天空间,如果教师使用得当,它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讨论与共同探索的气氛,如果使用不当,它则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随便说话开小差的机会,效果适得其反。
相应对策:这其实正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显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出现的问题即时地控制,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使教学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误区
误区一:把信息技术学习当作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误区二:认为计算机是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两个信息技术教师,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教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教师则是结合高中物理,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教师深刻领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这门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教师都能像这位教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VB程序课,一位教师只讲了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另一位教师则讲了如何用VB编写一个打印数学上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效果看,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后者的教学方法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合,也更利于他们对各学科知识的认识。
总之,计算机是当代教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学习它的目的是希望能利用它更好地获取信息,掌握更高效的手段,从而更好地帮助自己学好各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扩大知识面、提高各方面素养、不断接受新知识、深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加深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能仅以技能培训为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真正的本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的今天[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定强.当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1998,(6).
[3]李岩.教育管理与现代教学新技术实用全书[M].合肥:安徽音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