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帆楼书画记》版本解谜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中期,随着十三行海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行商积累下巨额财富,为文物艺术品收藏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很快,广东收藏家如异军突起,其书画收藏,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跃居国内领先地位,令世人刮目。当时,广东著名的书画收藏家有潘有为,吴荣光、叶梦龙、韩荣光、伍崇曜、伍元蕙、孔广陶等,潘正炜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潘正炜(1791-1850),字榆庭,号季彤,又号听帆楼主人。祖父潘振承非常重视教育,曾联合其他行商集资兴建学校,对后代的教育也非常严苛,把孩子都培养成了优秀人才。父亲潘有为善于经商,业余爱好诗书,喜和文入画家交往。他曾不惜重金为儿子聘请名师作家教,后来几个儿子都很有出息。伯父潘有为乾隆年间考取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工诗画,善书法,是广东赫赫有名的大收藏家。长兄潘正亨,乾隆时贡生,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三兄潘正常20岁就考中进士。潘正炜从小生长在具有如此浓厚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富商家庭,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日后能成为一位书画大收藏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潘正炜成年后,经商之余广交藏界名流,如吴荣光、叶梦龙、熊景星、孔继勋、韩荣光、罗天池、伍元蕙等人,悉心搜购历代书画名品,并专门在靠近珠江的潘家园林秋红池馆内修建了一座小楼,命名为听帆楼,用来贮藏这些宝贝。姻亲吴荣光,嘉庆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擅长书法,偏爱文物收藏。退休后回到广东,与潘正炜往来密切,是听帆楼里的常客。晚年,吴荣光精选自己的部分书画藏品,编撰成《辛丑销夏记》。该书刊刻后,他极力鼓动潘正炜也编撰一部书画藏品录,于是就有了《听帆楼书画记》。书中所收唐宋元明清书画多数为精品力作,深受后人赞誉。已故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先生曾评论该书说:“考录俱详,所录书画大多传世,是一部难得的收藏书录。”所记藏品如今大多已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庋藏,只有在举办各种专题精品展时,才偶尔一露峥嵘。
  《听帆楼书画记》五卷,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刻。因印量有限,故流传不广。笔者所知仅广州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等少数几家图书馆有藏。从诸书著录以及各藏馆目录来看,均只有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其版本看似再简单不过,而实际上却扑朔迷离,是个难解之谜。
  我最早是从《中国书画全书》中看到《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书画本”)。其整理说明称底本用的是“潘氏养我精舍自刻祖本”。为了重新整理此书,我从上海图书馆复印了整部道光刻本《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上图本”)。我将上图本与书画本作对比,认定两者属于同一版本,只是可能限于排版条件,书画本把原书上所有书画家、收藏者,题跋者的印章都删除了,因为当时还是铅字排印,印章很难排。
  我以上圖本作底本来校点,顺利完成后准备写前言,在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广东崇正拍卖行2015年秋季拍卖会“古逸清芬·信札、古籍善本”专场第1027号拍品《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崇正本”)是潘正炜自藏本,上有其印章和墨迹,还有其孙潘宝鐄的批注。我颇为欣喜。随即通过我的老朋友、该拍卖行鉴定师谭树正先生,联系到广州艺术博物院黎丽明博士,她曾专门撰文介绍过该拍品。承蒙黎博士慷慨赐予五十余张崇正本书影,才使我有可能对《听帆楼书画记》的版本有新的认识。
  我将崇正本部分书影与上图本作比对,发现大部分书页是同一版片所印,但某些地方存在明显差异。接着我又拿崇正本与1936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美术丛书》四集第七辑所收《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美术丛书本”)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说明美术丛书本排印用的底本即是与崇正本相同的那个版本。
  因为没有崇正本全部图片,我只能拿美术丛书本与上图本作比对,发现前者增加了十余种书画,显然是增补了。再看书前潘氏自序,上图本作“百七十余种”,美术丛书本改成了“百八十余种”。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不久,我在阅读潘剑芬《论清代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等著作的历史文化价值》一文时,看见一张广东中山图书馆藏《听帆楼书画记》的书影,恰巧是潘氏自序的后半页,上有“百六十余种”字样,我立刻意识到这应该是《听帆楼书画记》最早的版本。
  综上可知,《听帆楼书画记》应有“百六十余种”“百七十余种”“百八十余种”这三个不同版本。本以为谜底即将揭开,谁知还有玄秘。
  最近我阅览《广州大典》数据库中的影印本《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广州大典本”),发觉此本自序所述虽与崇正本同为“百八十余种”,但内容却与崇正本略有差异,说明又有修订。这应该是《听帆楼书画记》最后一个版本。至此,《听帆楼书画记》版本的谜底总算可以揭开了。然而,还有一件事摆在我面前,我得首先找到那个自序称“百六十余种”的初版本。那张书影既然标明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我就托广州黎博士向该馆特藏部打听,却被告知无此版本,只有《广州大典》影印过的那个版本。该馆目录明明载有两套《听帆楼书画记》,怎么只见一套呢?所幸我在国家图书馆官网上查到该馆也藏有两套《听帆楼书画记》,就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托北京的朋友张爱芳女士去国家图书馆查看。皇天不负有心人,竟然其中一套是“百六十余种”这个最早的版本。找齐了四个版本,我逐条逐句进行比对,终于把《听帆楼书画记》的版本情况全部摸清摸透。现在我终于可以把谜底公布出来了!
  《听帆楼书画记》共有四个版本:
  初版,自序称“百六十余种”,共计收录书画168种。
  第一次增修版,自序改为“百七十余种”,增加2种,共计收录书画170种。上图本和书画本同属于这个版本。此版仅比初版增加2种,即卷一增加了“宋仁宗临兰亭卷”“宋高宗临兰亭卷”。为方便增加2种的标题插入目录,又将两个标题合并成一条,即“宋仁宗高宗临兰亭卷”。为腾出一栏排入上述标题,又将初版目录第二条“宋何端礼修禊图卷”删除,以小字“附修禊图”附于第一条“唐拓定武兰亭叙卷”下。
  第二次增修版,自序改为“百八十余种”。此版在第一次增修版的基础上增加14种,删除1种,替换1种,共计收录书画183种。崇正本和美术丛书属于这个版本。具体增修内容主要为:卷一增加“宋徽宗白鹰小轴”“宋夏珪观潮图轴”“宋北磵和南诗卷”“宋元斗方团扇画册”“元王叔明松山书屋图轴”“元王元章梅花轴”“元梅道人山水轴”“元倪云林枯木竹石轴”替换成同名的另一件作品;卷二增加“宋元团扇山水花卉轴”“宋元斗方人物花卉轴”“明沈石田仿黄大痴轴”“明仇十洲修禊图卷”,删除“明周少谷寒雀梅花轴”;卷三增加“明陈文恭诗卷”;卷四增加“王觉斯临兰亭卷”;卷五增加“恽南田水墨荷花卷”。   第三次增修版,自序仍作“百八十余种”。此版在第二次增修版的基础上替换2种,增加1种,共计收录书画184种,存目1种。广州大典本即是这个版本。具体增修内容主要为,卷一用“宋钱希白清介图轴”“宋巨然晚岫寒林图轴”2种来替换“宋钱惟演草书轴”“宋陈所翁墨龙卷”2种,末尾增加“宋元名人画册”1种,“元吴仲圭山水册”1种存目。又将“宋岳忠武手札卷”条后陈其锟的题跋替换成曾望颜题跋。
  所谓增修,并非全部重刻,而是在旧版基础上增加部分内容。因《听帆楼书画记》每次增补的条目都插入卷中各处,故有时为拼凑版面或使前后衔接,不得不删除部分题跋甚至个别条目,以免补刻过多。如第二次增修时,卷一为补入“宋徽宗白鹰小轴”和“宋夏珪观潮图轴”两种,就将上一种“宋苏文忠札册”的7条题跋删除了4条,以腾出10栏版面来补入上面两种。卷二为补入“明仇十洲兰亭修禊图”条7栏,删除上面一条“明唐六如山水轴”吴荣光题七绝两首、跋语一段以及落款和“吴印荣光”“荷屋”两枚印章,腾出5栏,又删除再上面一条“明唐六如看云图卷”末尾“姬水之印”“南昌万氏家藏”“季彤鉴藏”3枚印章,腾出2栏,共腾出7栏,正好插入“明仇十洲兰亭修禊图”条。
  我开始不明白第二次增修时,为何将卷二“明周东村抚琴图轴”条从前部移到后部。待熟悉其增修规律后便明白是为了补入“明沈石田仿黄大痴轴”条,故将它移后;同时为腾出2栏版面,又将“明周少谷寒雀梅花軸”条删除。
  也有并非出于版面考虑,将某人的题跋替换成另一人题跋的情况:如第三次增修时,将卷一“宋岳忠武手札卷”陈其锟的题跋替换成了曾望颜的。陈其锟跋曰:“忠武此书,笔力瘦硬似柳诚悬。当日蒿目中原,贻书当轴,志虽不就,而日星河岳之概,至今读之,凛然动色,不徒以其笔札之工也。”曾望颜跋曰:“曩读岳忠武文:‘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其忠愤之气溢于楮墨,千载而下,如见其人。而卒败于庸主奸相之手,千古大恨,无逾此者。今观此真迹.犹令人感喟不置云。”两相比较,自然后者更精到,故增修者作了替换。
  上述因增修而删除部分内容,均出于不得已,实属无奈之举。后人校点整理出版,理应予以恢复。
  崇正本(即第二次增修版)是潘正炜自藏本,上有潘氏本人手迹,可证第二次增修时间在潘氏生前,也即道光年间。第三次增修内容较少,故可推断距第二次增修时间较近。因道光二十九年(1849),潘正炜又刊刻了《听帆楼续刻书画记》,故大致可以推断,潘氏对《听帆楼书画记》的增修应该在出版续编以前,也即道光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九年这六年间。有人认为,光绪时.潘氏后人曾对《听帆楼书画记》作增补,这是不可能的。那时潘家早已衰落,藏品四散,怎么可能再增补呢?
  潘正炜之所以要不断增修《听帆楼书画记》,是因为他的藏品在不断增加。而多次增修却从不作任何说明,序也基本不变,只是挖改一个数字,甚至最后一次增修时序文没有任何改变,这就大大迷惑了后世的读者,见到任何一个版本都以为是原刻初印本,很难会想到有三次增修。就连著名学者谢巍在他的《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中对于《听帆楼书画记》的版本也语焉不详,只得存疑。通过破解《听帆楼书画记》版本之谜,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古籍校点选择版本的重要性,而要想弄清楚版本,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将你准备整理的那部书的所有版本都拿到手,进行认真细致的比对。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各个版本的真面目,以判断其优劣,选择一个最佳底本。当然,如果这样做,意味着必须多付出几倍的辛劳。
其他文献
她是大家之后,她是文化名媛,她也是艺术行者。她曾从云间落入低谷,又展翅直冲云霄。她不为重金折笔,她的作品留在了联合国,知名美术馆,日本寺庙。她就是傅益瑶——著名中国画画家,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  傅益瑶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她早年遵父命学习中文,父亲过世后在下放江苏睢宁乡间时因思念父亲而拿起画笔。1979年末,经邓小平亲自批准赴日本留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公派赴日学习美术的留学生。在日本广结
期刊
王羲之小楷范本《乐毅论》与理论性著作《笔势论》为王羲之传与王献之的楷书心得。传说原石与唐太宗同葬昭陵,墨迹原八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竊去并焚毁。目前所见版本笔画灵动,诸字敲侧多变,篇章静穆而富有生机。《孝女曹娥碑》原文为东汉时期民间为孝女曹娥的事迹所撰.并有当时书法家蔡邕的题字。惜原碑已佚,传王羲之重录碑文及蔡邕题字,绢本墨迹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北宋时又依墨迹重新刻碑并保存至今,但王羲之是否真的重书碑文
期刊
20世纪90年代,我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着美术教育,我热爱中国书画,教学之余,我向许多沪上书画名家求教,并得到沪上书画名家张伟生、朱白云的热心指导。在一次座谈会上,我认识了沪上知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恽甫铭先生,后来又有幸成为他的弟子。  恽先生告诫我:学习中国画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优秀的传统,要多看多练多想,下功夫临摹历代绘画名作。要准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扎扎实实地临摹,从宋元入手,
期刊
亦师亦友、非亲即故的亲密关系是吴门派这个特殊艺术群体发展传承的关键之一。  华盛顿的佛利尔美术馆推出八大山人个展的余波犹在,在闭馆修缮前又与姊妹馆赛克勒联手掀起新澜.在美国数家著名博物馆协助下,推出吴门派的集体展。佛利尔与赛克勒一起构成史密森博物学院旗下的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其宋,元,明、清藏画之丰在海外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展览的中文名《吴门派与诗、书、画三绝》别有韵味。想来策展人之所以采用
期刊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卒,获赐谥号『文敏』。董其昌书画鉴赏兼能,师法董元,黄公望等书画家,并以禅喻画,以南北宗论的架构梳理历代画史脉络,并极力推崇『南宗』一脉的文人画传统。其书画理论影响了晚明清初的『四王』『四僧』等后继诸家,其在艺术领域的开创性的成就与元初的赵孟頫并称:『画史两文敏』。  《行草书罗
期刊
纸自从发明以来,就与书写息息相关.然而相关的研究中往往忽略纸张在书写过程中的影响力。在无法充分认识纸张的物质文化以前,对于书法作品的解读很容易产生偏差。综观书法史,宋代文人对纸张的兴趣不仅止于文字或实用上,很多都亲自参与加工过程,形成独特的宋纸文化。此次“宋代花笺特展”除展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花笺作品20件.也试图重新检视这些高级书写用纸的特性.加工与审美等.将砑花笺纸放回原先的使用生产脉络中.
期刊
“四僧”之一的弘仁,在明清交替之际的画坛,因极富个性笔墨表现和张扬的反“法”与重“道”美学追求,表现出与正统身份的“四王”风格迥异的绘画特征。他善画山水,其作品以淡远清简的格调,浑厚伟峻的意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成为明末清初一道独特的景观。纵观弘仁的山水画作品,无不充溢着清初许多遗民画家所特有的感伤故国不在、理想无着的遗民心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山水作品之外,弘仁还常常以竹、梅、松等为题,借物抒
期刊
编者按:顾飞(1907-2008),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20世纪30、40年代蜚声沪上的女画家和诗人。原名慕飞,号默飞,生于江苏南汇(令属上海)。1928年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专习山水画,抗战时期师从江南硕儒,爱国诗人钱名山。1934年,她和陈小翠、冯文凤等发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56年在筹备上海国画院时。是湖帆根据国画成就标准,将顾飞提名为甲子画家,后任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教
期刊
花鸟画以鸟兽虫鱼为描绘对象,以笔墨宣纸为工具,以抒情寓意为旨趣,堪称最具民族特色、民族趣味和中国气派的绘画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成就辉煌,无论创作实践还是理论探索,都积累了极为丰厚的遗产。这丰厚的遗产,给当代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无比优裕的学习、继承条件,也形成了厚重的壁垒和沉重的压力,使得花鸟画的创新、突破更加困难,即使有所成就也不容易被发现和认可。因为人们
期刊
中国花鸟画发展到明代,进入了重要转折期。而推动明代后期花乌画革故鼎新的关键人物,非徐渭莫属。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在文学艺术领域内拥有卓越才华,而他对绘画的最大贡献在于吸取了宋以来徐熙、林良、沈周、陈淳等花乌画之长,但不被束缚,敢于别开蹊径,将写意花卉推向新的高峰,开创了大写意新画风,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巨匠。  历史上,不少杰出画家命运多舛,饱尝艰辛,徐渭尤为突出。徐渭(1521—159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