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中期,随着十三行海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行商积累下巨额财富,为文物艺术品收藏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很快,广东收藏家如异军突起,其书画收藏,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跃居国内领先地位,令世人刮目。当时,广东著名的书画收藏家有潘有为,吴荣光、叶梦龙、韩荣光、伍崇曜、伍元蕙、孔广陶等,潘正炜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潘正炜(1791-1850),字榆庭,号季彤,又号听帆楼主人。祖父潘振承非常重视教育,曾联合其他行商集资兴建学校,对后代的教育也非常严苛,把孩子都培养成了优秀人才。父亲潘有为善于经商,业余爱好诗书,喜和文入画家交往。他曾不惜重金为儿子聘请名师作家教,后来几个儿子都很有出息。伯父潘有为乾隆年间考取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工诗画,善书法,是广东赫赫有名的大收藏家。长兄潘正亨,乾隆时贡生,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三兄潘正常20岁就考中进士。潘正炜从小生长在具有如此浓厚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富商家庭,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日后能成为一位书画大收藏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潘正炜成年后,经商之余广交藏界名流,如吴荣光、叶梦龙、熊景星、孔继勋、韩荣光、罗天池、伍元蕙等人,悉心搜购历代书画名品,并专门在靠近珠江的潘家园林秋红池馆内修建了一座小楼,命名为听帆楼,用来贮藏这些宝贝。姻亲吴荣光,嘉庆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擅长书法,偏爱文物收藏。退休后回到广东,与潘正炜往来密切,是听帆楼里的常客。晚年,吴荣光精选自己的部分书画藏品,编撰成《辛丑销夏记》。该书刊刻后,他极力鼓动潘正炜也编撰一部书画藏品录,于是就有了《听帆楼书画记》。书中所收唐宋元明清书画多数为精品力作,深受后人赞誉。已故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先生曾评论该书说:“考录俱详,所录书画大多传世,是一部难得的收藏书录。”所记藏品如今大多已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庋藏,只有在举办各种专题精品展时,才偶尔一露峥嵘。
《听帆楼书画记》五卷,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刻。因印量有限,故流传不广。笔者所知仅广州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等少数几家图书馆有藏。从诸书著录以及各藏馆目录来看,均只有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其版本看似再简单不过,而实际上却扑朔迷离,是个难解之谜。
我最早是从《中国书画全书》中看到《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书画本”)。其整理说明称底本用的是“潘氏养我精舍自刻祖本”。为了重新整理此书,我从上海图书馆复印了整部道光刻本《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上图本”)。我将上图本与书画本作对比,认定两者属于同一版本,只是可能限于排版条件,书画本把原书上所有书画家、收藏者,题跋者的印章都删除了,因为当时还是铅字排印,印章很难排。
我以上圖本作底本来校点,顺利完成后准备写前言,在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广东崇正拍卖行2015年秋季拍卖会“古逸清芬·信札、古籍善本”专场第1027号拍品《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崇正本”)是潘正炜自藏本,上有其印章和墨迹,还有其孙潘宝鐄的批注。我颇为欣喜。随即通过我的老朋友、该拍卖行鉴定师谭树正先生,联系到广州艺术博物院黎丽明博士,她曾专门撰文介绍过该拍品。承蒙黎博士慷慨赐予五十余张崇正本书影,才使我有可能对《听帆楼书画记》的版本有新的认识。
我将崇正本部分书影与上图本作比对,发现大部分书页是同一版片所印,但某些地方存在明显差异。接着我又拿崇正本与1936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美术丛书》四集第七辑所收《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美术丛书本”)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说明美术丛书本排印用的底本即是与崇正本相同的那个版本。
因为没有崇正本全部图片,我只能拿美术丛书本与上图本作比对,发现前者增加了十余种书画,显然是增补了。再看书前潘氏自序,上图本作“百七十余种”,美术丛书本改成了“百八十余种”。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不久,我在阅读潘剑芬《论清代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等著作的历史文化价值》一文时,看见一张广东中山图书馆藏《听帆楼书画记》的书影,恰巧是潘氏自序的后半页,上有“百六十余种”字样,我立刻意识到这应该是《听帆楼书画记》最早的版本。
综上可知,《听帆楼书画记》应有“百六十余种”“百七十余种”“百八十余种”这三个不同版本。本以为谜底即将揭开,谁知还有玄秘。
最近我阅览《广州大典》数据库中的影印本《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广州大典本”),发觉此本自序所述虽与崇正本同为“百八十余种”,但内容却与崇正本略有差异,说明又有修订。这应该是《听帆楼书画记》最后一个版本。至此,《听帆楼书画记》版本的谜底总算可以揭开了。然而,还有一件事摆在我面前,我得首先找到那个自序称“百六十余种”的初版本。那张书影既然标明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我就托广州黎博士向该馆特藏部打听,却被告知无此版本,只有《广州大典》影印过的那个版本。该馆目录明明载有两套《听帆楼书画记》,怎么只见一套呢?所幸我在国家图书馆官网上查到该馆也藏有两套《听帆楼书画记》,就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托北京的朋友张爱芳女士去国家图书馆查看。皇天不负有心人,竟然其中一套是“百六十余种”这个最早的版本。找齐了四个版本,我逐条逐句进行比对,终于把《听帆楼书画记》的版本情况全部摸清摸透。现在我终于可以把谜底公布出来了!
《听帆楼书画记》共有四个版本:
初版,自序称“百六十余种”,共计收录书画168种。
第一次增修版,自序改为“百七十余种”,增加2种,共计收录书画170种。上图本和书画本同属于这个版本。此版仅比初版增加2种,即卷一增加了“宋仁宗临兰亭卷”“宋高宗临兰亭卷”。为方便增加2种的标题插入目录,又将两个标题合并成一条,即“宋仁宗高宗临兰亭卷”。为腾出一栏排入上述标题,又将初版目录第二条“宋何端礼修禊图卷”删除,以小字“附修禊图”附于第一条“唐拓定武兰亭叙卷”下。
第二次增修版,自序改为“百八十余种”。此版在第一次增修版的基础上增加14种,删除1种,替换1种,共计收录书画183种。崇正本和美术丛书属于这个版本。具体增修内容主要为:卷一增加“宋徽宗白鹰小轴”“宋夏珪观潮图轴”“宋北磵和南诗卷”“宋元斗方团扇画册”“元王叔明松山书屋图轴”“元王元章梅花轴”“元梅道人山水轴”“元倪云林枯木竹石轴”替换成同名的另一件作品;卷二增加“宋元团扇山水花卉轴”“宋元斗方人物花卉轴”“明沈石田仿黄大痴轴”“明仇十洲修禊图卷”,删除“明周少谷寒雀梅花轴”;卷三增加“明陈文恭诗卷”;卷四增加“王觉斯临兰亭卷”;卷五增加“恽南田水墨荷花卷”。 第三次增修版,自序仍作“百八十余种”。此版在第二次增修版的基础上替换2种,增加1种,共计收录书画184种,存目1种。广州大典本即是这个版本。具体增修内容主要为,卷一用“宋钱希白清介图轴”“宋巨然晚岫寒林图轴”2种来替换“宋钱惟演草书轴”“宋陈所翁墨龙卷”2种,末尾增加“宋元名人画册”1种,“元吴仲圭山水册”1种存目。又将“宋岳忠武手札卷”条后陈其锟的题跋替换成曾望颜题跋。
所谓增修,并非全部重刻,而是在旧版基础上增加部分内容。因《听帆楼书画记》每次增补的条目都插入卷中各处,故有时为拼凑版面或使前后衔接,不得不删除部分题跋甚至个别条目,以免补刻过多。如第二次增修时,卷一为补入“宋徽宗白鹰小轴”和“宋夏珪观潮图轴”两种,就将上一种“宋苏文忠札册”的7条题跋删除了4条,以腾出10栏版面来补入上面两种。卷二为补入“明仇十洲兰亭修禊图”条7栏,删除上面一条“明唐六如山水轴”吴荣光题七绝两首、跋语一段以及落款和“吴印荣光”“荷屋”两枚印章,腾出5栏,又删除再上面一条“明唐六如看云图卷”末尾“姬水之印”“南昌万氏家藏”“季彤鉴藏”3枚印章,腾出2栏,共腾出7栏,正好插入“明仇十洲兰亭修禊图”条。
我开始不明白第二次增修时,为何将卷二“明周东村抚琴图轴”条从前部移到后部。待熟悉其增修规律后便明白是为了补入“明沈石田仿黄大痴轴”条,故将它移后;同时为腾出2栏版面,又将“明周少谷寒雀梅花軸”条删除。
也有并非出于版面考虑,将某人的题跋替换成另一人题跋的情况:如第三次增修时,将卷一“宋岳忠武手札卷”陈其锟的题跋替换成了曾望颜的。陈其锟跋曰:“忠武此书,笔力瘦硬似柳诚悬。当日蒿目中原,贻书当轴,志虽不就,而日星河岳之概,至今读之,凛然动色,不徒以其笔札之工也。”曾望颜跋曰:“曩读岳忠武文:‘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其忠愤之气溢于楮墨,千载而下,如见其人。而卒败于庸主奸相之手,千古大恨,无逾此者。今观此真迹.犹令人感喟不置云。”两相比较,自然后者更精到,故增修者作了替换。
上述因增修而删除部分内容,均出于不得已,实属无奈之举。后人校点整理出版,理应予以恢复。
崇正本(即第二次增修版)是潘正炜自藏本,上有潘氏本人手迹,可证第二次增修时间在潘氏生前,也即道光年间。第三次增修内容较少,故可推断距第二次增修时间较近。因道光二十九年(1849),潘正炜又刊刻了《听帆楼续刻书画记》,故大致可以推断,潘氏对《听帆楼书画记》的增修应该在出版续编以前,也即道光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九年这六年间。有人认为,光绪时.潘氏后人曾对《听帆楼书画记》作增补,这是不可能的。那时潘家早已衰落,藏品四散,怎么可能再增补呢?
潘正炜之所以要不断增修《听帆楼书画记》,是因为他的藏品在不断增加。而多次增修却从不作任何说明,序也基本不变,只是挖改一个数字,甚至最后一次增修时序文没有任何改变,这就大大迷惑了后世的读者,见到任何一个版本都以为是原刻初印本,很难会想到有三次增修。就连著名学者谢巍在他的《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中对于《听帆楼书画记》的版本也语焉不详,只得存疑。通过破解《听帆楼书画记》版本之谜,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古籍校点选择版本的重要性,而要想弄清楚版本,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将你准备整理的那部书的所有版本都拿到手,进行认真细致的比对。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各个版本的真面目,以判断其优劣,选择一个最佳底本。当然,如果这样做,意味着必须多付出几倍的辛劳。
潘正炜(1791-1850),字榆庭,号季彤,又号听帆楼主人。祖父潘振承非常重视教育,曾联合其他行商集资兴建学校,对后代的教育也非常严苛,把孩子都培养成了优秀人才。父亲潘有为善于经商,业余爱好诗书,喜和文入画家交往。他曾不惜重金为儿子聘请名师作家教,后来几个儿子都很有出息。伯父潘有为乾隆年间考取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工诗画,善书法,是广东赫赫有名的大收藏家。长兄潘正亨,乾隆时贡生,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三兄潘正常20岁就考中进士。潘正炜从小生长在具有如此浓厚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富商家庭,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日后能成为一位书画大收藏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潘正炜成年后,经商之余广交藏界名流,如吴荣光、叶梦龙、熊景星、孔继勋、韩荣光、罗天池、伍元蕙等人,悉心搜购历代书画名品,并专门在靠近珠江的潘家园林秋红池馆内修建了一座小楼,命名为听帆楼,用来贮藏这些宝贝。姻亲吴荣光,嘉庆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擅长书法,偏爱文物收藏。退休后回到广东,与潘正炜往来密切,是听帆楼里的常客。晚年,吴荣光精选自己的部分书画藏品,编撰成《辛丑销夏记》。该书刊刻后,他极力鼓动潘正炜也编撰一部书画藏品录,于是就有了《听帆楼书画记》。书中所收唐宋元明清书画多数为精品力作,深受后人赞誉。已故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先生曾评论该书说:“考录俱详,所录书画大多传世,是一部难得的收藏书录。”所记藏品如今大多已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庋藏,只有在举办各种专题精品展时,才偶尔一露峥嵘。
《听帆楼书画记》五卷,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刻。因印量有限,故流传不广。笔者所知仅广州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等少数几家图书馆有藏。从诸书著录以及各藏馆目录来看,均只有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其版本看似再简单不过,而实际上却扑朔迷离,是个难解之谜。
我最早是从《中国书画全书》中看到《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书画本”)。其整理说明称底本用的是“潘氏养我精舍自刻祖本”。为了重新整理此书,我从上海图书馆复印了整部道光刻本《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上图本”)。我将上图本与书画本作对比,认定两者属于同一版本,只是可能限于排版条件,书画本把原书上所有书画家、收藏者,题跋者的印章都删除了,因为当时还是铅字排印,印章很难排。
我以上圖本作底本来校点,顺利完成后准备写前言,在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广东崇正拍卖行2015年秋季拍卖会“古逸清芬·信札、古籍善本”专场第1027号拍品《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崇正本”)是潘正炜自藏本,上有其印章和墨迹,还有其孙潘宝鐄的批注。我颇为欣喜。随即通过我的老朋友、该拍卖行鉴定师谭树正先生,联系到广州艺术博物院黎丽明博士,她曾专门撰文介绍过该拍品。承蒙黎博士慷慨赐予五十余张崇正本书影,才使我有可能对《听帆楼书画记》的版本有新的认识。
我将崇正本部分书影与上图本作比对,发现大部分书页是同一版片所印,但某些地方存在明显差异。接着我又拿崇正本与1936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美术丛书》四集第七辑所收《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美术丛书本”)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说明美术丛书本排印用的底本即是与崇正本相同的那个版本。
因为没有崇正本全部图片,我只能拿美术丛书本与上图本作比对,发现前者增加了十余种书画,显然是增补了。再看书前潘氏自序,上图本作“百七十余种”,美术丛书本改成了“百八十余种”。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不久,我在阅读潘剑芬《论清代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等著作的历史文化价值》一文时,看见一张广东中山图书馆藏《听帆楼书画记》的书影,恰巧是潘氏自序的后半页,上有“百六十余种”字样,我立刻意识到这应该是《听帆楼书画记》最早的版本。
综上可知,《听帆楼书画记》应有“百六十余种”“百七十余种”“百八十余种”这三个不同版本。本以为谜底即将揭开,谁知还有玄秘。
最近我阅览《广州大典》数据库中的影印本《听帆楼书画记》(以下简称“广州大典本”),发觉此本自序所述虽与崇正本同为“百八十余种”,但内容却与崇正本略有差异,说明又有修订。这应该是《听帆楼书画记》最后一个版本。至此,《听帆楼书画记》版本的谜底总算可以揭开了。然而,还有一件事摆在我面前,我得首先找到那个自序称“百六十余种”的初版本。那张书影既然标明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我就托广州黎博士向该馆特藏部打听,却被告知无此版本,只有《广州大典》影印过的那个版本。该馆目录明明载有两套《听帆楼书画记》,怎么只见一套呢?所幸我在国家图书馆官网上查到该馆也藏有两套《听帆楼书画记》,就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托北京的朋友张爱芳女士去国家图书馆查看。皇天不负有心人,竟然其中一套是“百六十余种”这个最早的版本。找齐了四个版本,我逐条逐句进行比对,终于把《听帆楼书画记》的版本情况全部摸清摸透。现在我终于可以把谜底公布出来了!
《听帆楼书画记》共有四个版本:
初版,自序称“百六十余种”,共计收录书画168种。
第一次增修版,自序改为“百七十余种”,增加2种,共计收录书画170种。上图本和书画本同属于这个版本。此版仅比初版增加2种,即卷一增加了“宋仁宗临兰亭卷”“宋高宗临兰亭卷”。为方便增加2种的标题插入目录,又将两个标题合并成一条,即“宋仁宗高宗临兰亭卷”。为腾出一栏排入上述标题,又将初版目录第二条“宋何端礼修禊图卷”删除,以小字“附修禊图”附于第一条“唐拓定武兰亭叙卷”下。
第二次增修版,自序改为“百八十余种”。此版在第一次增修版的基础上增加14种,删除1种,替换1种,共计收录书画183种。崇正本和美术丛书属于这个版本。具体增修内容主要为:卷一增加“宋徽宗白鹰小轴”“宋夏珪观潮图轴”“宋北磵和南诗卷”“宋元斗方团扇画册”“元王叔明松山书屋图轴”“元王元章梅花轴”“元梅道人山水轴”“元倪云林枯木竹石轴”替换成同名的另一件作品;卷二增加“宋元团扇山水花卉轴”“宋元斗方人物花卉轴”“明沈石田仿黄大痴轴”“明仇十洲修禊图卷”,删除“明周少谷寒雀梅花轴”;卷三增加“明陈文恭诗卷”;卷四增加“王觉斯临兰亭卷”;卷五增加“恽南田水墨荷花卷”。 第三次增修版,自序仍作“百八十余种”。此版在第二次增修版的基础上替换2种,增加1种,共计收录书画184种,存目1种。广州大典本即是这个版本。具体增修内容主要为,卷一用“宋钱希白清介图轴”“宋巨然晚岫寒林图轴”2种来替换“宋钱惟演草书轴”“宋陈所翁墨龙卷”2种,末尾增加“宋元名人画册”1种,“元吴仲圭山水册”1种存目。又将“宋岳忠武手札卷”条后陈其锟的题跋替换成曾望颜题跋。
所谓增修,并非全部重刻,而是在旧版基础上增加部分内容。因《听帆楼书画记》每次增补的条目都插入卷中各处,故有时为拼凑版面或使前后衔接,不得不删除部分题跋甚至个别条目,以免补刻过多。如第二次增修时,卷一为补入“宋徽宗白鹰小轴”和“宋夏珪观潮图轴”两种,就将上一种“宋苏文忠札册”的7条题跋删除了4条,以腾出10栏版面来补入上面两种。卷二为补入“明仇十洲兰亭修禊图”条7栏,删除上面一条“明唐六如山水轴”吴荣光题七绝两首、跋语一段以及落款和“吴印荣光”“荷屋”两枚印章,腾出5栏,又删除再上面一条“明唐六如看云图卷”末尾“姬水之印”“南昌万氏家藏”“季彤鉴藏”3枚印章,腾出2栏,共腾出7栏,正好插入“明仇十洲兰亭修禊图”条。
我开始不明白第二次增修时,为何将卷二“明周东村抚琴图轴”条从前部移到后部。待熟悉其增修规律后便明白是为了补入“明沈石田仿黄大痴轴”条,故将它移后;同时为腾出2栏版面,又将“明周少谷寒雀梅花軸”条删除。
也有并非出于版面考虑,将某人的题跋替换成另一人题跋的情况:如第三次增修时,将卷一“宋岳忠武手札卷”陈其锟的题跋替换成了曾望颜的。陈其锟跋曰:“忠武此书,笔力瘦硬似柳诚悬。当日蒿目中原,贻书当轴,志虽不就,而日星河岳之概,至今读之,凛然动色,不徒以其笔札之工也。”曾望颜跋曰:“曩读岳忠武文:‘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其忠愤之气溢于楮墨,千载而下,如见其人。而卒败于庸主奸相之手,千古大恨,无逾此者。今观此真迹.犹令人感喟不置云。”两相比较,自然后者更精到,故增修者作了替换。
上述因增修而删除部分内容,均出于不得已,实属无奈之举。后人校点整理出版,理应予以恢复。
崇正本(即第二次增修版)是潘正炜自藏本,上有潘氏本人手迹,可证第二次增修时间在潘氏生前,也即道光年间。第三次增修内容较少,故可推断距第二次增修时间较近。因道光二十九年(1849),潘正炜又刊刻了《听帆楼续刻书画记》,故大致可以推断,潘氏对《听帆楼书画记》的增修应该在出版续编以前,也即道光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九年这六年间。有人认为,光绪时.潘氏后人曾对《听帆楼书画记》作增补,这是不可能的。那时潘家早已衰落,藏品四散,怎么可能再增补呢?
潘正炜之所以要不断增修《听帆楼书画记》,是因为他的藏品在不断增加。而多次增修却从不作任何说明,序也基本不变,只是挖改一个数字,甚至最后一次增修时序文没有任何改变,这就大大迷惑了后世的读者,见到任何一个版本都以为是原刻初印本,很难会想到有三次增修。就连著名学者谢巍在他的《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中对于《听帆楼书画记》的版本也语焉不详,只得存疑。通过破解《听帆楼书画记》版本之谜,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古籍校点选择版本的重要性,而要想弄清楚版本,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将你准备整理的那部书的所有版本都拿到手,进行认真细致的比对。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各个版本的真面目,以判断其优劣,选择一个最佳底本。当然,如果这样做,意味着必须多付出几倍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