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独具民族精华、精神及气魄的文明凝聚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文化流传久远,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采用随机抽查法,基于内蒙古工业大学1157名在校学生为样本,试从传统文化认知度、践行力、与思政课教育融合度三个维度对融入路径进行架构分析。呈现现状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融合力度尚待加强。基于此现状,加强对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教学方法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更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恥、懂荣辱、辨是非。”[1]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他们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的教学即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重任,也承载着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对于上个世纪出生的“90后”来说,他们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满足,良好的教育环境也让这些新生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然而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先人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使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出现了少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薄弱、缺乏成熟的思想意识形态,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了迷茫和困惑,在行为认知和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从而导致有些大学生失去本真,出现道德失范行为,为更有效的与课堂结合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融合路径。
(一)问卷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问卷1157份,调查样本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问卷调查对象为该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采取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基本信息,从性别分布上,男性727人,占62.83%,女性430人,占37.17%;从民族分布上,汉族942人、蒙古族、回族、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215人;政治面貌以共青团员为主有1035人;学历分为本科四个阶段人数共有1097人和研究生60人;专业按照学科类别分为12类,其中工学最多有718人;宗教信仰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其他教派和无宗教信仰分类,其中1079人无宗教信仰,对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熟知度还是很高的,大学生熟知并能背诵的比例是49.35%,而完全不能背诵的仅为7%,大部分人都对传统文化典籍有所了解的。对于所学习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优秀的部分所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的比重是74.59%,但仍有0.95%的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需要全部剔除。调查中发现,对传统文化的熟知度越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就越高,认为传统文化过时了,全部剔除的人中90.91%是完全不能背诵的人,对传统文化的熟知程度影响着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有利于大学生吸收文化精髓,对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应全部继承并发扬的人中34.43%是了解但无法背诵,了解仅仅是知道,然而没有深入学习,全面了解会造成对于传统文化认识的片面性,所不了解的方面,就不能区分是需要继承发扬的还是有所保留的。
(三)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力
在调查大学生通过社么方式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时,长辈口口相传、学校课堂讲授、网络报纸杂志占比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频次不高,偶尔、从不组织高达76.4%。学生对所就读城市的文化特色中风俗人情及当地民族文化感兴趣有531人,对于地方影视和戏曲则只有56人,参观博物馆及纪念馆有305人,学生对于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所持态度比较集中在期望传统文化能融入生活的点滴有797人,占68.89%,有少部分240人发自内心的发扬,但找不到途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生活化期待值更高。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度
进入大学后,首先接触的公共课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课本中所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内容,对正处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冲突期的大学生具有现实意义,指引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达自我,通过对五部分内容的学习,有74.59%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未来发展都十分必要,其中23.6%的大学生认为部分内容学习是有必要的,只有1.82%的大学生认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思政课本五部分内容学习必要性的认可度很高,只有极少数人否定这门课学习对未来发展意义的必要性。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一)丰厚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真正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在教学目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课和课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提供着深厚的文化滋养。“文化规范着个人人生,指导着个人人生,而有其超越于每一个个体人生之外上的客观存在。” [3]人们所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文化,没有纯粹的离开文化存在的独立自然人。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让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亦使文化得以延展。 (二)营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播氛围
当代大学生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受教育方式,为更好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场域,校园活动与课堂活动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内心,从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各个社团组织可以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举办校园书法绘画展,发挥少数民族院校地方特色,举办民族乐器演奏和民族舞蹈等才艺表演,利用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宣传讲解传统文化,贴近大学生自身现实生活内容。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写微书评,投稿到文化社团,一学期进行一次评比活動,民主评议优秀作品,推广经典书籍,分享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参观当地英雄人物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展览馆,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调查大学生通过何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发现大学生对互联网络的接触率高达66.48%。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为主要途径,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采用网络课堂、中国慕课、互联网+、QQ、微信、微博、校园公众号等多媒体手段,延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全方位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学校以年级为分段,建立思想讨论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交流群,随时发送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微视频及古代经典文化故事微电影,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微视频,鼓励学生提前预习思政课讲授内容,可以将自己对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内容感兴趣的部分,制作成微视频或是PPT,用于课堂讨论,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下,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四)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学习,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探讨,互相交流教学心得,根据本校学科建设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相融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融入与专业相关的古代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工艺、民间服饰等)知识,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组织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搭建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理工科院校相互间的交流学习平台,加强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师风师德建设。教师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表率,以自身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实施者,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是教学的关键,教学应该具备感染力、吸引力、驱动力,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凝聚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追求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准则的人生奋斗目标;“天人合一”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以人为本”为道德修养的伦理观;“贵和尚中”为人际和谐的民族价值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大丈夫气节的独立人格,还包括古文、诗词、艺术、史学、科学技术、教育思想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因和丰富的文化涵养。文化塑造人的精神素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则是促进人精神素养的提升,文化依托教育实现传播、保存、创新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融合促使大学生由内而外的主动付诸实践行动,进一步推进文化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3]钱穆.《文化学大义》[M],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5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实证分析》(项目批准号:S2018111954R)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恥、懂荣辱、辨是非。”[1]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他们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的教学即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重任,也承载着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对于上个世纪出生的“90后”来说,他们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满足,良好的教育环境也让这些新生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然而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先人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使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出现了少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薄弱、缺乏成熟的思想意识形态,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了迷茫和困惑,在行为认知和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从而导致有些大学生失去本真,出现道德失范行为,为更有效的与课堂结合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融合路径。
(一)问卷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问卷1157份,调查样本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问卷调查对象为该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采取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基本信息,从性别分布上,男性727人,占62.83%,女性430人,占37.17%;从民族分布上,汉族942人、蒙古族、回族、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215人;政治面貌以共青团员为主有1035人;学历分为本科四个阶段人数共有1097人和研究生60人;专业按照学科类别分为12类,其中工学最多有718人;宗教信仰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其他教派和无宗教信仰分类,其中1079人无宗教信仰,对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熟知度还是很高的,大学生熟知并能背诵的比例是49.35%,而完全不能背诵的仅为7%,大部分人都对传统文化典籍有所了解的。对于所学习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优秀的部分所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的比重是74.59%,但仍有0.95%的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需要全部剔除。调查中发现,对传统文化的熟知度越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就越高,认为传统文化过时了,全部剔除的人中90.91%是完全不能背诵的人,对传统文化的熟知程度影响着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有利于大学生吸收文化精髓,对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应全部继承并发扬的人中34.43%是了解但无法背诵,了解仅仅是知道,然而没有深入学习,全面了解会造成对于传统文化认识的片面性,所不了解的方面,就不能区分是需要继承发扬的还是有所保留的。
(三)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力
在调查大学生通过社么方式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时,长辈口口相传、学校课堂讲授、网络报纸杂志占比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频次不高,偶尔、从不组织高达76.4%。学生对所就读城市的文化特色中风俗人情及当地民族文化感兴趣有531人,对于地方影视和戏曲则只有56人,参观博物馆及纪念馆有305人,学生对于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所持态度比较集中在期望传统文化能融入生活的点滴有797人,占68.89%,有少部分240人发自内心的发扬,但找不到途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生活化期待值更高。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度
进入大学后,首先接触的公共课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课本中所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内容,对正处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冲突期的大学生具有现实意义,指引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达自我,通过对五部分内容的学习,有74.59%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未来发展都十分必要,其中23.6%的大学生认为部分内容学习是有必要的,只有1.82%的大学生认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思政课本五部分内容学习必要性的认可度很高,只有极少数人否定这门课学习对未来发展意义的必要性。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一)丰厚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真正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在教学目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课和课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提供着深厚的文化滋养。“文化规范着个人人生,指导着个人人生,而有其超越于每一个个体人生之外上的客观存在。” [3]人们所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文化,没有纯粹的离开文化存在的独立自然人。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让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亦使文化得以延展。 (二)营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播氛围
当代大学生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受教育方式,为更好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场域,校园活动与课堂活动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内心,从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各个社团组织可以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举办校园书法绘画展,发挥少数民族院校地方特色,举办民族乐器演奏和民族舞蹈等才艺表演,利用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宣传讲解传统文化,贴近大学生自身现实生活内容。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写微书评,投稿到文化社团,一学期进行一次评比活動,民主评议优秀作品,推广经典书籍,分享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参观当地英雄人物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展览馆,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调查大学生通过何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发现大学生对互联网络的接触率高达66.48%。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为主要途径,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采用网络课堂、中国慕课、互联网+、QQ、微信、微博、校园公众号等多媒体手段,延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全方位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学校以年级为分段,建立思想讨论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交流群,随时发送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微视频及古代经典文化故事微电影,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微视频,鼓励学生提前预习思政课讲授内容,可以将自己对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内容感兴趣的部分,制作成微视频或是PPT,用于课堂讨论,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下,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四)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学习,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探讨,互相交流教学心得,根据本校学科建设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相融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融入与专业相关的古代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工艺、民间服饰等)知识,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组织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搭建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理工科院校相互间的交流学习平台,加强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师风师德建设。教师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表率,以自身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实施者,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是教学的关键,教学应该具备感染力、吸引力、驱动力,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凝聚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追求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准则的人生奋斗目标;“天人合一”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以人为本”为道德修养的伦理观;“贵和尚中”为人际和谐的民族价值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大丈夫气节的独立人格,还包括古文、诗词、艺术、史学、科学技术、教育思想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因和丰富的文化涵养。文化塑造人的精神素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则是促进人精神素养的提升,文化依托教育实现传播、保存、创新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融合促使大学生由内而外的主动付诸实践行动,进一步推进文化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3]钱穆.《文化学大义》[M],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5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实证分析》(项目批准号:S2018111954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