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能想到——一个贫困县敬老院老人们的晚年生活,竟然胜过那些富裕县城敬老院的院民?
谁又能想到——“孤寡残”老人们餐桌上的绿色食品和年节的鸡鸭鱼肉,竟出自于敬老院自产的种养殖基地?
谁还能想到——一个年过50的民政女干部,却在偏远的贫困县城建成全省甚至全国叫响的“设施齐备,服务一流”的先进敬老院?
创造了上述非凡业绩的当家人就是黑龙江省兰西县中心敬老院院长汪亚琴。
汪亚琴被独具慧眼的县民政局长董玉军相中,任命为兰西县中心敬老院的当家人——她不负众望励精图治,决心把敬老院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老人之家”——
镜头之一:
时间:2007年6月的一天。
地点:即将落成的兰西县中心敬老院。
这是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当城镇居民还在酣睡之际,一位沉稳干练的中年妇女走进了即将竣工的兰西县中心敬老院院门——她叫汪亚琴,是县民政局正式任命的敬老院首任院长。
汪亚琴身材适中衣着朴素,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处处透着一种精明干练的特质,显露着成熟女性的美。
她顺着未竣工的楼道拾级而上,从一楼到二、三、四楼,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又从餐厅厨房到洗烫室……仔细地查看着,有时眉头微蹙,有时静思默想,脑子里不时勾画着敬老院未来发展的蓝图。空旷的楼道里,留下她时而急促时而缓慢的脚步声。
像这样的清晨巡视,汪亚琴已有多次了,因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她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轻率——自从局长董玉军正式宣布了她的任命后,她就一门心思扑在了还未建成的敬老院上。她知道自己肩头担子的重要,她也知道县委、县政府为建设敬老院而付出的巨大财力和心血。她还知道局里一些同事为想到这里任职而付出的努力,但局领导却最终偏偏选中了自己——如果干不好,将对不起县局领导和“孤寡残”老人们的殷勤期望啊。想到这些,她不觉发出由衷地感慨。
镜头之二:
时间:2007年9月28日。
地点:敬老院落成典礼广场。
庆祝敬老院竣工的典礼广场,欢腾的锣鼓和喜庆的鞭炮,伴随着兰西县委书记杨文波的讲话和剪彩,达到了高潮。
欢快的人群中,汪亚琴的心情格外激动——在3个多月时间里,她通过外出学习参观,经过反复论证制定的敬老院各类人员的15项职责、24条制度的汇编本也编制完成了。
同时汪亚琴也完成了对人员的招聘工作——她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把那些真正能为老年和残疾人服务、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人招进来。她严格把关,拒绝了一些靠关系走后门的人员。她敢于大胆启用年轻人,把一个富有工作经验的乡民政助理邢海民挑选为副院长,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做老年人的好闺女”这是自从汪亚琴担任敬老院长时就提出的服务理念——她常说:“有了这样的理念,对老人的感情才会更深、服务标准才会更高、敬老院才能办得更好。”——
镜头之三:
时间:2008年春节。
地点:汪亚琴的家。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到了,当汪亚琴的丈夫和孩子们做好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节目,一边等待汪亚琴回家团聚时,却左等右等不见她回家。大女儿几次打电话催母亲回家吃年夜饭,汪亚琴都笑呵呵地说:“你们和你爸先吃吧,我在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吃了。”
汪亚琴任院长以来的两年除夕夜和元宵佳节,她都没离开过敬老院,一直和院民们在一起过的。当女儿们一次次央求汪亚琴回家过年时,她却一次次地说服孩子:“你们过年需要妈妈,可这些孤寡老人更需要妈妈关照啊!”
镜头之四:
时间:2008年初秋之际。
地点:兰西县西城区客运站。
富有善心和同情心的汪亚琴,心中只有孤寡残疾人,惟独没有自己。于是人们又看到下面的镜头——那是一个秋风瑟瑟的黄昏,在兰西县西城客运站墙根下,蜷缩着两个衣杉褴褛的老人,他们脏兮的衣裤和瘦弱的躯体,使路过的汪亚琴顿生怜悯之心。她俏悄地走了过去,问他们:“你们怎么躺在这里呢,没有家吗?”
“家里把我们打出来了,我们无家可归了……”老人痛苦地回答。
“那我带你们去一个能吃饭睡觉的地方——好吗?”老人们似乎不相信汪亚琴的话,犹豫地点点头。
汪亚琴招手让出租车司机拉他们去敬老院,可截了好几辆出租车,司机都嫌老人脏,说什么也不拉。汪亚琴无奈只好找了一辆三轮车,把老人们拉到了敬老院。如今老人们都在敬老院安享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镜头之五:
时间:2009年。
地点:敬老院的宿舍、医疗室、菜窖。
这是一组闪现亲情的镜头,画面上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在人们眼前掠过——
——每逢节假日里,汪亚琴亲手为老人们包饺子、煮鸡蛋;端午节为老人包粽子;中秋节和老人们同品月饼共赏月。
——汪亚琴一有空就换上白大褂下厨房帮厨,为老人们盛菜打饭,有时累得手发涨腿发麻,曾多次累倒在厨房和菜窖里。
——汪亚琴对急患老人,像对待亲人一样亲自陪同去定点医院救诊。她对慢性病老人更是体贴入微:陈树贵老人自幼两手佝偻不能握筷,汪亚琴就和服务员一日三餐喂饭——老人侧卧病床上,蜷缩着身子张着嘴,一口口地接吃着服务员递送的饭菜。
——年愈八旬的老军人李春森,患重度静脉曲张,长年卧床。身为院长的汪亚琴同服务员一起精心照料老人,为老人按摩接大小便。后来老人去世时,汪亚琴亲手为老人洗脸、刮胡子、剪指甲、净身穿衣服。还贴近老人耳边动情地呼喊:“大爷,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老人断断续续回答:“汪院长,我这辈子都无法报答你对我的好,只等来世报答吧!”
两年来,汪亚琴先后为16位老人办理了丧事,每次她都像亲闺女一样,为老人们尽孝尽终,她那女儿般的情怀,曾使旁观者和一些老人的亲属感动得泪水涟涟。
镜头之六:
时间:2009年8月。
地点:敬老院的宿舍、餐厅、娱乐厅。
在汪亚琴倡导下,敬老院组织了一支25人的“孝心服务队”,汪亚琴自荐当队长。
汪亚琴为每位老人建立了个人档案,包括生日、民族、习俗、亲友关系及联系方式等。老人过生日时提前订做蛋糕,她还亲手为老人做长寿面打荷包蛋。对智障病人记不住自己生日的老人,她就选择“七一、八一、十一”等特殊节日并亲自作陪,和老人们一起过生日。
敬老院食堂在汪亚琴的带领下,每周食谱一日三餐不重样,院民顿顿不吃剩饭,伙食三天两头一改善,老人们吃住都很满意。
笔者走进老人住宿房间时,宛如到家的感觉——像部队营房一样干净整洁、叠得整齐划一的铺盖、防滑的地板毫无灰尘、盛满开水的暖壶在窗台上整齐地排列着……走进卫生间、盥洗室、理发室和淋浴间时,无一点儿异味的感觉使笔者不得不翘指夸赞。
当进入老人们欢聚一堂,正在观赏电视的娱乐大厅时,老人们从座位上纷纷站起,用掌声欢迎远方的客人。
笔者俯身问一位面色红润的老人:“老人家,您老高寿?”
“我都八十一岁了。”
“看不出来——你真年轻啊!”
“是敬老院伺候好啊,这里的汪院长和服务员比自己亲人都亲——给我们端饭倒水,不能走动的端屎接尿,比家都好啊。”
笔者仔细瞅了瞅老人们的装束:他们统一的服装干净整洁,没有一点儿污渍,身上无任何异味,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为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汪亚琴倡导设立了文体部,成立了“二人转”剧组,组建了秧歌队,购置了服装、乐器等必备文娱用品。每当重大节日,她都和工作人员与院民同台演出,让老人们共享“文化大餐”的成果。
汪亚琴对老年人关怀备至,对小院民更细致入微——徐小自幼失去父亲又严重智障。汪亚琴当亲儿子一样照顾徐小,经常买新衣服、水果和小食品给他吃,感动得徐小直喊“汪妈妈”。
汪亚琴不但会管理更懂得经营——在她务实而灵活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她争取到两垧农田,建成别具一格的种植养殖基地——
镜头之七:
时间:2009年8月20日。
地点:敬老院种植养殖基地。
为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汪亚琴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同意,征用了两垧农田,开辟了种植养殖基地。农田除满足敬老院的蔬菜供应外,其余耕地全部种植玉米等作物,为养殖的牲畜提供绿色饲料。
这是一个秋日的中午,笔者怀着好奇敬佩之感,走进了与敬老院相距几里路远的种植养殖基地。
雨后的基地小路尽管有些泥泞,但那些欢蹦乱跳的鸡、鸭、鹅依然出现在客人经过的小溪里戏水玩耍。
徜徉在曲径幽廊上,一派鱼游浅底、鹅荡轻波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掩映在绿树丛中砖瓦砌成的现代化猪舍,向客人显示着敬老院养殖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不远处那一排排整齐葱绿的大葱、辣椒、土豆、茄子等新鲜蔬菜,展示着丰收美景。
“我们这里全都是绿色蔬菜和家禽,为满足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我们苦点儿累点儿不算什么。”一旁陪同的副院长邢海民笑着说。
在汪亚琴的辛勤努力下,敬老院还创办了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的副食品生产基地。
如今敬老院实现了蔬菜、肉蛋等副食品的自给自足,被绥化市委、市政府誉为“全市敬老院经营创收的突出典型。”
汪亚琴的突出事迹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前来敬老院视察的省市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兰西敬老院为“县级敬老院建设的标杆”。副省长孙永波说:“全省敬老院我看过不少,像兰西县这样好的敬老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敬老院声名远播——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等地的老人们曾纷纷打来电话,请求到这里安度晚年。但由于床位紧张,被汪亚琴婉言拒绝。
2009年汪亚琴被授予“黑龙江省民政系统优秀敬老院院长”称号;她的事迹被《中国媒体关注的全国优秀人物丛书》收集出版。
汪亚琴——这位在基层民政战线工作了20多年的民政干部,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民政事业——在她担任民政局的出纳和会计时,经她过手的账目分毫不差,曾在全市财务大检查中获得第一名桂冠;她后来因工作需要,升任县民政局优抚安置股股长,又以细致、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和骄人业绩,荣获全市第一名,得到上级领导的夸赞。
汪亚琴曾被省人事厅、民政厅评为先进个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如今她领导的敬老院再次受到省政府领导的赞扬,足以证明汪亚琴非凡的组织管理能力。
走近汪亚琴,你会真正得到心灵的净化,难怪院民们称汪亚琴为“我们心中的活菩萨”。她是一个具有真正大爱的中华女性,她用善心和行动谱写了大爱无疆的动人篇章。
我们预祝汪亚琴领导的兰西县中心敬老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早日进入全国优秀敬老院的行列,为黑龙江省人民争光!
谁又能想到——“孤寡残”老人们餐桌上的绿色食品和年节的鸡鸭鱼肉,竟出自于敬老院自产的种养殖基地?
谁还能想到——一个年过50的民政女干部,却在偏远的贫困县城建成全省甚至全国叫响的“设施齐备,服务一流”的先进敬老院?
创造了上述非凡业绩的当家人就是黑龙江省兰西县中心敬老院院长汪亚琴。
汪亚琴被独具慧眼的县民政局长董玉军相中,任命为兰西县中心敬老院的当家人——她不负众望励精图治,决心把敬老院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老人之家”——
镜头之一:
时间:2007年6月的一天。
地点:即将落成的兰西县中心敬老院。
这是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当城镇居民还在酣睡之际,一位沉稳干练的中年妇女走进了即将竣工的兰西县中心敬老院院门——她叫汪亚琴,是县民政局正式任命的敬老院首任院长。
汪亚琴身材适中衣着朴素,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处处透着一种精明干练的特质,显露着成熟女性的美。
她顺着未竣工的楼道拾级而上,从一楼到二、三、四楼,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又从餐厅厨房到洗烫室……仔细地查看着,有时眉头微蹙,有时静思默想,脑子里不时勾画着敬老院未来发展的蓝图。空旷的楼道里,留下她时而急促时而缓慢的脚步声。
像这样的清晨巡视,汪亚琴已有多次了,因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她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轻率——自从局长董玉军正式宣布了她的任命后,她就一门心思扑在了还未建成的敬老院上。她知道自己肩头担子的重要,她也知道县委、县政府为建设敬老院而付出的巨大财力和心血。她还知道局里一些同事为想到这里任职而付出的努力,但局领导却最终偏偏选中了自己——如果干不好,将对不起县局领导和“孤寡残”老人们的殷勤期望啊。想到这些,她不觉发出由衷地感慨。
镜头之二:
时间:2007年9月28日。
地点:敬老院落成典礼广场。
庆祝敬老院竣工的典礼广场,欢腾的锣鼓和喜庆的鞭炮,伴随着兰西县委书记杨文波的讲话和剪彩,达到了高潮。
欢快的人群中,汪亚琴的心情格外激动——在3个多月时间里,她通过外出学习参观,经过反复论证制定的敬老院各类人员的15项职责、24条制度的汇编本也编制完成了。
同时汪亚琴也完成了对人员的招聘工作——她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把那些真正能为老年和残疾人服务、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人招进来。她严格把关,拒绝了一些靠关系走后门的人员。她敢于大胆启用年轻人,把一个富有工作经验的乡民政助理邢海民挑选为副院长,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做老年人的好闺女”这是自从汪亚琴担任敬老院长时就提出的服务理念——她常说:“有了这样的理念,对老人的感情才会更深、服务标准才会更高、敬老院才能办得更好。”——
镜头之三:
时间:2008年春节。
地点:汪亚琴的家。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到了,当汪亚琴的丈夫和孩子们做好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节目,一边等待汪亚琴回家团聚时,却左等右等不见她回家。大女儿几次打电话催母亲回家吃年夜饭,汪亚琴都笑呵呵地说:“你们和你爸先吃吧,我在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吃了。”
汪亚琴任院长以来的两年除夕夜和元宵佳节,她都没离开过敬老院,一直和院民们在一起过的。当女儿们一次次央求汪亚琴回家过年时,她却一次次地说服孩子:“你们过年需要妈妈,可这些孤寡老人更需要妈妈关照啊!”
镜头之四:
时间:2008年初秋之际。
地点:兰西县西城区客运站。
富有善心和同情心的汪亚琴,心中只有孤寡残疾人,惟独没有自己。于是人们又看到下面的镜头——那是一个秋风瑟瑟的黄昏,在兰西县西城客运站墙根下,蜷缩着两个衣杉褴褛的老人,他们脏兮的衣裤和瘦弱的躯体,使路过的汪亚琴顿生怜悯之心。她俏悄地走了过去,问他们:“你们怎么躺在这里呢,没有家吗?”
“家里把我们打出来了,我们无家可归了……”老人痛苦地回答。
“那我带你们去一个能吃饭睡觉的地方——好吗?”老人们似乎不相信汪亚琴的话,犹豫地点点头。
汪亚琴招手让出租车司机拉他们去敬老院,可截了好几辆出租车,司机都嫌老人脏,说什么也不拉。汪亚琴无奈只好找了一辆三轮车,把老人们拉到了敬老院。如今老人们都在敬老院安享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镜头之五:
时间:2009年。
地点:敬老院的宿舍、医疗室、菜窖。
这是一组闪现亲情的镜头,画面上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在人们眼前掠过——
——每逢节假日里,汪亚琴亲手为老人们包饺子、煮鸡蛋;端午节为老人包粽子;中秋节和老人们同品月饼共赏月。
——汪亚琴一有空就换上白大褂下厨房帮厨,为老人们盛菜打饭,有时累得手发涨腿发麻,曾多次累倒在厨房和菜窖里。
——汪亚琴对急患老人,像对待亲人一样亲自陪同去定点医院救诊。她对慢性病老人更是体贴入微:陈树贵老人自幼两手佝偻不能握筷,汪亚琴就和服务员一日三餐喂饭——老人侧卧病床上,蜷缩着身子张着嘴,一口口地接吃着服务员递送的饭菜。
——年愈八旬的老军人李春森,患重度静脉曲张,长年卧床。身为院长的汪亚琴同服务员一起精心照料老人,为老人按摩接大小便。后来老人去世时,汪亚琴亲手为老人洗脸、刮胡子、剪指甲、净身穿衣服。还贴近老人耳边动情地呼喊:“大爷,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老人断断续续回答:“汪院长,我这辈子都无法报答你对我的好,只等来世报答吧!”
两年来,汪亚琴先后为16位老人办理了丧事,每次她都像亲闺女一样,为老人们尽孝尽终,她那女儿般的情怀,曾使旁观者和一些老人的亲属感动得泪水涟涟。
镜头之六:
时间:2009年8月。
地点:敬老院的宿舍、餐厅、娱乐厅。
在汪亚琴倡导下,敬老院组织了一支25人的“孝心服务队”,汪亚琴自荐当队长。
汪亚琴为每位老人建立了个人档案,包括生日、民族、习俗、亲友关系及联系方式等。老人过生日时提前订做蛋糕,她还亲手为老人做长寿面打荷包蛋。对智障病人记不住自己生日的老人,她就选择“七一、八一、十一”等特殊节日并亲自作陪,和老人们一起过生日。
敬老院食堂在汪亚琴的带领下,每周食谱一日三餐不重样,院民顿顿不吃剩饭,伙食三天两头一改善,老人们吃住都很满意。
笔者走进老人住宿房间时,宛如到家的感觉——像部队营房一样干净整洁、叠得整齐划一的铺盖、防滑的地板毫无灰尘、盛满开水的暖壶在窗台上整齐地排列着……走进卫生间、盥洗室、理发室和淋浴间时,无一点儿异味的感觉使笔者不得不翘指夸赞。
当进入老人们欢聚一堂,正在观赏电视的娱乐大厅时,老人们从座位上纷纷站起,用掌声欢迎远方的客人。
笔者俯身问一位面色红润的老人:“老人家,您老高寿?”
“我都八十一岁了。”
“看不出来——你真年轻啊!”
“是敬老院伺候好啊,这里的汪院长和服务员比自己亲人都亲——给我们端饭倒水,不能走动的端屎接尿,比家都好啊。”
笔者仔细瞅了瞅老人们的装束:他们统一的服装干净整洁,没有一点儿污渍,身上无任何异味,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为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汪亚琴倡导设立了文体部,成立了“二人转”剧组,组建了秧歌队,购置了服装、乐器等必备文娱用品。每当重大节日,她都和工作人员与院民同台演出,让老人们共享“文化大餐”的成果。
汪亚琴对老年人关怀备至,对小院民更细致入微——徐小自幼失去父亲又严重智障。汪亚琴当亲儿子一样照顾徐小,经常买新衣服、水果和小食品给他吃,感动得徐小直喊“汪妈妈”。
汪亚琴不但会管理更懂得经营——在她务实而灵活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她争取到两垧农田,建成别具一格的种植养殖基地——
镜头之七:
时间:2009年8月20日。
地点:敬老院种植养殖基地。
为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汪亚琴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同意,征用了两垧农田,开辟了种植养殖基地。农田除满足敬老院的蔬菜供应外,其余耕地全部种植玉米等作物,为养殖的牲畜提供绿色饲料。
这是一个秋日的中午,笔者怀着好奇敬佩之感,走进了与敬老院相距几里路远的种植养殖基地。
雨后的基地小路尽管有些泥泞,但那些欢蹦乱跳的鸡、鸭、鹅依然出现在客人经过的小溪里戏水玩耍。
徜徉在曲径幽廊上,一派鱼游浅底、鹅荡轻波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掩映在绿树丛中砖瓦砌成的现代化猪舍,向客人显示着敬老院养殖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不远处那一排排整齐葱绿的大葱、辣椒、土豆、茄子等新鲜蔬菜,展示着丰收美景。
“我们这里全都是绿色蔬菜和家禽,为满足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我们苦点儿累点儿不算什么。”一旁陪同的副院长邢海民笑着说。
在汪亚琴的辛勤努力下,敬老院还创办了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的副食品生产基地。
如今敬老院实现了蔬菜、肉蛋等副食品的自给自足,被绥化市委、市政府誉为“全市敬老院经营创收的突出典型。”
汪亚琴的突出事迹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前来敬老院视察的省市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兰西敬老院为“县级敬老院建设的标杆”。副省长孙永波说:“全省敬老院我看过不少,像兰西县这样好的敬老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敬老院声名远播——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等地的老人们曾纷纷打来电话,请求到这里安度晚年。但由于床位紧张,被汪亚琴婉言拒绝。
2009年汪亚琴被授予“黑龙江省民政系统优秀敬老院院长”称号;她的事迹被《中国媒体关注的全国优秀人物丛书》收集出版。
汪亚琴——这位在基层民政战线工作了20多年的民政干部,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民政事业——在她担任民政局的出纳和会计时,经她过手的账目分毫不差,曾在全市财务大检查中获得第一名桂冠;她后来因工作需要,升任县民政局优抚安置股股长,又以细致、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和骄人业绩,荣获全市第一名,得到上级领导的夸赞。
汪亚琴曾被省人事厅、民政厅评为先进个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如今她领导的敬老院再次受到省政府领导的赞扬,足以证明汪亚琴非凡的组织管理能力。
走近汪亚琴,你会真正得到心灵的净化,难怪院民们称汪亚琴为“我们心中的活菩萨”。她是一个具有真正大爱的中华女性,她用善心和行动谱写了大爱无疆的动人篇章。
我们预祝汪亚琴领导的兰西县中心敬老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早日进入全国优秀敬老院的行列,为黑龙江省人民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