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有着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作用,是为学生投身于现代信息化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的重要教学科目。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信息技術课程在学生实践道路上所承载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具体教学内容,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以此推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与革新,推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0-260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围绕计算机开展实践的课程,其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中承载着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义务,有着辅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性,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偏向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科目中的实际教学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分离性,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展开并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首先将制定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作为方向,积极寻求推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有效性提高的方法,以期为学生创造更为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一、以教师演示促成理论实践结合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处在培养阶段,一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育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对这类教学内容既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基础,也缺乏较多的基础概念认知,难以支撑学生的信息技术内容理解与学习实践,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了为学生具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数字教学内容,使其能够以相对更为具象的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教师演示环节。以此利用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将其进行具象化的呈现,使实践操作能够与理论性的内容相结合,辅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课前调查认识到,班级学生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这一概念缺乏具体的认知,这种模糊的认知概念与不足的经验储备使学生难以自主理解课堂中的信息技术理论性教学内容。于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程序设计语言建立起直观的认知与理解,笔者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创新性地融入了教师演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笔者针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具体教育理论进行了划分,并按照划分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教育理念讲解。同时,伴随着理论知识的讲解,笔者还会利用媒体共享的方式将笔者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实际操作共享向班级学生,使其能够在对理论内容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师演示环节之中对理论内容建立起更具象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效率,使其信息素养能够在扎实的认知基础上得以建立。
二、以生活设问辅助教学内容理解
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对信息技术内容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促成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利用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资源引入生活情境中进行思维活动,使其能够在自身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内容进行思考。这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主观的认知,从而深化其对信息技术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例如在《人工智能的诞生与发展》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意义与发展方向建立起更主观的理解与深入的认知,笔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立足于现阶段的生活实践,结合人工智能的具体概念对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思考。在思维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笔者给予的生活情境引导下真正结合人工智能的实际意义融入在生活实践模式之下,思考其可能的发展方向。这一课堂中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将人工智能的意义与发展融入生活情境,从而立足于实践真正地对教学内容做出了主观性较强的思考,这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建立起更直观的理解,并在思考中优化了其学习体验,发展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课堂实践
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切实地开展计算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实践操作中将信息技术理论性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内化,使其信息素养在实践中得到高效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始终以科学的探究流程融入到课堂自主实践环节之中,教师应该通过设置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实践流程,促成学生实践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数据可视化表达的方式》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即首先设置了相关的实践主题任务,使学生在任务主题的引导下对相关主题的数据进行了数据采集实践。在学生收集到相关的数据之后,笔者继续设置了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分类,并将数据进行了合理性的排序,为其后续的数据化表达奠定了基础。最后,在笔者设置的任务引导下,学生利用相关软件程序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了可视化的表达呈现,使其在任务的引导下完成了可视化表达方式的应用实践,并真正掌握了可视化表达方法,实现了信息素养的提升。
四、以项目教学深化知识运用体验
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生活实践之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方式,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实际的项目,使学生在项目框架下深化知识运用体验。
例如在《while循环的应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班级教学中创设了班级值日生循环项目,这一循环项目即与学生班级生活中的值日生轮换相关,创设了项目设计生活情境。在生活项目下的while循环应用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与自身生活实际贴近的应用内容与项目下的实际应用,在对while循环应用方法建立起更加具象认知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while循环在自身生活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意义,使其能够真正地完成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知识应用素养。
在制定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教育策略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着信息技术具体内容做好策略的制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策略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真正符合信息技术教学框架,推动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下不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促成其信息素养的真正进阶。
参考文献
[1]黄春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提升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8).
[2]贝永福.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8(1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0-260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围绕计算机开展实践的课程,其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中承载着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义务,有着辅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性,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偏向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科目中的实际教学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分离性,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展开并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首先将制定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作为方向,积极寻求推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有效性提高的方法,以期为学生创造更为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一、以教师演示促成理论实践结合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处在培养阶段,一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育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对这类教学内容既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基础,也缺乏较多的基础概念认知,难以支撑学生的信息技术内容理解与学习实践,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了为学生具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数字教学内容,使其能够以相对更为具象的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教师演示环节。以此利用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将其进行具象化的呈现,使实践操作能够与理论性的内容相结合,辅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课前调查认识到,班级学生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这一概念缺乏具体的认知,这种模糊的认知概念与不足的经验储备使学生难以自主理解课堂中的信息技术理论性教学内容。于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程序设计语言建立起直观的认知与理解,笔者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创新性地融入了教师演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笔者针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具体教育理论进行了划分,并按照划分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教育理念讲解。同时,伴随着理论知识的讲解,笔者还会利用媒体共享的方式将笔者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实际操作共享向班级学生,使其能够在对理论内容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师演示环节之中对理论内容建立起更具象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效率,使其信息素养能够在扎实的认知基础上得以建立。
二、以生活设问辅助教学内容理解
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对信息技术内容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促成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利用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资源引入生活情境中进行思维活动,使其能够在自身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内容进行思考。这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主观的认知,从而深化其对信息技术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例如在《人工智能的诞生与发展》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意义与发展方向建立起更主观的理解与深入的认知,笔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立足于现阶段的生活实践,结合人工智能的具体概念对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思考。在思维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笔者给予的生活情境引导下真正结合人工智能的实际意义融入在生活实践模式之下,思考其可能的发展方向。这一课堂中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将人工智能的意义与发展融入生活情境,从而立足于实践真正地对教学内容做出了主观性较强的思考,这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建立起更直观的理解,并在思考中优化了其学习体验,发展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课堂实践
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切实地开展计算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实践操作中将信息技术理论性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内化,使其信息素养在实践中得到高效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始终以科学的探究流程融入到课堂自主实践环节之中,教师应该通过设置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实践流程,促成学生实践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数据可视化表达的方式》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即首先设置了相关的实践主题任务,使学生在任务主题的引导下对相关主题的数据进行了数据采集实践。在学生收集到相关的数据之后,笔者继续设置了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分类,并将数据进行了合理性的排序,为其后续的数据化表达奠定了基础。最后,在笔者设置的任务引导下,学生利用相关软件程序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了可视化的表达呈现,使其在任务的引导下完成了可视化表达方式的应用实践,并真正掌握了可视化表达方法,实现了信息素养的提升。
四、以项目教学深化知识运用体验
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生活实践之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方式,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实际的项目,使学生在项目框架下深化知识运用体验。
例如在《while循环的应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班级教学中创设了班级值日生循环项目,这一循环项目即与学生班级生活中的值日生轮换相关,创设了项目设计生活情境。在生活项目下的while循环应用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与自身生活实际贴近的应用内容与项目下的实际应用,在对while循环应用方法建立起更加具象认知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while循环在自身生活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意义,使其能够真正地完成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知识应用素养。
在制定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教育策略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着信息技术具体内容做好策略的制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策略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真正符合信息技术教学框架,推动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下不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促成其信息素养的真正进阶。
参考文献
[1]黄春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提升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8).
[2]贝永福.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