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了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输入与输出的方式、方法、顺序与原则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课标有效输入与输出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34-01
目前,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小学英语课堂,越来越向理性化教学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已经从注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转为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教学。中国的小学生,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得不到语言练习的机会,语言形成速度慢、进展慢。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创设语言学习及练习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先习得语言,继而输出语言,达到学用语言的目的。笔者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得到如下体会。
一、语言输入方式
在学生学习语言之前,必须先接受语言输入。而趣味性、多样化的输入方式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习惯、方式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1.以歌曲、歌谣方式进行输入: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外语教学中使用歌曲和歌谣,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情感和心理、认知、文化学习和社交方面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Brewster Ellis,2000:162-163)。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歌曲和歌谣,不仅能使英语学习变得轻松和愉快,而且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歌曲和歌谣以其鲜明的节奏和重复的特点,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巩固扩大词汇量及语法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语感和节奏感,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有效地使用歌曲和歌谣,教师必须围绕课堂的主题和教学内容,将歌曲和歌谣的学习与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师以歌曲的方式作为一堂课的开场。在优美、悦耳的音乐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将课堂在伊始阶段带进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在倾听或哼唱的同时,接受到新知的第一次输入,当教师随课第二次、第三次输入时,学生已耳熟能详了。如在《On the farm))话题教学中,教师常用《Old Mc Donald》歌曲开场,学生在歌曲中听到动物的叫声,立即激起学习欲望,并在听的过程中,理解“dog”与“Woo-Woo”的联系,完成语言输入。2.以观看表演方式进行输入:在教学中,教师对所授班级的学生情况比较了解。当遇到较难创设的对话情境时,可以安排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事先排练好进行表演。教师事先把对话内容教给那几位学生,课堂上,有意地邀请他们来为大家表演对话。学生看到同班同学的“精彩表演”,就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在这种注意力有意集中的目的下,学生被有意输入了对话的语音。在观看的同时,对于表演学生的动作及句意有了一定的理解,有意完成了视觉上的输入。3.以谈话方式进行输入: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对话完成语言输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有意输入。4.以游戏方式进行输入: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游戏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也经常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语言点的输入。如在词汇教学中,笔者就经常在教单词之前带领学生做这样的游戏:教师手持两张卡片,并分别说出每张卡片的内容,然后教师将拿有卡片的双手展开,并报出其中一个单词,要求学生快速“point”。当学生做这个简单游戏时要求听清教师的发音,并辨别这两个词的读音区别。教师也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完成语言点的输入。
二、语言输出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有意实施大容量、高密度、趣味性的输入下,英语知识逐步积累。由于学生语言输入受到了氛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时只要教师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无意地主动地输出英语,语言学习才达到交流的目的。笔者收集了以下几个刺激语言输出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1.采用歌谣、表演、游戏等方式刺激输出:在课堂上,教师多开展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如歌谣、表演、游戏等方式,能有效地刺激学生英语输出。如在教学《Christmas》话题时,教师可以采用教唱《Merry Christmas)歌曲,让学生在学唱、齐唱歌曲中输出该句。又如攀登英语教学中通过学生观看VCD教学光盘后的表演,输出了全部教学内容。另外在日常英语课堂上,我们开展的情境对话表演、小组比赛表演、课本剧表演、张思中教学法中“两两对话”的表演等,都是让学生在兴趣表演中输出了大量的语言。语言输出是一个语言从内化到运用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教师有意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快乐地无意地输出,这对语言发展过程能起到积极作用。2.采用任务型方法引导输出: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倡导使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理解和体会语言之后开展的语言输出性活动。它是注重对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侧重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即使用语言。所以开展任务型活动,能有效引导课堂上学生语言的输出和使用,使学生所学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巩固。3.利用常规活动内化输出: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内外,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常规活动,能很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准备,在活动中输出语言,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
三、输入输出的顺序与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英语、体验英语,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与体验属于语言输入阶段,运用英语交流属于语言输出阶段。输入与输出有顺序,更有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也就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原则。1.“大量输入,适量输出”的原则:根据语言习得理论阐述,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语言熏陶与交流,在熏陶与交流中获得发声方法、表达方式和词汇积累,继而进行适量的简单的输出。2.坚持“先输入,后输出”的原则:语言学习与认知过程是一致的,需要经过从输入到知识内化,再到输出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违反了这个原则,势必造成学生学习过程被中断、被扰乱的情况发生,最终导致教学失败。3.坚持先输出简单知识点,后输出复杂知识点的原则。
总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缺乏社会生活环境的情况下,教师要多创设些语用情境。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及知识形成的顺序,开展有趣、活泼、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感知英语、体验英语,通过常规化、趣味性强的语用活动,让学生正确、循序渐进地掌握英语,学用英语,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龚海平.实践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对接[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谭伟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歌曲和歌谣[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怀超(1980-),男,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英语。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课标有效输入与输出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34-01
目前,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小学英语课堂,越来越向理性化教学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已经从注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转为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教学。中国的小学生,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得不到语言练习的机会,语言形成速度慢、进展慢。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创设语言学习及练习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先习得语言,继而输出语言,达到学用语言的目的。笔者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得到如下体会。
一、语言输入方式
在学生学习语言之前,必须先接受语言输入。而趣味性、多样化的输入方式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习惯、方式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1.以歌曲、歌谣方式进行输入: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外语教学中使用歌曲和歌谣,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情感和心理、认知、文化学习和社交方面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Brewster Ellis,2000:162-163)。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歌曲和歌谣,不仅能使英语学习变得轻松和愉快,而且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歌曲和歌谣以其鲜明的节奏和重复的特点,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巩固扩大词汇量及语法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语感和节奏感,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有效地使用歌曲和歌谣,教师必须围绕课堂的主题和教学内容,将歌曲和歌谣的学习与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师以歌曲的方式作为一堂课的开场。在优美、悦耳的音乐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将课堂在伊始阶段带进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在倾听或哼唱的同时,接受到新知的第一次输入,当教师随课第二次、第三次输入时,学生已耳熟能详了。如在《On the farm))话题教学中,教师常用《Old Mc Donald》歌曲开场,学生在歌曲中听到动物的叫声,立即激起学习欲望,并在听的过程中,理解“dog”与“Woo-Woo”的联系,完成语言输入。2.以观看表演方式进行输入:在教学中,教师对所授班级的学生情况比较了解。当遇到较难创设的对话情境时,可以安排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事先排练好进行表演。教师事先把对话内容教给那几位学生,课堂上,有意地邀请他们来为大家表演对话。学生看到同班同学的“精彩表演”,就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在这种注意力有意集中的目的下,学生被有意输入了对话的语音。在观看的同时,对于表演学生的动作及句意有了一定的理解,有意完成了视觉上的输入。3.以谈话方式进行输入: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对话完成语言输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有意输入。4.以游戏方式进行输入: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游戏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也经常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语言点的输入。如在词汇教学中,笔者就经常在教单词之前带领学生做这样的游戏:教师手持两张卡片,并分别说出每张卡片的内容,然后教师将拿有卡片的双手展开,并报出其中一个单词,要求学生快速“point”。当学生做这个简单游戏时要求听清教师的发音,并辨别这两个词的读音区别。教师也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完成语言点的输入。
二、语言输出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有意实施大容量、高密度、趣味性的输入下,英语知识逐步积累。由于学生语言输入受到了氛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时只要教师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无意地主动地输出英语,语言学习才达到交流的目的。笔者收集了以下几个刺激语言输出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1.采用歌谣、表演、游戏等方式刺激输出:在课堂上,教师多开展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如歌谣、表演、游戏等方式,能有效地刺激学生英语输出。如在教学《Christmas》话题时,教师可以采用教唱《Merry Christmas)歌曲,让学生在学唱、齐唱歌曲中输出该句。又如攀登英语教学中通过学生观看VCD教学光盘后的表演,输出了全部教学内容。另外在日常英语课堂上,我们开展的情境对话表演、小组比赛表演、课本剧表演、张思中教学法中“两两对话”的表演等,都是让学生在兴趣表演中输出了大量的语言。语言输出是一个语言从内化到运用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教师有意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快乐地无意地输出,这对语言发展过程能起到积极作用。2.采用任务型方法引导输出: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倡导使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理解和体会语言之后开展的语言输出性活动。它是注重对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侧重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即使用语言。所以开展任务型活动,能有效引导课堂上学生语言的输出和使用,使学生所学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巩固。3.利用常规活动内化输出: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内外,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常规活动,能很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准备,在活动中输出语言,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
三、输入输出的顺序与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英语、体验英语,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与体验属于语言输入阶段,运用英语交流属于语言输出阶段。输入与输出有顺序,更有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也就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原则。1.“大量输入,适量输出”的原则:根据语言习得理论阐述,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语言熏陶与交流,在熏陶与交流中获得发声方法、表达方式和词汇积累,继而进行适量的简单的输出。2.坚持“先输入,后输出”的原则:语言学习与认知过程是一致的,需要经过从输入到知识内化,再到输出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违反了这个原则,势必造成学生学习过程被中断、被扰乱的情况发生,最终导致教学失败。3.坚持先输出简单知识点,后输出复杂知识点的原则。
总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缺乏社会生活环境的情况下,教师要多创设些语用情境。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及知识形成的顺序,开展有趣、活泼、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感知英语、体验英语,通过常规化、趣味性强的语用活动,让学生正确、循序渐进地掌握英语,学用英语,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龚海平.实践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对接[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谭伟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歌曲和歌谣[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怀超(1980-),男,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