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历史学科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史实研究与史观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承担立德树人的社会教育功能。“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家国情怀,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历史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试以教育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为例,谈谈中学历史学科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在民族情感中行走,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一项核心素养,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歷史使命感。家国情怀既是个人的情怀,也是民族的情怀。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情怀又与伟大的中国梦密不可分。“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家国情怀的最新表现形式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因为这个梦想既是国家梦、民族梦,又是人民的梦、个人的梦。”历史是文化的载体,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与传承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和心理归宿。”
  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始终怀揣民族情感,渗透家国情怀。
  本课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和“日益密切的交往”两个方面来阐述海峡两岸交往中的重要史实。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绝佳素材和机会,但是对初中生而言还是略显遥远和抽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灌输和说教,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敷衍和逆反。
  笔者教授本课时,利用时事乡土材料——“92岁台湾老兵赵东发苏州寻亲”的故事,串联课堂教学,可谓匠心独运。这则故事就发生在2018年春节的苏州,就在眼下,就在身边。宏观地看,这么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微观地看,赵东发的事迹跟本课教学内容吻合,几乎就是解放战争以来海峡两岸交往的一个缩影;再者,这么做还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其他方面的核心素养。总之,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有利于家国情怀的培养。要知道,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是超越时空的,不分大陆与台湾,不分现在与过去,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情感和情怀。
  讲到赵东发1949年去台湾,笔者设疑:赵东发为什么去台湾?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同时也实现了知识迁移:海峡两岸分离的背景。讲到国民党退往台湾,又启发学生思考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讲到1988年赵东发退伍后想回大陆寻亲,又联系到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讲到2015年“习马会”,笔者设问:赵东发老先生近况又如何呢?他70年的回家团圆梦实现了吗?笔者把知识的呈现与讲故事的叙事方式结合起来,从一本正经地讲课转向分享知识展开的过程。
  整堂课始终行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把历史和现实两条线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并处处设疑、环环相扣,很多看似漫不经心的材料摆放和问答,都为下一步的深度思维做了巧妙的铺设,前后呼应,一气呵成。随着赵东发老人在春节期间与苏州的亲人团聚,家国情怀素养已经如同涓涓细流滋润了学生的心田,也根植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在家乡情结中流连,理解家国情怀
  家乡、故土是没有边界的,可以是一个村落,也可以是一个城镇,再往大处看就是国家、天下。中国传统伦理观就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国一体思想。“‘家国一体’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一种基本理念。政治上的理念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习俗与价值取向,致使中国社会弥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均受其影响。”这种传统就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而特有的一种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国情怀不仅表现为对家庭、亲人的依恋,更有对家乡、故土的依恋。这种乡土观念和家乡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广义而言,国家观念和家国情怀就是从乡土观念和家乡情结发展而来的。在今天的中国,这些价值观又转化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在海峡两岸的交往中,台湾同胞对大陆故乡的思念,回祖国大陆探亲、祭祖,都是乡土观念和家乡情结使然,更是家国情怀的时代体现。
  在海峡两岸隔绝的时候,于右任先生在1964年发表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通过诵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渴望。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面对党和政府的善意,台湾当局还在坚持“三不”政策。这种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做法,显然是不得人心的。“百战留得余生,才知老来更苦。”1987年,台湾民众特别是许多退伍老兵,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返乡运动。他们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通过诵读传单内容和观看《台湾同胞回乡探亲》的视频,我们强烈感受到: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师生第三次诵读经典诗词——余光中的《乡愁》,表达出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实践证明,利用乡土材料,流连家乡情结,进而走近家国情怀,在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家国情怀不仅具备丰富的素材资源,更有着广泛的情感认同。从本质上看,家国情怀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无形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在对亲人、对故乡的依恋,更表现在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本节课中,3首小诗在课堂的头、中、尾间隔出现,将课堂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将家国情怀一次次在学生的心中点燃。
  三、在爱国主义中熏陶,升华家国情怀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尤其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笔者围绕一个中国原则,突出“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一主线来教授海峡两岸由隔绝到缓和,再到交往日益密切的主要史实。笔者通过对比,并以板书的形式呈现了党和政府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政策和努力。板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教学的推进逐渐生成的。
  比如,通过观察20世纪50年代大陆的宣传画和1955年《时代》周刊封面(蒋介石),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岸关系的紧张;让学生即兴表演,可以引发学生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不时设问,不断追问。如,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重大意义?同样是一国两制,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不同?《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九二共识”达成以来,两岸共签署27项协议,两岸经贸合作贸易额由5000万美元增长到年均1900亿美元,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近10万个,人员累计往来近1.17亿人次,平均每天有近3万人次来往,两岸同胞通婚近38万对。这些图片和数据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放眼当下,影响两岸和平统一的不利因素有哪些?祖国的统一大业会不会实现呢?为什么说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通过不断追问,学生会自主得出“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的结论。由于结论是自主得出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那么结论中携带的家国情怀因子就会凝结成稳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是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中,教学得以不断推进。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家庭、对家乡、对国家炽热而稳定的情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践行家国情怀,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课程目标,是历史教育教学继承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表现,必将给学生的成长以积极深远的影响。”本课在民族情感中行走,在家乡情结中流连,在爱国主义中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和爱国之行,使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真正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2]禚明亮.学术界“家国情怀”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5(01):32.
  [3]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14(03):46.
  [4]冯一下.对“家国情怀”内容要点的两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8(5):27.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3月30日至4月1日,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在江阴举行。在主题沙龙环节,来自全省各地的5位名师围绕“作文品质与学生生命成长”这一话题,各抒己见,激情碰撞,引起与会教师的热烈反响和共鸣。本期“观点聚焦”栏目,我们约请其中三位沙龙专家,以更加广阔的视角以及更具操作性的案例,再次对该话题进行深度阐发和论述,这也可以看作是活动沙龙环节的一次延伸和拓展。  怀想“毛毛虫”  一提
期刊
一、卓越课程建设背景  2011年,在江苏省海门市举行的新教育开放周上,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先生提出,“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书写生命传奇,生命的成长才是新教育的最高目标。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海门市教育局局长许新海博士则提出,课程在学生的生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课程样态决定着学生的生活样态,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  作为一所高标准、高起
期刊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包括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在内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校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魅力。因此,学校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致力于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和融通,更具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大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1.“大国学教育”概念释义。  近年来,“国学热”对青少年的启蒙修身、
期刊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人的发展”。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数学学科素养”的颁布,数学新课程改革已走向内涵发展期的“深水区”,数学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行为都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有赢在课堂才能赢得未来。数学素质教育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灵魂”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我工作室近十年来进行了“自觉数学课堂”的教学研究,构
期刊
语文教学的本质只在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的本位,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准确运用语言的一种能力。回归本位是语文教学之道。下面笔者以《端午的鸭蛋》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从读中悟情,于淡里求味。  《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名篇,汪曾祺那“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
期刊
一、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最近网络上疯传这两句话:“厉害了,我的船!厉害了,我的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教师播放2017年4月26日我国首艘航母在大连港下水仪式的新闻报道。学生观看国产航母下水视频,了解国产航母比“辽宁号”航母能承载更多的舰载机。接着,教师用航母模型在教室讲台上的水盆里模拟下水仪式。)  师:国产航母能承载更多的舰载机,说明它受的
期刊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2015年9月,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身心健康、科学精神、心平志直、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发现之旅”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希望落实这五大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找到人生发展的起点。  2.课程设计的背景。  我校是由原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与原江苏省苏州市南环中学于2015年8月合并成立的。原第二十六中学具
期刊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中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是一个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共有30名学员,覆盖全区22所初中。培育站主持人生國俊为扬州市首批学科带头人、江都区教科室主任。培育站服务于乡村教师的现实需求,以作文教学为重点,借助“生成性模仿”等课题研究,构建发展平台,帮助乡村一线青年语文教师夯实基本素养,提升专业水平,培养课程意识,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技艺。  培育站的学员们虽然普遍存在着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期刊
近几年在各地中考中,越來越多的考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因为作文占据了中考语文的小半壁江山,许多考生是“成也作文,败也作文”。如何使自己的作文在万千考生中脱颖而出、赢得高分是每个考生的追求,众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在此问题上也是妙招层出不穷。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文的批改有着极大的主观性,考生的作文分数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要看是否符合阅卷教师的口味。笔者通过研究数百篇高分作文发现:选择农村题材、富含乡
期刊
近几年来,每每有一些返回母校的高中生、大学生跟我一起聊天时,都会聊到一个同样的话题,同时也是令我很欣慰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崔老师在初中所讲的有些内容,特别是中考不考的内容,在我们进入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班上除了我们几个人会之外,其他学校的学生知道的很少,我们每次总以此为骄傲。”尤其是那些大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更是让我这样一个在初中一线教学的老师感到欣慰:“大学语文的现代汉语部分,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在初中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