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性心理的学书思想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m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书法逐渐从实用化分化为艺术化与实用化两个分支,纵观古今书家,无一不以取其神韵之作为上品。那么这个“神”从何来呢?怎样才能做到與古人古帖“神交”?这些问题是每个书家都比较头痛的问题。通过对古人的作品与其当时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习惯等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使自己对古人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体会。作为当代的书法艺术探寻者,我想我们更应当理性与感性并重地为新时期书法艺术的探索给予更加准确的定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该怎样理解中国书法艺术中的“意趣”?怎样感受古人经过几千年而得到的书法艺术评价中的“古拙”“大象无形”“坐忘”等等。说到底,其实这些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心理状态,那如何更加准确的去发现、理解、品味其中古人内心的“美”,我想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心理学)为辅助工具来更加准确得推敲古人对书法作品更为深刻的理解。书法艺术的传承、进化,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以人为中心(载体),现代有很多人更偏向于仅仅通过研究作品技巧本身去得到规律再进行创作,我想这样的学习方法的确对我们学习书法艺术非常有效,但是这样的东西往往缺乏灵性,而且更加容易走进程序化的黑匣子,所以说它也有它本身的弊端。在这样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也许我们应该以更为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学习、传创书法艺术,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突破自我。
  早在西汉,杨雄就写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张怀瓘亦有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新”。大致可以说明字里行间是可以流露出来很多情绪情感的。那么我们就此来简单地谈谈。
  我们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感性与理性并重。我们不仅要用我们的感官去感受其中美的因素还要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例如,人与人之间手指差异(大小、长短、粗细……)就决定着书家适合什么样的执笔姿势与书写状态,所以也一直有种说法“执笔无定法”。字的大小、松紧、轻重、刚柔等没有外在规定的准则,最终是个人如何将这些对立的因素建立联结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间接地揭示每个书家不同的倾向性与个性心理。这一点古人早有所悟,南北朝范缜就曾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可见两者是相互统一的。每一个书家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伪装个性心理表现在作品中,像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就是很高明的“伪装者”,其作品自然率真、行云流水,得晋韵,其在二王身上下的功夫颇深。单就其字势来看,他更倾向于将二王作品中自然的欹侧给个性化,而魏晋时期人的生活方式和宋代已大相径庭,写字的姿势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从笔迹学上来讲,不同的线条表达着完全不同的情绪情感。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从书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说得通的。线条有长的、短的、凝重的、轻柔的、直的、斜的……其表达出的情绪情感也是如此。就字的重心来说,古人法帖中亦是一人千面,重心有往左偏的,有往右偏的,也有往中间写的。其中的心理含义也是云泥不同,从笔迹学的角度来讲,向右倾斜的字往往在书写的那一瞬间流露出的感情是坚定的、开朗的;而重心向左倾斜的字在书写的时候更多体现出一种深沉与多虑。一个书家的书艺的成长更多的是自己个性心理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是多面的,有的人喜欢写很大的字,不擅于写小字,也有的人喜欢写细小的字,而不擅于写大字,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既擅于写小字又擅于写大字,这些都和我们的心理活动倾向息息相关。
  从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与论述来进行整合、分析、总结,我们学习书法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讲就是先通过对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揭示其心理个性方面的特征,通过对照分析来不断地推翻与修正自己,再通过反复练习以克服、消除心理中的不足与弱点,强化与巩固优势让其个性受到健康的发展。
  这种学书方法对今人临池的进步与突破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实王羲之早在《启心章第二》中就写道:“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其也间接地强调在临池之前心理活动的重要性。历史上有很多书家及其作品都充分地体现出这一点,羲之祖坟屡遭战火荼毒,虽得修复,自己却未能奔驰凭吊,悲愤痛苦又无可奈何,遂有不朽佳作《丧乱帖》,颜真卿痛失侄子所作《祭侄文稿》。杨凝式刚睡醒后为答谢友人所送佳肴而写的《韭花帖》……当然,心理活动的研究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商榷。
其他文献
画家简世哲  简世哲,1972年出生于嘉义县大林镇。1995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1995 任教于彰化县立秀水国中;1999年任教于国立溪湖高中至今;2011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所。作品获全国油画展金牌、台阳美展油画类金牌、全国公教美展油画类第一名、帝宝美展油画类第一名、国泰世华新世纪潜力展第一名、军队文艺金像奖油画类金像奖、青溪文艺金环奖油画类银环奖、全国百号油画大展第二
期刊
画家黄少武  黄少武,1962年3月8日出生,1988年7月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自幼爱好美术,并师从我省著名版画家陈正元先生。对国画研习至今,并临摹过王成喜、关山月、宋代扬无咎等古今名人的梅花和其它花鸟画作品。2015年11月参加了书画频道第四十四期,为期十天的郭石夫大写意花鸟研修班学习。现为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樟树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樟树市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作品入展江西省公务员作
期刊
画家姚剑波  姚剑波,知名画家,进修于山东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于北京画院白羽平油画工作室。曾担任泰安地区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意象油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画家协会理事、北京2010美术馆研究馆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认识姚剑波先生有些偶然。3月初,我与北京画院的著名油画家白羽平先生受邀到江西婺源写生讲学。婺源一直下着雨,空气湿漉漉的
期刊
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只研朱墨写乡风——关山月笔下的岭南风物”展,作为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系列活动,于2017年10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关山月艺术馆展出。  关山月先生1998年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了105件代表他各个时期不同创作特征的力作。2017年是关山月先生诞辰105周年,为了加深观众对关山月艺术的认识,本院特精选院藏27件关山月创作的包括木棉、榕树、花市、渔村、荔枝等岭南景物题材的
期刊
人在旅途,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在不经意的场合与你邂逅,偶然地走进你的生活。时间久了,大多会淡然远去,但有的却则交往日深,成为挚友。  我与艾新兄相识在2012年初春的北京,共同的爱好使我们不约而同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胡立民导师工作室的学习。当时他是班内学员中唯一个入过国展、省展,带着中国书协会员光环来继续深造的,用胡老师的话说是带着金元宝参加学习班的,这不由的令我对他多了一分敬意。甲午正月,我们又有
期刊
书法家李牧  李牧,别署放庐,又号巴陵武夫,湖南岳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夏京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云溪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牧斋书院主持。7岁开始练习书法,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师从著名书法家李贵阳先生,受业于王镛、沃兴华、徐正濂、石开、何应等一批中国当代书坛的一线书家导师。其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青年展、全国首届手卷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气象洞庭·中国书法院岳阳十三人作
期刊
2011年,艺术家张完平先生以《秋收起义》为题材,参加了湖南百年历史绘画工程。在一年多的精心创作过程中,他以对待史实的严谨态度、面对历史事件的独特判断,以及针对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赢得了各界一致的好评。同时,他用艺术特有的感染力,向世人颂扬了秋收起义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立实施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总方针,并派毛泽东、彭
期刊
此书断断续续花了近十年的时间,随着藏品的增多、刻铜收藏研究的深入,我们一直在添加整改。而今终于完结,我亦深深舒了口气。  父亲早有出书之愿,在买盒时就留意其艺术性,因而书中的墨盒档次都还说得过去,有可圈可点之处。  他为一盒有时长途去取,有时冒风险直接打款给不熟悉的人……因其爱盒深,家中存款早已耗尽,虽也做些古董小件的生意,但远远抵不过他买盒的手笔。  2003年,骑摩托辗转于行家间,淘来荣录底款
期刊
一、传奇拓本,拍场现身  2018年12月5日,在京城秋拍的一场“名人手稿信札专场”上,出现了一件旧拓本。这件拍品的品名和详情,拍卖图谱中有如下说明:  《樊增祥旧藏墨拓》  纸本册页;  备注:此标的包括姚华花鸟、梁启超甲子九月为爱女令娴制“璇闺清供”及行书诗抄墨拓。  看着拍谱上这几行简单的、语焉未详的文字,读者也许会疑问:这是什么东西的拓本?原物的材质、形制是怎样的?是什么年代的?收藏价值如
期刊
3月23日,一场以“抒发艺术家内心感受,描绘新时代生活之美”为主题的书画展在长沙大麓珍宝古玩城美术馆开幕。此次活动由湖南省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湖南省湖湘书画院承办,湖南省艺术收藏家协会等单位协办。  据了解,此次书画展中,来自省内的王友智、杨炳南、余德泉、朱训德、刘振涛、鄢福初、刘广文、周用金等40多位有代表性的书画艺术家精心创作了80余幅独具特色的作品,作品以中国画为主,题材涵盖山水、花鳥、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