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北龙山县的苍翠群山中,有个土家族聚居的洛塔乡。乡里的洛塔小学,建在山中的平地上。早晨,同学们踏着山路,唱着山歌去上学。途中,土家山寨的吊脚楼里,升起袅袅炊烟。
同学们住着吊脚楼,说着土家话,在土家族独特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他们留心观察,描绘出土家人多姿多彩的生活。
独特的土家美食
土家人有很多风味独特的美食。他们日常主食有米饭和包谷饭。包谷饭以包谷面为主,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熟或用木甑蒸熟了吃。有时,人们还吃豆饭,把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糍粑是土家族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春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会拿出香喷喷的烤糍粑来待客。雪白的糍粑被炭火烤得金黄,膨胀开来。主人往糍粑里灌入蔗糖或蜂蜜,请客人品尝。
土家的很多菜肴以酸辣为主。许多人家都有酸菜缸,用来腌泡酸菜。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遇上喜事,山寨里的人们喜欢聚集在一起,大摆筵席。筵席上,有土家扣肉、泥鳅钻豆腐、洛塔大肉、土家腊肉……味道棒极了。
泥鳅钻豆腐是我们喜爱吃的一道菜。把小泥鳅用放了少许食盐的清水喂养一夜后,和嫩白的豆腐一起煮,再加上花椒、葱花、生姜等作料,味道特别鲜嫩。
洛塔大肉是我们这里的特色菜。把猪肉切成块,和花椒、八角、桂皮等香料一起煮。煮熟后,把肉切成小块用旺火炒,加少量的猪肝和味精、大蒜等配料。洛塔大肉散发出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有人说不吃洛塔大肉,不算到过洛塔。
土家腊肉是土家人的美食。冬至后,把刚杀的年猪的新鲜猪肉抹上盐,放上花椒粉、五香粉、八角等香料,在木盆里腌15天。腌好了,肉要上炕,炕下烧柴。烤腊肉用的木柴,要用带有香味的硬柴,最好还往火堆里加点柑橘皮、柚子皮之类的香味燃料。等肉熏成黄色,下炕,放进谷仓中的稻谷里埋起来。从稻谷中取出的腊肉,味道香浓。
——六年级 彭朝辉
缤纷多彩的节日
土家族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被称为社日,要吃社饭。重阳节打粑粑,修房上梁要抛粑粑。
土家族的春节又称为“过赶年”,最为隆重,家家户户杀年猪,做绿豆粉,酿米酒,等等。大家围在一起唱山歌,跳摆手舞。
土家人爱唱爱跳,嫁女儿是家庭里的重大节日,有哭嫁的风俗。新娘唱起哭嫁歌,一唱三叹,优美动人。
抢年又叫抢新年,是我们土家族的一种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吃完团圆饭以后,我们围在火塘边说说笑笑。爸爸说:“今天晚上大家都要‘抢年’。新年一到,大家都要抢着放鞭炮,谁放在第一,明年谁家的年岁最好。放了鞭炮,你们立即到水井边去抢水,谁第一个抢到水,来年的年岁也最好。”经过商量,爸爸负责放鞭炮,我负责抢水,弟弟负责给我打灯,妈妈在家守着火塘。
时间过得真快,距零点只有十秒了。爸爸说:“大家注意,进入倒计时!”我们小声数着:“十、九……三、二、一!”数到“一”时,爸爸像是屁股被针扎了一样,从座位上猛地跳起来,抓起鞭炮冲向外边,噼噼啪啪放响了。我和弟弟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水井。我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终于第一个抢到了水。
这时,鞭炮和烟花把天空照得亮堂堂的。水井边,来挑水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得意地大声宣布:“我们胜利了!”
——六年级 刘丽君
精美的手工艺品
土家族人爱群居,一村村,一寨寨,建着美丽舒适的吊脚木楼。吊脚木楼盖着小青瓦,装着花格窗。
住在吊脚楼里的土家族妇女心灵手巧,织绣艺术是她们的传统手工艺。土家织锦被称为“打花铺盖”,又叫“西兰卡普”,是我国著名的织锦。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族质朴大方的叶氏织锦,不但用来做土花铺盖,还用来做绣花鞋。
用白布包住鞋底的边,用线扎牢。将缝有绣片的织锦铺在鞋底上,剪出鞋面。用麻线将鞋面缝在鞋底上,美丽的叶氏绣花鞋就做成了。这种鞋子穿起来柔软贴脚,很舒服。
土家族姑娘绣花时,一般先用纸剪出花样,贴在绣花底布上,然后照着纸样用丝线绣制。绣好后,丝线便把纸样蒙盖在里面了,图案凸出,很有立体感。土家刺绣配色独特,喜欢选用青、蓝、大红等深色布做底布,绣线则多选用浅色;也有的底布用浅色,绣线选用鲜艳的颜色。这样搭配,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喜悦吉庆的美感。
这些精美的绣片,不但缝在绣花鞋上,也用来做衣衫的花边、角花或胸花,有时还用来做枕头盖、童帽和绣花荷包,等等。
我们土家姑娘出嫁,除了准备精美的绣品,还要织“洗衣背篓”作嫁妆。洗衣背篓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是新娘子的巧手“招牌”。
土家背篓有很多种,长筒形的,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摘包谷、粟谷用的“高背篓”,口径粗,腰细,底部呈方形,高过头顶,像倒立的葫芦;砍柴、扯猪草要用“柴背篓”,它蔑粗肚大,经得住摔打。
——六年级彭 辉
发言:
土家族“有独立的语言,传统的节日,古朴的歌舞,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音乐”等,洛塔小学的同学们观察生活,介绍美味的食物,记录有趣的场景,描绘精美的手工艺品,向我们展示了土家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读起来新鲜有趣。
爱祖国,爱家乡,从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开始吧。
同学们住着吊脚楼,说着土家话,在土家族独特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他们留心观察,描绘出土家人多姿多彩的生活。
独特的土家美食
土家人有很多风味独特的美食。他们日常主食有米饭和包谷饭。包谷饭以包谷面为主,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熟或用木甑蒸熟了吃。有时,人们还吃豆饭,把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糍粑是土家族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春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会拿出香喷喷的烤糍粑来待客。雪白的糍粑被炭火烤得金黄,膨胀开来。主人往糍粑里灌入蔗糖或蜂蜜,请客人品尝。
土家的很多菜肴以酸辣为主。许多人家都有酸菜缸,用来腌泡酸菜。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遇上喜事,山寨里的人们喜欢聚集在一起,大摆筵席。筵席上,有土家扣肉、泥鳅钻豆腐、洛塔大肉、土家腊肉……味道棒极了。
泥鳅钻豆腐是我们喜爱吃的一道菜。把小泥鳅用放了少许食盐的清水喂养一夜后,和嫩白的豆腐一起煮,再加上花椒、葱花、生姜等作料,味道特别鲜嫩。
洛塔大肉是我们这里的特色菜。把猪肉切成块,和花椒、八角、桂皮等香料一起煮。煮熟后,把肉切成小块用旺火炒,加少量的猪肝和味精、大蒜等配料。洛塔大肉散发出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有人说不吃洛塔大肉,不算到过洛塔。
土家腊肉是土家人的美食。冬至后,把刚杀的年猪的新鲜猪肉抹上盐,放上花椒粉、五香粉、八角等香料,在木盆里腌15天。腌好了,肉要上炕,炕下烧柴。烤腊肉用的木柴,要用带有香味的硬柴,最好还往火堆里加点柑橘皮、柚子皮之类的香味燃料。等肉熏成黄色,下炕,放进谷仓中的稻谷里埋起来。从稻谷中取出的腊肉,味道香浓。
——六年级 彭朝辉
缤纷多彩的节日
土家族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被称为社日,要吃社饭。重阳节打粑粑,修房上梁要抛粑粑。
土家族的春节又称为“过赶年”,最为隆重,家家户户杀年猪,做绿豆粉,酿米酒,等等。大家围在一起唱山歌,跳摆手舞。
土家人爱唱爱跳,嫁女儿是家庭里的重大节日,有哭嫁的风俗。新娘唱起哭嫁歌,一唱三叹,优美动人。
抢年又叫抢新年,是我们土家族的一种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吃完团圆饭以后,我们围在火塘边说说笑笑。爸爸说:“今天晚上大家都要‘抢年’。新年一到,大家都要抢着放鞭炮,谁放在第一,明年谁家的年岁最好。放了鞭炮,你们立即到水井边去抢水,谁第一个抢到水,来年的年岁也最好。”经过商量,爸爸负责放鞭炮,我负责抢水,弟弟负责给我打灯,妈妈在家守着火塘。
时间过得真快,距零点只有十秒了。爸爸说:“大家注意,进入倒计时!”我们小声数着:“十、九……三、二、一!”数到“一”时,爸爸像是屁股被针扎了一样,从座位上猛地跳起来,抓起鞭炮冲向外边,噼噼啪啪放响了。我和弟弟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水井。我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终于第一个抢到了水。
这时,鞭炮和烟花把天空照得亮堂堂的。水井边,来挑水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得意地大声宣布:“我们胜利了!”
——六年级 刘丽君
精美的手工艺品
土家族人爱群居,一村村,一寨寨,建着美丽舒适的吊脚木楼。吊脚木楼盖着小青瓦,装着花格窗。
住在吊脚楼里的土家族妇女心灵手巧,织绣艺术是她们的传统手工艺。土家织锦被称为“打花铺盖”,又叫“西兰卡普”,是我国著名的织锦。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族质朴大方的叶氏织锦,不但用来做土花铺盖,还用来做绣花鞋。
用白布包住鞋底的边,用线扎牢。将缝有绣片的织锦铺在鞋底上,剪出鞋面。用麻线将鞋面缝在鞋底上,美丽的叶氏绣花鞋就做成了。这种鞋子穿起来柔软贴脚,很舒服。
土家族姑娘绣花时,一般先用纸剪出花样,贴在绣花底布上,然后照着纸样用丝线绣制。绣好后,丝线便把纸样蒙盖在里面了,图案凸出,很有立体感。土家刺绣配色独特,喜欢选用青、蓝、大红等深色布做底布,绣线则多选用浅色;也有的底布用浅色,绣线选用鲜艳的颜色。这样搭配,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喜悦吉庆的美感。
这些精美的绣片,不但缝在绣花鞋上,也用来做衣衫的花边、角花或胸花,有时还用来做枕头盖、童帽和绣花荷包,等等。
我们土家姑娘出嫁,除了准备精美的绣品,还要织“洗衣背篓”作嫁妆。洗衣背篓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是新娘子的巧手“招牌”。
土家背篓有很多种,长筒形的,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摘包谷、粟谷用的“高背篓”,口径粗,腰细,底部呈方形,高过头顶,像倒立的葫芦;砍柴、扯猪草要用“柴背篓”,它蔑粗肚大,经得住摔打。
——六年级彭 辉
发言:
土家族“有独立的语言,传统的节日,古朴的歌舞,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音乐”等,洛塔小学的同学们观察生活,介绍美味的食物,记录有趣的场景,描绘精美的手工艺品,向我们展示了土家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读起来新鲜有趣。
爱祖国,爱家乡,从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