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意识的表现。自主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学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那么,该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自主性教学呢?
一、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传统教学的突出特点是灌输式,学生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而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就如给学生一张空白的白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书写白纸的过程,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而要让学生控制学习主动权,就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传统教学模式是“讲—学—练”的传输式教学思路,在这种教学思路下,教师既是辛苦的导演,又是主角演员,要把知识的全部来龙去脉,从问题到结论,从设计到实践几乎演上一遍,学生则在下面人云亦云地复述、记录,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
为此,实施自主性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使“讲—学—练”转变成“学—讲—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次序调换,而是观念的换位,在“学—讲—练”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场面,以问题情景的自觉、自由讨论和课堂操作为教学主线,是将面对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面向过程的教学,是学生操纵控制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例如,以往演示实验,大部分都是老师在台上做演示,学生在台下观察,再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学生并不能完全参与到教学中来,他们的手和思维并不能投入其中,没有多少自由动手和思维的空间,有时演示实验甚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变成“学—讲—练”模式,即在演示实验中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做实验,每组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来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就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课堂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二、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是自主性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要努力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在传统的教学中,侧重于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权威与尊严,一切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常常越俎代庖为学生统筹谋划一切,有的老师甚至因为害怕学生见解不统一、话题过多,课堂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而采取制止等方式,经常打消学生发表见解的积极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需借助的“保险丝”。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应该在教学中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因为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的课堂气氛来自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随机应变。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上课前精心备课,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准备好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上课时细心观察学生的情况,以亲热期盼的态度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例如,笔者在教学《声》这一章时,在出示课题后,就对学生提了这些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关于声的知识?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被耳朵听到的?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学习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下来,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我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进行思考,使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探索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授人以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方法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这在青少年中更为强烈。因此,要努力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重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对此有精心设计,在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的第一章时,并不急于向学生介绍知识,而是告诉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和最普遍最实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果我们再教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及写实验报告,学生便具备了“捕鱼”的基本方法。在以后的实验和教学中,便可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参与实践,使学生渐渐掌握科学的、自主的学习方法,最终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作者单位:江西省全南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传统教学的突出特点是灌输式,学生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而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就如给学生一张空白的白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书写白纸的过程,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而要让学生控制学习主动权,就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传统教学模式是“讲—学—练”的传输式教学思路,在这种教学思路下,教师既是辛苦的导演,又是主角演员,要把知识的全部来龙去脉,从问题到结论,从设计到实践几乎演上一遍,学生则在下面人云亦云地复述、记录,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
为此,实施自主性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使“讲—学—练”转变成“学—讲—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次序调换,而是观念的换位,在“学—讲—练”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场面,以问题情景的自觉、自由讨论和课堂操作为教学主线,是将面对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面向过程的教学,是学生操纵控制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例如,以往演示实验,大部分都是老师在台上做演示,学生在台下观察,再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学生并不能完全参与到教学中来,他们的手和思维并不能投入其中,没有多少自由动手和思维的空间,有时演示实验甚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变成“学—讲—练”模式,即在演示实验中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做实验,每组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来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就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课堂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二、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是自主性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要努力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在传统的教学中,侧重于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权威与尊严,一切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常常越俎代庖为学生统筹谋划一切,有的老师甚至因为害怕学生见解不统一、话题过多,课堂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而采取制止等方式,经常打消学生发表见解的积极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需借助的“保险丝”。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应该在教学中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因为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的课堂气氛来自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随机应变。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上课前精心备课,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准备好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上课时细心观察学生的情况,以亲热期盼的态度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例如,笔者在教学《声》这一章时,在出示课题后,就对学生提了这些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关于声的知识?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被耳朵听到的?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学习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下来,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我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进行思考,使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探索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授人以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方法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这在青少年中更为强烈。因此,要努力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重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对此有精心设计,在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的第一章时,并不急于向学生介绍知识,而是告诉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和最普遍最实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果我们再教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及写实验报告,学生便具备了“捕鱼”的基本方法。在以后的实验和教学中,便可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参与实践,使学生渐渐掌握科学的、自主的学习方法,最终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作者单位:江西省全南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