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将军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aich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旦提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曹操”的名字便不免蹦出来。在崇尚正统的时代,若说某个大臣要做曹操,那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说法,是人民公敌的象征,会引发全民共诛之、共讨之。哪怕是老奸巨猾如袁世凯,听到这样的称谓也会谈虎色变。
  然而,在日本历史上,却有一大帮神气活现、理直气壮的“活曹操”,这就是幕府时代挂“征夷大将军”印的日本实际掌权者——将军。
  日本的幕府时代始于1185年源赖朝掌握日本政权,从那时候起,这些武家出身的将军们便架空了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以自己的司令部“幕府”作为真正的政府,执掌生杀大权,决定国家事务,先后建立了镰仓、室町、德川(江户)三朝幕府,每朝均延续数百年。天皇在这些“活曹操”们面前除了退位当和尚,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表示抗议的手段。在很长时间里,无论日本国内、国外,都很少有人注意到还有个天皇的存在,以至于当幕府将军足利义满请求明朝册封时,竟然获得了一个“日本国王”这样不伦不类的封号。直到明治维新,将军们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2012年,萨苏著《可怜的将军》(西苑出版社出版),揭示了将军们在规矩森严的日本社会中“可怜的生活”。本刊特将有关章节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日本的幕府时代,是教科书式的封建社会格局
  日本的幕府时代,是教科书式的封建社会格局。
  我国被称有两千年封建社会,但如果教条来看“封建”的含义,冯友兰先生等曾讲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秦朝的时候就结束了。原因是:封建,封建,要有封有建才叫“封建”。“封”的意思是国家由诸侯构成,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封土;“建”的意思是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城池,也就是说有自己的行政和武装力量。整个国家通过一层一层分封来实现对广大土地的控制。
  这种情况,在中国只有春秋时代较为相似,至于秦始皇大一统以后的社会叫什么玩意儿,冯友兰先生没有说。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毫无疑问地把它叫做封建社会,可两千年中它的生产关系五花八门,元朝很大程度上讲是奴隶制,明朝农民把土地交给亲王们的人身依附酷似农奴制,唐前期自耕农为主的经济不知道叫什么制。但我们还是叫它封建制——因为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封建社会后面必然紧跟着资本主义社会,它们之间理论上没有其他的社会形态。
  老先生的观点可以争论,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窥伺到一条道理——人类社会并不是按照专家们的理论发展的,它有着千变万化的形态。我们学到的历史,是人为简化版的。真实的社会,你可以给它的某个形态赋予一个名字,也可以对它为何发展成这个样子给出解释,但却无法强迫它按照你的理论发展。
  日本幕府时代,封建社会的特征十分典型。只有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日本被分成七十多个国家,其整个社会结构酷似韦小宝时代的天地会。幕府的将军仿佛天地会的帮主,其直辖领地相当于天地会的总坛,而下属七十多个国家的诸侯,则是堂主、香主,各有势力范围。至于天皇……天地会不是也有一个“洪英大哥”大明正朔吗?
  问题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容易形成割据。对此,幕府有着严格的政策来保障将军这个帮主对属下的管辖权。
  那就是人质政策。
  幕府成立以后,要求诸侯为了表示对幕府的忠诚,把妻女送到江户,将军则给他们盖称为“藩邸”的房子生活。诸侯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其子女的婚姻往往暗藏政治交易,即便是将军横插一杠子也很难接受。
  和这些时而恭顺、时而反侧的诸侯打交道,是件十分敏感和头痛的事情。
  比如德川家光时代。德川有一个很猛也很邪恶的叔叔,那就是他爸爸德川秀忠的九弟,乳名“千千代”尾张藩主德川义直。
  德川秀忠和德川义直的关系很像明朝朱高炽和朱高煦,话说大明永乐皇帝夺位,太子朱高炽武功不彰,永乐大帝更看重二儿子汉王朱高煦,觉得这小子能打仗,心狠手黑,像自己。为这个差点儿把太子废了,虽然最终没干,但朱高煦总觉得自己应该当皇上,于是多次谋划从朱高炽及其子朱瞻基手中夺取皇位,双方明争暗斗了很多年。最后朱瞻基终于斗败了他叔叔。秀忠打仗不行,偏文,仗着年龄大继承了将军的职位,让比他勇武能打仗的德川义直心生不满。
  等到德川家光继位,这种不满就更严重了。闻悉家光病重,(此时家光无嗣),这位九叔竟然率军直逼江户城下,前来给侄儿探病。探病带兵干嘛?难道是想靠军队的煞气吓跑病魔?
  闻听九王爷带着军医来给将军看病,江户城里一片慌乱。要知道江户城的规矩是专查“进来的兵器出去的女人”,理由是带着兵器进来的多半是刺客,往外溜的女人多半是被押做人质的各地侯爷的老婆,都属于违禁之列。现在九王爷不但带着兵器,还带着人和马呢,可谁敢治九爷的罪啊?
  都明白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你家光不是没儿子吗?九叔来给你当啊(听着乱?九爷也没办法,将军无嗣的话,要继承其位先得认现任将军为干爹,这是规矩)。然后,假如家光自然死亡,话说回来,如果这个干儿子认成了,家光想不自然死亡也不容易,就该九爷过过当将军的瘾了。
  还好家光身边当时有个德川家康留下的老臣酒井忠胜还活着,当即出去质问九王爷要干什么。酒井是在家康面前都能说上话的重臣,老大人积威尚在,九王爷也怕他三分,只好说是怕将军辞世引发混乱前来宿卫,没敢进江户城。同时在春日局悉心照料下家光很快恢复过来,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后来家光生了儿子,很高兴,还专门让人传信儿给九叔,让他来看看侄孙子。九王爷根本没理会。
  家光不高兴了,让传话的过去说:“这是将军生的儿子啊,快来看看。”正因为继位无望生闷气的九爷一扭脸,道:“要论儿子啊,老子还是太政大人的儿子呢!”
  九王爷他爹德川家康的封号里面有“太政”的头衔,比将军还大。
  二、素食的武士
  日本古代菜单中包括各种各样的“烧鸟”,唯有两种鸟不能烤来吃,那就是鹤和朱鹮。
  在日本的古代,贵族们有很长时间其饮食习惯颇为奇怪。他们从相当于我国唐朝的平安时代就崇尚素食,不但不吃肉,而且连鱼都很少吃,主要的食物是米饭和豆子。如果我们看日本比较认真拍摄的电影或电视剧,会发现那些在日本史上被描述得几乎内衣外穿的战国武将们聚在一起饮宴,不是吃茶水泡饭就是喝酱汤。真不知道这帮整天吃素的家伙对打仗和砍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瘾。   这肯定不是传说,因为曾经有记载,有个侯爷的儿子喝粥多盛了一碗,就被老爹认为心里没谱,不能继承家业。
  日本古代没有肉吗?这倒不是,而是社会普遍认为肉食是下等人才吃的东西。日本的农民或者猎人才会吃肉。若是上等人吃肉在日本会遭到鄙视的——有个天皇还颁布过一项法令禁止食用鱼虾贝类,别忘了日本可是海洋国家,而这个法令竟然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几十年。
  推测这和日本烹饪文化不发达有关。古代日本厨子完全不懂得红烧肉或者糖醋排骨的做法,看他们现在吃鱼还生着片,就能理解当年日本人对吃肉为何不感兴趣了。这种文化熏陶时间长了,竟然造成日本古代家猪绝了种,要到明治维新的时代重新从国外引进。
  这种饮食文化里也不是绝对不吃肉,贵族们唯一不怎么排斥的肉食就是鸟类,但吃的也不多。
  这么吃东西,结果就是公卿贵族们都变得弱不禁风。不过,也许是受到中国魏晋时代文化影响,这种病怏怏的样子正是当时最流行的偶像形象。有位朋友如是描写当时的审美观:“才子有气无力地扶着侍女肩膀,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饮酒赏梅花,暗香袭来,才子偶尔轻咳几声,侍女替他擦拭嘴角的洁白丝巾上,带着淡淡的血迹……”
  天啊,我想我们知道天皇为啥被幕府架空好几百年了。
  相对来说,将军们在这个问题上还不算十分可怜。幕府的将军祖上是冲锋陷阵出身,虽然宴请宾客要装装风雅,但战场上断人粮道是基本兵法,他们是不会有那么多顾忌的。所以将军们不但吃烤鹿肉,而且吃鱼。上行下效,将军身边的武士们大多也不在乎吃肉。他们对饮食都不太挑剔,就算烹饪水平不佳也能够忍受,一头鹿加点儿胡椒烤烤便能下肚,后来还发展成了所谓日本的名菜。将军们对属下这种违反社会道德的胡吃海塞一般抱纵容态度——哪个将军也不希望带着一班风一吹就要倒的部下上战场不是?
  可能唯一的例外是丰臣秀吉,他在独霸日本之后变得有些疯狂,征集部队出征朝鲜,意欲征服亚洲大陆直取印度(为啥是印度?难道丰臣秀吉想当日本的唐僧?),却因为部下乱吃东西出了问题。有什么样的主公就有什么样儿的属下,丰臣秀吉部下的武士们也疯得可以。他们在佐贺集合准备渡海西征时,发现当地一种鱼十分美味,于是大吃起来,结果被毒死了很多——这些就懂得打仗的家伙不知道自己吃的是河豚。气急败坏的丰臣秀吉下令禁止武士吃河豚,并咒骂他们:“要死也给我滚到朝鲜去死!”
  无论如何,吃肉的饮食习惯让将军和武士们营养平衡,身体比较健康。根据当时留下的统计数字来看,平安时代日本的武将是各阶层中最长寿的,平均都能活到将近七旬,老百姓平均寿命也过了六十,只有贵族平均寿命不过四十几岁。
  对现在流行的素食主义来说,这似乎不是个很好的统计数字啊。
  既然贵族们唯一不排斥的肉食是鸟,那丹顶鹤为什么不能吃呢?
  原因是在日本,丹顶鹤和朱鹮都是皇室的象征。日本1945年战败的时候,天皇亲自播送的投降书,其录音就被称作“鹤音”。而日本天皇装专用的颜色,则被称作“朱鹮色”。
  虽然现在日本没有打丹顶鹤抵命的法律了,但爱鹤的观念却深入人心,前些天有人在千叶县乱打丹顶鹤,就曾引发过一场官司呢。令日本人奇怪的是,同样是日本皇室象征的朱鹮,在日本也深受保护,但却越保护越少,最后到了绝种的地步。经过调查,发现倒是没什么人猎杀这种日本自古视为圣鸟的珍禽,而是它们生的蛋基本都不孵化。最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原因,原来,朱鹮是一种自古以来就亲近人类的鸟类,它们经常选择栖息在稻田附近,吃杂生在稻田里的螺蛳河蟹等为生,已经与人类共生了很多年。
  但是,随着20世纪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稻田里的螺蛳小鱼之属大多遭到灭顶之灾,朱鹮数量因此大为减少。而有幸能吃到幸存的稻田生物而苟延残喘的幸运朱鹮,又因为农药的二次中毒造成不育,朱鹮绝种的命运也就难以避免了。
  幸而中国陕西有个叫洋县的地方,由于仍然保持了原始的耕作方式,使少量朱鹮幸存下来。如今世界上的朱鹮,都是它们的后代。
  三、山里产和海鱼
  谈到日本幕府时代的将军,我们大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聪明的一休》中那个十分自负,常做蠢事,但其实心地还不坏的足立义满将军。
  真实的足立义满和一休几乎没有交集,所以日本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这样随和还有点儿傻气的将军无从得知。但在日本的幕府时代,将军绝对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存在。幕府的将军是当时日本真正的掌权者,大多数日本国民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皇。
  拥有这样的权势,将军大人的日子应该过得很令人羡慕吧?
  恐怕也不尽然。什么是“将军大人的真实生活”呢?
  比如说“吃”吧。
  日本幕府的将军和其夫人平时一日三餐,与今天的作息是一样的——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日本古代很穷,平民习惯一日两餐,将军一日三餐的习惯算是比较奢侈。将军主要在自己叫做“中奥”的办公室进膳,其妻妾要到这个地方,按幕府的规矩算是干政,所以将军吃饭只能孤家寡人,是没人陪的。
  当将军能享受整个日本的供奉,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日子,从早餐开就可以吃到盐烧鲷鱼这样的好东西。但是,将军家的“特殊日子”实在是有点儿多。比如每一代将军的生卒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想象德川幕府后来混到15代,15个将军的生卒日加起来一个月就算出去了),每月按照皇历的忌日等,都算是特殊的日子。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餐饮中禁忌鱼类肉类,也不允许饮酒。这种时候,将军只好面对美食清心寡欲,吃些白菜豆腐。
  就算不是特殊日子,原料虽好,将军的厨房却经常采用一些怪异的做法,把东西做得滋味尽失。比如,将军家的米饭蒸法很特殊。米要先放进笸箩,在开水中煮过,煮得差不多没味儿了,才移到蒸锅里蒸成饭。这样的饭和我们平常见到粘成一团的米饭很不一样,每一粒米差不多都是分开的。老百姓都能吃到蒸得黏黏的好吃的米饭,不知此味者,整个日本国唯将军与夫人也。   据说,这也是幕府的规矩,以便让将军不耽于美味,提高对政务工作兴趣。
  我国有云“娶丑女有助于事业成功”之说,与日本幕府时代大佬们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要命的是,幕府还专门设有一名叫做“膳奉行”的官员,专司尝膳以防范有人在将军膳食中下毒。将军的饭菜首先要由“膳奉行”尝过,经过一段时间证明无事,乃进于将军食用。
  这种手续,让将军的伙食质量更加难以容忍。
  原因呢?很简单啊,“膳奉行”尝膳以后,总得等一段时间才能知道有毒没毒吧,大伙儿去过医院的肯定有经验,等化验结果出来,黄花菜都凉了。所以那种烤得“吱吱”冒油、热腾腾的烤鱼,将军平时都是吃不到的。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有一次因为到江户城郊外的目黑打猎耽误了时间,不得不在外吃饭,第一次吃到了民家奉上的烤秋刀鱼,对其鲜美简直是惊喜交加。
  对此美味不能忘怀的将军回来后让御膳房也给自己做这道菜。结果,送上来的东西和在农家吃到的秋刀鱼样子倒是很像,但味道绝对大相径庭,简直不能下咽。将军并不知道这是因为御膳房在烹调后为了美观把鱼身上的油都擦去了,而且因为尝毒的程序会把烤鱼放冷——冷了的烤鱼无论什么品种都没法保持美味。
  于是,他不快地问厨子:“这个秋刀鱼是从哪里来的?”
  厨师长恭敬回道:“是从房总湾打来的,将军。”
  “我说嘛,秋刀鱼还是目黑产的好啊!”将军大人恍然大悟地叹道。
  这位将军显然不知道目黑并不靠海。将军吃不到烤鱼,这件事听起来简直像是笑话,但也可以看出将军的饮食何等无味。据说,将军身边的侍从曾感叹道:“当什么官也别当公方大人(日语对幕府将军的俗称)啊。”
  当然,事情不能绝对化,吃得虽然不好,但幕府时代将军的后宫——大奥——里有一千多女官,理论上都是将军的合法妻妾,这种齐人之福,恐怕是穿越小说中一匹匹种马万分羡慕的生活了吧?
  实际上,将军在这方面的处境简直可以用凄惨来形容。
  仔细看那时候的记载才明白,将军就是和自己的老婆,也不是想睡就能睡的。
  四、“后宫三千”只能是一个文学修辞
  这个数字可不是瞎编的,指的是在将军内宫吃俸禄的侍女们。
  从幕府领工资的侍女,到底有多少人呢?幸好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拗性子,喜欢画地图、作表格,所以要弄清这个问题,倒是有足够清晰的资料可以查看。
  以将军德川家定为例,他所属的侍女共计185人,另一个将军家齐身边的侍女一共171人,多少有些减少。
  将军夫人那边,家齐的夫人统辖侍女69人,家定的夫人管辖侍女60人,总的来说,夫人身边的人员大约是将军的一半。而将军生母的侍奉者就会更少一些,例如家定的生母就只有41名侍女。
  同时,德川家齐的长女淑姬身边的侍女共26人。宽政十年,淑姬嫁到尾张德川家,这些侍女也作为随员前往。她们的俸禄均由幕府承担。站在她们的立场上看,自己不过是奉幕府之命到尾张家出差而已。假如她们跟随的公主不幸夭亡,这些侍女还要回到自己本来工作的大奥去。
  除此之外,世子身边的侍女、世子夫人身边的侍女,以及未成年公子身边的侍女也在每人20至80人之间。这个人数在不同将军的时代有所不同,总之不低于四五百人。这些人加上高级女官雇佣的女佣,1500人总是有的。理论上,这里面除了将军的亲戚以外,他可以要求任何侍女和自己上床。
  然而,作为一种雄性动物,我们知道所谓“后宫三千”只能是一个文学修辞,将军就算是种牛,他也没法把一千多个侍女都变成自己的老婆。
  体力是一方面,怎样协调一千多女性之间的关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带崽儿的老虎最凶狠,这证明雌性动物发起威来足以天翻地覆。
  比如幕府第九代将军的德川家重,身边有两个各给他生了一个儿子的妃子阿幸和游喜,就斗得水深火热。说起来,这件事应该怪阿幸,作为从家定正室下嫁的侍女,她给家定生儿子的时候应已是三十上下,而游喜风华正茂……
  有人说这就不对了,年龄大就该被喜新厌旧吗?对不起,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因为在幕府时代的日本,有个古怪的潜规则——无论是将军夫人还是侧室,三十岁之后会向将军提出“御褥辞退”,意即从此不再侍寝。说起来这似乎是很没良心,容易让人想起“秋扇见捐”之类成语的事儿。然而,这却是个站在保护女方立场上建立的惯例。这是因为当时即便是年轻的女性也经常发生流产或者死产,过了三十岁再因为和将军行房而高龄怀孕生产,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所以,阿幸本应该心甘情愿地给游喜让出位置来。
  然而,阿幸本是天皇朝廷中重臣之女,出身高贵。而游喜表面上是将军亲信旗本武士松平又十郎亲春的养女,实际上,她真正的父亲三浦五郎左卫门义周,是一名地位低下的浪人。从贵族公家出身的阿幸,对于被浪人家出身的女子夺去将军的宠爱这件事简直无法忍受,因此对游喜态度极坏,不时恶语相加甚至达到施加暴力的程度。
  这也还罢了,等到两人斗争白热化的时候,阿幸竟然在将军家重正与游喜行房的时候闯进去捣乱,在这种状态下的男人本来就最脆弱,家重的身体又不太好,结果将军当场就癫痫发作了。
  还好,当时从中国已经传来了比较先进的中医技术,总算把这位将军救了过来。
  五、包在婚姻外壳中的政治
  要说日本幕府的将军,的确有些十分好色的。比如德川幕府第十代将军德川家齐,以荒淫著称,一生有妻妾共40名。估计将军和妃子们走在一起,会像一头雄海狮带着一群雌海狮。
  日本古代颇为穷困,根据历史记载,这位德川家齐的16个侧室,的确给幕府的财政带来了重大负担,德川家齐把自己的孩子差不多都送出去了给诸侯作养子,我怀疑就是付不起这么多的赡养费。
  慢来,前面不是说家齐有40个妻妾吗?怎么一转眼就变16了?还有24个呢?   还有24个给将军当长工呢。
  这就是日本幕府将军没钱还能好色的奥秘了——他是可以不负责任的。
  说起来,中国的皇帝大多要是“幸”了某个宫女,是不敢不负责任的,通常都要给人家一个名分,在宫里赐一所住处(虽然有的比较偏僻冷清)什么的,不然连大臣都敢上书骂皇上提了裤子不认账,无道。
  但到了日本可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日本的将军要“幸”某个侍女,前奏过程是比较繁琐的,他不能临时起意,要先履行手续,将这个侍女调到自己身边当贴身女官(御中),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问题是有所作为之后……
  被将军宠幸过的御中也没有自己单独的房间,照样住在长局的集体宿舍,照样和其他侍女拼房,两到三人一间,平日里照样得干活。除非是这侍女为他生了孩子,否则事情就“太监”了,就算是天天给将军侍寝,还是一毛钱的好处也捞不着。只有生了孩子,才能升为将军的侧室,也就是御部屋,拥有自己的房间。
  这就是为啥有40人与16人的区别了,那16个,都是给将军生了孩子的。
  可以想象,对这样不负责任的将军,未必每个侍女都愿意托付终身。
  还真有女官有权拒绝将军,对于这样的女子,不能白占便宜的将军只好下些心思了。连将军都得曲意逢迎,这样的女官如果接受其宠幸,往往会变得比较跋扈。
  这类女官就是随着将军正室嫁过来的陪嫁宫女们。
  随着将军正室出嫁的女官,是将军后宫里面一个古怪的群落。
  其实,在日本的幕府政治成熟时代,将军的正室本身就是个古怪的存在。
  将军娶什么样儿的正室夫人,主要看门第,自己是没什么发言权的……这在古今中外的政治世界里也还算正常,但是如果知道还有个古怪的潜规则,那就让你不得不称奇了——将军不能让夫人怀孕!
  原来,这背后是一个政治问题。
  日本当时的政治格局十分古怪,一方面有名义上半神半人的天皇,另一方面还有真正掌握实权的将军,可称之为双头政治。初看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好似汉献帝和曹操,但用中国古代的权臣来解释将军又有点儿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儿。
  怎么不对劲儿呢?
  以德川幕府为例,将军的办公地点在江户,也就是现在的东京,而天皇呢,住在京都,身边百官俱全,也拥有一个朝廷。
  哪个“曹操”敢把“汉献帝”放这么远,不怕他跑了吗?
  确实不怕他跑。这是因为日本的将军掌权是名正言顺的,不像曹操还要遮遮掩掩。双方有着权力分配的默契——将军的责任是统治,天皇的责任是礼仪。甚至双方的财政收入都是分开而且固定的——这地方比较搞笑,将军岁人四百万石,而天皇呢?只有五万石。双方收入差一百倍却被认为很合理,你天皇不是神的子孙吗?要人间的钱干嘛用呢?
  于是,天皇经常混到侍从吃饭要加几成糠的水平。
  这样,天皇要送出个啥衣带诏之类的玩意儿,估计不但不会有人响应,反而会被人认为脑子有问题。起兵造反?那哪儿是天皇这样体面人干的事儿呢?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春秋战国时候的霸主和周王的关系,只不过将军的权力比霸主要大得多(可是又达不到中国皇帝的水平)。
  将军可以逼天皇退位,理论上他很强大。但从另一方面,他又有逃不掉的自卑。
  原因是天皇的朝廷不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却是其文化的中心,连化妆品都是先在京都附近的近畿地区流行开,然后才传到江户来。而德川家族更是和日本传统的贵族不搭界。在这个注重血统的国度,德川幕府从第三代将军家光开始,都是从京都的贵族,包括天皇家迎娶正室的,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份。然而,又怕她们母以子贵,造成天皇身边贵族家女子或后代控制幕府的局面,所以干脆剥夺了她们的生育权。甚至,将军的妻妾中如果有贵族的女子,也是不许生育的。
  于是,嫁过来的公主郡主们,大约没几个能有好气的,带来的女官自然也不免跋扈。
  比如,第十四代将军家茂的夫人是从皇室下嫁的和宫公主,由于保留着内亲王的尊号,出嫁后仍然保持着宫廷的行事风范,连发型和化妆方面都不按照幕府的武家风格。她身边的一群女官自然也有样学样,自成一体。为此,其婆婆天璋院因为屡次督促她适应幕府的家风而使两人关系一度紧张。
  六、见老婆像出差
  说起来日本古代很多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但后宫这一套肯定是没有学全。比如,中国的皇帝翻牌子定谁侍寝,那份悠闲劲儿,日本的将军恐怕得羡慕死。
  皇帝临睡点妃子侍寝属于正常现象,因为紫禁城大内就是他的家啊,但日本的将军不同,幕府的将军并不和妻妾住在一起,他平时处理公务的地方叫做“表向”,相当于我们常见的外廷,退朝之后回自己的宅邸,叫做“中奥”,平时吃住都在这里,有自己的厨房和卧室。但这里伺候他的都是男人,而他的妻妾们住的地方称为“大奥”,有单独的厨房和保安系统,和中奥根本不是一个院儿。
  结果,将军要见自己老婆,就弄得跟出差似的。
  按照幕府的规定,将军不能召哪个老婆来自己宅邸陪寝,但是,去某个老婆的住处“临幸”也属于违纪之举。将军如果想和某个妻妾欢度良宵,地点是固定的,就是大奥里面叫做“小座屋敷”的一处殿宇。将军进入大奥,妃子到这里等待,便可成其好事。
  不过,将军要想叫哪个妻妾侍寝,得预先申请……
  德川时代如果将军有“今夜想留宿大奥”的想法,必须在早上提前通知大奥的女总管(日语叫做御年寄),以便大奥方面做好迎接将军的准备。
  之所以这样,是为了维护将军的威严,因为如果将军驾临后宫,而后宫的人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有人没擦粉,有人没漱口,都是对将军虎威的亵渎。提前通知,提前准备,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按说,这应该只能叫通知,怎么叫申请呢?
  还真有将军的“申请”被打回来的时候。原因是将军家的皇历和别家不同,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在这些纪念日里,将军夜宿大奥会被认为是一种有失体统的行为。将军家皇历上有特殊日子这件事,萨在前面也曾讲过,主要包括每一代将军的生卒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想象德川幕府后来混到十五代,十五个将军的生卒日加起来一个月就算出去了),季节更换,天象异常,天皇忌日……,当此时,大奥方面有义务严守门户,提醒某些记性不好的将军以免其犯错误,有损将军的形象。   同时,一旦申请成功,将军临时改主意不想去了的事情是不能允许的。当然,发生了战争或者政变例外。
  原因嘛,还是维护将军的尊严——哪有一个堂堂的将军出尔反尔这种道理?
  忽然想起日本幕府时代将军经常宠幸娈童,原来不明白其身边美女如云,何故多有龙阳之好?从将军进大奥的难度忽然想到,会不会是将军图着比较方便,不需要走那么多手续的缘故?
  其实,就算是申请下来了,在能和自己的老婆就寝之前,将军还面临着此后一连串程式化的步骤,才能最终得逞。
  七、利用头骨复原技术重现将军真实形象
  在日本的古代,似乎盗墓贼不甚猖獗,所以很多大人物的陵寝得以保留至今。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这个国家有个“反革命”的传统。那就是至少名义上不曾改朝换代,虽然抱着“彼可取而代之”念头的家伙不少,但真敢把天皇废了自己代替的,只有一个叫平将门的家伙,而且很快就挂掉了。
  似乎,在日本改朝换代的难度就和辛亥革命后在中国称帝一样高,这大概就是社会观念的力量。
  因为这个原因,虽然日本古代战争频繁,但哪怕是相互以死相拼的武将,也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对立。于是日本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故事:诸侯甲和诸侯乙大战十年,最终老乙招架不住,于是切腹自杀,临死却把部属托付给老甲照顾。而交战前彼此拜托照顾家属则是武士间的一种文化。
  结果就是日本历史上有点儿名气的人物,死后都多少会有些朋友或敌人照顾后事,不大容易出现去挖谁家的坟没人管,甚至鼓励去挖前代人家祖坟这种事情。
  日本一直没有爆发推翻封建王朝级别的农民起义,所以各朝代的天皇陵大多保存的不错,应该很有考古价值。不过,尽管最近日本政府宣布开放一些古老的天皇陵允许参观,但要挖里面的骨头棒子来考古,直到今天日本的历史学家仍然无此勇气。我国对此曾有报道,认为这是日本人怕挖出来一看天皇的祖宗是韩国人(这个,比较韩……)或者中国人(考虑到徐福的谜案,的确有些悬)。
  也许有这个原因,但在日本只要想一想就明白挖天皇陵无论如何也是不现实的。日本没有朝代更迭,天皇据说是“万世一系”,所以从理论上说,埋在天皇陵里的,就是今天东京皇居里面住的那位平成老头子的列祖列宗。按照日本法律,这天皇虽然是摆设,毕竟是日本的名义国家元首,你要扒人家祖坟,那不是造反吗?
  然而,将军就不一样。虽然德川家一直到今天也是颇有影响的大家,日本邮船公司就是他们家开的,但到底是被明治维新给维掉了的反派角色。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德川家因此只能低调生存。如此一来,以日本人爱好八卦和刨根问底的习惯,将军的骨头被挖出来展览,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当然,这还要有一个契机。那就是1958年到1960年对将军陵寝的维修工程。由于战争的原因,德川家的祖墓增上寺荒弃多年。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少有积蓄,于是提出为了保护文物的目的,出公家的钱维护一下,对此,德川家当然只能表示感激政府。
  问题是,有人来搭顺风车了。
  这就是东京大学的一班考古学家们。既然是政府出钱,他们便申请利用这个机会,对德川各位将军及相关的墓葬进行一些研究工作,而这个申请被批准了。
  德川家对此也没有表示异议,他们大概以为这就是一个抢救性发掘,说不定他们也很有兴趣看看祖宗当年埋了什么随葬的宝贝呢。要照以前的考古方式,他们这样想倒也正常。问题是日本在战后已经进入了科学时代,东京大学又是日本最好的综合性大学,所以考古学家们竟然携了一帮医学教授开始了工作。
  增上寺葬有六位将军,包括第二代将军秀忠,第六代将军家宣,第七代将军家继,第九代将军家重,第十二代将军家庆,第十四代将军家茂,还有皇家公主和宫,诸多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夫人等。结果,这些科学家们竟然把一大票大人物的脑袋和骨头都从棺材里拆了出来,当成文物研究!在增上寺埋葬的几位德川家将军,时代跨越了整个德川幕府从兴盛到衰亡的时间,从考古的角度说可说是一个宝库。不过,令科学家们感到遗憾的是,有几位极具特色的将军并没有被埋在这里。比如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就葬在枥木县的东照宫下面,周围老乡环伺,对狸太公敬若神明,这种冥冥之中的先见之明让研究人员无从下手。
  江与夫人的老公,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就没那么幸运,科学家们打开了这位“恐妻家”的陵墓,但结果颇为令人失望。因为设计得不好,秀忠的地宫已经坍塌,而且巨大的石材正好砸在这位将军的棺材上,结果把德川秀忠的遗骨压成了所谓的“立体相片”——类似载重卡车压过的样子。虽然东京大学的医学教授们擅长妙手回春,但面对这样严重的压缩性骨折也毫无办法。不过,秀忠的骨骼上有多处创伤依然清晰可辨,显然是战斗中负伤后留下的痕迹。由此可见,秀忠虽然用兵不算出色,但作战还是很勇敢的。同时,受过这样多次深达骨骼的重伤仍能活下来,说明秀忠年轻时体格很好。他很可能属于那种身先士卒的勇将。
  同样破坏严重的还有第七代将军德川家继的骨骼。德川家继是个聪明伶俐的童子将军,可惜只活了七岁就不幸早夭。由于他的早逝,有人怀疑是被人暗害。家继死的时候还没有现代的法医学,这次“开棺验尸”本来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极好机会。但是家继的墓地选址不佳,以至于打开的时候发现里面已经积满了水。家继的尸骨经过几百年水浸腐蚀,早已荡然无存,仅有少量指甲、头发等留下,已经无从进行考据了。但是,并不是每个将军的墓都保存得这样糟糕。家继的爸爸,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的遗体保存得就比较好,发现时呈现半木乃伊状态,由此可以判断其肌肉状况很糟糕,估计是长期卧床的结果。在他的棺木中发现了大量石灰(由于其中掺杂有破碎的牡蛎壳,可以断定使用贝壳煅烧而获得),显然这种防腐剂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德川家宣继位时已经48岁,是幕府将军中最高龄的“太子”。当然,比英国查尔斯王子他要算很年轻了。根据调查遗骨所得,德川家宣和查尔斯王子恰好有相似的地方——这位将军也是个大长脸。从骨骼判断,德川家宣身高一米六○,在当时的日本人里面算是高个子。但是实际他可能看起来没有那样高,因为人们发现这位将军是个典型的驼背。   第九代将军德川家重的情况就不用细说了,前面提到他颅骨顶缝愈合不全,乳牙没有脱落等,都是调查的结果。无法判断其智障、语言障碍的真伪,但是人们发现,这位将军的头顶基本没有头发的遗迹,说明他早年谢顶。
  第十二代将军德川家庆的墓保存较好,但这位将军遗骨出土的时候令人惊疑。头与身体的比例按照美学算法,长腿美女应该是一比八,你我大概有个一比七左右,而身高一米五四的德川家庆,头和身体的比例竟然达到一比六,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头。当然,德川家庆的“大头”也有些客观原因,因为这位将军长了个异常前突的大下巴。可就算如此,这样的大脑袋也超过常人了。考虑到家庆居然生了14个儿子,13个女儿,他独特的外形大概可以算“天赋异禀”了。不过,他的这些子女只有一个活过二十岁,似乎又说明其可能存在某种基因性疾病。
  挖掘中得到唯一比较正常的骨骼应该是属于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的。这位将军身高一米五七,在当时算是体格匀称的了,黑发浓密,还有一个高高的鼻梁。可惜家茂也有家茂的问题,他的牙齿损坏得十分厉害,残存的31颗牙齿中有30颗是蛀牙。考虑到家茂去世的时候年仅21岁,这种状况是颇为惊人的。根据记载,家茂嗜好甜食,尤其喜欢吃栗羊羹,或许这是他“门闱不修”的原因。
  驼背,弱智,秃顶,小儿,大头,龅牙……天,那个时代日本的统治者怎么都是这个形象?
  兴许是因为德川家几个比较体面的将军家康、家光、吉宗等的坟都还没有挖?
  而法医鉴定几位将军的血型也各不相同。德川家茂是A型,家庆、家重是B型,秀忠和家宣则是○型。这虽然都是符合遗传学的,但显示德川家的血统也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这次发掘引发了新闻界的浓厚兴趣,而参加这次发掘的东京大学学者铃木尚则根据各位将军(还有那个倒霉的独眼龙伊达政宗)写成《骨头说话》一书,至今仍是日本的畅销书之一,还无意中普及了大量法医知识。颇有一些日本侦探小说作家承认,他们的构思参考了铃木尚这部作品。
  对将军们遗骨的发掘并非只是引发轰动和带来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次考古极有价值的地方,是利用头骨复原技术重现了幕府时代这些将军们的真实形象。比如德川家庆,以前人们总以为是画师在画他的时候有所歪曲,现在明白,原来画师已经尽力给这位将军挽回颜面了。
  家庆的形象出来以后,人们忍不住慨叹:难怪阿琴会红杏出墙了。
  阿琴,是家庆的妾室之一,她的死是幕府后期一起离奇的谋杀案。
  八、黑船来航,“将军”难当
  幕府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绝对是个正常的男人,而且除了有一点豁牙以外堪称风度翩翩。
  在德川家茂继承将军职位前五年,幕府的统治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江户,威胁日本打开国门,因为其军舰漆成黑色而被日本人称作“黑船来航”。佩里雇佣了一个中国翻译罗森,负责和日本人的交涉。
  在这段日本遭到西方威胁的过程中,出现的中国面孔并不算少,其中,有和日本现代海军创始人胜海舟结成刎颈之交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也有跟着四国联军在长洲炮台把伊藤博文等一班武士打得落花流水的后北洋水师军官王永发。
  本来就无力抵挡佩里舰队六十余门大炮的幕府,在这种恐怖的恫吓之下完全丧胆,第十二代将军家庆忧惧而死。第二年,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被迫签订与美国的通商条约,打破了日本“锁国”的政策。此后列强纷纷威逼日本与自己签约,而幕府也无可奈何,只能接二连三地作出让步。
  外国人在中国当时叫“洋人”,在日本则叫做“夷人”。以武将出身的德川幕府在被称作“夷人”的外国人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引起了各地诸侯、武士对幕府的重新认识。他们忽然发现幕府其实并不如想象中强大。一时,很多人有了想法。
  他们的想法有的是恨铁不成钢,哀叹国家之弱小,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挽回国运;也有的不那么纯洁,想的是如同陈胜、吴广一样对幕府取而代之。
  无论纯洁与否,他们都看到了同一个可以扼制将军的人。
  那就是按照法理名义上比将军还高的天皇。
  在被他们惦记到之前,日本的天皇几乎无人搭理。天皇的财力势力集中在京都附近,地盘如同一个小诸侯,但作为半神半人的天皇,必要的公卿排场、神宫祭祀都是不能少的,天皇真正剩下过日子的钱寥寥无几,经常闹粮荒。像此时的孝明天皇,穷到吃条鱼还得把鱼骨头留下第二天泡饭,可说过得颇为凄惨。但是,一旦那些不满幕府的人士们忽然认识到了天皇的重要性,向他身边靠拢,天皇忽然发现自己手中有了底牌,在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强大。这些人士共同的口号是“尊王",也就是让天皇出山,代替无能的幕府对付洋人。
  一时,一向在天皇面前趾高气扬的幕府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小心地和天皇打起交道来。
  不过,聚集在天皇周围的这些人想法各异。
  首先是一帮老“历史反革命”,主要是被幕府一直压制打击的一些南方诸侯,比如长洲藩的毛利家,他们的祖上被幕府击败,被迫臣服,但上百年来一直都想着翻盘。所以,对他们来说,尊王不尊王的无所谓,打不打洋人也无所谓,关键的问题是“倒幕”,也就是说尊王是手段,倒幕才是目的。
  然后是一帮“义和团”,主要是日本当时的下层爱国武士,在他们的眼里尊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洋人赶出去,所以他们的口号是“攘夷”。他们对幕府主要是失望,如果幕府能带着大家打洋人,那倒不是不可以商量。
  而真正后来主导日本政局的坂本龙马、西乡隆盛等维新志士们,此时都戴着前面两种人的面具四处活动,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会把日本带到何处。
  他们一直认为,幕府同意向洋人开港,是破坏闭关锁国政策的元凶。
  实际上,诸侯争霸,只是谁当下一个幕府而已,这个幕府解决不了洋人的问题,换一个幕府也没办法。“义和团”的爱国热情虽然可嘉,但明摆着武士刀对上洋人的大炮是找死。不是幕府不想闭关锁国,而是人家的大炮把你的锁都打烂了,还怎么锁呢?   到最后,日本各派都变成了“改革开放派”,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才是正道,用西方的政治、经济手段来武装自己,于是开始了把日本带入现代国家的明治维新。
  说来有趣,这些后来的维新派,当时大多观念守旧而且不讲逻辑。他们大多明白打仗打不过洋人的事实,但又坚决主张拒绝洋人的开国要求。到底该怎么办他们也不知道,但他们占据道义的高位,怎么说怎么对。这就是在野党的好处了。而最早主张开放的却是“腐朽卖国”的幕府。家茂当上将军的时候,幕府的实权掌握在被日本舆论普遍评价为大奸贼的“红鬼井伊”——井伊直弼手中。井伊直弼官拜幕府“大老”,也可以翻译为大总管,是个坚定的“开国派”,主张对外开放,学习西方,而且要利用这个机会发展日本的对外贸易。
  井伊直弼有超前的政治眼光,干起事儿来却毛糙得很,一方面他坚决贯彻开国政策,被理所当然地看作了和洋人合作的卖国贼;另一方面他一味使用强权压制,兴起“安政大狱”,把政敌捕的捕,杀的杀,连同样主张开国的吉田松荫都被杀了,引起官民对幕府的极度不满。
  本来被外国人逼得步步退让,已经让幕府失去威信,再加上“红鬼井伊”树敌累累,越来越多的反对派聚集到了天皇的旗下。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井伊想出来的办法是乘着天皇羽翼未丰先将其绑在幕府的战车上,要造成天皇和幕府一体的既成事实,让反对派无从依托——要求皇室公主嫁给将军就是向全围宣示天皇和幕府团结无间的一招。
  于是,这位大奸贼开始派人逼迫孝明天皇嫁一个公主过来。天皇当时的确实力不足以震慑幕府,只好想办法满足对方的要求。不久,天怒人怨的幕府大总管井伊直弼,就在江户城下遇刺身亡,被政敌斩杀,史称“樱田门之变”。“奸贼”井伊直弼死了,但幕府的危机并没有消除,而且,由于幕府失去了这样一位铁腕强人,无人能够坚持其高压政策,幕府的威信进一步下跌。而此消彼长,聚集在天皇身边的势力越来越强,让幕府感到威胁,寝食难安。
  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幕府方面经过讨论,认为只有获得天皇的合作一途。如果天皇也表态支持幕府,并与幕府结合成一体,反对派失去旗帜,将不消自灭。
  所以,这一次幕府的求婚低声下气,罕见地做出了低姿态。出于和朝廷显示团结的目的,他们继续要求和宫公主下嫁江户,并急切地希望通过公主下嫁的举动,堵住反对派借尊崇天皇为由攻击幕府的道路。
  从情理来说,天皇这边此时已经有了拒绝的筹码,而且,这种合作似乎是天皇拆自己的台,让幕府白白占便宜。然而,天皇身边的一号重臣侍从岩仓具视注意到,井伊直弼居然会在闹市遇刺,而且战斗中他的卫队大量开小差,于是为天皇分析道:“在樱田门外,幕府的大总管井伊就被刺杀,说明幕府政权已经没有了对局势的控制力,幕府的权威也落入了谷底,这正是回复皇权的机会。然而,如果以武力和幕府相争,恐怕又会召来窥伺的外国的侵略。若是这样不如准许幕府的许可,但以要求其破弃与外国签订的通商条约为价码。如果幕府能够同意,可以借此机会确定天皇的权威。”
  岩仓具视的设想,与孝明天皇不谋而合。这位天皇是一个仇视洋人的保守主义者,但并不想推翻幕府,他推崇的政府结构类似于有一个天皇作董事长,再保留一个幕府做总经理。所以,嫁和宫给将军,同时要求其按照天皇的命令把外国人赶出去,孝明天皇认为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问题是,幕府若有实力把洋人赶出去,何至于混到要靠老婆娘家站台的份儿上?
  已经饥不择食的幕府方面一面向天皇大量进贡,一面一口答应了天皇的条件。
  九、幕府落幕
  德川幕府在家茂之后仍然挣扎了两年。
  这两年中,继任将军的是原本呼声极高、素称贤明的德川庆喜。然而这位“贤君”心胸却远不如家茂开阔,始终没有忘记双方的争位之斗,以至于他登位后排挤胜海舟,和宫求见也被拒绝。这位“贤君”先是搞出一个“大政奉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历史教科书),试图以退为进。之后发现自己没有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本领,随即图穷匕见,率领大军直扑天皇所在的京都,结果被打得大败。虽然前线大败,但将军指挥作战的大本营大阪城仍兵精粮足,而且幕府控制有制海权,可以随时调来援兵。当将领们专心准备下一次战役时,天亮时分却发现被战争吓破胆的主公庆喜已经乘孤舟逃跑回江户了。
  毕竟贤明的末代将军庆喜一直只有纸上谈兵的机会。
  败回江户的庆喜发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统治日本十几代的幕府,如今成了众矢之的的“叛贼”,朝廷的大军正一路披靡,杀向江户。
  在得知战争不免的时候,和宫把自己作为一个人质,来向自己的侄子明治天皇为德川家求得一线生机。与此同时,与和宫曾经势不两立的婆婆笃姬,也为着同样的目的在奔走。笃姬家族于官军中最强硬的西乡隆盛有恩。
  政治,本来是一种绝不让敌人翻身的艺术。但是,德川家得到了意外的宽大:德川庆喜退位,家主之位改由六岁的德川家达继承,并为其在骏府保留了七十万石俸禄的辖地。庆喜此后沉溺于打猎,摄影和射箭,生了21个子女,寿76。笃姬专心于教育德川家达,她的政治经验对家达影响很大。后来,日本政府出现危机肘,曾公推德川家达担任首相组阁,被家达拒绝。德川家族则存续至今,仍在日本颇有影响。
  和宫选择了回到京都,皇室接回了被迫下嫁的公主,犹如蔡文姬归汉,使她的出嫁和回归对舆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她离去的时候,把哥哥孝明天皇和丈夫家茂的灵位放在桌上,但走的时候却似乎粗心地只带走了哥哥的灵位。
  很少有人注意到,完成了其政治使命的和宫,悄然回到了改名东京的江户,并在那里生活了下来。她离开时把家茂的灵位留在了那里,如今,她又回到了这块浸透幸福和伤感的地方。十年后,和宫去世,病因与家茂出乎意料的相同。她的最后一句话是:“葬我于将军之侧。”
其他文献
毛瑟的意外惊喜    1895年12月,德国毛瑟兵工厂厂主、著名枪械设计师彼德·保罗·毛瑟以自己的名义,将手下的费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闲暇设计出的一款手枪,以自己的名义在英、德等12个国家申请了专利。  该款手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实用的军用自动手枪,是最早的驳壳枪。  当时,自动手枪
期刊
厦门思明区西路的天一楼(庆让堂)落成于1921年。它外貌巍峨挺拔,气势不凡,精雕的花岗岩基座,红砖的墙体,堆塑的西洋花式窗楹,加之以半圆形探出式的门庭及阳台,整幢楼房展现出了一种布局的精致和雕琢之美。它共有60个房间,如果将阳台、角亭、边台全部计算在内,则有72间。不论从规模、着落地点还是式样而言,在当时的厦门都是第一等的,不少富豪均想效仿它。比如菲律宾烟草大王许经权,就模仿它在鼓浪屿建成了番婆楼
期刊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约生于公元250年,卒于公元305年。西晋著名文学家,西晋文学集团“二十四友”之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左思诗十五首。其诗格调高亢雄迈,语言精练,形象鲜明,成就颇高,有“左思风力”之誉。代表作《三都赋》。三都赋构思十年,是韵文和散文的完美结合。由于其诗境界壮阔、辞藻华丽,倍受推崇,人们争相传抄,一时呈“洛阳纸贵”。  左思家世代传承儒学。他的父亲左雍原本是个小吏,因
期刊
1949年1月31日,北平这座千年文明古都得到和平解放,使故宫等大量古建筑和大批珍贵文物免遭战火破坏,使全市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然无恙,这是解放战争中的最大幸事,全国都感到庆幸和欣慰。  北平之所以能够和平解放,是由于人民解放军进军神速,对北平形成了严密包围;也由于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还由于全市人民渴望和平,厌恶和抛弃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还有一点,极为重要,就是当时握有北平地
期刊
历史上的北大旁听生,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名人册上,也许就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正如毛泽东,如果没有杨昌济的举荐,蔡元培的“恩准”,李大钊的关怀,邵飘萍的指引,也许他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代伟人;沈从文,如果没有郁达夫的“雪中送炭”、徐志摩的“慧眼识珠”,熊希龄的提携关爱,历史上也许就少了一位大文豪!正如我自己,在北大游学期间,可谓困难重重。如果没有北大师友与亲朋故旧的提携与关爱,梦想根本坚持不下来!  
期刊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并没有其他形式的大印,除了各部有印之外,民国行使大权的只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这一方印了,包括发布公告,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发委任状、任免官员等,无所不包。一般在用印时,还要附上孙文的签名方能生效。    大印的首次启用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原清朝两江总督署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就职典礼上,孙中山宣誓曰: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
期刊
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全面展开后,为对付红军,国民党仅在江西就修筑碉堡2900多座。  最早提出碉堡政策建议的,是滇军将领金汉鼎;最早实践此法的,是赣军十八师五十二旅旅长戴岳;最终将其完善的,是蒋介石南昌行营第一厅第六课课长柳维垣。  1929年冬,鲁涤平在南昌召开全省“清剿”会议,商讨消灭江西朱、毛红军的办法。会上,三省会剿副总指挥、第十二师师长金汉鼎提出,当年云南少数民族曾用建碉守卡的办法,给
期刊
榆树,常常是老一代人忆苦思甜、追忆往昔的信物。  我奶奶就是这样的一代人。在奶奶的叙述中,我知道了榆树的功劳。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榆树皮面馍”。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说是自然灾害,在很多人看来,大多是人的托词——亩产上万斤的时代,老百姓家家却揭不开锅。  饥饿是最好的老师,让人们很快就明白了自欺欺人的害处。杂粮吃完了,青菜吃完了,几乎能吃的东西全都吃完了,可是,人们的饥饿仍在不依不饶地
期刊
1940年10月,昆明郊区大普吉陈家营村杨家宅院,有一处偏房,租给了西南联大的一位教授。昆明郊区的众多所谓营房,实则是明末清初守卫昆明的兵营,随着历史的变迁,兵营散去,逐渐演化为一个个村落,陈家营就是其中一个。  这处偏房以土坯构成,原是房东用来堆包谷和柴草所用,房间异常简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窗户,只是靠院子的一边,半截土墙上挖了一个小洞,一些参差不齐的柴火棍支撑其间,说不清是窗户还是栅栏。院子空
期刊
扇子作为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很长一段时间与平民大众是绝缘的。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煽风取凉的,而是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但最早的取凉扇子还是羽扇,大概摇羽扇的姿势比较帅,羽扇得到了文人雅士的追捧。  我们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羽扇印象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