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和发展,人们对于劳动教养更加注重,而且也有意让其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以此提升地位和价值。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劳动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潜在的其他内容,另一方面感受劳动的乐趣所在。因此,为了提升小学生整体核心素养,本着培养学生身心与素质双重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劳动教养可谓一石二鸟,让学生在完成语文学科任务时,又能够通过劳动教育拓展学习途径,提升视野认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以劳强体,提升生动手习惯
劳动是所有课程中最本质的课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劳动教育,养成终身参与劳动的好习惯。通过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能够使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劳动成果,增强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语文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的话题,将生带入劳动情境中,引导生从小参与劳动的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锻炼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家里,很多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做家务,其实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适当的劳动能够增强孩子的体魄,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变得更有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以劳树德,打造生优良品质
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具有推动作用,以前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劳动,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使生的意志得到磨炼,情感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语文教师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劳动知识,组织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劳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让生知道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新时代的生必须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乘风破浪,砥砺前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四美,自强自立,争当新时代好少年。
二、完善自我需要劳动教育体验
学校是小社会环境,可融合劳动元素的事物很多,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小环境、大氛围,把校园打造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才会真正让教育回归初心,培养學生成长。
在回归上下真功夫,让学生成长中完善自我,能吃苦、吃得苦。每日的环境保洁,从教室课桌摆放、地面拖洗,到黑板的擦抹、作业收发,都是参与最简单的劳动自律课,把握劳动教育内涵。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才真正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在散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中,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用辛勤的劳动不断谱写共和国强大的篇章,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再到“嫦娥工程”,每一项都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理想的里程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追求理想,每个少年都是逐梦人,学校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教材活跃起来,让文字灵动起来,帮助学生去学会克服自身惰性,脚踏实地,通过实践体验不断克服,完善自我。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当下小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效果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根源则在于教师对于小学生自主性发展观念存在偏差。例如,一些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就是所谓的让小学生学会“吃苦耐劳”,仅仅以“吃苦程度”来衡量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果,这种劳动教育观念为相关劳动教育的多样性策略布局带来了“一刀切”的隐患。小学生缺乏有力的引导,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劳动任务,无法感受到劳动的趣味性,进一步削弱了劳动教育的意义。
教师在学校内一日活动中要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独立自主意识,全面提升幼儿劳动素养。
四、以劳动活动为载体,锤炼学生的思维意识
作为基于客观实践发展而来的新型教学板块,劳动教育应该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需求、发展态势选定对应的劳动活动,依靠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其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肉体上的疲累与心灵上的满足,从而帮助其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劳动需求与劳动欲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对应的劳动教育方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劳动活动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从而引导其形成“以热爱劳动为荣”的良好意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其劳动能力尚未完全发展,身体素质较差,为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教师可将低难度的体力劳动引入劳动教育当中,如扫地板、倒垃圾等,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高年级小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已经具备了一些高级劳动技能,在发起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具有额外价值的劳动活动引入课堂当中,如引导学生发起植树绿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内部的环境保护工作等。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在于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其能够依靠劳动发挥个体对于环境的建设价值,更为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活动对于环境建设、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教师可尝试在班级内发起趣味劳动竞赛,以小组、个人为单位,依靠学生的展示、实践调动全体学生的配合意识,促使其主动享受劳动的乐趣。劳动教育是开放的,基于此,教师应将开放的方法与理论引入劳动教育板块当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劳动知识,应用劳动技能,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提供实质性支持
结束语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如今依旧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其他方面素养培育的问题,这制约着学生的劳动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一定要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习惯,促进小学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荣.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及策略探讨[J].生活教育,2018(10):18-20.
[2]朱红丽.新时代劳动实践教育的价值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11):28-29.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以劳强体,提升生动手习惯
劳动是所有课程中最本质的课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劳动教育,养成终身参与劳动的好习惯。通过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能够使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劳动成果,增强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语文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的话题,将生带入劳动情境中,引导生从小参与劳动的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锻炼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家里,很多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做家务,其实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适当的劳动能够增强孩子的体魄,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变得更有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以劳树德,打造生优良品质
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具有推动作用,以前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劳动,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使生的意志得到磨炼,情感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语文教师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劳动知识,组织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劳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让生知道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新时代的生必须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乘风破浪,砥砺前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四美,自强自立,争当新时代好少年。
二、完善自我需要劳动教育体验
学校是小社会环境,可融合劳动元素的事物很多,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小环境、大氛围,把校园打造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才会真正让教育回归初心,培养學生成长。
在回归上下真功夫,让学生成长中完善自我,能吃苦、吃得苦。每日的环境保洁,从教室课桌摆放、地面拖洗,到黑板的擦抹、作业收发,都是参与最简单的劳动自律课,把握劳动教育内涵。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才真正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在散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中,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用辛勤的劳动不断谱写共和国强大的篇章,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再到“嫦娥工程”,每一项都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理想的里程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追求理想,每个少年都是逐梦人,学校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教材活跃起来,让文字灵动起来,帮助学生去学会克服自身惰性,脚踏实地,通过实践体验不断克服,完善自我。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当下小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效果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根源则在于教师对于小学生自主性发展观念存在偏差。例如,一些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就是所谓的让小学生学会“吃苦耐劳”,仅仅以“吃苦程度”来衡量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果,这种劳动教育观念为相关劳动教育的多样性策略布局带来了“一刀切”的隐患。小学生缺乏有力的引导,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劳动任务,无法感受到劳动的趣味性,进一步削弱了劳动教育的意义。
教师在学校内一日活动中要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独立自主意识,全面提升幼儿劳动素养。
四、以劳动活动为载体,锤炼学生的思维意识
作为基于客观实践发展而来的新型教学板块,劳动教育应该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需求、发展态势选定对应的劳动活动,依靠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其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肉体上的疲累与心灵上的满足,从而帮助其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劳动需求与劳动欲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对应的劳动教育方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劳动活动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从而引导其形成“以热爱劳动为荣”的良好意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其劳动能力尚未完全发展,身体素质较差,为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教师可将低难度的体力劳动引入劳动教育当中,如扫地板、倒垃圾等,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高年级小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已经具备了一些高级劳动技能,在发起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具有额外价值的劳动活动引入课堂当中,如引导学生发起植树绿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内部的环境保护工作等。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在于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其能够依靠劳动发挥个体对于环境的建设价值,更为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活动对于环境建设、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教师可尝试在班级内发起趣味劳动竞赛,以小组、个人为单位,依靠学生的展示、实践调动全体学生的配合意识,促使其主动享受劳动的乐趣。劳动教育是开放的,基于此,教师应将开放的方法与理论引入劳动教育板块当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劳动知识,应用劳动技能,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提供实质性支持
结束语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如今依旧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其他方面素养培育的问题,这制约着学生的劳动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一定要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习惯,促进小学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荣.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及策略探讨[J].生活教育,2018(10):18-20.
[2]朱红丽.新时代劳动实践教育的价值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