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时代下,德育课堂的开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下的德育工作者,要承担人类文明的传承,不忘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初心。
关键词:学校 德育文化 德育课堂立德树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新时代下的德育工作者,应牢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以培养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德育课堂,打造学校德育文化。
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是孩子最亲密的引路人,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人生第一课,以德为先。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孩子人生的第一课都应先对其进行品德教育,教会其做人做事都应依理行事、踏实做人,必须提早注意孩子的三观发展方向,可开展“感恩讲座”、“家长会”等活动,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令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2)人生第一扣,艰苦奋斗。现今社会,“速食文化”横行,浮夸、“一步登天”等不良风气也通过网络等方式影响了一部分学生,使得他们厌学,甚至弃学。学校可举办“校友奋斗分享”、“最美奋斗人生作文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坚定艰苦奋斗的信心,令他们明白成功的真正意义。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学校要充分结合本校的德育资源,发掘周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工作打造学校德育文化特色。
(1)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德育课程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而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它不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有固定的知识体系以及由此组织起来的相对统一的教材。
由于德育课程的目的指向道德生活实践,且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教师的“教”就不能仅仅依靠直接的知识讲授,学生的“学”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诵记。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和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而在其他学科的课程,强制或压力或许会有一定的效果,这是德育课程最根本的特点。(二)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展形式。一是常规德育活动课程。常规性德育活动的开展形式相对固定,比如每天三扫的卫生劳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校班会课、每学年两次的家长会、法制报告会、每学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文化周、入学时的新生军训。高一的“自律自强”行为规范宣誓、高二的“我飞得更高”成人宣誓、高三的“我相信我一定行”高考百日誓师等活动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活动。二是社团课程。由学校团委总负责,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和评价相应实施三级管理,每个社团的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德育干部担任。学校可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活动,结合当前的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参加“高考”“中考”的志愿者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奉献精神。三是餐桌文化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学校要弘扬中华优秀的餐桌文化,通过海报、征文、评比等形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学校可开展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活动,开设自助餐厅、中餐厅、西餐厅,邀请餐厅工作的家长现场指导,让学生学会餐桌的使用、菜品的搭配、餐具的选择等餐桌文化,学会把菜品和餐桌文化有机搭配,把亲情、友情融合到餐桌里,深刻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四是综合实践课程。学校要开展“实景课堂”活动,通过学科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基层去。
三、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时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时期,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因此,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是中小学校的重要责任。
学校课程价值要体现国家意志、办学理念、社会与家庭期待和学生发展需求,是对国家、社会、家庭、学生等各种价值取向的统一。学校课程体系形成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整合为基础,学科横向融通、学段纵向衔接、文化多元融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智慧成长课程体系”。学校在系统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注重德育课程体系的特色建构,使学校德育融入课程化载体,用大课程观落实大德育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全局,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必须着力学校德育課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并重点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创新德育课堂,打造学校德育文化,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志成.让立德树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N]
[2].梁仲明.创新德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N]
关键词:学校 德育文化 德育课堂立德树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新时代下的德育工作者,应牢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以培养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德育课堂,打造学校德育文化。
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是孩子最亲密的引路人,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人生第一课,以德为先。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孩子人生的第一课都应先对其进行品德教育,教会其做人做事都应依理行事、踏实做人,必须提早注意孩子的三观发展方向,可开展“感恩讲座”、“家长会”等活动,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令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2)人生第一扣,艰苦奋斗。现今社会,“速食文化”横行,浮夸、“一步登天”等不良风气也通过网络等方式影响了一部分学生,使得他们厌学,甚至弃学。学校可举办“校友奋斗分享”、“最美奋斗人生作文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坚定艰苦奋斗的信心,令他们明白成功的真正意义。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学校要充分结合本校的德育资源,发掘周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工作打造学校德育文化特色。
(1)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德育课程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而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它不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有固定的知识体系以及由此组织起来的相对统一的教材。
由于德育课程的目的指向道德生活实践,且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教师的“教”就不能仅仅依靠直接的知识讲授,学生的“学”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诵记。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和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而在其他学科的课程,强制或压力或许会有一定的效果,这是德育课程最根本的特点。(二)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展形式。一是常规德育活动课程。常规性德育活动的开展形式相对固定,比如每天三扫的卫生劳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校班会课、每学年两次的家长会、法制报告会、每学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文化周、入学时的新生军训。高一的“自律自强”行为规范宣誓、高二的“我飞得更高”成人宣誓、高三的“我相信我一定行”高考百日誓师等活动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活动。二是社团课程。由学校团委总负责,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和评价相应实施三级管理,每个社团的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德育干部担任。学校可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活动,结合当前的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参加“高考”“中考”的志愿者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奉献精神。三是餐桌文化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学校要弘扬中华优秀的餐桌文化,通过海报、征文、评比等形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学校可开展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活动,开设自助餐厅、中餐厅、西餐厅,邀请餐厅工作的家长现场指导,让学生学会餐桌的使用、菜品的搭配、餐具的选择等餐桌文化,学会把菜品和餐桌文化有机搭配,把亲情、友情融合到餐桌里,深刻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四是综合实践课程。学校要开展“实景课堂”活动,通过学科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基层去。
三、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时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时期,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因此,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是中小学校的重要责任。
学校课程价值要体现国家意志、办学理念、社会与家庭期待和学生发展需求,是对国家、社会、家庭、学生等各种价值取向的统一。学校课程体系形成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整合为基础,学科横向融通、学段纵向衔接、文化多元融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智慧成长课程体系”。学校在系统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注重德育课程体系的特色建构,使学校德育融入课程化载体,用大课程观落实大德育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全局,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必须着力学校德育課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并重点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创新德育课堂,打造学校德育文化,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志成.让立德树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N]
[2].梁仲明.创新德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