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描写西湖的古诗解读与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第十册第23课是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编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真是匠心独运。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审视、比较,会发现别样的精彩。
  一、 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别样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虽然描写的都是西湖的美景,但是两首诗的表现风格迥然不同,如果把两首诗作一些比较,会发现两首诗韵味无穷。
  1. 两首诗的相同点
  (1) 题材:描写的都是西湖的美景。
  (2) 时间:描写的都是夏天的西湖。
  (3) 作者:诗人苏轼和杨万里都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2. 两首诗的不同点
  (1) 描绘的意象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绘的意象有云、雨、风、水。全诗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描写的是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黑云翻滚,急速前行,还没来得及遮盖山峰,雨珠急速地从天而降,跳入了船中,让人们措手不及。地上卷起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吹散了,雨过天晴,再看整个湖面水天相接,纯净如镜。苏轼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又从容不迫,描写了天气变化的神速,让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所描绘的意象是莲叶和荷花。杨万里开篇即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在目睹了西湖的美景后,不禁脱口而出的一种赞叹,是对西湖最直观的感受,此句虽然质朴无华,但读者却能从诗人的惊叹中感受到西湖的魅力。接着,诗人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描绘了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映日”与“荷花”的相互映衬,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读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 景物的特点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写的景物:云——浓,黑云翻墨;雨——急,白雨跳珠;风——猛,卷地风来;水——大,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所描写的景物:荷叶——绿,无穷碧;荷花——红,别样红。
  (3)景物的状态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风云突变,暴风骤雨,一种动态的变化之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用局部带整体的表现手法,着重描绘了碧绿接天的莲叶和红艳映日的荷花,是一种静态的恬静之美。一动一静鲜明的对比,呈现了西湖的婀娜多姿,给读者以无尽的美的享受。
  (4)表达的情感不同。解读古诗,要用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要抓住诗眼,感悟其义,直抵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两首诗的情思都寄于在题眼之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醉”字,表面意思是酒醉了,实际上是指诗人被西湖的这番美景深深地陶醉了,抒发了诗人赞美与喜爱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送”字,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全诗从内容来看,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似乎和题目毫不相干,其实是诗人借景抒情。诗人天刚亮,就开始送友人,一直送到日出,还不忍回去。满池的美景似乎是诗人特地用来挽留友人的,不难猜测出诗人的心思:这样的美景只有与知己共同欣赏,那才是最美的,再停留一下吧,再共同欣赏一下美景吧,朋友!再送你一程吧,这样的日子往后很难再有了……诗中虽然没有一字送友,却让读者感受到了朋友间的浓浓情意。
  同类题材的古诗宜相互比较。比较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比较能彰显古诗的各自特点。通过比较,在同中求异,尽显了西湖的风姿绰约、无限魅力。我们领略了西湖的风姿,感到赏心悦目,同时对文本的解读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 教学设计——异中求同,路径清晰
  在比较中发现了两首诗别样的精彩,于是教学设计的路径清晰可见。
  1. 读通两首诗
  学生自读这两首诗,要求做到字正腔圆,读准读通;有板有眼,读出节奏;且吟且唱,陶醉其间。
  2. 读懂两首诗
  (1) 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小组合作讨论:哪些词句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还不理解?在小组内交流。
  (2) 全班交流词句的理解。
  3. 比较两首诗
  (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点呢?要求学生把两首诗进行对比,仔细琢磨,把自己发现的不同之处写出来,尽可能多写,然后组织全班学生交流。
  (2)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让学生先求异,目的是引导学生和古诗深入对话,体会两首诗的不同特点,感悟西湖的不同风貌,在求异的基础上再求同,让学生明白尽管诗人所选取的景物不同,描写景物的特点也不同,但都表现了西湖独特的神韵。西湖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4. 有感情地吟诵这两首诗
  古诗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的整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有着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诵读古诗词可以还原古人吟诗作赋的情境,学生的思维可以穿越文字的表象,步入、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之中。所以学习古诗词就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那样:“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5. 拓展阅读
  (1) 出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2)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样的景色?(西湖的晴天,阳光洒满湖面,波光粼粼;西湖的雨天,雾气迷蒙,群山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3) 诗中把西湖比作什么?突出了什么?(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因为西湖自然景色秀丽,而西施天生丽质,这样的比喻非常恰当贴切,突出了西湖的秀丽迷人。)
  (4)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呢?组织学生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有着美的景致,是对文本最好的拓展与补充,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湖的神韵与风采。
  6. 赞美西湖
  古诗学到这,你能用一两句诗来赞美西湖吗?
  7. 全课小结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就是一首古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古诗。虽然它“浓妆淡抹”,但“总相宜”;虽然它“多姿多彩”,但“别样美”。让我们再次赞美西湖,齐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看图写话作为写作教学起点不是偶然的,儿童阅读是从漫画、绘本之类的图画书开始的,因为这是人最自然的言语表现。“看一看图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发挥想象编个故事……”这样简单的要求,一方面是给学生写作的提示,另一方面其实蕴藏了写作的自然之道。  一、 有什么——从无到有的发现  大千世界,多彩生活,从睁开眼睛看世界起,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有什么。看图写话时,这一问题往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但是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力量都花费在指导上。其实,习作的评价也很重要。下面我以一节习作讲评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评价修改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 出示习作中的例文:  爸爸不仅在我脸画胡子,还在肚上画鬼脸。不过他的拿手还是编顺口溜,起绰号。有一天我午睡后在大床上跳来跳去,他马上就说:“身上穿件火黄背心,面孔象只屁股猢狲。”我知道把我的脸比作猴子的
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服务管理的研究备受人们重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使得顾客在获得服务时不仅要支付相应价格还可能会花费一部分时间。顾客除了关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