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收听人群正成为当下广播的生力军,各地电台纷纷推出针对移动收听人群的广播节目,但是这一移动收听人群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应该如何针对他们的需求设置节目?
都说现在的广播迎来了“第二春”,理由很简单,随着私家车的日益增多,移动收听人群正成为当下广播的生力军。从各地大量涌现的交通台和专业汽车频道,就可见这一人群对于广播人的强大吸引力,在被报纸、电视、网络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犹如“久旱逢甘霖”一般,移动收听人群让广播人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也难怪有人会说:“是车轮子拯救了广播”。
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各地电台纷纷推出针对移动收听人群的广播节目,就连一些非汽车类或非交通类的专业频道,也都增设了相应的节目,仿佛一夜之间,收音机成了汽车的专用品,广播节目只属于汽车那点儿狭小的空间。
但是在广播人一相情愿的付出满腔热情的同时,移动收听人群到底买不买帐呢?他们对于当前的所谓汽车节目到底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不是真的那样的关注以至于狂热?这些真实的状态都需要广播从业人员冷静而认真的思考,到底这一人群需要的是什么?
按照常规思路,不论是综合台还是专业台,基本也就是传统的模式,传统手法,稍微变换一下形式,把相应内容填进去就是,在加上天花乱坠的宣传,一套所谓针对移动收听人群的广播节目就“鲜嫩”出炉了。但是细听之下,人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些节目与以往没有太多的不同,所不同的是,强调节目只做给移动收听人群听,于是“沉默的大多数”就此真的让广播“沉默”了。
就一般常识而言,一个驾驶员开车上路,需要的是注意力的集中和精神的专注,任何的分散和懈怠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开车的过程也是不能被打扰的过程。这就给广播人出了一道命题:怎样既不干扰驾驶人的开车状态,又能把相应的信息传递给听者。这就需要节目的设置者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智慧,破解这一难题。而这一切都需要对开车人驾驶车辆的状态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解剖,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以目前各交通电台和汽车频道的节目设置,基本上也就是以音乐打底,然后点缀以若干所谓强档节目,再穿插一些即时的交通路况,一套节目也就基本成型。如果说,移动收听人群是以收听音乐为主的,那么很多专业的音乐电台就根本不必跟风操作,只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笔者强调的一点是,电台播放的音乐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单向灌输的形式不是每个开车人都会认可的,从不少私家车自备大量的CD,大家就会明白,自由不仅仅是无拘无束,同时也是一种选择,尤其在当下,“我的地盘我做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至于所谓专业汽车节目,其实感兴趣的只有那些汽车经销商和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尽管也会有一些汽车发烧友,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移动人群来说,一辆车的概念仅仅是代步而已,对于那些生涩难懂的汽车术语,相信没有几个人是会感兴趣的。至于娱乐八卦,生活资讯、健康保健等等大众化的内容,除非播者音色甜美,悅耳动听,讲的是活灵活现,生动传神,或许还会有人竖起耳朵听,否则的话,干吗要听你唠叨,上网一查,不都有了。
笔者认为,真正吸引移动收听人群的应该是新闻类的节目。广播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传播速度是其它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虽说现在是网络时代,但是广播的优势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现在各地网络电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足以说明广播的强大生命力。而体现这种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新闻以及各类资讯的快捷性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为什么经久不衰,在变化不大,形式基本一贯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极高的收听率,为什么?因为它的内容,因为它的快,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早接受到的讯息。而对于移动收听人群来说,在车上获取这些消息和资讯又是最方便的,而新闻最大的好处是即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不会干扰人们的日常活动,这一点不象音乐,有时会导致听者的情绪波动和微妙的情感起伏。
但是不是说,只要是新闻就一定会吸引人,这要看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于受众人群的了解程度如何,你很难想象一档充斥着大量会议报道的时政新闻会吸引多少人,相反的,那些贴近群众,有着极高社会关注度的焦点、热点新闻,才是公众最最需要的。象不少电台在正点、半点开办的新闻快讯类节目,就以“短、精、快”的特点牢牢锁住了听者的听觉,一些电台开设的新闻评论类的节目,更是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使人们感到贴心、解气,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收听的忠诚度,而电台自身也从中真正树立起了品牌和形象。
移动收听人群本身也是社会大众的组成部分,并不因为有了车,而与社会大众分割开来,他们的所思所想与没有车的人,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某种意义上,移动收听人群只是空泛的一个概念,而实质上,只有听众,而并不仅仅只是开车的听众,所以广播节目的设置,不需要刻意的追求所谓针对性,只要是符合社会大众需求的,必定也是移动收听人群喜欢的。
参考文献:
[1]宋庆文.广播节目如何发挥“移动收听”优势[J].新闻窗,2011(02).
[2]张丽雅.广播节目设置应与听众契合[J].记者摇篮,2001(10).
[3]张继娅.试析广播节目的经营[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2).
(作者单位:绍兴县广播电视总台)
都说现在的广播迎来了“第二春”,理由很简单,随着私家车的日益增多,移动收听人群正成为当下广播的生力军。从各地大量涌现的交通台和专业汽车频道,就可见这一人群对于广播人的强大吸引力,在被报纸、电视、网络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犹如“久旱逢甘霖”一般,移动收听人群让广播人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也难怪有人会说:“是车轮子拯救了广播”。
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各地电台纷纷推出针对移动收听人群的广播节目,就连一些非汽车类或非交通类的专业频道,也都增设了相应的节目,仿佛一夜之间,收音机成了汽车的专用品,广播节目只属于汽车那点儿狭小的空间。
但是在广播人一相情愿的付出满腔热情的同时,移动收听人群到底买不买帐呢?他们对于当前的所谓汽车节目到底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不是真的那样的关注以至于狂热?这些真实的状态都需要广播从业人员冷静而认真的思考,到底这一人群需要的是什么?
按照常规思路,不论是综合台还是专业台,基本也就是传统的模式,传统手法,稍微变换一下形式,把相应内容填进去就是,在加上天花乱坠的宣传,一套所谓针对移动收听人群的广播节目就“鲜嫩”出炉了。但是细听之下,人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些节目与以往没有太多的不同,所不同的是,强调节目只做给移动收听人群听,于是“沉默的大多数”就此真的让广播“沉默”了。
就一般常识而言,一个驾驶员开车上路,需要的是注意力的集中和精神的专注,任何的分散和懈怠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开车的过程也是不能被打扰的过程。这就给广播人出了一道命题:怎样既不干扰驾驶人的开车状态,又能把相应的信息传递给听者。这就需要节目的设置者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智慧,破解这一难题。而这一切都需要对开车人驾驶车辆的状态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解剖,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以目前各交通电台和汽车频道的节目设置,基本上也就是以音乐打底,然后点缀以若干所谓强档节目,再穿插一些即时的交通路况,一套节目也就基本成型。如果说,移动收听人群是以收听音乐为主的,那么很多专业的音乐电台就根本不必跟风操作,只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笔者强调的一点是,电台播放的音乐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单向灌输的形式不是每个开车人都会认可的,从不少私家车自备大量的CD,大家就会明白,自由不仅仅是无拘无束,同时也是一种选择,尤其在当下,“我的地盘我做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至于所谓专业汽车节目,其实感兴趣的只有那些汽车经销商和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尽管也会有一些汽车发烧友,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移动人群来说,一辆车的概念仅仅是代步而已,对于那些生涩难懂的汽车术语,相信没有几个人是会感兴趣的。至于娱乐八卦,生活资讯、健康保健等等大众化的内容,除非播者音色甜美,悅耳动听,讲的是活灵活现,生动传神,或许还会有人竖起耳朵听,否则的话,干吗要听你唠叨,上网一查,不都有了。
笔者认为,真正吸引移动收听人群的应该是新闻类的节目。广播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传播速度是其它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虽说现在是网络时代,但是广播的优势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现在各地网络电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足以说明广播的强大生命力。而体现这种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新闻以及各类资讯的快捷性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为什么经久不衰,在变化不大,形式基本一贯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极高的收听率,为什么?因为它的内容,因为它的快,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早接受到的讯息。而对于移动收听人群来说,在车上获取这些消息和资讯又是最方便的,而新闻最大的好处是即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不会干扰人们的日常活动,这一点不象音乐,有时会导致听者的情绪波动和微妙的情感起伏。
但是不是说,只要是新闻就一定会吸引人,这要看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于受众人群的了解程度如何,你很难想象一档充斥着大量会议报道的时政新闻会吸引多少人,相反的,那些贴近群众,有着极高社会关注度的焦点、热点新闻,才是公众最最需要的。象不少电台在正点、半点开办的新闻快讯类节目,就以“短、精、快”的特点牢牢锁住了听者的听觉,一些电台开设的新闻评论类的节目,更是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使人们感到贴心、解气,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收听的忠诚度,而电台自身也从中真正树立起了品牌和形象。
移动收听人群本身也是社会大众的组成部分,并不因为有了车,而与社会大众分割开来,他们的所思所想与没有车的人,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某种意义上,移动收听人群只是空泛的一个概念,而实质上,只有听众,而并不仅仅只是开车的听众,所以广播节目的设置,不需要刻意的追求所谓针对性,只要是符合社会大众需求的,必定也是移动收听人群喜欢的。
参考文献:
[1]宋庆文.广播节目如何发挥“移动收听”优势[J].新闻窗,2011(02).
[2]张丽雅.广播节目设置应与听众契合[J].记者摇篮,2001(10).
[3]张继娅.试析广播节目的经营[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2).
(作者单位:绍兴县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