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已经伸手可及了吗?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不相信推理
  
  自打“知识经济”的概念被美国人率先提出之后,“知识和智力也是企业资本”之论便应运而生。
  其实,某种资源能否被认可为资本,决定因素是这种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这种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而不是逻辑推理。因此说,知识和智力成为资本同样是因为二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大了,市场供求关系变了——立足点还主要靠实力。
  回顾一下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演化过程: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化时期,在企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是钱,是金融资本投资者。因为第一,首先是股东投入资金启动了企业的经营。而钱的稀缺更使这种作用显得无可替代。第二,最初的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各种经营管理活动,股东自己操刀也完全抡得开。
  那雇佣劳动者呢?由于没有钱做股东,即使是知识智力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也一样处在“靠出卖劳动能力谋生的雇佣者”地位。郁闷自然在所难免:员工利益主要源于薪酬,想多挣工钱;而薪酬在股东们看来,是一定要设法降低的成本。于是矛盾层出不穷。
  多少年折腾下来,原有的资本格局已产生了巨大变化。基于股市的成熟、银行的发展,融资变得相对容易了;同时基于科技的发达,经营管理的完善,知识、智力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也不断攀升。于是,股东们对待企业雇员的态度和行为也出现了突破性进步。大致有两个角度:一是“被动接受”,二是“主动适应”。
  所谓“被动接受”,是指资本家们经过激烈的劳资斗争,不得不承认:只想自己合适是行不通的!于是不得不关注员工利益:员工满意度、雇员培训率等考核指标开始进入绩效管理的视野;“以人为本”一再出现在企业文化表述当中……
  这种“被动接受”,普遍改善了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更重要的是,老板们本能地在激励机制上体现著名的“二八律”思想,使得技术骨干和职业经理人的地位和收入大大提高。进而,还开始让他们参与“资本分红”。很显然,这已从侧面铺垫了“认可知识与智力是资本”。
  所谓“主动适应”,是指老板们的觉悟。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资本家们越来越多地直接感受到知识与智力对企业的积极影响。
  起初,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股东们只相信自己,本能地把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统统揽在手里。后来他们逐渐发现:职业经理人能够凭借其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很好地经营管理企业,比老板自己来操持要好得多。于是,一些明智的老板开始聘请职业经理人替他当总经理,这就让出了企业的“经营权”。
  尝到甜头以后,一些更加冷静的老板旋即聘请专家介入决策,先是在董事会招募“独立董事”,再提高专家董事的比重,追求“董事会专家化”,最终实施“董事长职业化”:干脆让专家们替他当董事长。这又让出了企业的“决策权”。
  而聘请有足够能力的专家,没有足够的利益吸引肯定不行。于是,老板们开始探索除了薪酬以外更深层的激励方式。这样诸如“金手铐”一类长期激励举措都浮出水面。而这时,知识与智力是企业资本,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理论基础。在一些企业甚至明文规定:如果职业经理人当总经理,不拥有股份是靠不住的!连
  地产商现在都开始将“为知识资本家建设新房”作为招牌了。
  
  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但由于经济发展起步太晚,当今的中国离“知识经济”其实还很远很远。承认知识、智力是企业资本,也还困难重重。其中最重要原因,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到位。为什么我们身边90%的民企老板都持“只要钱到位,没有摆不平的事”的观念?是老板们觉悟太低?不,还是“存在决定意识”。
  管理,不存在先进与否,而只看适用与否。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孔 龙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