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价值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西方价值哲学由于不懂得人类生活的真实基础是实践,大多从人的主观方面或抽象的客体方面解释价值观念产生的源头,从而对价值观念的解释带有明显的独断论或相对主义的缺陷。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论出发,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和运动中理解价值意识的生发机制,才能有效地揭示价值意识的现实运动规律,为价值意识的创新和变革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价值意识 社会存在 产生源头 科学实践论
西方价值哲学在价值观念的成因方面都没有摆脱独断论或相对主义的倾向,其错误的根源在于仅仅从主体或客体单方面考察价值的产生问题,而不能理解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价值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能在人的实践中形成,其内容主要由实践的具体形态和状况决定。通过对意识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深层次关系和结构。
一、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
从个体的人出发对人的意识的探讨可以发现价值的主体性,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并可以把它最终归结为人的意识的内部建构性。但人是一种类存在物,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的,所以对意识的阐释必然从个体转向群体,这是意识的社会性对其本质的规定性。
社会意识是对人的群体意识的概括和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和社会存在作为相对的哲学范畴,社会意识以人的个体意识的特性为基础,再结合人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及精神知识的积累和不同具体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对意识的社会性的阐释。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及人的一切精神现象和过程。它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涵盖艺术、宗教、哲学、政治、道德等领域。社会存在是对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概括。马克思在考察了思想、意识的社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在人的观念上的反应,因为不管是个人的意识还是群体的意识,只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充实,意识的内部建构的主体性仅仅是一种方向性的原则和趋势,只能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获得具体内容和现实性。意识只有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成为社会意识,而这种社会意识的内容必然是对人们交往和实践的反映。
马克思把“生活决定意识”作为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打破长期统治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观点——那就是把精神、概念、宗教和普遍的东西作为人们生活的依据和决定因素。他恢复了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人们的道德、政治、艺术、宗教、哲学等精神内容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只能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方面和形式的反映,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客观依据。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虽然可以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反映了人的主观意愿,但实践活动一开始就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它不是某种精神的天马行空式的恣意妄为,而是处处受制于具体的物质条件和人的认识水平。实践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但它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既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正是在这种渐进过程中获得丰富性和现实性的。
二、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和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但明确提出社会意识相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并不是一个简单、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社会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社会意识并不是对社会存在的亦步亦趋,两者的统一总是表现为一定范围的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对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反映既有滞后性又有超越性,体现了两者关系的灵活性和复杂性。2.社会意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历史继承性的总的过程,它在内容上不仅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状况,还直接继承历史上的意识材料。正是这种历史继承性,保证了社会意识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意识的这种继承性根本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以它会受到物质基础的制约。3.社会意识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社会意识既然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它就必然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发展趋势,并自觉地产生解决问题的要求和推动趋势的动力。当社会存在的物质生产状况和政治结构出现矛盾和变革的萌芽的时候,必然会首先反映在思想的领域,而思想又会给这种现实的需求以极大的推动力,这是意识的超越性。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没有革命的思想,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精神力量被群众掌握后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是由思想界首先发起的。所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三、结语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方面,社会存在是人们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方式的方面,它体现了实践的现实性和历史制约性;社会意识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思想、观念的方面,它体现了人的活动的主观方面和认知水平。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现实状况,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正是在两者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和原则。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决定人的意识,价值意识和观念不外乎是对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利益的反映。所以价值具有阶级性和相对性,对价值的改造不能仅仅在思想领域通过教育完成,而根本上是要改造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也就是对实践的革命化。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9.
关键词: 价值意识 社会存在 产生源头 科学实践论
西方价值哲学在价值观念的成因方面都没有摆脱独断论或相对主义的倾向,其错误的根源在于仅仅从主体或客体单方面考察价值的产生问题,而不能理解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价值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能在人的实践中形成,其内容主要由实践的具体形态和状况决定。通过对意识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深层次关系和结构。
一、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
从个体的人出发对人的意识的探讨可以发现价值的主体性,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并可以把它最终归结为人的意识的内部建构性。但人是一种类存在物,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的,所以对意识的阐释必然从个体转向群体,这是意识的社会性对其本质的规定性。
社会意识是对人的群体意识的概括和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和社会存在作为相对的哲学范畴,社会意识以人的个体意识的特性为基础,再结合人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及精神知识的积累和不同具体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对意识的社会性的阐释。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及人的一切精神现象和过程。它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涵盖艺术、宗教、哲学、政治、道德等领域。社会存在是对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概括。马克思在考察了思想、意识的社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在人的观念上的反应,因为不管是个人的意识还是群体的意识,只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充实,意识的内部建构的主体性仅仅是一种方向性的原则和趋势,只能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获得具体内容和现实性。意识只有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成为社会意识,而这种社会意识的内容必然是对人们交往和实践的反映。
马克思把“生活决定意识”作为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打破长期统治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观点——那就是把精神、概念、宗教和普遍的东西作为人们生活的依据和决定因素。他恢复了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人们的道德、政治、艺术、宗教、哲学等精神内容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只能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方面和形式的反映,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客观依据。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虽然可以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反映了人的主观意愿,但实践活动一开始就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它不是某种精神的天马行空式的恣意妄为,而是处处受制于具体的物质条件和人的认识水平。实践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但它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既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正是在这种渐进过程中获得丰富性和现实性的。
二、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和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但明确提出社会意识相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并不是一个简单、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社会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社会意识并不是对社会存在的亦步亦趋,两者的统一总是表现为一定范围的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对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反映既有滞后性又有超越性,体现了两者关系的灵活性和复杂性。2.社会意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历史继承性的总的过程,它在内容上不仅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状况,还直接继承历史上的意识材料。正是这种历史继承性,保证了社会意识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意识的这种继承性根本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以它会受到物质基础的制约。3.社会意识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社会意识既然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它就必然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发展趋势,并自觉地产生解决问题的要求和推动趋势的动力。当社会存在的物质生产状况和政治结构出现矛盾和变革的萌芽的时候,必然会首先反映在思想的领域,而思想又会给这种现实的需求以极大的推动力,这是意识的超越性。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没有革命的思想,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精神力量被群众掌握后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是由思想界首先发起的。所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三、结语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方面,社会存在是人们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方式的方面,它体现了实践的现实性和历史制约性;社会意识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思想、观念的方面,它体现了人的活动的主观方面和认知水平。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现实状况,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正是在两者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和原则。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决定人的意识,价值意识和观念不外乎是对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利益的反映。所以价值具有阶级性和相对性,对价值的改造不能仅仅在思想领域通过教育完成,而根本上是要改造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也就是对实践的革命化。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