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价值意识产生的社会存在基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woool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价值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西方价值哲学由于不懂得人类生活的真实基础是实践,大多从人的主观方面或抽象的客体方面解释价值观念产生的源头,从而对价值观念的解释带有明显的独断论或相对主义的缺陷。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论出发,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和运动中理解价值意识的生发机制,才能有效地揭示价值意识的现实运动规律,为价值意识的创新和变革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价值意识 社会存在 产生源头 科学实践论
  西方价值哲学在价值观念的成因方面都没有摆脱独断论或相对主义的倾向,其错误的根源在于仅仅从主体或客体单方面考察价值的产生问题,而不能理解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价值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能在人的实践中形成,其内容主要由实践的具体形态和状况决定。通过对意识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深层次关系和结构。
  一、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
  从个体的人出发对人的意识的探讨可以发现价值的主体性,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并可以把它最终归结为人的意识的内部建构性。但人是一种类存在物,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的,所以对意识的阐释必然从个体转向群体,这是意识的社会性对其本质的规定性。
  社会意识是对人的群体意识的概括和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和社会存在作为相对的哲学范畴,社会意识以人的个体意识的特性为基础,再结合人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及精神知识的积累和不同具体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对意识的社会性的阐释。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及人的一切精神现象和过程。它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涵盖艺术、宗教、哲学、政治、道德等领域。社会存在是对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概括。马克思在考察了思想、意识的社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在人的观念上的反应,因为不管是个人的意识还是群体的意识,只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充实,意识的内部建构的主体性仅仅是一种方向性的原则和趋势,只能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获得具体内容和现实性。意识只有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成为社会意识,而这种社会意识的内容必然是对人们交往和实践的反映。
  马克思把“生活决定意识”作为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打破长期统治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观点——那就是把精神、概念、宗教和普遍的东西作为人们生活的依据和决定因素。他恢复了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人们的道德、政治、艺术、宗教、哲学等精神内容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只能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方面和形式的反映,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客观依据。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虽然可以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反映了人的主观意愿,但实践活动一开始就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它不是某种精神的天马行空式的恣意妄为,而是处处受制于具体的物质条件和人的认识水平。实践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但它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既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正是在这种渐进过程中获得丰富性和现实性的。
  二、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和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但明确提出社会意识相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并不是一个简单、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社会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社会意识并不是对社会存在的亦步亦趋,两者的统一总是表现为一定范围的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对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反映既有滞后性又有超越性,体现了两者关系的灵活性和复杂性。2.社会意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历史继承性的总的过程,它在内容上不仅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状况,还直接继承历史上的意识材料。正是这种历史继承性,保证了社会意识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意识的这种继承性根本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以它会受到物质基础的制约。3.社会意识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社会意识既然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它就必然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发展趋势,并自觉地产生解决问题的要求和推动趋势的动力。当社会存在的物质生产状况和政治结构出现矛盾和变革的萌芽的时候,必然会首先反映在思想的领域,而思想又会给这种现实的需求以极大的推动力,这是意识的超越性。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没有革命的思想,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精神力量被群众掌握后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是由思想界首先发起的。所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三、结语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方面,社会存在是人们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方式的方面,它体现了实践的现实性和历史制约性;社会意识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思想、观念的方面,它体现了人的活动的主观方面和认知水平。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现实状况,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正是在两者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和原则。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决定人的意识,价值意识和观念不外乎是对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利益的反映。所以价值具有阶级性和相对性,对价值的改造不能仅仅在思想领域通过教育完成,而根本上是要改造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也就是对实践的革命化。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9.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的数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关键词:数学与生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的
会计专业课程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集理论性、实务性、专业性为一体。这就决定了教学需要理论和实践并重。但在目前独立本科院校中,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必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可避免的运动损伤现象,一旦运动损伤发生时,如何及时有效地对已造成的伤害进行预防和急救处理,是广大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必要技能,也是加强
语气隐喻是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气隐喻的策略有语气类型转移和人际投射。人际投射使隐性的言语功能主观地或客观地显性化。由此语气隐喻可以增强话语人际意义的对话
摘 要:关于中小学语文的关系,有人曾这样比喻:中小学语文就像是接力赛跑中前两棒,中小学语文教学则是接力赛中的交接棒。为了使中小学语文能够像接力棒一样持续不断地跑下去,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中小学语文衔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那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呢?笔者对此作出了总结。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衔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
期刊
后进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后进生是指那些智力和生理并无缺陷,但思想品德、学业成绩、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
期刊
期刊
2011年-2012年,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在边台潜山区块实施了三口复合型分支井,每口井都有两个主分支,每个主分支上都有多个鱼骨型分支,该井型增大了井眼与油藏的接触面积,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