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shiyij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适合的教育”已经成为特教界的一种主流话语,这无疑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得聋生快乐地学习语文。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实事求是地对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聋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聋校教师是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承担着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对聋生予以心理健康教育,彰显人文性,既能够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养和健康的人格。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聋生由于自身独特的认知特点,限制了其感知外界的范围和质量,往往难以正确感知自身周围的各种事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反应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长期保持,而且自我认同感差,自我控制力低,相应地在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世界观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适合的教育”已经成为特教界的一种主流话语,这无疑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适合于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拉近师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陪伴学生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信赖教师,愿意向教师表达自己。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用心关爱学生,情感是不会撒谎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没法伪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向学生传递丰富的信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学会,乐于接受教师教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其未来的发展着想,从学生角度出发,使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师生之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关爱下幸福健康地成长,心情才能舒畅。

二、创建良好的心理教学氛围


  实事求是地讲,聋生因日常无法正常地感知语言,对课本中的内容并不能很轻易地理解。一线教师要学生学习好,就要看准学生的真实情况。聋校的教材中一册有20篇左右的文章,有大量的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文章。我认为,这些课文如果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好教学氛围,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课,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先播放与董存瑞相关的教学视频,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其所具有的崇高品质,再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任务。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还要让学生好好想一想:假如我在那样的情况下会怎样想?怎样做?董存瑞面前是一个怎样的情况?董存瑞这样做,谁活了下来?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不好?我应该怎样向董存瑞学习?我如何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看到别人有困难时是怎么做的?我自己和董存瑞比童年,会发现什么?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董存瑞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关心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认知水平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学生学习的艰难,更不要搞思想教育的形式,以免出现表面上看上去课讲得很好,其实学生学会的不多的现象。以上的问题,学生回答成什么样子都行,但是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互相接受的信息有偏差。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领学生多读课文,营造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学生才能在知识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把握教材中课文的人文性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教材中的课文具有人文性,要求聋校教师应认真将课本中值得利用的相关内容予以充分挖掘,巧妙地利用文本教育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人格等方面的教育,这便是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方式。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值得学生用心阅读和领悟,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描绘的无限自然风光都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和体会。教师重视的程度,教学中正确把握的程度,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等等都有不同的影响。比如,聋校语文教材中的《我愛三峡》一文特别对三峡独有的景色进行了重点描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图像资料,引导学生欣赏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感受三峡的美、三峡的奇、三峡的秀,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形成积极美好的心理体验。还有一些课文重点赞扬了人物的人格美。比如,《一夜的工作》对周恩来总理简朴的生活品质、不畏艰辛的精神进行了重点描写,这样的描写当然会感动每一位学生。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讲述课文中,引导学生向总理学习,于细节处见伟大,有利于推动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心理品质自然得到锻炼。良好心理品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没有直接经验,不容易理解。再比如,《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不顾个人生死的优秀品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对于这些优秀的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聋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现状,写作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方式。

四、以教材为基础,帮学生拓宽视野


  聋校的语文课是一门双向性、互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展开中,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保持有效沟通,更要利用好多媒体来吸引学生,从积极性与主动性层面来促进学生的正常交流与互动沟通。由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聋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更是难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把知识学会。学生学得好,学得透,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涨,心情就会愉悦,心理活动就会正常。教师还要找一些学生能看懂的课外书,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学生见多识广,想问题就不会偏执。凡是成功的学习者都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是读书。读书使人增长智慧。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的时候,你就会有广阔的思维方法,你就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读书是养心的智慧。”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用终生。这样,学生的心智自然会得到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聋生学习语文会全身心投入,综合素养也会得到提高,从而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守锤.流动儿童多读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29(01):62-67.
  [2]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1(04):1-6.
其他文献
【摘要】以“展示”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是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模式;初中英语教学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高效课堂中的初中英语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来一节课可以授完的内容常常需要两节甚至
踏足瑞士之前,我早早就收到朋友的警告:瑞士租房难,出手要趁早。尤其是苏黎世州,更是寸土寸金。经过一个多月的寻觅,我终于与一家租房公司通过邮件签订了租房合同。可我上网一查,哭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用于数学概念教学和数学解题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文章对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形结合;意义;对策  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抽象问题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难题[1]。
【摘要】模型建构是现代教学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转变自身错误概念,形成科学的概念内涵,系统、完整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学生有动手机会,真正在做中学,领悟思维方法,用生物学模型建构方法去解决生物学科自身问题,形成科学学科知识。  【关键词】模型建构;重要概念;价值  一、重要概念的科学内涵以及在教材中具体的分布和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重要概念的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文章对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推广策略。  【关键词】地理实验;高中地理教学;推广策略  地理实验是地理教学中一种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直观了解的教学方式。在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
一、环保汽车三大派去西欧,不难发现,西欧各国各大城市人口密度大、车辆多,城市高楼林立,古城区街道狭窄,但空气质量却相对比我们国家各大城市要好。可见西欧各国都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