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适合的教育”已经成为特教界的一种主流话语,这无疑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得聋生快乐地学习语文。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实事求是地对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聋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聋校教师是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承担着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对聋生予以心理健康教育,彰显人文性,既能够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养和健康的人格。
聋生由于自身独特的认知特点,限制了其感知外界的范围和质量,往往难以正确感知自身周围的各种事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反应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长期保持,而且自我认同感差,自我控制力低,相应地在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世界观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适合的教育”已经成为特教界的一种主流话语,这无疑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适合于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拉近师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陪伴学生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信赖教师,愿意向教师表达自己。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用心关爱学生,情感是不会撒谎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没法伪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向学生传递丰富的信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学会,乐于接受教师教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其未来的发展着想,从学生角度出发,使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师生之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关爱下幸福健康地成长,心情才能舒畅。
实事求是地讲,聋生因日常无法正常地感知语言,对课本中的内容并不能很轻易地理解。一线教师要学生学习好,就要看准学生的真实情况。聋校的教材中一册有20篇左右的文章,有大量的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文章。我认为,这些课文如果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好教学氛围,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课,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先播放与董存瑞相关的教学视频,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其所具有的崇高品质,再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任务。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还要让学生好好想一想:假如我在那样的情况下会怎样想?怎样做?董存瑞面前是一个怎样的情况?董存瑞这样做,谁活了下来?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不好?我应该怎样向董存瑞学习?我如何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看到别人有困难时是怎么做的?我自己和董存瑞比童年,会发现什么?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董存瑞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关心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认知水平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学生学习的艰难,更不要搞思想教育的形式,以免出现表面上看上去课讲得很好,其实学生学会的不多的现象。以上的问题,学生回答成什么样子都行,但是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互相接受的信息有偏差。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领学生多读课文,营造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学生才能在知识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教材中的课文具有人文性,要求聋校教师应认真将课本中值得利用的相关内容予以充分挖掘,巧妙地利用文本教育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人格等方面的教育,这便是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方式。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值得学生用心阅读和领悟,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描绘的无限自然风光都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和体会。教师重视的程度,教学中正确把握的程度,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等等都有不同的影响。比如,聋校语文教材中的《我愛三峡》一文特别对三峡独有的景色进行了重点描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图像资料,引导学生欣赏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感受三峡的美、三峡的奇、三峡的秀,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形成积极美好的心理体验。还有一些课文重点赞扬了人物的人格美。比如,《一夜的工作》对周恩来总理简朴的生活品质、不畏艰辛的精神进行了重点描写,这样的描写当然会感动每一位学生。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讲述课文中,引导学生向总理学习,于细节处见伟大,有利于推动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心理品质自然得到锻炼。良好心理品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没有直接经验,不容易理解。再比如,《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不顾个人生死的优秀品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对于这些优秀的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聋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现状,写作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方式。
聋校的语文课是一门双向性、互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展开中,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保持有效沟通,更要利用好多媒体来吸引学生,从积极性与主动性层面来促进学生的正常交流与互动沟通。由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聋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更是难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把知识学会。学生学得好,学得透,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涨,心情就会愉悦,心理活动就会正常。教师还要找一些学生能看懂的课外书,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学生见多识广,想问题就不会偏执。凡是成功的学习者都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是读书。读书使人增长智慧。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的时候,你就会有广阔的思维方法,你就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读书是养心的智慧。”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用终生。这样,学生的心智自然会得到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聋生学习语文会全身心投入,综合素养也会得到提高,从而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1]曾守锤.流动儿童多读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29(01):62-67.
[2]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1(04):1-6.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聋校教师是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承担着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对聋生予以心理健康教育,彰显人文性,既能够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养和健康的人格。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聋生由于自身独特的认知特点,限制了其感知外界的范围和质量,往往难以正确感知自身周围的各种事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反应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长期保持,而且自我认同感差,自我控制力低,相应地在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世界观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适合的教育”已经成为特教界的一种主流话语,这无疑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适合于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拉近师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陪伴学生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信赖教师,愿意向教师表达自己。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用心关爱学生,情感是不会撒谎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没法伪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向学生传递丰富的信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学会,乐于接受教师教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其未来的发展着想,从学生角度出发,使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师生之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关爱下幸福健康地成长,心情才能舒畅。
二、创建良好的心理教学氛围
实事求是地讲,聋生因日常无法正常地感知语言,对课本中的内容并不能很轻易地理解。一线教师要学生学习好,就要看准学生的真实情况。聋校的教材中一册有20篇左右的文章,有大量的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文章。我认为,这些课文如果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好教学氛围,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课,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先播放与董存瑞相关的教学视频,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其所具有的崇高品质,再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任务。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还要让学生好好想一想:假如我在那样的情况下会怎样想?怎样做?董存瑞面前是一个怎样的情况?董存瑞这样做,谁活了下来?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不好?我应该怎样向董存瑞学习?我如何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看到别人有困难时是怎么做的?我自己和董存瑞比童年,会发现什么?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董存瑞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关心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认知水平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学生学习的艰难,更不要搞思想教育的形式,以免出现表面上看上去课讲得很好,其实学生学会的不多的现象。以上的问题,学生回答成什么样子都行,但是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互相接受的信息有偏差。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领学生多读课文,营造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学生才能在知识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把握教材中课文的人文性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教材中的课文具有人文性,要求聋校教师应认真将课本中值得利用的相关内容予以充分挖掘,巧妙地利用文本教育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人格等方面的教育,这便是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方式。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值得学生用心阅读和领悟,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描绘的无限自然风光都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和体会。教师重视的程度,教学中正确把握的程度,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等等都有不同的影响。比如,聋校语文教材中的《我愛三峡》一文特别对三峡独有的景色进行了重点描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图像资料,引导学生欣赏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感受三峡的美、三峡的奇、三峡的秀,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形成积极美好的心理体验。还有一些课文重点赞扬了人物的人格美。比如,《一夜的工作》对周恩来总理简朴的生活品质、不畏艰辛的精神进行了重点描写,这样的描写当然会感动每一位学生。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讲述课文中,引导学生向总理学习,于细节处见伟大,有利于推动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心理品质自然得到锻炼。良好心理品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没有直接经验,不容易理解。再比如,《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不顾个人生死的优秀品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对于这些优秀的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聋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现状,写作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方式。
四、以教材为基础,帮学生拓宽视野
聋校的语文课是一门双向性、互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展开中,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保持有效沟通,更要利用好多媒体来吸引学生,从积极性与主动性层面来促进学生的正常交流与互动沟通。由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聋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更是难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把知识学会。学生学得好,学得透,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涨,心情就会愉悦,心理活动就会正常。教师还要找一些学生能看懂的课外书,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学生见多识广,想问题就不会偏执。凡是成功的学习者都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是读书。读书使人增长智慧。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的时候,你就会有广阔的思维方法,你就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读书是养心的智慧。”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用终生。这样,学生的心智自然会得到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聋生学习语文会全身心投入,综合素养也会得到提高,从而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守锤.流动儿童多读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29(01):62-67.
[2]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