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分析了当前师德失范的原因,阐述了教师心理健康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进一步强调教师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设法提高职业道德素养,调节心理平衡,避免职业犯罪,为自己的心灵构筑起一座坚固的幸福大厦。
关键词: 教师队伍 心理健康 师德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德为本,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的基础。从总体上看,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大多数教师素质是高的,他们具有较完善的较新的知识结构,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并乐于创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队伍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既影响教育质量,又损害教师自身声誉,更阻碍教师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及科教兴国的重任。教师历来被誉为“蜡烛”“春蚕”“人梯”,似乎他们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是只讲奉献不讲收获的圣人,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志士仁人,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的过高定位和期待,用历史上的过高标准苛求现实中的老师。它不仅从外界到内心都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而且甚至会造成一种恶意的疏忽与轻慢的借口。
近年来,随着负面报道的不断涌现,我们深深地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和一些教师的败德行为而痛心疾首,也深深地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艰难而忧心忡忡。笔者认为在唏嘘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背后,在全国上下十分重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背景下,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呢?
心理学家波孟说:“心理健康是人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马斯洛说:“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基本哲学与道德原则。”我国学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的道德伦理标准:“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具有较长远而稳定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高度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自我实现,尽己所能地贡献社会,创造人生”,等等。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是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精神这三个层面整合地构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与精神高尚密不可分。一个人若是具备了进步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正义感,那么他应该站在了心理健康的人的行列。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如此,一个教师如若心理不健康,就很难体现出应有的道德价值精神。某些教师缺乏师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教师的心理不够健康。有些败德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心理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由于教师职业性质和活动形式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标准和要求要高于其他职业道德。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明显的示范性和无私的奉献性。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性、自觉性和奉献性决定了师德建设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根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并取得成就,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常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并在交往中得到支持,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能够理解、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三是能够正确地认识、体验、控制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确定适合自己的工作目标,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能力。
四是具有教育、教学的独创性和果断性。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五是生活、工作积极乐观。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乐观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对工作尤为重要,不将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能够冷静地处理课堂中的不良事件,对学生一视同仁,积极乐观地对待个人生活中的一切。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会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师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一份职业要求它必须通过教师内化才能完成。只有有了良好的心理,才能生发出良好的师德。一般而言,一位拥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教师职业,在教学工作中,必然表现出敬业爱岗,疼爱学生,与人友善。其个人职业修养合乎时代要求。不健康的心理不可能成为师德规范内化的土壤。大多数后果严重的恶劣体罚事件主要原因和老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密切关系。不少老师由于承受各种压力,如学校对考试成绩的压力、家长的压力、自身发展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压力过大,积累起来,发展成心理问题,某些教师就很可能把自己的不幸转嫁到学生头上。有些心理不够健康的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过于严厉,过度惩罚获得心理的成功感和平衡感,极易导致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一旦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违反纪律,平时积累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教师如若心理不健康,就很难体现出应有的道德价值精神。
现代教师是多角色的,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心理的辅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还是营造良好的学生集体学习、生活氛围的引导者和充满希望的关怀者,更是道德行为和人格形象的示范者。所有这些角色要求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更多地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学生。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早期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关怀和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心理健康,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许多研究表明,心理不健康的老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甚至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有如此明显的必然的影响,是由教育活动的性质和师生关系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教师的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就是他们效仿的榜样,教师的要求代表学校的要求、社会的要求,最可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教师的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维度的。它包括人格、认知、情绪、意志、态度、兴趣、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如果我们不首先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根本无从谈起。而且,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及由此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就会使教师的心理问题演变成道德问题。
师德,作为教师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该具有的一种道德规范,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部分组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师德是依法执教,爱岗敬生,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这些条文仅仅是外在的见诸文字的东西,至于教师能否自觉自愿而不是强制违心地、全面而不是顾此失彼地、习惯成自然而不是一曝十寒地执行这些行为规范,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对这些规范的道德认识。关键的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人生观、职业观、师生观。
古往今来,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有的以追求财富为幸福,有的以追求权利为幸福,有的以追求家庭美满为幸福,有的以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为幸福……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也会向往各种各样的幸福,假如得不到自己所需的,也会和别人一样产生不满、痛苦、抑郁、焦虑、恐怖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心理健康。但是教师的角色身份决定了其不仅是社会人,而且是为人师表的典范,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知识分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应该是学生的楷模,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师应该树立更高尚、更深远、更圣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幸福观,这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许多烦恼和痛苦,在教育教学的神圣岗位上修身立德,战胜各种情绪困扰,构筑起幸福的心灵大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不同,引起的心理体验是不同的,导致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所差异。换言之,教师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途径之一就是设法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为了寻找自己的心灵幸福,教师必须自觉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不为名利所累,丢掉个人职业生活中沉重的心理包袱,调节心理平衡,避免职业犯罪,为自己的心灵构筑起一座坚固的幸福大厦。
关键词: 教师队伍 心理健康 师德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德为本,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的基础。从总体上看,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大多数教师素质是高的,他们具有较完善的较新的知识结构,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并乐于创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队伍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既影响教育质量,又损害教师自身声誉,更阻碍教师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及科教兴国的重任。教师历来被誉为“蜡烛”“春蚕”“人梯”,似乎他们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是只讲奉献不讲收获的圣人,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志士仁人,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的过高定位和期待,用历史上的过高标准苛求现实中的老师。它不仅从外界到内心都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而且甚至会造成一种恶意的疏忽与轻慢的借口。
近年来,随着负面报道的不断涌现,我们深深地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和一些教师的败德行为而痛心疾首,也深深地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艰难而忧心忡忡。笔者认为在唏嘘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背后,在全国上下十分重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背景下,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呢?
心理学家波孟说:“心理健康是人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马斯洛说:“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基本哲学与道德原则。”我国学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的道德伦理标准:“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具有较长远而稳定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高度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自我实现,尽己所能地贡献社会,创造人生”,等等。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是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精神这三个层面整合地构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与精神高尚密不可分。一个人若是具备了进步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正义感,那么他应该站在了心理健康的人的行列。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如此,一个教师如若心理不健康,就很难体现出应有的道德价值精神。某些教师缺乏师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教师的心理不够健康。有些败德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心理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由于教师职业性质和活动形式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标准和要求要高于其他职业道德。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明显的示范性和无私的奉献性。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性、自觉性和奉献性决定了师德建设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根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并取得成就,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常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并在交往中得到支持,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能够理解、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三是能够正确地认识、体验、控制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确定适合自己的工作目标,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能力。
四是具有教育、教学的独创性和果断性。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五是生活、工作积极乐观。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乐观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对工作尤为重要,不将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能够冷静地处理课堂中的不良事件,对学生一视同仁,积极乐观地对待个人生活中的一切。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会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师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一份职业要求它必须通过教师内化才能完成。只有有了良好的心理,才能生发出良好的师德。一般而言,一位拥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教师职业,在教学工作中,必然表现出敬业爱岗,疼爱学生,与人友善。其个人职业修养合乎时代要求。不健康的心理不可能成为师德规范内化的土壤。大多数后果严重的恶劣体罚事件主要原因和老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密切关系。不少老师由于承受各种压力,如学校对考试成绩的压力、家长的压力、自身发展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压力过大,积累起来,发展成心理问题,某些教师就很可能把自己的不幸转嫁到学生头上。有些心理不够健康的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过于严厉,过度惩罚获得心理的成功感和平衡感,极易导致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一旦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违反纪律,平时积累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教师如若心理不健康,就很难体现出应有的道德价值精神。
现代教师是多角色的,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心理的辅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还是营造良好的学生集体学习、生活氛围的引导者和充满希望的关怀者,更是道德行为和人格形象的示范者。所有这些角色要求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更多地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学生。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早期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关怀和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心理健康,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许多研究表明,心理不健康的老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甚至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有如此明显的必然的影响,是由教育活动的性质和师生关系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教师的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就是他们效仿的榜样,教师的要求代表学校的要求、社会的要求,最可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教师的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维度的。它包括人格、认知、情绪、意志、态度、兴趣、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如果我们不首先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根本无从谈起。而且,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及由此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就会使教师的心理问题演变成道德问题。
师德,作为教师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该具有的一种道德规范,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部分组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师德是依法执教,爱岗敬生,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这些条文仅仅是外在的见诸文字的东西,至于教师能否自觉自愿而不是强制违心地、全面而不是顾此失彼地、习惯成自然而不是一曝十寒地执行这些行为规范,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对这些规范的道德认识。关键的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人生观、职业观、师生观。
古往今来,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有的以追求财富为幸福,有的以追求权利为幸福,有的以追求家庭美满为幸福,有的以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为幸福……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也会向往各种各样的幸福,假如得不到自己所需的,也会和别人一样产生不满、痛苦、抑郁、焦虑、恐怖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心理健康。但是教师的角色身份决定了其不仅是社会人,而且是为人师表的典范,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知识分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应该是学生的楷模,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师应该树立更高尚、更深远、更圣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幸福观,这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许多烦恼和痛苦,在教育教学的神圣岗位上修身立德,战胜各种情绪困扰,构筑起幸福的心灵大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不同,引起的心理体验是不同的,导致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所差异。换言之,教师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途径之一就是设法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为了寻找自己的心灵幸福,教师必须自觉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不为名利所累,丢掉个人职业生活中沉重的心理包袱,调节心理平衡,避免职业犯罪,为自己的心灵构筑起一座坚固的幸福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