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新“三驾马车”——改革开放、创新创造以及生态民生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已刻不容缓。
根据最新的数据,9月份宏观面仍然不容乐观,进出口增速持续下滑,官方PMI指数虽然止跌回升,但中小企业PMI指数仍然下降。出口连续3个月下跌,进口增速持续出现两位数降幅。
另外,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8%,比7月加快0.3个百分点;1月至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名义增长10.9%,增速比1月至7月回落0.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正短期筑底但基础不牢,整体运行态势仍然偏弱。
这意味着,在持续的结构调整之中,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传统的“三驾马车”对于中国经济回温的拉动,已日渐吃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讨论中国问题,不能将中国与国际环境割裂,必须将其置于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因此,究竟什么能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成为新“三驾马车”,什么能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亟待深入剖析、从长计议。
各国经济进一步分化
从上半年全球经济来看,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间的发展不平衡情况加剧。相比发达国家缓慢复苏,金砖国家发生了较显著分化,而近期的美联储加息预期,又使得新兴市场面临较大的资本流出压力,分化进一步加大。
其中,印度和中国增长较快,GDP增速分别为7.3%和7%,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而南非则增长放缓,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则更令人担忧。
从通胀水平来看,各国的发展状况也呈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发达国家通胀率虽缓慢上升,但仍远低于2%的目标水平,新兴市场则普遍面临高通胀问题。
不难发现,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为健康的水平。但也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经济正以巨大惯性沿着粗放发展的轨道滑行,已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明显征兆。传统的“三驾马车”爬坡吃力,我国面临着中长期发展驱动力缺失的问题。
这当中,内生和外生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内生因素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供给面临短缺,主要要素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另外,制度约束不仅束缚了内生需求,且造成行政垄断,进而限制了创新。
从中国经济驱动力缺失的外生因素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是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欧美等国尤其是美国的透支性消费所引发的过度需求,曾一度形成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难再回到危机前的水平。
其次,当前我国可利用的外资增速下降。金融危机以来,FDI增速下降,多个国际机构报告都表明,新兴经济体的热钱向发达国家的流速,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反向流速。
再次,进一步引进技术管理的空间不大。我国过去多依靠“山寨”方式引进技术、外资,而现在发达国家重塑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体系,增强了全球产业竞争压力,因此技术引入难度加大,我国已进入到亟需自主创新的阶段。
三大新增长极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延续传统的老路子一成不变地发展,必然成为国家进步的阻碍。现今,已到了告别旧思维模式下的“三驾马车”,找到新的替代工具从而实现新飞跃的重要时点。
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和领域究竟在什么地方?
首先在于继续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国发展到今天,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城市化率只有55%左右,若按照户口则不到40%,城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第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尤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很多人认为投资即会造成产能过剩,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关键是看对什么进行投资。目前,我国制造业以中低端为主,若能成功进行产业升级,使中国的产品逐渐达到中高端水平,我国经济必然能更上一层楼。
今年8月,我国小微企业PMI为48.1%,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尽管继续位于收缩区间,但收缩幅度有所减小。这说明,小微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改善,尤其是创业创新型小微企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这必将有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升级。1至8月,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提高,同比增长18.4%,增速比1月至7月提高0.2个百分点。
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投资增速也在不断提升,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目前的基础设施水平与德国、日本、美国还存在很大差距,更不用说二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
“中医”内疗,“长跑”健体
眼下,升级变革、创新创造与改善民生已成为中国实现中长期发展的关键词。在我国即将迎来“十三五”之际,构建新“三驾马车”——改革开放、创新创造以及生态民生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首先,必须将改革(即高质量的制度供给)作为引领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制度安排。如进一步简政放权、打破垄断,加快财税、金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以及构建开放的市场体系、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空间。
同时,完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从由要素驱动转向由创新驱动。8月,我国高技术产业继续加快增长,增速达到10.5%,比7月加快0.9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个百分点。应该说,不断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实为大势所趋。
最后,还需加快生态产业以及民生领域的发展。GDP增速固然不可忽视,但我们更需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的环境改善问题,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眼下,我国应以“改革、开放、创新”的理念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运用“中医”原理来促进“强身健体”;还要着眼于“长跑”来保持中高速增长,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本文由实习记者徐斯聪据发言整理)
根据最新的数据,9月份宏观面仍然不容乐观,进出口增速持续下滑,官方PMI指数虽然止跌回升,但中小企业PMI指数仍然下降。出口连续3个月下跌,进口增速持续出现两位数降幅。
另外,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8%,比7月加快0.3个百分点;1月至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名义增长10.9%,增速比1月至7月回落0.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正短期筑底但基础不牢,整体运行态势仍然偏弱。
这意味着,在持续的结构调整之中,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传统的“三驾马车”对于中国经济回温的拉动,已日渐吃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讨论中国问题,不能将中国与国际环境割裂,必须将其置于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因此,究竟什么能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成为新“三驾马车”,什么能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亟待深入剖析、从长计议。
各国经济进一步分化
从上半年全球经济来看,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间的发展不平衡情况加剧。相比发达国家缓慢复苏,金砖国家发生了较显著分化,而近期的美联储加息预期,又使得新兴市场面临较大的资本流出压力,分化进一步加大。
其中,印度和中国增长较快,GDP增速分别为7.3%和7%,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而南非则增长放缓,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则更令人担忧。
从通胀水平来看,各国的发展状况也呈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发达国家通胀率虽缓慢上升,但仍远低于2%的目标水平,新兴市场则普遍面临高通胀问题。
不难发现,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为健康的水平。但也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经济正以巨大惯性沿着粗放发展的轨道滑行,已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明显征兆。传统的“三驾马车”爬坡吃力,我国面临着中长期发展驱动力缺失的问题。
这当中,内生和外生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内生因素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供给面临短缺,主要要素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另外,制度约束不仅束缚了内生需求,且造成行政垄断,进而限制了创新。
从中国经济驱动力缺失的外生因素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是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欧美等国尤其是美国的透支性消费所引发的过度需求,曾一度形成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难再回到危机前的水平。
其次,当前我国可利用的外资增速下降。金融危机以来,FDI增速下降,多个国际机构报告都表明,新兴经济体的热钱向发达国家的流速,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反向流速。
再次,进一步引进技术管理的空间不大。我国过去多依靠“山寨”方式引进技术、外资,而现在发达国家重塑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体系,增强了全球产业竞争压力,因此技术引入难度加大,我国已进入到亟需自主创新的阶段。
三大新增长极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延续传统的老路子一成不变地发展,必然成为国家进步的阻碍。现今,已到了告别旧思维模式下的“三驾马车”,找到新的替代工具从而实现新飞跃的重要时点。
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和领域究竟在什么地方?
首先在于继续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国发展到今天,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城市化率只有55%左右,若按照户口则不到40%,城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第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尤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很多人认为投资即会造成产能过剩,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关键是看对什么进行投资。目前,我国制造业以中低端为主,若能成功进行产业升级,使中国的产品逐渐达到中高端水平,我国经济必然能更上一层楼。
今年8月,我国小微企业PMI为48.1%,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尽管继续位于收缩区间,但收缩幅度有所减小。这说明,小微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改善,尤其是创业创新型小微企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这必将有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升级。1至8月,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提高,同比增长18.4%,增速比1月至7月提高0.2个百分点。
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投资增速也在不断提升,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目前的基础设施水平与德国、日本、美国还存在很大差距,更不用说二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
“中医”内疗,“长跑”健体
眼下,升级变革、创新创造与改善民生已成为中国实现中长期发展的关键词。在我国即将迎来“十三五”之际,构建新“三驾马车”——改革开放、创新创造以及生态民生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首先,必须将改革(即高质量的制度供给)作为引领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制度安排。如进一步简政放权、打破垄断,加快财税、金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以及构建开放的市场体系、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空间。
同时,完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从由要素驱动转向由创新驱动。8月,我国高技术产业继续加快增长,增速达到10.5%,比7月加快0.9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个百分点。应该说,不断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实为大势所趋。
最后,还需加快生态产业以及民生领域的发展。GDP增速固然不可忽视,但我们更需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的环境改善问题,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眼下,我国应以“改革、开放、创新”的理念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运用“中医”原理来促进“强身健体”;还要着眼于“长跑”来保持中高速增长,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本文由实习记者徐斯聪据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