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里程十万树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_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老县城)为中心,向南至阆中、向西至梓潼、向北至昭化,三百里古驿道上,十万古柏雄干挺拔,虬枝凌云,展翠抹云,葱郁成廊,被人们美称为“翠云廊”。
  翠云廊上的古柏,参天蔽日,形状奇异,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它与青石铺成的驿道相伴,或沿山脊而前行,或假石级而登攀,或伴清溪小河而流连,或踞峭壁绝崖而招展,一路穿山越谷,蜿蜒于剑门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
  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的蜀道古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春潮浩荡的翠云长廊被公认为世界奇观。据1984年剑阁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清理:南段经县之江口、龙源、禾丰、白龙、碑垭、圈龙等乡镇至阆中县境,全长60公里,有古柏4475株;西段经县之凉山、柳沟、垂泉、武连等乡镇至梓潼县境,全长50公里,现存古柏1951株;北段经县之抄手、汉阳、剑门等乡镇至昭化境内,全长40公里,现存古柏1671株。按此统计,三百里长的古驿道属实;经岁月沧桑,历风雨洗礼,当年的“十万树”而今尚存8097株。即便如此,在剑门古驿道上平均18米多就有一株参天古柏巍然矗立,岂不令人叹为观止!
  剑门古柏为何人所植?何时所植?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秦始皇倡导所植。
  此说根据唐人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说秦伐蜀中树木修阿房宫,激起民怨,始皇帝命人在蜀道植树以息民怨,因而古柏有“皇柏”、“皇柏大道”之称。
  笔者认为,先秦时期八百里秦川东北的太行山脉,西南的岷山山脉,正南的秦岭山脉,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种林木应有尽有,秦人何以舍其近而求其远?况且,蜀地距咸阳两千余里,其间山重水复,层峦叠嶂,要用人工从陆路把木料运至关中大地又谈何容易啊!
  第二种观点:认为翠云廊是三国蜀汉大将张飞倡导所植,“飞作巴西太守时,因传达政务军情,羽书频繁,令士卒植树表道”。
  此说在民间流传最广,但疑点也最多,让人难以信服。
  1.巴西郡为汉末所置,治所在今阆中市。当时巴西郡辖七县,它们是:阆中、安汉(今南充市北)、西充国、南充国、宕渠(今渠县)、汉昌(今苍溪县北)、宣汉。[1]而剑阁、梓橦、昭化并不在张飞管辖范围内,说“传达政务军情羽书繁忙”,是乎有点欠妥。
  2.张飞是刘备蜀汉政权中一员能征惯战的猛将,其实,他在四川的时间并不长。如果从公元214年夏,随诸葛亮沿长江入蜀,到公元221年6月死于阆中,他一共整整在蜀地呆了七年。这七年是蜀汉政权创建的七年,也是张飞为蜀汉政权跃马扬鞭浴血奋战的七年。查史料记载:
  公元214年张飞沿长江入蜀攻入江州(今重庆江北),大破巴郡太守严颜,然后进军再克巴西、德阳,与刘备会合于成都;
  公元215年,曹操命大将张郃进军巴西宕渠,欲夺四川,张飞率大军与张郃对抗,最后大破张郃;
  公元217年,刘备进军汉中,命张飞、马超、吴兰进军甘肃下辨(今成县西北),与魏将曹洪对抗,以防魏军从甘肃攻蜀;
  公元218年,曹洪击败蜀军,吴兰被杀,张飞、马超败回四川;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定军山大破曹兵,并自称“汉中王”,这年冬天东吴大将吕蒙袭关羽,破江陵,关羽败走麦城被擒杀;
  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同时,刘备决心攻打东吴,张飞率兵万余人准备从阆中沿嘉陵江至江州(今重庆江北)汇合刘备,临行被部将张达、范疆所杀。
  通过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巴西太守张飞并非一直在任上“保境治民”,更多的时间是在川甘、川陕一带征战。蜀汉江山还未打下,战事如此频繁,本郡宕渠一直受到曹操的侵扰,张飞不大可能跑到不属于他管辖的梓潼郡地盘上去动员士兵植树。[2]
  3.查蜀汉之时,今剑阁城还未置县,[3]既非政治中心,又非军事中心,当然也就不可能以它为核心形成向西、北、南三面辐射的古驿道。道路都不存在当然也就不可能“植树表道”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剑门古柏为宋朝时所植。
  《宋会要辑稿》记,宋仁宗赵祯诏令:入蜀道路:“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令逐铺士兵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
  此说疑点更多:
  1.剑阁至阆中的驿道,不在宋仁宗诏令植树的官道上,何以现存古柏最多(共4475株);
  2.宋时官道铺兵额数有限,每铺几名至十名不等,既要管理10里—20里道路,又要供给过往公差、官员马匹食宿。以为数不多的铺兵,业余造就名满天下的翠云廊,是不大可能的。
  此说还引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剑州武连县令何琰种树,并刻《种松碑》,碑现存武连觉苑寺”。请注意,何琰八百年前动员群众在驿道上种的是松,而绝非是柏;况且剑门蜀道上并无成片古松传世,说明那次植树是失败的。
  唐宋以来许多墨客骚人往来于剑门蜀道,将其耳濡目染的感受,写进他们传世的诗文之中。
  唐玄宗李隆基幸蜀,写下了《幸蜀回至剑门》,诗曰:“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佛马来……”玄宗皇帝途经剑门蜀道,看到了苍翠如屏的远山,看到了红色的石崖,道旁低矮的灌木时时萦绕着他的龙旗,升腾的白云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唐朝大诗人岑参,在《奉和杜相公发益昌》诗中写道:“……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岑参行进在剑门蜀道上,他看到的是夹道的山花不时碰撞他的车盖,如烟的柳丝轻拂着车上的小旗。
  宋代大诗人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细雨骑驴入剑门”,看到山间盘旋的栈道,看到剑门关上青青垂柳,遂借景抒情写道:“……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羁客垂垂老,恁高一怆神。”
  宋代眉州人唐庚,进士及第,官宗子博士、承议郎,他过剑门蜀道后写下了《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漫赋短歌》。   明代正德年间,卢雍任四川巡抚,巡行剑阁,写下了《剑门道中》:“行行剑门近,渐觉险峻来。芟树披蒙翳,汗马陟崔巍……”这位巡抚大人在剑门蜀道穿行,不时要剔除道旁树枝,拨开其遮盖,驱赶坐骑才能登上高岗。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著名人物游历剑门蜀道,有的看到山花,有的见到垂柳,有的盛赞桃李芬芳,有的咏叹梅花迟放……丛生的灌木,挡道的树枝,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剑门蜀道上那挺拔伟岸的古柏呢?他们为什么没有看见?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截至明代正德年间,剑门蜀道上尚没有形成翠云长廊。[4]
  第四种观点认为:明代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壁倡导所植。[5]
  明代正德年间李壁知剑州,任内他组织大规模整修驿道,以青石砌路倡导在路旁大量种植柏树。聪明的剑门父老因地取势,沿驿道保留了部分符合规格要求的古老柏树,另外大量移种了新的幼树。李壁还颁布了保护柏树“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经若干代人共同努力才形成了今天的翠云廊。
  此说的主要依据有:
  1.清代剑阁县志上有记载;
  2.经林业专家鉴定,剑门蜀道古柏的树龄一般在450—500年左右。从明正德十年(1515年)李壁任州官算起至今499年,大体符合种植时间。
  3.代代有口碑流传,而清代康熙三年任剑州知州的乔钵,将口碑记入诗文。乔钵是将蜀道古柏命名“翠云廊”的第一个人。其撰《翠云廊》诗并序:
  自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时,知州李壁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千万。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题曰‘翠云廊’,且赋诗云: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露。
  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千万树。
  翠云廊,苍烟护,苔滑荫雨湿衣裳,
  回柯垂叶凉风度。
  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
  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
  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
  乔钵于1646年(清康熙三年)任剑州知州,距李壁倡导植树大约131年,他的记载应较准确。
  李壁,表字白夫,广西武缘(今武鸣县)人,正德中任剑州知州。他在任期间,抚民安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修驿道,植柏树,建树颇多,死后入剑阁二贤祠。
  蜀道翠云廊,是剑门父老乡亲用心血和热汗浇灌而成。剑州古柏道,是中华民族爱树护树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李壁和他那个时代的剑门百姓,种下的只是一株株柔弱的柏树幼苗;是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百姓,以执著的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培育它们成为今日这参天的大树,长青的走廊!
  注释
  [1]参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2]参见《三国志》之《蜀先主传》及《张飞传》。
  [3]当代《剑阁县志》载:“北朝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因先(攻)下安州,改安州为始州,南安为普安(即剑阁老县城)……普安郡辖普安县(县治即后来的剑阁县城)”。
  [4]参见《剑门蜀道诗歌选注》,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5]参见当代《剑阁县志·剑门名胜·翠云廊》。
  作者: 广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广元市历史学会顾问
其他文献
母难时交逢国难,一怀愁绪泪潸然。  梦中惊觉硝烟起,耳底怕闻烽火连。  孤愤叩心悲雪魄,多艰举步望冰渊。  问天何日驱魔障,逆向乘风奋着鞭。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骤发感赋  疫情突兀自怊惆,鄂渚倾波逐逆流。  锦里不堪惊万户,汉江有恨引千愁。  横刀断腕怜民庶,拔剑悲歌许国猷。  但挽狂澜传大捷,京都北阙揖龙旒。  八声甘州·冠状病毒肆虐,夜不能寐,感慨赋此  蓦瘟君肆虐卷嚣尘,禹甸恁凝愁。怅霜
期刊
天公突发倒春寒,九省通衢起祸端。  荆楚疫情关禹甸,炎黄圣手挽狂澜。  易经一夜征雷火,江汉三山镇蝠獾。  最是黎民正月过,宅居网上报平安!  金缕曲·寄荆襄  一夜封城决。正荆襄、银花火树,年宵佳节。黄鹤楼前江天冷,倏爾长街空阔。算史记、谁家曾阅?游子思归无觅处,暗尘寰、冠毒飞炎烈。谈色变、声呜咽。 男儿有志坚如铁。纵惊涛、关山万里,亲情难灭。生死同舟星光影,医护衣冠似雪。但守望、爱心相接。防
期刊
冬日的成都洛带古镇已有浓浓的过年气氛,广场上许多游人聚在一幅长5.2米,高1.2米的画前驻足欣赏。“凤梧书院里,老师带着学生猜灯谜;洛带广东会馆戏台上,川剧《秋江》正在上演;洛带公园里,镇长接过‘捍卫乡梓’匾额……”千人闹元宵的一幅幅场景定格在这幅由画家何青城创作的《洛带古镇元宵图》里。  何青城,四川成都人,幼年习画,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成都市美术学校,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华夏工商文化源远流长,兴起于夏、商、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活跃时期,到西汉前期达到兴盛阶段。在工商文化发展过程中,抑商举措和抑商观念与重商举措和重商观念始终处于对立消长状态。但在王室式微、诸侯争霸和战后恢复等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工商文化往往有着自由发展的空间,商品经济在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之间有机协调、齐头并进,尚未受到专制王权的过度压抑。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王权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期刊
鲐背之年又请缨,忍抛家眷赴江城。  深知众庶三时愿,敢向前途二竖行。  防疫一身高手段,忧民四季老翁情。  消除非典曾經勇,今日驱邪正战耕。  四川抗疫获网上好评得句  超前引控避阴邪,网上飘红五蜀花。  防患未然谁指点?原来省长是专家。
期刊
十年前,我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莳未匝”注解之误》。短文指出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978年重印)中“莳未匝”句的注解有误。短文有幸在《文史杂志》2003年第6期上发表,随后,得到一位读者不满意见的回应;再后,更有读者当面向我质疑:钱锺书先生是当代学术权威,其《宋诗选注》是公认的佳作,岂有“硬伤”可言?  我以为,像这样的“学术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况且能借以请益于方家也
期刊
7月7日,抗战祭日。  我来到成都人民公园,凝神伫立在“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川军,是指以四川籍官兵为主体的,或属当时川康绥靖公署制内的军队。  在1937—1945年八年全面抗战期间,计有350万川籍官兵走上前线,总计阵亡26万,负伤34万,失踪4万余人。无论是兵员总数和伤亡总数,均占了全国的1/5。因此,流行于当时的褒扬之语,便有“无川不成军”、“川军能战能胜”之说。  这座雄伟的纪念碑
期刊
一、渔阳鼙鼓动地来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举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正式造反,兵锋所向,直指两京(洛阳、长安)。时“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当时内地军民已百余年没有听到金鼓之声,铠甲、兵杖都锈蚀坏了,哪里抵御得住蓄谋已久、马肥兵壮的叛军铁骑的猛烈冲击。
期刊
摘 要:以往学者认为“南人不可为相”跟北宋时期南北矛盾有关。仔细梳理相关文献系谱,确定此说流行时间为北宋末、南宋初,实跟王安石变法有关。此说主要当是士人根据高宗“最爱元祐”以及满朝把北宋亡国之罪由蔡京集团追到王安石身上的“当代史”情形塑造的祖宗法。  关键词:南人不可为相;祖宗法;王安石变法  清人所编《宋稗类钞》卷一《君范》开篇记载了宋太祖两则轶闻,一则为“不杀大臣”的誓碑,一则为“南人不得为相
期刊
提 要: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但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封建统治正统学说的封建理论,虽然贴上的是“孔孟儒学”的标记,其实质,却决非孔子所创立的正统儒学,而是融合“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的产物。将封建统治思想标榜为“孔孟儒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主张讲“仁”讲“孝”讲“忠”讲“义”的“孔孟儒学”,对稳定社会是有作用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孔孟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