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老县城)为中心,向南至阆中、向西至梓潼、向北至昭化,三百里古驿道上,十万古柏雄干挺拔,虬枝凌云,展翠抹云,葱郁成廊,被人们美称为“翠云廊”。
翠云廊上的古柏,参天蔽日,形状奇异,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它与青石铺成的驿道相伴,或沿山脊而前行,或假石级而登攀,或伴清溪小河而流连,或踞峭壁绝崖而招展,一路穿山越谷,蜿蜒于剑门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
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的蜀道古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春潮浩荡的翠云长廊被公认为世界奇观。据1984年剑阁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清理:南段经县之江口、龙源、禾丰、白龙、碑垭、圈龙等乡镇至阆中县境,全长60公里,有古柏4475株;西段经县之凉山、柳沟、垂泉、武连等乡镇至梓潼县境,全长50公里,现存古柏1951株;北段经县之抄手、汉阳、剑门等乡镇至昭化境内,全长40公里,现存古柏1671株。按此统计,三百里长的古驿道属实;经岁月沧桑,历风雨洗礼,当年的“十万树”而今尚存8097株。即便如此,在剑门古驿道上平均18米多就有一株参天古柏巍然矗立,岂不令人叹为观止!
剑门古柏为何人所植?何时所植?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秦始皇倡导所植。
此说根据唐人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说秦伐蜀中树木修阿房宫,激起民怨,始皇帝命人在蜀道植树以息民怨,因而古柏有“皇柏”、“皇柏大道”之称。
笔者认为,先秦时期八百里秦川东北的太行山脉,西南的岷山山脉,正南的秦岭山脉,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种林木应有尽有,秦人何以舍其近而求其远?况且,蜀地距咸阳两千余里,其间山重水复,层峦叠嶂,要用人工从陆路把木料运至关中大地又谈何容易啊!
第二种观点:认为翠云廊是三国蜀汉大将张飞倡导所植,“飞作巴西太守时,因传达政务军情,羽书频繁,令士卒植树表道”。
此说在民间流传最广,但疑点也最多,让人难以信服。
1.巴西郡为汉末所置,治所在今阆中市。当时巴西郡辖七县,它们是:阆中、安汉(今南充市北)、西充国、南充国、宕渠(今渠县)、汉昌(今苍溪县北)、宣汉。[1]而剑阁、梓橦、昭化并不在张飞管辖范围内,说“传达政务军情羽书繁忙”,是乎有点欠妥。
2.张飞是刘备蜀汉政权中一员能征惯战的猛将,其实,他在四川的时间并不长。如果从公元214年夏,随诸葛亮沿长江入蜀,到公元221年6月死于阆中,他一共整整在蜀地呆了七年。这七年是蜀汉政权创建的七年,也是张飞为蜀汉政权跃马扬鞭浴血奋战的七年。查史料记载:
公元214年张飞沿长江入蜀攻入江州(今重庆江北),大破巴郡太守严颜,然后进军再克巴西、德阳,与刘备会合于成都;
公元215年,曹操命大将张郃进军巴西宕渠,欲夺四川,张飞率大军与张郃对抗,最后大破张郃;
公元217年,刘备进军汉中,命张飞、马超、吴兰进军甘肃下辨(今成县西北),与魏将曹洪对抗,以防魏军从甘肃攻蜀;
公元218年,曹洪击败蜀军,吴兰被杀,张飞、马超败回四川;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定军山大破曹兵,并自称“汉中王”,这年冬天东吴大将吕蒙袭关羽,破江陵,关羽败走麦城被擒杀;
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同时,刘备决心攻打东吴,张飞率兵万余人准备从阆中沿嘉陵江至江州(今重庆江北)汇合刘备,临行被部将张达、范疆所杀。
通过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巴西太守张飞并非一直在任上“保境治民”,更多的时间是在川甘、川陕一带征战。蜀汉江山还未打下,战事如此频繁,本郡宕渠一直受到曹操的侵扰,张飞不大可能跑到不属于他管辖的梓潼郡地盘上去动员士兵植树。[2]
3.查蜀汉之时,今剑阁城还未置县,[3]既非政治中心,又非军事中心,当然也就不可能以它为核心形成向西、北、南三面辐射的古驿道。道路都不存在当然也就不可能“植树表道”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剑门古柏为宋朝时所植。
《宋会要辑稿》记,宋仁宗赵祯诏令:入蜀道路:“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令逐铺士兵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
此说疑点更多:
1.剑阁至阆中的驿道,不在宋仁宗诏令植树的官道上,何以现存古柏最多(共4475株);
2.宋时官道铺兵额数有限,每铺几名至十名不等,既要管理10里—20里道路,又要供给过往公差、官员马匹食宿。以为数不多的铺兵,业余造就名满天下的翠云廊,是不大可能的。
此说还引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剑州武连县令何琰种树,并刻《种松碑》,碑现存武连觉苑寺”。请注意,何琰八百年前动员群众在驿道上种的是松,而绝非是柏;况且剑门蜀道上并无成片古松传世,说明那次植树是失败的。
唐宋以来许多墨客骚人往来于剑门蜀道,将其耳濡目染的感受,写进他们传世的诗文之中。
唐玄宗李隆基幸蜀,写下了《幸蜀回至剑门》,诗曰:“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佛马来……”玄宗皇帝途经剑门蜀道,看到了苍翠如屏的远山,看到了红色的石崖,道旁低矮的灌木时时萦绕着他的龙旗,升腾的白云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唐朝大诗人岑参,在《奉和杜相公发益昌》诗中写道:“……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岑参行进在剑门蜀道上,他看到的是夹道的山花不时碰撞他的车盖,如烟的柳丝轻拂着车上的小旗。
宋代大诗人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细雨骑驴入剑门”,看到山间盘旋的栈道,看到剑门关上青青垂柳,遂借景抒情写道:“……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羁客垂垂老,恁高一怆神。”
宋代眉州人唐庚,进士及第,官宗子博士、承议郎,他过剑门蜀道后写下了《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漫赋短歌》。 明代正德年间,卢雍任四川巡抚,巡行剑阁,写下了《剑门道中》:“行行剑门近,渐觉险峻来。芟树披蒙翳,汗马陟崔巍……”这位巡抚大人在剑门蜀道穿行,不时要剔除道旁树枝,拨开其遮盖,驱赶坐骑才能登上高岗。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著名人物游历剑门蜀道,有的看到山花,有的见到垂柳,有的盛赞桃李芬芳,有的咏叹梅花迟放……丛生的灌木,挡道的树枝,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剑门蜀道上那挺拔伟岸的古柏呢?他们为什么没有看见?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截至明代正德年间,剑门蜀道上尚没有形成翠云长廊。[4]
第四种观点认为:明代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壁倡导所植。[5]
明代正德年间李壁知剑州,任内他组织大规模整修驿道,以青石砌路倡导在路旁大量种植柏树。聪明的剑门父老因地取势,沿驿道保留了部分符合规格要求的古老柏树,另外大量移种了新的幼树。李壁还颁布了保护柏树“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经若干代人共同努力才形成了今天的翠云廊。
此说的主要依据有:
1.清代剑阁县志上有记载;
2.经林业专家鉴定,剑门蜀道古柏的树龄一般在450—500年左右。从明正德十年(1515年)李壁任州官算起至今499年,大体符合种植时间。
3.代代有口碑流传,而清代康熙三年任剑州知州的乔钵,将口碑记入诗文。乔钵是将蜀道古柏命名“翠云廊”的第一个人。其撰《翠云廊》诗并序:
自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时,知州李壁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千万。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题曰‘翠云廊’,且赋诗云: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露。
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千万树。
翠云廊,苍烟护,苔滑荫雨湿衣裳,
回柯垂叶凉风度。
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
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
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
乔钵于1646年(清康熙三年)任剑州知州,距李壁倡导植树大约131年,他的记载应较准确。
李壁,表字白夫,广西武缘(今武鸣县)人,正德中任剑州知州。他在任期间,抚民安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修驿道,植柏树,建树颇多,死后入剑阁二贤祠。
蜀道翠云廊,是剑门父老乡亲用心血和热汗浇灌而成。剑州古柏道,是中华民族爱树护树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李壁和他那个时代的剑门百姓,种下的只是一株株柔弱的柏树幼苗;是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百姓,以执著的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培育它们成为今日这参天的大树,长青的走廊!
注释
[1]参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2]参见《三国志》之《蜀先主传》及《张飞传》。
[3]当代《剑阁县志》载:“北朝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因先(攻)下安州,改安州为始州,南安为普安(即剑阁老县城)……普安郡辖普安县(县治即后来的剑阁县城)”。
[4]参见《剑门蜀道诗歌选注》,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5]参见当代《剑阁县志·剑门名胜·翠云廊》。
作者: 广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广元市历史学会顾问
翠云廊上的古柏,参天蔽日,形状奇异,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它与青石铺成的驿道相伴,或沿山脊而前行,或假石级而登攀,或伴清溪小河而流连,或踞峭壁绝崖而招展,一路穿山越谷,蜿蜒于剑门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
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的蜀道古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春潮浩荡的翠云长廊被公认为世界奇观。据1984年剑阁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清理:南段经县之江口、龙源、禾丰、白龙、碑垭、圈龙等乡镇至阆中县境,全长60公里,有古柏4475株;西段经县之凉山、柳沟、垂泉、武连等乡镇至梓潼县境,全长50公里,现存古柏1951株;北段经县之抄手、汉阳、剑门等乡镇至昭化境内,全长40公里,现存古柏1671株。按此统计,三百里长的古驿道属实;经岁月沧桑,历风雨洗礼,当年的“十万树”而今尚存8097株。即便如此,在剑门古驿道上平均18米多就有一株参天古柏巍然矗立,岂不令人叹为观止!
剑门古柏为何人所植?何时所植?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秦始皇倡导所植。
此说根据唐人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说秦伐蜀中树木修阿房宫,激起民怨,始皇帝命人在蜀道植树以息民怨,因而古柏有“皇柏”、“皇柏大道”之称。
笔者认为,先秦时期八百里秦川东北的太行山脉,西南的岷山山脉,正南的秦岭山脉,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种林木应有尽有,秦人何以舍其近而求其远?况且,蜀地距咸阳两千余里,其间山重水复,层峦叠嶂,要用人工从陆路把木料运至关中大地又谈何容易啊!
第二种观点:认为翠云廊是三国蜀汉大将张飞倡导所植,“飞作巴西太守时,因传达政务军情,羽书频繁,令士卒植树表道”。
此说在民间流传最广,但疑点也最多,让人难以信服。
1.巴西郡为汉末所置,治所在今阆中市。当时巴西郡辖七县,它们是:阆中、安汉(今南充市北)、西充国、南充国、宕渠(今渠县)、汉昌(今苍溪县北)、宣汉。[1]而剑阁、梓橦、昭化并不在张飞管辖范围内,说“传达政务军情羽书繁忙”,是乎有点欠妥。
2.张飞是刘备蜀汉政权中一员能征惯战的猛将,其实,他在四川的时间并不长。如果从公元214年夏,随诸葛亮沿长江入蜀,到公元221年6月死于阆中,他一共整整在蜀地呆了七年。这七年是蜀汉政权创建的七年,也是张飞为蜀汉政权跃马扬鞭浴血奋战的七年。查史料记载:
公元214年张飞沿长江入蜀攻入江州(今重庆江北),大破巴郡太守严颜,然后进军再克巴西、德阳,与刘备会合于成都;
公元215年,曹操命大将张郃进军巴西宕渠,欲夺四川,张飞率大军与张郃对抗,最后大破张郃;
公元217年,刘备进军汉中,命张飞、马超、吴兰进军甘肃下辨(今成县西北),与魏将曹洪对抗,以防魏军从甘肃攻蜀;
公元218年,曹洪击败蜀军,吴兰被杀,张飞、马超败回四川;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定军山大破曹兵,并自称“汉中王”,这年冬天东吴大将吕蒙袭关羽,破江陵,关羽败走麦城被擒杀;
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同时,刘备决心攻打东吴,张飞率兵万余人准备从阆中沿嘉陵江至江州(今重庆江北)汇合刘备,临行被部将张达、范疆所杀。
通过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巴西太守张飞并非一直在任上“保境治民”,更多的时间是在川甘、川陕一带征战。蜀汉江山还未打下,战事如此频繁,本郡宕渠一直受到曹操的侵扰,张飞不大可能跑到不属于他管辖的梓潼郡地盘上去动员士兵植树。[2]
3.查蜀汉之时,今剑阁城还未置县,[3]既非政治中心,又非军事中心,当然也就不可能以它为核心形成向西、北、南三面辐射的古驿道。道路都不存在当然也就不可能“植树表道”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剑门古柏为宋朝时所植。
《宋会要辑稿》记,宋仁宗赵祯诏令:入蜀道路:“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令逐铺士兵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
此说疑点更多:
1.剑阁至阆中的驿道,不在宋仁宗诏令植树的官道上,何以现存古柏最多(共4475株);
2.宋时官道铺兵额数有限,每铺几名至十名不等,既要管理10里—20里道路,又要供给过往公差、官员马匹食宿。以为数不多的铺兵,业余造就名满天下的翠云廊,是不大可能的。
此说还引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剑州武连县令何琰种树,并刻《种松碑》,碑现存武连觉苑寺”。请注意,何琰八百年前动员群众在驿道上种的是松,而绝非是柏;况且剑门蜀道上并无成片古松传世,说明那次植树是失败的。
唐宋以来许多墨客骚人往来于剑门蜀道,将其耳濡目染的感受,写进他们传世的诗文之中。
唐玄宗李隆基幸蜀,写下了《幸蜀回至剑门》,诗曰:“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佛马来……”玄宗皇帝途经剑门蜀道,看到了苍翠如屏的远山,看到了红色的石崖,道旁低矮的灌木时时萦绕着他的龙旗,升腾的白云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唐朝大诗人岑参,在《奉和杜相公发益昌》诗中写道:“……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岑参行进在剑门蜀道上,他看到的是夹道的山花不时碰撞他的车盖,如烟的柳丝轻拂着车上的小旗。
宋代大诗人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细雨骑驴入剑门”,看到山间盘旋的栈道,看到剑门关上青青垂柳,遂借景抒情写道:“……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羁客垂垂老,恁高一怆神。”
宋代眉州人唐庚,进士及第,官宗子博士、承议郎,他过剑门蜀道后写下了《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漫赋短歌》。 明代正德年间,卢雍任四川巡抚,巡行剑阁,写下了《剑门道中》:“行行剑门近,渐觉险峻来。芟树披蒙翳,汗马陟崔巍……”这位巡抚大人在剑门蜀道穿行,不时要剔除道旁树枝,拨开其遮盖,驱赶坐骑才能登上高岗。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著名人物游历剑门蜀道,有的看到山花,有的见到垂柳,有的盛赞桃李芬芳,有的咏叹梅花迟放……丛生的灌木,挡道的树枝,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剑门蜀道上那挺拔伟岸的古柏呢?他们为什么没有看见?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截至明代正德年间,剑门蜀道上尚没有形成翠云长廊。[4]
第四种观点认为:明代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壁倡导所植。[5]
明代正德年间李壁知剑州,任内他组织大规模整修驿道,以青石砌路倡导在路旁大量种植柏树。聪明的剑门父老因地取势,沿驿道保留了部分符合规格要求的古老柏树,另外大量移种了新的幼树。李壁还颁布了保护柏树“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经若干代人共同努力才形成了今天的翠云廊。
此说的主要依据有:
1.清代剑阁县志上有记载;
2.经林业专家鉴定,剑门蜀道古柏的树龄一般在450—500年左右。从明正德十年(1515年)李壁任州官算起至今499年,大体符合种植时间。
3.代代有口碑流传,而清代康熙三年任剑州知州的乔钵,将口碑记入诗文。乔钵是将蜀道古柏命名“翠云廊”的第一个人。其撰《翠云廊》诗并序:
自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时,知州李壁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千万。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题曰‘翠云廊’,且赋诗云: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露。
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千万树。
翠云廊,苍烟护,苔滑荫雨湿衣裳,
回柯垂叶凉风度。
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
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
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
乔钵于1646年(清康熙三年)任剑州知州,距李壁倡导植树大约131年,他的记载应较准确。
李壁,表字白夫,广西武缘(今武鸣县)人,正德中任剑州知州。他在任期间,抚民安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修驿道,植柏树,建树颇多,死后入剑阁二贤祠。
蜀道翠云廊,是剑门父老乡亲用心血和热汗浇灌而成。剑州古柏道,是中华民族爱树护树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李壁和他那个时代的剑门百姓,种下的只是一株株柔弱的柏树幼苗;是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百姓,以执著的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培育它们成为今日这参天的大树,长青的走廊!
注释
[1]参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2]参见《三国志》之《蜀先主传》及《张飞传》。
[3]当代《剑阁县志》载:“北朝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因先(攻)下安州,改安州为始州,南安为普安(即剑阁老县城)……普安郡辖普安县(县治即后来的剑阁县城)”。
[4]参见《剑门蜀道诗歌选注》,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5]参见当代《剑阁县志·剑门名胜·翠云廊》。
作者: 广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广元市历史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