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侗族民俗与大歌的关系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ng19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族大歌,侗语也叫“嘎老”(al laox),“嘎”在汉语中是“歌”的意思,“老”是“大”或者“古老”之义。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以及榕江县车江、宰麻一带。关于什么是“嘎老”,人们历来有不少争论。第一种观念为广义嘎老,即嘎老等于多声部歌,第二种观念为狭义嘎老,即歌班在特殊的礼俗场合中,与异性歌班在鼓楼里面唱的歌,包括嘎老、嘎所、嘎窘等几种歌。第三种观念为本意嘎老,即与嘎所、嘎窘等平行的一个歌种。本文主要从广义上来谈侗族大歌并且侧重于南侗大歌的研究。
   侗族大歌是群众的集体性活动,其形成与侗族的村落格局和建筑结构密切相关。正如学者杨晓所言:“侗族歌唱传统的形成,不仅与人群间相对稳定的亲缘与地缘关系为基础,也建立在一个结构相当稳定的实体空间中。”①从侗族的聚落建筑可以看出,公共空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地方,萨坛、鼓楼、戏台、花桥等为公共空间,而私人空间只有干栏住宅。并且干栏住宅也是公共部分大于私人部分,干栏住宅是传统侗寨最典型的民房样式,第一层用于豢养家畜,第二层用于人的生活起居,只有卧室是完全私密的,只占四分之一。干栏住宅与汉人住宅区别相当明显,尤其是现代,人们对于隐私权的关注,私人空间神圣不可侵犯,在维护权利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关系的隔膜。相对于私人性,侗人更注重集体性。集体性不仅孕育了歌曲,更与大歌的多声部特征密切相关。对于多声部的解释,《天籁之音——侗族大歌》一书中大致解释如下:“喉音佳者”即兴创作,跳出大家齐唱的旋律,加入花腔,后来渐渐为群众解释,并且唤起了歌手的多声审美意识。②多声部歌曲正是在这种集体演唱过程中演变而来的。公共空间的许多建筑都与大歌的传唱有关,萨坛是为了祭祀侗族最高女神萨岁而设,是其族性的标志并且具有神圣性。在鼓楼研究中,其功能大致为:接地通天的神圣空间、家族或社区的聚合标志、男性政治的议事中心、款组织的聚会场所、争讼判刑的执法之地、唱歌对歌迎来送往的社交空间、男性聚会休闲的公共区域……③,功能更多的是一种男性中心主义,女性除非被邀请鼓楼唱歌,一般不会进入鼓楼,但人们可以在鼓楼旁边的鼓楼坪聚集,进行各种活动,如看戏或者聊天
   另一方面,侗族的节日民俗对侗族大歌的影响更加巨大。侗族大歌除了集体性的特征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与婚恋相关。侗族实行姑表相亲和近地缘内婚制度。大歌歌班的建立与婚姻相关,歌班的实质就是一群男性或者女性为了寻求配偶,而进行的集体对歌行为。歌班建立的原则强调“性别、年龄/辈分、地缘/血缘”的统一性,尤其是女性歌班,婚恋的性质就更加明显,一个未婚女性歌班就是一个待嫁群体,表现得较为极端的就是某些侗寨的歌班女子须在“同年同月同日”出嫁。侗族的许多节日活动都显性或者隐性地与婚恋主题相关,如著名的“为也”活动。“为也”汉语可以直接翻译为“做客”,但在侗族语境中多指向非亲缘关系和具有(潜在或象征性)婚姻关系。为也发生的时间一般为农闲节日时间,以吃新节和新年两个时间为主。两寨之间相互往来,活动前有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占卜择吉日、萨坛祭祀祈福、歌班练歌、主寨准备待客饮食等等。而南侗音乐中的祭萨哆耶、鼓楼对歌、敬酒献唱、行歌坐月等贯穿于整个为也活动之中。以鼓楼对歌为例,主客两寨的男性应该在做客期间以主人或者客人的身份,分别邀请对方村寨和自己同辈或者比自己辈分年龄略低的女性歌班进鼓楼对歌。于是产生了所谓的“鼓楼大歌”。整个为也活动最重要的非“行歌坐月”莫属了,“行歌坐月”侗语称为“鸟蓊”,是侗族古时候男女青年交往唱情歌相识并谈情说爱的一种习俗。侗寨里的姑娘三、五人聚在某一女伴家中纺纱、刺绣、纳鞋垫,作伴和等待腊汉(小伙子)来访。而小伙子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又称“走寨”,整个过程与婚恋相关,大歌中的许多情歌都是在行歌坐月中产生的,如《嘎统》、《嘎略》、《嘎虽王》。通过主寨女性与客寨男性一番对歌较量后,客寨一方才可以入寨。拦路歌分为三类:初相会时主寨女性演唱的“拦路歌”,客寨男性演唱的开路歌和结束时主客双方唱的“离散歌”。 主客双方入席之后,还有酒歌,一般而言表现为同一歌班的女性向席间各位男子逐一集体敬酒献唱。总而言之,侗族大歌歌曲的形成与相互造访的活动紧密相关。
   侗族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当代迎来了很多挑战,大歌传统的民间传承体系面临解体,原因有多方面。既与侗族人外出务工有关,又与婚姻制度的变革相关。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发达,人们交流频繁,侗族封闭自足的体系被打破,近地缘婚姻制度也渐渐瓦解,而依托婚恋关系建立起来的歌班也失去了基础。新的汉语文化的渗透也使得侗族文化更加汉化,甚至很多新生的侗族人已不会说侗语。如何拯救侗族大歌是学术界以至于政府历来极为关注的问题。
  
   注释: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侗族大歌》,杨晓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24页。
   ②《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刘亚虎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32页。
   ③参见《侗寨鼓楼研究》,贵州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伍倩倩,武汉大学文学院2007级人文科学试验班。)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教学班人数偏多,学生体质、身体素质、对各运动项目的兴趣等个体性差异。对此,本文有针对性的从策略、方法、内容等方面构建“分层教学模式”,以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模式;中学;体育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个体差异的存在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其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
期刊
摘要: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社会和高校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合理开拓助学渠道,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结合完善的资助政策,探索培养贫困生成长成才的路径,从而推进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地区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校学生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大,成为高校和社会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而且,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贫困生问题日
期刊
从传统意义一般来讲,大众娱乐文化就是最广大群众创造并用来休闲娱乐的普及文化,它具有其他任何文化形式无可比拟的广泛性、平等性和参与性,在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我们注意到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界限的消弭,人们似乎很难定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无论是制作者实践者和大众都不要被娱乐的自我疯狂,不但可以使文化遗存得以延续,而且还可以使文化得以增殖。   一、什么是大众
期刊
摘要:教师是青少年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高校师德建设缺乏合理、规范、全面、系统的机制,高校里出现了许多“师德失范”现象。高校里“师德失范”问题是通过高校教师个体表现出来的,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却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   关键词:高校;师德失范;原因分析   一、引言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
期刊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是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立意新颖、观点独特、文笔流畅,却由于笔触过于大胆、鞭笞资本主义社会弊端而遭查禁。作为一名具有前瞻意识的作家,他致力于探索人的自然天性与社会发展间的冲突,以及两性间的矛盾与对立;他的小说在发表后大多毁誉参半,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形成了“劳伦斯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好评,英国作家E·M福斯特更是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诚信缺失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从现阶段大学生学习失信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入手,对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对策进行分析,试图寻求一条符合时代发展的诚信教育之路。   关键词:诚信缺失;诚信教育;大学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既是每个公民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
期刊
摘要:目前我们大多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实际问题工作而开展。过多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追求高就业率,而忽视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引导,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让就业工作事半功倍。   关键字:就业;就业意识;就业观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
期刊
摘要:王维诗歌中的佛教因素是无需再证累述的。在他的世界中,一切都在佛陀之光的照耀之中,佛法具有万物无法媲美的优越性。王维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艺术家。在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中无疑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作为虔诚的佛教徒的王维是如何从至高无上的佛法之光那里走向人间,走向自然万物,走向诗歌艺术,进而走向审美的呢?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中“香”字的运用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王
期刊
摘要:文学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形式,是时代文化的精髓与总结。当下,发掘文学资源中的创意产品已跃然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学资源利用形式,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和影响力已非同凡响。本文主要以“四大名著”为例,探究文学资源中创意产品发现。   若将文学资源比作土壤,那么创意产品便是种子,只有充分汲取着土壤营养的种子,才能孕育出参天大树。文学学术定义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
期刊
摘要:保守主义在二十世纪作为三大主流文化形态之一,对中国文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于“学衡派”的解读来看待其发展历程以及历史地位。   关键词:保守主义;现代文学;学衡派   在现代文学史上,文化保守是一种思潮,学衡派将文化保守主义贯穿于其创作活动中,同时这种认知态度和文学创作态度也是其在民族大义上的反映。   一、对“学衡派”的误读   由于受主流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