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效果,为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60例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8O例)和对照组(8O例)。干预组对孕妇实施干预,产时、产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并对产后抑郁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采用EPDS评分,干预组的6周发病率为6.25%,对照组的为17.5%,两组之间的抑郁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产褥期的护理方面的干预,能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受到重视并推广。
【关键词】抑郁症;护理干预;EPDS评分 产褥期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一组身体、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常见的情感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在产后3月内发生,并以抑郁症状为主,国外报道其发病率约在7.3O~17.94%之间[1],抑郁症影响产妇的自身健康和婚姻家庭,而且还影响哺乳及母婴关系,对婴儿的情绪行为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产后抑郁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如何对其进行干预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护理工作中针对产褥期妇女给予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对减少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检查随访的产妇中,选取160例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1岁至36岁,平均年龄27.45岁,胎次1~2次,高中以上学历,排除既往有严重躯体疾病、智能及精神障碍病史。
1.2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制定标准化的干预措施,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理人员开展干预:
1.2.1产前教育。由护理研究人员根据孕妇的不同情况,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摆脱痛苦,缓慢纠正患者的负面情绪[2]。 广泛宣传有关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等知识,使孕妇了解妊娠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特别是对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进行优生优育的教育,改变男尊女卑的世俗观念。鼓励产妇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可以减轻其焦虑情绪,鼓励产妇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的睡眠,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一些产褥期保健知识及育儿方面的书籍。教育产妇学会照顾自己和婴儿,顺利进行角色转换。
1.2.2产时陪伴。分娩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的孕妇有97.14%,有94.28%的孕妇希望丈夫在场,可见分娩已成为夫妻共同的任务,丈夫在场可以消除产妇分娩时的恐惧和不安。护理工作者应在全程持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鼓励并帮助孕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应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用亲切、友善的语言指导产妇如何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关心他们,使她们处于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减少分娩方式及产时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
1.2.3产后护理。产后需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产妇的休养,向其传授育婴知识,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母婴互动情感交流,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护理新生儿。指导丈夫及家属正确理解产妇的生理及心理变化,重视产妇的心理需求,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气氛,使产妇沐浴在家庭的温暖中,使产妇不感到孤独。家庭成员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还要倾听产妇的倾诉,帮助产妇从心理上树立信心,及时调整其不良心态,帮助产妇提高自信心。对有重男轻女观念倾向的家庭,宣传男女平等,利用遗传学知识说明生男育女是由双方决定的正确生育观[3]。干预组中产妇,提供“家庭式病房”环境。出院后由研究人员上门随访,提供指导,并评估结果,即是否发生抑郁症。而对照组,按照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按期产前检查,未予以系统规则的健康教育等工作。
1.3诊断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样本,分别在产后2周和6周,目前多采用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后,其总分大于13分诊断为抑郁症。该标准包括1O项内容EPDS进行评分[4],包括1O项内容,每项内容分4级评分(0~3分),其总分≥13分为阳性即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两组间采用计数资料采用Y检验。
2结 果
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孕期、胎次,新生儿体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2周及6周予以EPDS评分,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产后1周及4周发生抑郁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干预组在产后发生抑郁症的患者低于对照组。
3讨 论
妊娠和分娩给产妇带来的心理应激和创伤,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心理变化。孕产妇的精神以及心理异常表现中,焦虑和抑郁比较常见,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尤其是部分生育女儿者)、躯体化症状和睡眠障碍等,都对抑郁症的发生产生了影响[5]。现有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内分泌因素、分娩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6],尤其是初产妇表现更为明显[7]。其后果为,一方面,影响产后妇女的心理生理健康,多表现为:心情压抑、沮丧、感情淡漠、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与丈夫也会产生隔阂。有的产妇还可表现为对生活、对家庭缺乏信心、主动性下降,流露出对生活的厌倦,平时对事物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食欲、性欲均明显减退,可能伴有头晕、头痛、胃部不适、心率加快、呼吸增加、便秘等症状,严重者思维障碍、迫害妄想,甚至出现伤婴或自杀行为[8]。另一方面,还是婴儿生长、发育的危险因素。母亲产后抑郁常常造成婴儿智力低下和运动发育迟缓,部分产后发生抑郁症母亲的子女有明显的性格和情感缺陷,子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感淡漠、不善与陌生人交往,态度消极,对母亲的依赖性降低。通过该研究,我们发现,抑郁症并非在产后立即发生,而是一个逐渐发生增多的过程,在6周时达到高峰,这也说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是一个逐步受到影响,不利因素积累最终发病的过程,早起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做好孕产期妇女的心理保健和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减少产妇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较大的意义。我们的研究中在产前教育、产时陪伴、产后护理三个阶段,由专人按标准化的流程,进行了社会心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该措施投人少、實施较为简单,却节约了发生产后抑郁症后治疗的医疗资源和社会家庭成本,是经济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龙锦云,黄小玲.产后抑郁症的随访调查及社区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5(23):15—16.
[2]胡斗文.产后抑郁症24例妇科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2011,9(11):756.
[3]戴钟英.妊娠合并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8):563-567.、
[4]Cox JL,Holden JM,Sagovsky R.Detection of postnataldep ression development of the 10 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 ression Scale.Br[J].Psychiatry,1987,15O(72):782—786.
[5]蔡明朋,石增哗.负性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与产后抑郁症相关研究I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146 147.
[6]赵敬芝.产后抑郁症的诱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1O):2821—2822.
[7]宋晓燕,张萌云.初产妇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9):50—51.
[8]马平仙.产后抑郁症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2010,9(234):198.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效果,为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60例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8O例)和对照组(8O例)。干预组对孕妇实施干预,产时、产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并对产后抑郁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采用EPDS评分,干预组的6周发病率为6.25%,对照组的为17.5%,两组之间的抑郁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产褥期的护理方面的干预,能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受到重视并推广。
【关键词】抑郁症;护理干预;EPDS评分 产褥期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一组身体、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常见的情感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在产后3月内发生,并以抑郁症状为主,国外报道其发病率约在7.3O~17.94%之间[1],抑郁症影响产妇的自身健康和婚姻家庭,而且还影响哺乳及母婴关系,对婴儿的情绪行为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产后抑郁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如何对其进行干预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护理工作中针对产褥期妇女给予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对减少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检查随访的产妇中,选取160例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1岁至36岁,平均年龄27.45岁,胎次1~2次,高中以上学历,排除既往有严重躯体疾病、智能及精神障碍病史。
1.2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制定标准化的干预措施,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理人员开展干预:
1.2.1产前教育。由护理研究人员根据孕妇的不同情况,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摆脱痛苦,缓慢纠正患者的负面情绪[2]。 广泛宣传有关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等知识,使孕妇了解妊娠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特别是对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进行优生优育的教育,改变男尊女卑的世俗观念。鼓励产妇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可以减轻其焦虑情绪,鼓励产妇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的睡眠,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一些产褥期保健知识及育儿方面的书籍。教育产妇学会照顾自己和婴儿,顺利进行角色转换。
1.2.2产时陪伴。分娩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的孕妇有97.14%,有94.28%的孕妇希望丈夫在场,可见分娩已成为夫妻共同的任务,丈夫在场可以消除产妇分娩时的恐惧和不安。护理工作者应在全程持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鼓励并帮助孕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应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用亲切、友善的语言指导产妇如何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关心他们,使她们处于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减少分娩方式及产时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
1.2.3产后护理。产后需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产妇的休养,向其传授育婴知识,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母婴互动情感交流,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护理新生儿。指导丈夫及家属正确理解产妇的生理及心理变化,重视产妇的心理需求,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气氛,使产妇沐浴在家庭的温暖中,使产妇不感到孤独。家庭成员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还要倾听产妇的倾诉,帮助产妇从心理上树立信心,及时调整其不良心态,帮助产妇提高自信心。对有重男轻女观念倾向的家庭,宣传男女平等,利用遗传学知识说明生男育女是由双方决定的正确生育观[3]。干预组中产妇,提供“家庭式病房”环境。出院后由研究人员上门随访,提供指导,并评估结果,即是否发生抑郁症。而对照组,按照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按期产前检查,未予以系统规则的健康教育等工作。
1.3诊断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样本,分别在产后2周和6周,目前多采用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后,其总分大于13分诊断为抑郁症。该标准包括1O项内容EPDS进行评分[4],包括1O项内容,每项内容分4级评分(0~3分),其总分≥13分为阳性即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两组间采用计数资料采用Y检验。
2结 果
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孕期、胎次,新生儿体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2周及6周予以EPDS评分,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产后1周及4周发生抑郁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干预组在产后发生抑郁症的患者低于对照组。
3讨 论
妊娠和分娩给产妇带来的心理应激和创伤,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心理变化。孕产妇的精神以及心理异常表现中,焦虑和抑郁比较常见,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尤其是部分生育女儿者)、躯体化症状和睡眠障碍等,都对抑郁症的发生产生了影响[5]。现有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内分泌因素、分娩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6],尤其是初产妇表现更为明显[7]。其后果为,一方面,影响产后妇女的心理生理健康,多表现为:心情压抑、沮丧、感情淡漠、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与丈夫也会产生隔阂。有的产妇还可表现为对生活、对家庭缺乏信心、主动性下降,流露出对生活的厌倦,平时对事物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食欲、性欲均明显减退,可能伴有头晕、头痛、胃部不适、心率加快、呼吸增加、便秘等症状,严重者思维障碍、迫害妄想,甚至出现伤婴或自杀行为[8]。另一方面,还是婴儿生长、发育的危险因素。母亲产后抑郁常常造成婴儿智力低下和运动发育迟缓,部分产后发生抑郁症母亲的子女有明显的性格和情感缺陷,子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感淡漠、不善与陌生人交往,态度消极,对母亲的依赖性降低。通过该研究,我们发现,抑郁症并非在产后立即发生,而是一个逐渐发生增多的过程,在6周时达到高峰,这也说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是一个逐步受到影响,不利因素积累最终发病的过程,早起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做好孕产期妇女的心理保健和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减少产妇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较大的意义。我们的研究中在产前教育、产时陪伴、产后护理三个阶段,由专人按标准化的流程,进行了社会心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该措施投人少、實施较为简单,却节约了发生产后抑郁症后治疗的医疗资源和社会家庭成本,是经济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龙锦云,黄小玲.产后抑郁症的随访调查及社区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5(23):15—16.
[2]胡斗文.产后抑郁症24例妇科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2011,9(11):756.
[3]戴钟英.妊娠合并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8):563-567.、
[4]Cox JL,Holden JM,Sagovsky R.Detection of postnataldep ression development of the 10 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 ression Scale.Br[J].Psychiatry,1987,15O(72):782—786.
[5]蔡明朋,石增哗.负性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与产后抑郁症相关研究I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146 147.
[6]赵敬芝.产后抑郁症的诱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1O):2821—2822.
[7]宋晓燕,张萌云.初产妇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9):50—51.
[8]马平仙.产后抑郁症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2010,9(23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