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對目前工科高校机电类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实践环节的不足,提出了高校应注重机电类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具体做法,最后阐述了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实践能力
一、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本科扩招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每年数以万计的毫无实践经历和工作技能的待业毕业生,对政府而言,待业人数的逐年增大,社会不安定系数逐年递增,怎样把莘莘学子入岗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009年底到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第一,毕业生多。2009年是611万,2010年是659万。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的就比过去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高校教育与市场脱节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而对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大学生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占得先机,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为什么一方面社会人才需求数量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却供应过剩,主要是因为学生岗位定位不准确,岗位能力模糊,或泛泛宽广,而不精深博大。人才培养模式和做法有待于商榷。
这也验证了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座谈会上曾说过的“当前的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经济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教育要努力做到温总理提出的两个适应。
二、高校课程设置、实训环节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机电类的学生课程设置、实训环节等安排仍然没有打破几十年来的体制,一直是学科式的体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实训也是认识实习(参观实习)、金工实习、专业性实习、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等。
课程设置仍然是画法几何、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再加上一些专业课,机电类学生千篇一律搞减速器的测绘。实习也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金工实习、钳工实习、车床操作、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的基本操作与编程等,还有电工实习、电子实习,PLC实习等,一个班几十人到实验室,由1个实验老师进行讲授,几十年的传统实习环节和做法没有改变。
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系统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受到实训条件、实训时间、实训设备的限制,应该说所有的学生都是按照同一个要求进行学习,都是一个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做法
国外的做法是学生自己设计项目,教师评估项目全过程,应考核学生的出勤、参与程度(参与教师设计的一些小话题、小活动、小制作等)、面谈、面试、测试、调查等,动机掺杂在评估活动中,教师激励学生,改变学生态度。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寻找项目、要完成学习过程的全记录。
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的教育,工科高校应在大二(第三学期),将优秀的学生选派到实验室,将一般的学生“撵”到实验室进行工作。教师提出实践第一、做工程项目积累经验的思想,学生从进入实验室就开始大学生的电子创新生活。
学习机电类的预备知识:电平特性,二进制和十六进制的表示与转换,显示器及接口,单片机,单片机I/O的使用,MCS-51单片机的并行端口结构与操作,选取芯片,编写程序,利用定时器、计数器制作蜂鸣器和流水灯等。研究产品、技术方案、设计、制造材料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完成一定功能的电路,制作一些小的电子产品(门铃、时钟、计数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参与大赛的机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参与工程项目。
四、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纵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建议尽快加强各地市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覆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
(五)学校与企业结合
学校应推倒围墙融入社会、融入企业,校长就应该是某公司的董事长,将企业引入学校,车间引入课堂,老师就是工程师,工程师就是讲师,建立校企一家的办学模式,专业技能,源于岗位,这样学生的技能培养会更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学生与就业岗位就能达到零距离。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实践能力
一、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本科扩招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每年数以万计的毫无实践经历和工作技能的待业毕业生,对政府而言,待业人数的逐年增大,社会不安定系数逐年递增,怎样把莘莘学子入岗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009年底到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第一,毕业生多。2009年是611万,2010年是659万。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的就比过去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高校教育与市场脱节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而对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大学生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占得先机,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为什么一方面社会人才需求数量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却供应过剩,主要是因为学生岗位定位不准确,岗位能力模糊,或泛泛宽广,而不精深博大。人才培养模式和做法有待于商榷。
这也验证了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座谈会上曾说过的“当前的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经济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教育要努力做到温总理提出的两个适应。
二、高校课程设置、实训环节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机电类的学生课程设置、实训环节等安排仍然没有打破几十年来的体制,一直是学科式的体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实训也是认识实习(参观实习)、金工实习、专业性实习、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等。
课程设置仍然是画法几何、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再加上一些专业课,机电类学生千篇一律搞减速器的测绘。实习也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金工实习、钳工实习、车床操作、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的基本操作与编程等,还有电工实习、电子实习,PLC实习等,一个班几十人到实验室,由1个实验老师进行讲授,几十年的传统实习环节和做法没有改变。
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系统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受到实训条件、实训时间、实训设备的限制,应该说所有的学生都是按照同一个要求进行学习,都是一个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做法
国外的做法是学生自己设计项目,教师评估项目全过程,应考核学生的出勤、参与程度(参与教师设计的一些小话题、小活动、小制作等)、面谈、面试、测试、调查等,动机掺杂在评估活动中,教师激励学生,改变学生态度。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寻找项目、要完成学习过程的全记录。
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的教育,工科高校应在大二(第三学期),将优秀的学生选派到实验室,将一般的学生“撵”到实验室进行工作。教师提出实践第一、做工程项目积累经验的思想,学生从进入实验室就开始大学生的电子创新生活。
学习机电类的预备知识:电平特性,二进制和十六进制的表示与转换,显示器及接口,单片机,单片机I/O的使用,MCS-51单片机的并行端口结构与操作,选取芯片,编写程序,利用定时器、计数器制作蜂鸣器和流水灯等。研究产品、技术方案、设计、制造材料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完成一定功能的电路,制作一些小的电子产品(门铃、时钟、计数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参与大赛的机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参与工程项目。
四、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纵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建议尽快加强各地市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覆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
(五)学校与企业结合
学校应推倒围墙融入社会、融入企业,校长就应该是某公司的董事长,将企业引入学校,车间引入课堂,老师就是工程师,工程师就是讲师,建立校企一家的办学模式,专业技能,源于岗位,这样学生的技能培养会更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学生与就业岗位就能达到零距离。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