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决 “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邮政快递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规格的普遍性和特定性需求,本文在政产学研(Government-Business-University-Research)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结合行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GBUR的邮政行业高端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进行了探索性实践,实践过程中政-产-学-研各个部门角色清晰、目标明确、作用明显、形成合力,为各种行业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案例。
【关键词】教学模式 GBUR 创新教育 现代邮政业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55-02
1.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无人智慧工厂、智能装备、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制造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都在积极谋划布局信息时代的制造技术发展。如2013年4月,德国政府正式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德国工业4.0战略希望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开创新的制造方式,实现“智能工厂”。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2012年2月,美国正式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倡导“工业互联网”,它将智能设备、人和数据连接起来,并以智能的方式利用这些交换的数据。在通用电气的倡导下,AT&T、思科、通用电气、IBM、英特尔已在美国波士顿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以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2015年,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发展设计顶层规划与路线图,力争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北京邮电大学为了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高端人才培养,以现代邮政学院建设为契机,探索出了基于政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GBUR的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GBUR培养模式总体架构
“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对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在该模式体系下,政府作为行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企业作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和技术创新的支持者,并在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参与下形成科研创新支撑平台。合作各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通过某种合作与运行机制,将各种人才培养要素有效地组合在一起,诱发各创新主体间的“化学反应”,实现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体系。在“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企业、高校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
如图1所示,该模式中发挥北京邮电大学与国家邮政局有史以来的行业背景关系,在国家教育部和国家邮政局的共同支撑下,充分發挥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宏观调控、政策支持、标准制定、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在整个政产学研培养模式框架中,产业与学校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合作是整个结构的主体。产业方提供了人才需求、人才使用、学生实习、教师实习、双师合作、奖助学金、创新基金和创业基金等方面人才培养活动和支持。学校方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担负着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具体工作,如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教师培训、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和测评考核等教学实践工作。
由大学、企业和政府共同搭建的科技研发联合支撑平台主要从事机制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为人才培养提供前瞻性的探索、为行业技术攻关提供先进的科研成果、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政府引导平台建设
为满足邮政快递业迅猛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2015年10月17日,教育部与国家邮政局共建成立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全国首家“现代邮政学院”。现代邮政学院将充分利用教育部与国家邮政局共建给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帮助,紧密依托行业,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勇于创新,引入外部办学力量,探索出一种新型、具有示范性的学院办学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
3.1国家教育部的引导和支持
(1)在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
现代邮政业尚不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上,在经过深入翔实的调研、分析和讨论,教育部从邮政、快递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上,在相应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2)在校企联合培养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
在设立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建中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平台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在相应专业的招生名额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为满足现代邮政业飞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了《教育部 国家邮政局关于共建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的意见》,在北京邮电大学率先成立国内首家现代邮政学院。2016年6月从校内2015级学生中选拔学生,成立了物流工程专业(邮政快递智能工程)2015级实验班,共30人。同时本年度面向全国招生,其中,物流工程(邮政快递智能工程)专业计划招生120人,工商管理(邮政快递管理工程)专业计划招生60人。即2016年9月份开学总计将有210名学生到现代邮政学院学习。
3.2 国家邮政局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1)人才培养方面的引导与支持 通过政策支持等,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学院与邮政快递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学生实习基地,深度参与面向邮政、快递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人才培养过程。将学院作为培养邮政、快递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2)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衔接建设方面的引导与支持
在构建中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平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企业培训方面的引导与支持
支持学院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承担邮政、快递行业各类培训。
(4)科研工作的引导与支持
支持学院优先承担国家邮政局关于邮政战略、产业经济、政策法规和邮政装备等方面的科研项目,为邮政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4.校企深度融合平台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与邮政、快递企业共同探索建立校企从人才培养、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和科技创新等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创新合作模式,并使之具有示范性。面向邮政业与物流行业,立足于高起点办学,要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布局发展综合考虑,进行综合顶层设计,实现本科-硕士-博士层次贯通培养。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既要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也要充分考虑企业高端人才需求,开展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以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争取实现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优秀学员、企业骨干人员的提升培养相互衔接,形成贯通的培养模式。
4.1 人才培养融合
企业为高校提供精准的人才需求规格和人才使用需求,学校则可以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之外增加企业需要的课程和培训项目。一方面保證了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企业急需的行业创新型人才,为企业提供了高端人才的保障。
4.2 师资培养融合
(1)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按照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对行业人才需求认识和对行业技术创新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和创造条件让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而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课程结构调整和行业亟需高端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企业专家到高校作兼职导师
因为是针对行业的人才需求开展专业与学科的建设,所以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创新实践活动都是紧密围绕着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展开的。为此对教师的行业经验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弥补高校教师行业工作经验欠缺的不足,积极争取企业的高级工程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始专业课程或者作为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从而更有效的保证了行业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4.3 教学资源融合
4.3.1高校教学资源优势
(1)人才与智力资源
高校聚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无论是从工作需要还是从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来讲,他们在自身学科方面都掌握着大量的高精尖知识和技能,他们关注着科学的每一步发展,这样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的重要教学资源。
(2)在职培训资源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学术优势,可以有针对性的为企业人员进行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讲座培训。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招生企业人员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为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培训和深造提供有效的支撑。
4.3.2企业教学资源优势
(1)构建基础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高水准的专业实验室,以使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在校内得到良好的训练;建设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搭建师生校内的实践平台及面向社会的产学研通道,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专业见习与实习提供较好的实训场所。
(2)搭建企业实习平台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较高层次的顶岗实习,区别于高职院校的普通应用型岗位的实习,高端的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入和系统的了解行业业务规律和基本操作技能。企业还可以为优秀学生提供出国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感受国际化行业发展,增强对行业认识的国际化视野。
(3)提供企业奖助学金
企业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资助奖学金,为培养规格化定向人才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企业奖助学金的推行,一方面提升了相关专业招生和学习的吸引力,同时也为企业吸纳优秀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5.科研支撑平台建设
科研支撑平台通过某一优势学科或学科群,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科技创新立项为引导,教师带领学生承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融政产学研于一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和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联合企业共同成立科技研发平台,面向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承担国家和企业的重大攻关课。教师与企业合作研发课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克服传统理论教学存在的被动学习和实验室模拟实验教学的封闭式学习的弊端。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得到组织、设计、操作、管理等多方面的锻炼。
6.总结
通过政产学研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三个有利于的人才培养成效:
(1)有利于培育优势而办出专业的自身特色
政产学研合作使专业建设具有时代感和超前性,同时使实训技术具有现代感和先进性。毕业生的优势体现在有较强的行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上拓展了人才培养的资源,并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高校和企业之间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教学、科研、生产实体,作为学生科研的培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机会和途径。
(2)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政产学研培养模式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投身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创业意识;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使学生能得到实际的锻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教学质量
在政产学研工作实践中,一方面使教师长期积累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典型案例并充分认识实际问题,发现科研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 王宪云,全力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J].科技视界,2012(01):36-38.
[2]李娜.校企共建电子商务实训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电子商务,2011(3):70-71.
[3]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27-31.
[4]周晓娟,钟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政产学研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0):246-247.
作者简介:
刘晓平(1965-),男,黑龙江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机械结构动态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无线传感网络等。
任维政(1974-),男,黑龙江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
陈世燕(1983-),女,河北人,北京邮电大学教育职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关键词】教学模式 GBUR 创新教育 现代邮政业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55-02
1.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无人智慧工厂、智能装备、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制造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都在积极谋划布局信息时代的制造技术发展。如2013年4月,德国政府正式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德国工业4.0战略希望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开创新的制造方式,实现“智能工厂”。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2012年2月,美国正式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倡导“工业互联网”,它将智能设备、人和数据连接起来,并以智能的方式利用这些交换的数据。在通用电气的倡导下,AT&T、思科、通用电气、IBM、英特尔已在美国波士顿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以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2015年,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发展设计顶层规划与路线图,力争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北京邮电大学为了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高端人才培养,以现代邮政学院建设为契机,探索出了基于政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GBUR的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GBUR培养模式总体架构
“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对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在该模式体系下,政府作为行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企业作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和技术创新的支持者,并在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参与下形成科研创新支撑平台。合作各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通过某种合作与运行机制,将各种人才培养要素有效地组合在一起,诱发各创新主体间的“化学反应”,实现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体系。在“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企业、高校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
如图1所示,该模式中发挥北京邮电大学与国家邮政局有史以来的行业背景关系,在国家教育部和国家邮政局的共同支撑下,充分發挥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宏观调控、政策支持、标准制定、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在整个政产学研培养模式框架中,产业与学校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合作是整个结构的主体。产业方提供了人才需求、人才使用、学生实习、教师实习、双师合作、奖助学金、创新基金和创业基金等方面人才培养活动和支持。学校方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担负着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具体工作,如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教师培训、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和测评考核等教学实践工作。
由大学、企业和政府共同搭建的科技研发联合支撑平台主要从事机制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为人才培养提供前瞻性的探索、为行业技术攻关提供先进的科研成果、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政府引导平台建设
为满足邮政快递业迅猛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2015年10月17日,教育部与国家邮政局共建成立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全国首家“现代邮政学院”。现代邮政学院将充分利用教育部与国家邮政局共建给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帮助,紧密依托行业,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勇于创新,引入外部办学力量,探索出一种新型、具有示范性的学院办学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
3.1国家教育部的引导和支持
(1)在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
现代邮政业尚不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上,在经过深入翔实的调研、分析和讨论,教育部从邮政、快递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上,在相应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2)在校企联合培养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
在设立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建中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平台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在相应专业的招生名额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为满足现代邮政业飞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了《教育部 国家邮政局关于共建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的意见》,在北京邮电大学率先成立国内首家现代邮政学院。2016年6月从校内2015级学生中选拔学生,成立了物流工程专业(邮政快递智能工程)2015级实验班,共30人。同时本年度面向全国招生,其中,物流工程(邮政快递智能工程)专业计划招生120人,工商管理(邮政快递管理工程)专业计划招生60人。即2016年9月份开学总计将有210名学生到现代邮政学院学习。
3.2 国家邮政局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1)人才培养方面的引导与支持 通过政策支持等,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学院与邮政快递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学生实习基地,深度参与面向邮政、快递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人才培养过程。将学院作为培养邮政、快递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2)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衔接建设方面的引导与支持
在构建中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平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企业培训方面的引导与支持
支持学院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承担邮政、快递行业各类培训。
(4)科研工作的引导与支持
支持学院优先承担国家邮政局关于邮政战略、产业经济、政策法规和邮政装备等方面的科研项目,为邮政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4.校企深度融合平台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与邮政、快递企业共同探索建立校企从人才培养、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和科技创新等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创新合作模式,并使之具有示范性。面向邮政业与物流行业,立足于高起点办学,要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布局发展综合考虑,进行综合顶层设计,实现本科-硕士-博士层次贯通培养。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既要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也要充分考虑企业高端人才需求,开展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以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争取实现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优秀学员、企业骨干人员的提升培养相互衔接,形成贯通的培养模式。
4.1 人才培养融合
企业为高校提供精准的人才需求规格和人才使用需求,学校则可以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之外增加企业需要的课程和培训项目。一方面保證了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企业急需的行业创新型人才,为企业提供了高端人才的保障。
4.2 师资培养融合
(1)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按照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对行业人才需求认识和对行业技术创新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和创造条件让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而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课程结构调整和行业亟需高端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企业专家到高校作兼职导师
因为是针对行业的人才需求开展专业与学科的建设,所以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创新实践活动都是紧密围绕着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展开的。为此对教师的行业经验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弥补高校教师行业工作经验欠缺的不足,积极争取企业的高级工程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始专业课程或者作为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从而更有效的保证了行业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4.3 教学资源融合
4.3.1高校教学资源优势
(1)人才与智力资源
高校聚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无论是从工作需要还是从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来讲,他们在自身学科方面都掌握着大量的高精尖知识和技能,他们关注着科学的每一步发展,这样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的重要教学资源。
(2)在职培训资源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学术优势,可以有针对性的为企业人员进行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讲座培训。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招生企业人员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为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培训和深造提供有效的支撑。
4.3.2企业教学资源优势
(1)构建基础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高水准的专业实验室,以使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在校内得到良好的训练;建设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搭建师生校内的实践平台及面向社会的产学研通道,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专业见习与实习提供较好的实训场所。
(2)搭建企业实习平台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较高层次的顶岗实习,区别于高职院校的普通应用型岗位的实习,高端的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入和系统的了解行业业务规律和基本操作技能。企业还可以为优秀学生提供出国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感受国际化行业发展,增强对行业认识的国际化视野。
(3)提供企业奖助学金
企业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资助奖学金,为培养规格化定向人才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企业奖助学金的推行,一方面提升了相关专业招生和学习的吸引力,同时也为企业吸纳优秀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5.科研支撑平台建设
科研支撑平台通过某一优势学科或学科群,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科技创新立项为引导,教师带领学生承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融政产学研于一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和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联合企业共同成立科技研发平台,面向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承担国家和企业的重大攻关课。教师与企业合作研发课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克服传统理论教学存在的被动学习和实验室模拟实验教学的封闭式学习的弊端。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得到组织、设计、操作、管理等多方面的锻炼。
6.总结
通过政产学研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三个有利于的人才培养成效:
(1)有利于培育优势而办出专业的自身特色
政产学研合作使专业建设具有时代感和超前性,同时使实训技术具有现代感和先进性。毕业生的优势体现在有较强的行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上拓展了人才培养的资源,并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高校和企业之间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教学、科研、生产实体,作为学生科研的培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机会和途径。
(2)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政产学研培养模式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投身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创业意识;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使学生能得到实际的锻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教学质量
在政产学研工作实践中,一方面使教师长期积累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典型案例并充分认识实际问题,发现科研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 王宪云,全力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J].科技视界,2012(01):36-38.
[2]李娜.校企共建电子商务实训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电子商务,2011(3):70-71.
[3]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27-31.
[4]周晓娟,钟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政产学研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0):246-247.
作者简介:
刘晓平(1965-),男,黑龙江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机械结构动态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无线传感网络等。
任维政(1974-),男,黑龙江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
陈世燕(1983-),女,河北人,北京邮电大学教育职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