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春,笔者利用2个月时间对青龙满族自治县的11个乡镇38个行政村就现代农业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青龙现代农业刚刚起步
青龙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深处,长城脚下。总面积3510km2,耕地48万亩,人口54万,人均耕地不足1亩。山场面积406万亩。属泛湿润大陆性温带季风型气候,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春旱,年平均降水量715.6mm。
(一)农业结构初步调整
几年来青龙立足市场,因地制宜,农业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科学产业布局。
青龙特色农业由零散向规模化推进,传统农业也向集约化迈进,已经由点到线。2010年青龙特色小米、杂粮、中药材分别种植50970亩、3585亩、10440亩,产值分别达到2712万元、253万元和39843万元;2010年末,规模以上养殖猪、鸡、牛、羊分别达到42.02万只、590.45万只、3.74万头和 50.7万只。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313517万元。
(二)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由小到大,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到2009年底,全县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已达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全县农业合作社82家,会员总数达7200人,带动农户2.7万户,青龙被评为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示范县。建成肉鸡养殖基地、林果基地、中草药基地等8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夫宝”生物有机肥、羽佳蚕丝、农馨土特产品杂粮及板栗深加工项目等2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三)农业标准化建设起步推进
成立了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农产品认证制度逐步推开。青龙已注册农产品商标44个,其中“龙富牌”红富士苹果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国家级名牌产品、河北省名牌产品;祖山老酒被评为全国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八旗龙被评为省级中小企业名牌产品;云冠栲胶、祖山酒业、京东板栗、三泰阳光、长沟矿泉水等5个商标为河北省著名商标。
但是青龙的农业现状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生产力布局还不够清晰,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基础设施与设备严重滞后,农民素质普遍低下,理念尚须更新,政策支持有待强化。故此青龙现代农业可以界定为刚刚起步。
二、农民赚钱了吗
起步的现代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多大的收益?笔者从多个项目的调研中发现:无论哪个项目给普通农户带来的收益基本相同,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种植食用菌为例,做个详细的分析与计算。
凉水河乡下草碾村“林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青龙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合作社社员51户,食用菌培育基地200多亩,食用菌总棒数200万棒。从业人数300多人。
合作社总基地由7户组成,占地95亩,总投资180万,食用菌总棒数70万。具有制棒、产菌、冷藏等多种功能,固定资产近百万。2010年销售额280万元,毛利200万。
总基地日常上班工人30人,多为农家妇女,每人每月工资为900至1200元。忙时工人达100多人,工资为1500元。2010年全年发放工资近80万元。
除去总基地的7户外还有合作社社员44户,这44户收益如何?我们以种植大户张姓夫妻为例分析计算:
张姓夫妻二人,2010年贷款5万元(每万元年息1080元),自建7个大棚(每个大棚成本约1900元;使用期约3~4年),租用土地3.275亩(每亩每年租金800元),种植食用菌棒数20460个。食用菌棒从总基地以每棒1.63元买进。水电费约1310元,夫妻二人整日忙在大棚里,没有佣用工人,一年卖食用菌总款64900元。
年纯收入=总卖款-买棒款-大棚折旧款-水电费-地租-贷款利息
=64900-(20460×1.63)-(7×1900/3.5)-1310-(3.275×800)-(5×1080)
=64900-33350-3800-1310-2620-5400
=22220(元)
一年下来,张姓夫妻二人辛苦劳做只挣个工钱。(一个劳力在本村打工干农活、建筑等每天70元,每年除种自己的责任田外约干160天,160×70=11200;劳力在外地打工者每年挣近二万元,妇女约挣一万元)
是不是张姓夫妻经营不善或属个例呢?不是的。这44户经营情况基本相似。所以今年已有7户将自己的大棚转让出去,还有两户干脆将大棚废掉不再种植。
是不是别的项目要好些呢?下草碾村共有482户,1623口人。养殖(鸡、羊、兔)专业户8户,收益情况也基本相同。七道河乡七道河村的刘姓夫妻2010年养15头牛,每头牛的购进成本约3500元,每头牛纯利约2000元,如果扣除贷款利息夫妻二人每年25000元左右。收益情况也基本相同。
结论:小规模的种植养殖业项目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让农家妇女在家门口挣到了钱。但只有极少数人赚钱致富。普通农民或社员只挣到了工钱。
三、问题在哪里
(一)协会运作不规范,缺少监管
一般来讲,推广一个项目是由县到乡再到村,首先村干部便成了资金扶持与政策倾斜的第一受益人。协会会长一般由村长或村支书来担任,这样协会就成了“官办”。协会的权力把持在一人或少数几个人的手中,农民入了协会也无任何权力,就如河面上的一片树叶。在利益受损后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与退出。
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别社员把自己的农产品夜间拉到外地去卖(这是协会不允许的),卖的价钱比交给协会要高出近50%,这是因为价钱只能由协会来定,协会充当了购售的中间商。这样协会赚钱而社员挣工钱就不难理解了。
农民专业协会成立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克服买方的垄断、为会员们节约信息费用、为农户提供资金和技术。由于协会运作的不规范使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扶持贷款过于集中也存在很大的隐患,因为贷款过于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经营一旦失败也就无力偿还。就有可能出现“政府赚吆喝,百姓挣工钱,富了个别人,赔了国家钱”的结局。
(二)项目规模小,处理信息能力差,经济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
因项目规模小,协会在经济活动中依然处在弱势地位,而扩大规模又受到资金周转时间长、循环投入大等困难,也有协会运作不规范带来的不良影响。因为只有会员都赚到了钱,协会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发展。
协会及其会员处理信息能力差又缺乏市场经验,他们很难准确把握变幻莫测的市场价格。他们对产品价格走势往往以上一年的价格走势为依据,他们可能会一拥而上生产上一年价格较高的产品,又可能一哄而散地放弃生产上一年价格较低的产品。这使他们面临这样的尴尬—生产的产品价格下跌,亏本甚至卖不出去;放弃的产品,价格一路上涨,农民后悔不已,却又束手无策。市场条件下,或贫或富更多取决于市场。但市场带来的并非总是福音,对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营,社会化的大市场是一种难以驾驭的力量,并且随着农业生产的能力的提高,问题日益尖锐。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
(三)政府扶持重资金轻技术
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尽快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政府采取了扶持,扶持再扶持。特别是“五户联保”政策为农村产业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许许多多农户走上了种植、养殖、林果等特色农业之路。政府把扶持的重点放在了资金上,而轻视了技术的扶持。什么项目都需要技术,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会有钱挣,而赚钱的前提是挣钱,致富是赚钱的结果。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比资金更重要。资金扶持只不过是“授之与鱼”,而技术扶持才是“授之与渔”。资金扶持,项目搞起来了,农民成为“农业工人”,而不能当“农业技术工人”。在调研中发现,在许多项目中农民掌握核心技术者少之又少,诸如配方、防疫、控温、控湿等都掌握在公司或极少数人的手里,农民只能成为变相的打工者。没有真正核心技术,附加值就不在自己一方,利润就被别人取走。而政府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少之又少,根本达不到农民的意愿。
(四)立项重外地经验轻本地自然特色
调研中发现,项目一般是从外地学来的,别人干赚钱了,本地政府也就扶持。从而轻视了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差异,气候特征。农业现代化并非有固定模式一条路可走,条件不同所选择的道路也应不同,要依县情走有本地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四、怎样走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彼此之间不能分割,要三者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故此现代农业不能单独求进,急于求成。经营方式、生产规模、产品标准三项,还只是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要使这三项成立,还得有个不可或缺的大前提——农地集约化。但是,如果急功近利地把土地集中,抛出的大量农业人口何处去就是问题。青龙人均耕地不足1亩,确实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但这种现实没办法一下子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村人口转移出来,逐步地扩大规模。如果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让农民一下子富起来而盲目追求农业规模化,用政府资金诱引农民扩大项目规模,就会造成“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的结局。所以在项目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多听取普通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做好示范,认真设计,仔细规划。稳步推进。
(二)重视资金扶持更要重视技术扶持
一直以来,政府都在为农业源源不断地输血。但是,不管哪个群体,如果单纯依靠外力输血,自身造血不足,输血永远是缓兵之计。
现代农业,需要吸收工业的很多做法,同时还要尊重农业自身规律,因为种植业,养殖业都是生命过程,它有自身的规律,在此运作过程中农民首先要做“农民工人”,还要做“农业技术工人”,更要做“技师”。在产业中植入科技元素,才有可能在优先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生产能力和农村财富。财源在茂盛的市场,也恪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再火红的市场也可能亏得血本无归。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他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更容易总结出原创性经验,也更本土化;同时,大量的科研人员则是农业技术发展强有力的后备力量。科技兴农应该是发展农业习惯性行为,懂得创新的真谛,不断以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其含金量越高,农民获得的利润也就越丰厚。
(三)因地制宜突出青龙特色
外地经验固然重要,但重中之重是立足县情。因为区域之间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农民素质,气候环境都不同,就必须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现代农业之路。现代农业不是看种什么养什么,而是看怎么种怎么养,关键在于农民的利益和当地农村社区的利益能否比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联系在一起。最有利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短期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放弃,而且要不断完善与发展。充分借鉴本地某特色产业的成功经验。依条件,抓特色,树品牌,重规划,要效益。比如“青龙中药材立体种植”、“都山党参”、“青龙板栗”、“青龙小米”、“天桥沟安梨”、“都山野生枸杞”、“山野菜”等都是青龙天然气候与土壤的特殊产品,政府都应给予大力扶持。
(四)规范协会章程,加强监管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其实施效果受到影响。在国家亟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县政府应依据满族条例补充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并使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确保会员与协会发生矛盾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经营过程中确保会员的提案权及其产权结构、组织机构设置、利润分配等诸多方面的参与权。其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与推动作用。政府应对专业协会一手推动一手监管。双管齐下,不得偏失。推动,就是要给协会提供必要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可采用项目援助,贷款援助、财政补贴等措施;监管,就是要帮助协会完善制度规章,普法教育,典型宣传等方式,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对协会的认知程度,即自觉参与其中又能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我权益。其三,政府要在技术、信息、业务介绍等方面为农民专业协会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
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从个体角度上看,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现代化,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接受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素质和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能熟练地使用农业先进机械和设备,提高生产率,不仅如此现代农民还要具备现代法律知识、道德修养等。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每个农民具备各种才能,但每个农民都具备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能力。
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及农民专业合作队(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如能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使农民干上自己喜欢而又适合自己特长的产业,诸如种植、养殖、林果、经销、建筑、服务等等。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土地流转,从而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向转变。
(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农业,必须有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而青龙的农业基础设施十分匮乏。农业基础设施的重点一则是地,二则是水。地,要确保耕地不被侵占并要提高耕地质量,防止因新农村建设的急进而改变耕地性质;水,要建设具有长远规划的水利设施来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农业现代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农村水利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农村水利现代化来支撑。水利工程,一定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将技术设计与投资项目有机结合,对技术标准、施工流程、资金支持做出详细规划,硬性规定。把需要与可能有机统一起来,既要体现长远又要体现急需急用。依青龙实际,重点应加强建设和完善灌排体系及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加强山丘包括小水窑、小水池、小沟渠、小坝塘、小排灌站等“五小水利工程”,以此来解决农民平时生产所需的小项水利工程。并要建好农民用水管水组织,以保护设施并使之得到最大效益的应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十年对水利年平均投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并提出了资金筹集的具体办法,对此政府应提高认识,理清思路,以此为契机,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整治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增强抵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稳产高产的保障体系。
一、青龙现代农业刚刚起步
青龙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深处,长城脚下。总面积3510km2,耕地48万亩,人口54万,人均耕地不足1亩。山场面积406万亩。属泛湿润大陆性温带季风型气候,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春旱,年平均降水量715.6mm。
(一)农业结构初步调整
几年来青龙立足市场,因地制宜,农业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科学产业布局。
青龙特色农业由零散向规模化推进,传统农业也向集约化迈进,已经由点到线。2010年青龙特色小米、杂粮、中药材分别种植50970亩、3585亩、10440亩,产值分别达到2712万元、253万元和39843万元;2010年末,规模以上养殖猪、鸡、牛、羊分别达到42.02万只、590.45万只、3.74万头和 50.7万只。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313517万元。
(二)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由小到大,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到2009年底,全县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已达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全县农业合作社82家,会员总数达7200人,带动农户2.7万户,青龙被评为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示范县。建成肉鸡养殖基地、林果基地、中草药基地等8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夫宝”生物有机肥、羽佳蚕丝、农馨土特产品杂粮及板栗深加工项目等2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三)农业标准化建设起步推进
成立了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农产品认证制度逐步推开。青龙已注册农产品商标44个,其中“龙富牌”红富士苹果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国家级名牌产品、河北省名牌产品;祖山老酒被评为全国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八旗龙被评为省级中小企业名牌产品;云冠栲胶、祖山酒业、京东板栗、三泰阳光、长沟矿泉水等5个商标为河北省著名商标。
但是青龙的农业现状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生产力布局还不够清晰,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基础设施与设备严重滞后,农民素质普遍低下,理念尚须更新,政策支持有待强化。故此青龙现代农业可以界定为刚刚起步。
二、农民赚钱了吗
起步的现代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多大的收益?笔者从多个项目的调研中发现:无论哪个项目给普通农户带来的收益基本相同,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种植食用菌为例,做个详细的分析与计算。
凉水河乡下草碾村“林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青龙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合作社社员51户,食用菌培育基地200多亩,食用菌总棒数200万棒。从业人数300多人。
合作社总基地由7户组成,占地95亩,总投资180万,食用菌总棒数70万。具有制棒、产菌、冷藏等多种功能,固定资产近百万。2010年销售额280万元,毛利200万。
总基地日常上班工人30人,多为农家妇女,每人每月工资为900至1200元。忙时工人达100多人,工资为1500元。2010年全年发放工资近80万元。
除去总基地的7户外还有合作社社员44户,这44户收益如何?我们以种植大户张姓夫妻为例分析计算:
张姓夫妻二人,2010年贷款5万元(每万元年息1080元),自建7个大棚(每个大棚成本约1900元;使用期约3~4年),租用土地3.275亩(每亩每年租金800元),种植食用菌棒数20460个。食用菌棒从总基地以每棒1.63元买进。水电费约1310元,夫妻二人整日忙在大棚里,没有佣用工人,一年卖食用菌总款64900元。
年纯收入=总卖款-买棒款-大棚折旧款-水电费-地租-贷款利息
=64900-(20460×1.63)-(7×1900/3.5)-1310-(3.275×800)-(5×1080)
=64900-33350-3800-1310-2620-5400
=22220(元)
一年下来,张姓夫妻二人辛苦劳做只挣个工钱。(一个劳力在本村打工干农活、建筑等每天70元,每年除种自己的责任田外约干160天,160×70=11200;劳力在外地打工者每年挣近二万元,妇女约挣一万元)
是不是张姓夫妻经营不善或属个例呢?不是的。这44户经营情况基本相似。所以今年已有7户将自己的大棚转让出去,还有两户干脆将大棚废掉不再种植。
是不是别的项目要好些呢?下草碾村共有482户,1623口人。养殖(鸡、羊、兔)专业户8户,收益情况也基本相同。七道河乡七道河村的刘姓夫妻2010年养15头牛,每头牛的购进成本约3500元,每头牛纯利约2000元,如果扣除贷款利息夫妻二人每年25000元左右。收益情况也基本相同。
结论:小规模的种植养殖业项目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让农家妇女在家门口挣到了钱。但只有极少数人赚钱致富。普通农民或社员只挣到了工钱。
三、问题在哪里
(一)协会运作不规范,缺少监管
一般来讲,推广一个项目是由县到乡再到村,首先村干部便成了资金扶持与政策倾斜的第一受益人。协会会长一般由村长或村支书来担任,这样协会就成了“官办”。协会的权力把持在一人或少数几个人的手中,农民入了协会也无任何权力,就如河面上的一片树叶。在利益受损后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与退出。
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别社员把自己的农产品夜间拉到外地去卖(这是协会不允许的),卖的价钱比交给协会要高出近50%,这是因为价钱只能由协会来定,协会充当了购售的中间商。这样协会赚钱而社员挣工钱就不难理解了。
农民专业协会成立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克服买方的垄断、为会员们节约信息费用、为农户提供资金和技术。由于协会运作的不规范使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扶持贷款过于集中也存在很大的隐患,因为贷款过于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经营一旦失败也就无力偿还。就有可能出现“政府赚吆喝,百姓挣工钱,富了个别人,赔了国家钱”的结局。
(二)项目规模小,处理信息能力差,经济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
因项目规模小,协会在经济活动中依然处在弱势地位,而扩大规模又受到资金周转时间长、循环投入大等困难,也有协会运作不规范带来的不良影响。因为只有会员都赚到了钱,协会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发展。
协会及其会员处理信息能力差又缺乏市场经验,他们很难准确把握变幻莫测的市场价格。他们对产品价格走势往往以上一年的价格走势为依据,他们可能会一拥而上生产上一年价格较高的产品,又可能一哄而散地放弃生产上一年价格较低的产品。这使他们面临这样的尴尬—生产的产品价格下跌,亏本甚至卖不出去;放弃的产品,价格一路上涨,农民后悔不已,却又束手无策。市场条件下,或贫或富更多取决于市场。但市场带来的并非总是福音,对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营,社会化的大市场是一种难以驾驭的力量,并且随着农业生产的能力的提高,问题日益尖锐。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
(三)政府扶持重资金轻技术
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尽快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政府采取了扶持,扶持再扶持。特别是“五户联保”政策为农村产业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许许多多农户走上了种植、养殖、林果等特色农业之路。政府把扶持的重点放在了资金上,而轻视了技术的扶持。什么项目都需要技术,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会有钱挣,而赚钱的前提是挣钱,致富是赚钱的结果。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比资金更重要。资金扶持只不过是“授之与鱼”,而技术扶持才是“授之与渔”。资金扶持,项目搞起来了,农民成为“农业工人”,而不能当“农业技术工人”。在调研中发现,在许多项目中农民掌握核心技术者少之又少,诸如配方、防疫、控温、控湿等都掌握在公司或极少数人的手里,农民只能成为变相的打工者。没有真正核心技术,附加值就不在自己一方,利润就被别人取走。而政府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少之又少,根本达不到农民的意愿。
(四)立项重外地经验轻本地自然特色
调研中发现,项目一般是从外地学来的,别人干赚钱了,本地政府也就扶持。从而轻视了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差异,气候特征。农业现代化并非有固定模式一条路可走,条件不同所选择的道路也应不同,要依县情走有本地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四、怎样走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彼此之间不能分割,要三者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故此现代农业不能单独求进,急于求成。经营方式、生产规模、产品标准三项,还只是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要使这三项成立,还得有个不可或缺的大前提——农地集约化。但是,如果急功近利地把土地集中,抛出的大量农业人口何处去就是问题。青龙人均耕地不足1亩,确实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但这种现实没办法一下子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村人口转移出来,逐步地扩大规模。如果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让农民一下子富起来而盲目追求农业规模化,用政府资金诱引农民扩大项目规模,就会造成“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的结局。所以在项目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多听取普通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做好示范,认真设计,仔细规划。稳步推进。
(二)重视资金扶持更要重视技术扶持
一直以来,政府都在为农业源源不断地输血。但是,不管哪个群体,如果单纯依靠外力输血,自身造血不足,输血永远是缓兵之计。
现代农业,需要吸收工业的很多做法,同时还要尊重农业自身规律,因为种植业,养殖业都是生命过程,它有自身的规律,在此运作过程中农民首先要做“农民工人”,还要做“农业技术工人”,更要做“技师”。在产业中植入科技元素,才有可能在优先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生产能力和农村财富。财源在茂盛的市场,也恪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再火红的市场也可能亏得血本无归。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他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更容易总结出原创性经验,也更本土化;同时,大量的科研人员则是农业技术发展强有力的后备力量。科技兴农应该是发展农业习惯性行为,懂得创新的真谛,不断以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其含金量越高,农民获得的利润也就越丰厚。
(三)因地制宜突出青龙特色
外地经验固然重要,但重中之重是立足县情。因为区域之间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农民素质,气候环境都不同,就必须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现代农业之路。现代农业不是看种什么养什么,而是看怎么种怎么养,关键在于农民的利益和当地农村社区的利益能否比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联系在一起。最有利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短期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放弃,而且要不断完善与发展。充分借鉴本地某特色产业的成功经验。依条件,抓特色,树品牌,重规划,要效益。比如“青龙中药材立体种植”、“都山党参”、“青龙板栗”、“青龙小米”、“天桥沟安梨”、“都山野生枸杞”、“山野菜”等都是青龙天然气候与土壤的特殊产品,政府都应给予大力扶持。
(四)规范协会章程,加强监管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其实施效果受到影响。在国家亟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县政府应依据满族条例补充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并使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确保会员与协会发生矛盾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经营过程中确保会员的提案权及其产权结构、组织机构设置、利润分配等诸多方面的参与权。其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与推动作用。政府应对专业协会一手推动一手监管。双管齐下,不得偏失。推动,就是要给协会提供必要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可采用项目援助,贷款援助、财政补贴等措施;监管,就是要帮助协会完善制度规章,普法教育,典型宣传等方式,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对协会的认知程度,即自觉参与其中又能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我权益。其三,政府要在技术、信息、业务介绍等方面为农民专业协会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
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从个体角度上看,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现代化,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接受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素质和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能熟练地使用农业先进机械和设备,提高生产率,不仅如此现代农民还要具备现代法律知识、道德修养等。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每个农民具备各种才能,但每个农民都具备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能力。
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及农民专业合作队(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如能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使农民干上自己喜欢而又适合自己特长的产业,诸如种植、养殖、林果、经销、建筑、服务等等。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土地流转,从而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向转变。
(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农业,必须有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而青龙的农业基础设施十分匮乏。农业基础设施的重点一则是地,二则是水。地,要确保耕地不被侵占并要提高耕地质量,防止因新农村建设的急进而改变耕地性质;水,要建设具有长远规划的水利设施来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农业现代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农村水利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农村水利现代化来支撑。水利工程,一定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将技术设计与投资项目有机结合,对技术标准、施工流程、资金支持做出详细规划,硬性规定。把需要与可能有机统一起来,既要体现长远又要体现急需急用。依青龙实际,重点应加强建设和完善灌排体系及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加强山丘包括小水窑、小水池、小沟渠、小坝塘、小排灌站等“五小水利工程”,以此来解决农民平时生产所需的小项水利工程。并要建好农民用水管水组织,以保护设施并使之得到最大效益的应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十年对水利年平均投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并提出了资金筹集的具体办法,对此政府应提高认识,理清思路,以此为契机,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整治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增强抵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稳产高产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