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朗读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朗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即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积累离不开朗读,没有朗读,体验和领悟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想感情便无法实现。那么新课标下的朗读教学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
  
  一、朗读有利于激发情趣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探求知识,刺激学生兴奋情绪,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尽管创设教学情境形式多样,但朗读却独具魅力。在老师恰到好处的范读中,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会把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像溪水一样同时流入学生心田,有利于激发学生联想,掀起学生情感波澜,更真切地感知文本。如我教《石壕吏》,在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之后,我用如泣如诉、哀怨低沉的语调,淋漓尽致地渲染出老妇人一家的痛苦;又用激愤的语调朗读官吏的语句,使学生感受到官吏的残暴凶横。我读完后,要求学生尽量有感情地再朗读两遍,然后,我向学生提问:你想对老妇人和官吏说些什么?学生兴趣浓,积极发言,分析很有见地。这良好的课堂效果的取得归功于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二、朗读有利于积累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这里,突出了积累语言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没有语言的积累就不会有深刻的感悟,没有深刻的感悟,就不会有正确的运用。而语言的储备需要“读”来实现,朗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反复朗读中,字词句段篇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大脑仓库,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朱熹说:“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新课标也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教学中,对课本中的古诗文,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全背;现代文,我挑选优美的句、段要求学生背诵;平时还要求学生从课外摘抄优美语句段落进行背诵。经长期积累,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记忆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三、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领悟作品情感,品味语言魅力,再现作品形象,离不开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重在朗读训练。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培养语感中的作用。如我教鲁迅写的《雪》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天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句话让你联想到什么?一开始课堂出现冷场,我调整教学思路,先让学生讨论这句话该怎么读,有的说“要读得掷地有声”;有的说“要读得激昂”;有的说“要读得高扬,语速稍快”……在正确把握朗读的语调、语速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在此基础上再回答前面的问题,学生能各抒己见。通过朗读,学生既有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联想,又理解了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朗读有助于丰富思想
  
  语文是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而且更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标指出:“阅读文学作品,应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激发学生再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才能深深地被文学作品中的“美”打动、感染、熏陶。如我教八年级高尔基写的《海燕》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以动感的大海及飞翔的海燕为背景,配上忽而激昂忽而低沉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情不自禁为海燕矫健的姿态而欢呼,为大海的气势而赞叹。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朗读中,能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本中的抒情载体——英勇无畏的海燕,继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并作用于自己的心理,学生就非常容易地投入到情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文本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力,使得主体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陶冶、感染。在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不仅对文章的理解会加深,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了他们高尚的精神世界。
  朗读,是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一起重视朗读教学,让朗读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吧。
  
  单位:浙江嵊州市城关中学
其他文献
林歌,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2010年开始写诗,有诗歌作品发表于《十月》《青春》等刊物;现居北京。  林歌的诗 林歌  通向新的感受力  从一地到另一地,像一个海绵  吸入新的水滴;新的意象  是否在此间形成?这意象为你带来  新的声音;在异乡,它被称之为  口音,南方口音,某国口音。  某个声音近乎带来你对  一个地点的想象;問路的法国人  声音频率契合听过的欧洲音乐。  当另一种语言被使用,
明栗园  老栗树粗厚的树皮  如风化的岩石  布满时间的雕琢  六百年匆匆而过  比山鸡还肥的乌鸦  在树洞里做窝  去年秋日的栗子皮  散落在枯草枝间  如坚硬的刺猬军  忠诚地守护  皇家的每一寸故土  却难逃命运的果腹  马蹄声仍在山道回旋  只有石头擁有记忆  垒做长城,蜿蜒  在金色的燕山  入水的残垣  讲述着历经的流年  墓志铭  朋友,穿过时间的迷雾  走进林立的墓地  请找到你的
接受梦境  一些从未抵达过我生活的物质  我无法将它们的声音形状描述彻底  我要接受梦境里的火山与泥石流  一些野兽追逐发出的嘶吼  要接受部分泪水沾染的咸涩纸张  然后铺写晕染的情绪  接受时间与空间的虚无  维度变化致使空中气味变换  突如其来一本正经的告别最使我不安  秋叶落时习惯爱与被爱以及离开  好比我千疮百孔无法抵御秋风  唯有接受这满目疮痍再苏醒  无名指  首先是注意到这场秋风闲置
慵懒的暮色  辽阔的背景  视线穿透叽喳的雀鸟  不安于现状的心态  微笑的漩涡激腾  闪亮的韵律  翻弄历史  礁岩自言自语,天籁般的涛声  高空中是否也有最后的抒情  对生活怀着一种感恩心情  阳光展露微笑  我说你是主宰天空的祈祷  海洋潮漲潮落  追求着什么呢  不惜一切代价  讴歌生命里的声音  在崖畔听拔节  还有从树隙泻下飘扬的光芒  留下这仅有的一点火种  除了我们写的诗  没有什
雪花回来的时候,禅房  开始隐身,也许是游方太久  窸窸窣窣的敲门声很轻  大殿禅定,树枝勾勒的留白处  夜鸟的呓语,惊醒落雪  火炉上的水壶,终究没有沉住气  轻嘬一口茶,静等山门开启  禅寺的第一朵梅花开了  不小心,撞破了红尘  经过古刹的人,小心翼翼地  掸落肩头衣领上的雪  冬至  二十四节气,我先遇见你  你会带着白雪一起,我的公主  这世间所有的待嫁,都梦想  披上一样的纯洁  你会
两岸雕梁画栋  一水静静蜿蜒  六朝金粉涂抹的秦淮河  依然可见散金碎银溅起的涟漪  画舫妩媚,舟楫多姿  如秦淮八艳顾盼生辉  此刻,夜泊成为一幅水墨画  在人家的房前屋后  寻找香魂缕缕的烟雨  灯影尚在,隔着烟波说唱  大桥小桥,穿过的尽是吴越软语  异乡客犯了相思病  一杯浊酒,有他乡是梦乡的余温  绕过一圈是堤岸,绕过另一圈  还是堤岸。走一步是缱绻的柳绿  走两步是前朝的商铺  十里秦
一只鹅游过  似是旧相识,她知道寒凉  涟漪晃动了这个季节的残荷与  坠落的柳叶  无论在水中或岸边  就会枯萎  曾经都有袅娜的韵姿啊  一湖如镜,占尽绝色风流  柳有支撑的骨,画着年轮  荷只有一季  风太强大了,一挥衣袖成千上万的荷  集体折腰、俯首,壮烈沦陷  冬日,旷野  你只是你的一个轮回  我此刻是我的全部  旷野。有小路向远延伸  有时辰,迈不开步  消失  风无处不在,凛冽或温婉
立春   平整过的土地   安静地躺在厂区,像一个   睡去的季节。一个月之前   这里是一座三层的   小楼,我猜不出它的作用   只是不断想象它的过去:楼面雪白   房间里散发油漆的味道。   现在,我站在这片   被平整过的土地上,怀念   它破败的样子,想起   那个生锈的旧楼梯,我知道   野草就要像春天般   在这里疯长,也会有人骑着   电动三轮车,从这里   突突地驶过。   马钢
搂着你的梦睡去的时候  把微風也带进了梦里  在梦里  我们拜天拜地 春华秋实 有滋有味  夜深时的月光  拨开窗前羞涩的纱  也触动了因美梦引发的笑  渐渐的 一丝丝微寒把神识唤回  像是煮酒论英雄之后的狼藉  斗转星移 云手化去  三千大千世界的烦恼  你亭亭玉立 如禅如诗 权当眨眼一刻
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对教师的发展、提高以及在新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