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植物野外實践教学是《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重要环节。据研究发现,民族地区高校野外实习环节还存在许多尚需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之处,如:时间安排欠合理、实践环节需调整、师资力量待加强、教学模式需改革等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重点院校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出适合本地区的实践模式,为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植物学 野外实习 实习质量 问题及对策
【基金项目】贵州省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名称: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改革实践);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南部特色生物资源研发创新团队项目[黔教合人才团队字(2015)68];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一流培育学科建设项目(生物学学科,2017);贵州省植物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黔学位合字ZDXK[2016]23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233-02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的科学[1]。其教学部分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其中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是《植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2,3],它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专业知识,而且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重点院校(如兰州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与民族地区院校(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植物学》的野外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尚需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之处。
1.时间安排欠合理
据调查发现,国内部分重点高校《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大多安排在5月中旬(夏季刚刚开始),因为此时正是春夏交替之季,温度适宜,植物的生长变化快、形态多样,利于各类植物的识别[4]。民族地区《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大都安排在第2学期期末进行,时间一般在7月份。此时正是夏季,虽然能够观察到许多植物的形态与结构,但由于南方地区气温较高,白天的气温常常在36℃以上,长时间在烈日下,学生的安全和健康难以保证,实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民族地区在选择野外实践教学时间时,应该考虑植物生长时节与野外气温等因素,使其野外实践时间的安排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如春天植物的花的形态,秋天植物果实的形态与结构等知识。
2.实践环节需调整
国内部分重点高校《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主要推行“3+7+3+1”模式。前3天在校园实习,主要掌握学校周围的植物特征和了解实习过程中制作标本的方法;7天时间按计划到主要目的地进行综合实习,内容包括:采集标本,制作标本,鉴定标本,找出植物标本的特征等;3天时间专门作小专题论文的调查、资料收集和论文撰写;1天时间进行综合考核、实习总结、师生交流[5]。而民族地区高校野外实践教学,安排为两周时间,每天固定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包括采集标本、制作标本、鉴定标本,实习结束的最后1-2天才进行综合考核。
通过对比发现,重点高校植物野外实践教学安排更加的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践的要领以及野外实践的重点知识。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完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野外实践教学环节。
3.师资力量待加强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有关野外实践教学师资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师资力量与985高校和211高校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根据民族地区和985院校、211院校的师资力量对比发现,民族地区专业教师数量少,院士和长江学者空白,教授和副教授高职称教师不多,从而体现出了民族地区院校师资力量严重薄弱。再者,民族地区有经验的老教师多数不愿参加野外实习,而年轻的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从而为实践教学带来更大的困境。
民族地区亟需加强野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师综合素养,做好青年教师野外实践教学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野外实践教学,为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努力。
4.教学模式需改革
据调查发现,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方面主要采用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自主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去开展植物识别活动,能减轻学生对讲述植物分类知识和记忆植物名字的枯燥乏味的状况,增加野外实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针对某一植物物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观察比较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植物的结构。自主性学习教学,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去观察、采集,鉴定并记录植物形态特征等,然后统一安排学生代表逐一进行讲解,由专业教师指导、检查验收并做出评价[6]。而民族高校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太过单一。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导致实践效果不佳。
民族地区高校应借鉴重点高校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式教学、自主性学习教学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实践的重要性,争取达到最有效的实践教学目的。
5.教学资源不足
据调查研究,重点院校的教学资料准备主要是植物教材,植物百科全书等资料。教师根据实习地点进行调查,并向当地居民请教当地植被特点、植物分布区域等,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如地方植物志,提前编写实习手册[1]。民族地区高校植物野外实习主要提供的实习资料为教材,又由于民族地区高校所选择的实践地点大多数属于偏远山区,部分植物种类在植物学教材中少有介绍,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遇到许多书本上少有介绍的种类,为植物野外实践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该丰富野外实践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用于野外实践的检索表和植物志等工具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野外实践知识与技能。另外教师应根据实践地区的植物分布,选择适合学生实践的教学资料,根据实习基地植物的分布自编实习基地常见的植物资料,丰富民族地区野外实践教学资源。
6.成绩考核
民族地区院校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认植物比赛”式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注重知识考试而轻能力的考核,达不到野外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野外实践的综合考核涵盖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的多方表现,能更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收获[7]。而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把学生的野外实践的各方面素养体现出来。
211高校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模式采用考试+考核+汇报的模式对学生野外实践成果进行考核。其中,50%成绩用来评价学生野外植物的采集、标本制作和识别能力;30%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实习报告,评价学生是否能用不同的文字形式描述实习基地的自然环境、生态、人文资源等描述能力。20%的成绩取决于小组野外实习汇报,主要考核整个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方法主要是由整个小组推荐1-2名同学,用PPT的形式对本小组本次实习的相关情况进行汇报答辩[8]。
由此对比发现,重点高校的考核方式更具有科学性,这样可以多方面的对学生野外实践能力与素养进行考核。民族地区高校应设定适合本地区学生自身的考核方式,借鑒重点高校的考核方法来完善自身考核体系。如借鉴上述长江大学的考核方法,采用考试+考核+汇报的考核模式,同时需加以创新地构建适合本地区学生自身的考核体系。
7.实践基地需扩建
据调查发现,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在野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一般选择几个(3个左右)植物种类较多的地区作为实践基地,根据基地的情况进行选择。循环实践基地的使用,可以减少野外实践对基地的破坏。而民族地区高校在野外实践方面,基地较固定,随着野外实践次数的增加,路边植物被不断采挖,破坏了植物栖息地,使得有些物种在分布区几近灭绝。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增加实习基地,循环基地使用,不仅有利于保护植被,更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
植物野外实践教学是较重要且复杂的过程,民族地区高校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重点院校野外实践教学的实践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出适合本地区的实践模式,为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刘志雄,周存宇.《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2014,(35):103-106.
[2]龙茹,王子华,史凤玉,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7-68.
[3]杨期和,廖富林,刘德良.地方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与教学环节探析[J].嘉应学院学报.2017,(5):61-66.
[4]全雪丽,刘继生,金英花,等.植物学课程野外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612-5613.
[5]刘光华,向孙军.“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7,(22):83-85.
[6]徐勤松,戴传超,路遥,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块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171-173.
[7]刘世彪,张代贵,龚双姣.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7):209-212
[8]向旭,赵洪.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27):173-241.
作者简介:
黄小娜,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教育,水生生物学方向淡水枝角类研究。
【关键词】植物学 野外实习 实习质量 问题及对策
【基金项目】贵州省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名称: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改革实践);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南部特色生物资源研发创新团队项目[黔教合人才团队字(2015)68];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一流培育学科建设项目(生物学学科,2017);贵州省植物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黔学位合字ZDXK[2016]23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233-02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的科学[1]。其教学部分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其中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是《植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2,3],它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专业知识,而且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重点院校(如兰州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与民族地区院校(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植物学》的野外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尚需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之处。
1.时间安排欠合理
据调查发现,国内部分重点高校《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大多安排在5月中旬(夏季刚刚开始),因为此时正是春夏交替之季,温度适宜,植物的生长变化快、形态多样,利于各类植物的识别[4]。民族地区《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大都安排在第2学期期末进行,时间一般在7月份。此时正是夏季,虽然能够观察到许多植物的形态与结构,但由于南方地区气温较高,白天的气温常常在36℃以上,长时间在烈日下,学生的安全和健康难以保证,实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民族地区在选择野外实践教学时间时,应该考虑植物生长时节与野外气温等因素,使其野外实践时间的安排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如春天植物的花的形态,秋天植物果实的形态与结构等知识。
2.实践环节需调整
国内部分重点高校《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主要推行“3+7+3+1”模式。前3天在校园实习,主要掌握学校周围的植物特征和了解实习过程中制作标本的方法;7天时间按计划到主要目的地进行综合实习,内容包括:采集标本,制作标本,鉴定标本,找出植物标本的特征等;3天时间专门作小专题论文的调查、资料收集和论文撰写;1天时间进行综合考核、实习总结、师生交流[5]。而民族地区高校野外实践教学,安排为两周时间,每天固定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包括采集标本、制作标本、鉴定标本,实习结束的最后1-2天才进行综合考核。
通过对比发现,重点高校植物野外实践教学安排更加的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践的要领以及野外实践的重点知识。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完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野外实践教学环节。
3.师资力量待加强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有关野外实践教学师资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师资力量与985高校和211高校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根据民族地区和985院校、211院校的师资力量对比发现,民族地区专业教师数量少,院士和长江学者空白,教授和副教授高职称教师不多,从而体现出了民族地区院校师资力量严重薄弱。再者,民族地区有经验的老教师多数不愿参加野外实习,而年轻的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从而为实践教学带来更大的困境。
民族地区亟需加强野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师综合素养,做好青年教师野外实践教学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野外实践教学,为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努力。
4.教学模式需改革
据调查发现,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方面主要采用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自主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去开展植物识别活动,能减轻学生对讲述植物分类知识和记忆植物名字的枯燥乏味的状况,增加野外实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针对某一植物物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观察比较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植物的结构。自主性学习教学,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去观察、采集,鉴定并记录植物形态特征等,然后统一安排学生代表逐一进行讲解,由专业教师指导、检查验收并做出评价[6]。而民族高校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太过单一。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导致实践效果不佳。
民族地区高校应借鉴重点高校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式教学、自主性学习教学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实践的重要性,争取达到最有效的实践教学目的。
5.教学资源不足
据调查研究,重点院校的教学资料准备主要是植物教材,植物百科全书等资料。教师根据实习地点进行调查,并向当地居民请教当地植被特点、植物分布区域等,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如地方植物志,提前编写实习手册[1]。民族地区高校植物野外实习主要提供的实习资料为教材,又由于民族地区高校所选择的实践地点大多数属于偏远山区,部分植物种类在植物学教材中少有介绍,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遇到许多书本上少有介绍的种类,为植物野外实践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该丰富野外实践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用于野外实践的检索表和植物志等工具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野外实践知识与技能。另外教师应根据实践地区的植物分布,选择适合学生实践的教学资料,根据实习基地植物的分布自编实习基地常见的植物资料,丰富民族地区野外实践教学资源。
6.成绩考核
民族地区院校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认植物比赛”式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注重知识考试而轻能力的考核,达不到野外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野外实践的综合考核涵盖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的多方表现,能更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收获[7]。而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把学生的野外实践的各方面素养体现出来。
211高校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模式采用考试+考核+汇报的模式对学生野外实践成果进行考核。其中,50%成绩用来评价学生野外植物的采集、标本制作和识别能力;30%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实习报告,评价学生是否能用不同的文字形式描述实习基地的自然环境、生态、人文资源等描述能力。20%的成绩取决于小组野外实习汇报,主要考核整个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方法主要是由整个小组推荐1-2名同学,用PPT的形式对本小组本次实习的相关情况进行汇报答辩[8]。
由此对比发现,重点高校的考核方式更具有科学性,这样可以多方面的对学生野外实践能力与素养进行考核。民族地区高校应设定适合本地区学生自身的考核方式,借鑒重点高校的考核方法来完善自身考核体系。如借鉴上述长江大学的考核方法,采用考试+考核+汇报的考核模式,同时需加以创新地构建适合本地区学生自身的考核体系。
7.实践基地需扩建
据调查发现,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在野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一般选择几个(3个左右)植物种类较多的地区作为实践基地,根据基地的情况进行选择。循环实践基地的使用,可以减少野外实践对基地的破坏。而民族地区高校在野外实践方面,基地较固定,随着野外实践次数的增加,路边植物被不断采挖,破坏了植物栖息地,使得有些物种在分布区几近灭绝。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增加实习基地,循环基地使用,不仅有利于保护植被,更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
植物野外实践教学是较重要且复杂的过程,民族地区高校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重点院校野外实践教学的实践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出适合本地区的实践模式,为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刘志雄,周存宇.《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2014,(35):103-106.
[2]龙茹,王子华,史凤玉,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7-68.
[3]杨期和,廖富林,刘德良.地方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与教学环节探析[J].嘉应学院学报.2017,(5):61-66.
[4]全雪丽,刘继生,金英花,等.植物学课程野外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612-5613.
[5]刘光华,向孙军.“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7,(22):83-85.
[6]徐勤松,戴传超,路遥,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块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171-173.
[7]刘世彪,张代贵,龚双姣.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7):209-212
[8]向旭,赵洪.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27):173-241.
作者简介:
黄小娜,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教育,水生生物学方向淡水枝角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