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黑瞎子岛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恢复生态学、森林培育学以及近自然林业理论,提出了黑瞎子岛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为黑瞎子岛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林草覆盖率,进一步加快黑瞎子岛植被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黑瞎子岛生态环境,构建黑瞎子岛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植被体系提供了适宜的模式和营建技术。
[关键词]黑瞎子岛 植被 恢复与保护 途径 恢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7-0373-01
黑瞎子岛位于我国最东端,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该岛位于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正流通道,是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两江的咽喉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黑瞎子岛的开发与开放,做好黑瞎子岛的生态植被恢复工作对保护黑瞎子岛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对俄经贸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黑瞎子岛平均海拔约为40米,地势平坦,大面积为湿地。黑瞎子岛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多南风,高温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50天。
二、开发建设的条件与评价
黑瞎子岛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两条中俄界江的交汇处,是民族文化、两江文化和边境文化的统一。也由于黑瞎子岛“一岛两国”的特殊地理特征,决定了黑瞎子岛开发和利用的特殊性和國际性。多种原因使黑瞎子的开发建设必将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因而,积极开展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已成为黑瞎子岛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
所谓生态恢复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即恢复、重建和改建等 3 个方面。生态恢复就是使受损害的生态系统从远离其初始状态的方向回到干扰、开发或破坏前的初始状态所做的努力。而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现有状态进行改善,增加了人类所期望的某些特点,压低那些人类不希望的某些自然特点。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改建则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突出表现是植被破坏后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目标是恢复地力,使其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能力。虽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关系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但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森林进化和发展的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自我恢复、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优化的基础。许多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物种多样性,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土壤、植被严重退化,进而造成土壤抗蚀性差、涵养水源功能差等环境问题,因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最终目标是改善退化系统的环境。黑瞎子岛为了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开展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的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效果。但有些恢复与重建实践缺乏对恢复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过程、健康状况等的研究和充分认识,缺乏对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生态系统内由于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植被恢复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表现为: 重乔木,轻灌、草,层次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 树种单一,抗虫、抗病能力差,稳定性差; 纯林太多,缺乏树种的合理配置,土壤肥力自我维持、调节能力差,地力衰退严重; 生物多样性差。
三、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
采取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恢复的措施,逐步恢复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遭到破坏的森林和湿地,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充分发挥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按照黑瞎子岛规划将黑瞎子岛区划为四个区域,即湿地保护区、试验区、湿地公园和经济贸易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
1、生态保护:黑瞎子岛湿地保护区周边因江水冲刷而植被稀少或沙石裸露地,经济贸易开发区内因自然灾害形成的无林地和宜林地,以及岛上主要道路、建筑物周边采取人工造林方式,在保护现有原始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恢复岛上植被,改善岛上自然环境。
2、封育措施:生态保护主要是对黑瞎子岛湿地保护区核心区进行全面封育保护,保护区核心区面积为6567公顷,为保护核心区几近原始的生态系统,对其进行全面封禁,严禁任何人为活动。在保护区核心区周边设立界碑、宣传牌和解说性标牌,在核心区出入口设立警示牌。同时,开展定期巡护,除科学研究外严禁人员进入。切实保证保护区核心区的自然发展状态。对黑瞎子岛沿岸受江水侵蚀较严重的荒地进行人工促进造林更新。黑瞎子岛湿地保护区沿岸大部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沼泽和沙滩,疏林地和宜林地面积相对较少,但多分布于沿江一侧,受江水侵蚀较严重,因此,应对这部分疏林地和宜林地植被特点和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人工促进的方式恢复植被。造林林种为国防林,树种为当地乡土树种柳树。
3.人工造林:人工造林主要在经济贸易开发区内进行。经济贸易开发区的主要功能为对外贸易,人为活动较多,人为活动的频繁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而且,经济贸易开发区内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面积仅占该区总面积的12.3%,其余为水域、滩涂、沼泽和无立木林地,而无立木林地占该区总面积近一半,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护能力较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另外,该区整体自然环境状况较差,不利于招商引资和经济贸易的开展。因而,对该区内的无立木林地进行全面人工植被恢复。林种为国防林,造林树种以柳树、杨树、榆树、绣线菊、云杉、丁香等乡土树种为主,重点以营造混交林。
4、绿化美化:绿化美化工程是在模拟自然的前提下,对岛上道路两侧和建筑物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建设。绿化美化采取尊重自然规律,保持黑瞎子岛原有风貌为原则,通过绿化改善黑瞎子岛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沿途湿地面积过大,且风沙等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段,为保护道路,适当进行绿化。营造林种为护路林。树种参照周边原有树种确定绿化树种,使道路两侧形成水域、沼泽、低矮灌木林、乔灌混交林、乔木林相互交错,一路一景的独特景观。同时,防止冬季路面风吹积雪,保障路面畅通,保障行车安全。
5、退耕还湿:从资源调查看,在保护区和实验区内有部分湿地被开垦为耕地,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野生动物的生存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一些珍稀水禽的保护产生了很大压力。为黑瞎子岛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湿地资源,增加湿地面积,对这些耕地进行退耕还湿。
四、结论
结果表明,黑瞎子岛的生态恢复建设首先因地制宜地采取恢复—封育保护方式,在一些条件不具备的地方,采用改建—中小强度人为干预方式,必须采用重建—人工造林的方式应以不破坏原有植被为前提,并要注意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的选择。提出了适合黑瞎子岛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本文根据黑瞎子岛实际特点,以及黑瞎子岛现有植被的分布状况,针对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现有的主要植被类型采取不同的恢复与保护途径。
[关键词]黑瞎子岛 植被 恢复与保护 途径 恢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7-0373-01
黑瞎子岛位于我国最东端,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该岛位于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正流通道,是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两江的咽喉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黑瞎子岛的开发与开放,做好黑瞎子岛的生态植被恢复工作对保护黑瞎子岛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对俄经贸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黑瞎子岛平均海拔约为40米,地势平坦,大面积为湿地。黑瞎子岛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多南风,高温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50天。
二、开发建设的条件与评价
黑瞎子岛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两条中俄界江的交汇处,是民族文化、两江文化和边境文化的统一。也由于黑瞎子岛“一岛两国”的特殊地理特征,决定了黑瞎子岛开发和利用的特殊性和國际性。多种原因使黑瞎子的开发建设必将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因而,积极开展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已成为黑瞎子岛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
所谓生态恢复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即恢复、重建和改建等 3 个方面。生态恢复就是使受损害的生态系统从远离其初始状态的方向回到干扰、开发或破坏前的初始状态所做的努力。而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现有状态进行改善,增加了人类所期望的某些特点,压低那些人类不希望的某些自然特点。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改建则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突出表现是植被破坏后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目标是恢复地力,使其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能力。虽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关系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但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森林进化和发展的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自我恢复、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优化的基础。许多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物种多样性,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土壤、植被严重退化,进而造成土壤抗蚀性差、涵养水源功能差等环境问题,因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最终目标是改善退化系统的环境。黑瞎子岛为了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开展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的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效果。但有些恢复与重建实践缺乏对恢复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过程、健康状况等的研究和充分认识,缺乏对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生态系统内由于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植被恢复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表现为: 重乔木,轻灌、草,层次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 树种单一,抗虫、抗病能力差,稳定性差; 纯林太多,缺乏树种的合理配置,土壤肥力自我维持、调节能力差,地力衰退严重; 生物多样性差。
三、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
采取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恢复的措施,逐步恢复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遭到破坏的森林和湿地,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充分发挥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按照黑瞎子岛规划将黑瞎子岛区划为四个区域,即湿地保护区、试验区、湿地公园和经济贸易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
1、生态保护:黑瞎子岛湿地保护区周边因江水冲刷而植被稀少或沙石裸露地,经济贸易开发区内因自然灾害形成的无林地和宜林地,以及岛上主要道路、建筑物周边采取人工造林方式,在保护现有原始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恢复岛上植被,改善岛上自然环境。
2、封育措施:生态保护主要是对黑瞎子岛湿地保护区核心区进行全面封育保护,保护区核心区面积为6567公顷,为保护核心区几近原始的生态系统,对其进行全面封禁,严禁任何人为活动。在保护区核心区周边设立界碑、宣传牌和解说性标牌,在核心区出入口设立警示牌。同时,开展定期巡护,除科学研究外严禁人员进入。切实保证保护区核心区的自然发展状态。对黑瞎子岛沿岸受江水侵蚀较严重的荒地进行人工促进造林更新。黑瞎子岛湿地保护区沿岸大部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沼泽和沙滩,疏林地和宜林地面积相对较少,但多分布于沿江一侧,受江水侵蚀较严重,因此,应对这部分疏林地和宜林地植被特点和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人工促进的方式恢复植被。造林林种为国防林,树种为当地乡土树种柳树。
3.人工造林:人工造林主要在经济贸易开发区内进行。经济贸易开发区的主要功能为对外贸易,人为活动较多,人为活动的频繁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而且,经济贸易开发区内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面积仅占该区总面积的12.3%,其余为水域、滩涂、沼泽和无立木林地,而无立木林地占该区总面积近一半,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护能力较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另外,该区整体自然环境状况较差,不利于招商引资和经济贸易的开展。因而,对该区内的无立木林地进行全面人工植被恢复。林种为国防林,造林树种以柳树、杨树、榆树、绣线菊、云杉、丁香等乡土树种为主,重点以营造混交林。
4、绿化美化:绿化美化工程是在模拟自然的前提下,对岛上道路两侧和建筑物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建设。绿化美化采取尊重自然规律,保持黑瞎子岛原有风貌为原则,通过绿化改善黑瞎子岛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沿途湿地面积过大,且风沙等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段,为保护道路,适当进行绿化。营造林种为护路林。树种参照周边原有树种确定绿化树种,使道路两侧形成水域、沼泽、低矮灌木林、乔灌混交林、乔木林相互交错,一路一景的独特景观。同时,防止冬季路面风吹积雪,保障路面畅通,保障行车安全。
5、退耕还湿:从资源调查看,在保护区和实验区内有部分湿地被开垦为耕地,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野生动物的生存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一些珍稀水禽的保护产生了很大压力。为黑瞎子岛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湿地资源,增加湿地面积,对这些耕地进行退耕还湿。
四、结论
结果表明,黑瞎子岛的生态恢复建设首先因地制宜地采取恢复—封育保护方式,在一些条件不具备的地方,采用改建—中小强度人为干预方式,必须采用重建—人工造林的方式应以不破坏原有植被为前提,并要注意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的选择。提出了适合黑瞎子岛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本文根据黑瞎子岛实际特点,以及黑瞎子岛现有植被的分布状况,针对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现有的主要植被类型采取不同的恢复与保护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