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4月7日,黔江区人民政府印发了《黔江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要在2020年,全面完成全区218个行政村的综合整治,基本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美丽宜居村庄。但就目前黔江的农村环境状况,还不是十分乐观,存在较多问题,要实现2020 人居建设目标,必须着力整治。
[关键词]黔江 农村环境 整治
中图分类号: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7-0366-01
一、黔江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有越发严重趋势
黔江境内大小河流共计37条,37条境内河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有河皆污”成了黔江河流污染真实写照,特别是遇到阵雨、暴雨时,漂浮物到处都是,让人触目惊心。2014年4月,区环境保护局对阿蓬江流域黔江段地表水水质污染调查情况显示,阿蓬江水域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存在严重超标,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二)土地耕地“低、废、污”问题严重
近50年来,黔江的农业走过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和高资源环境代价的道路;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后果,部分问题已经显现端倪,如,土地的“低、废、污”问题,低就是指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黔江区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而总耕地面积仅600平方公里,也就是可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5%左右,其中又有48%左右的耕地在25度坡以上。废就是指荒废、浪费严重,黔江农村地区已经出现空壳屋,空心村等现象,部分乡镇企业到当地只是进行一个圈地,而没有进行建设。污就是指由于矿山乱开发、农用化学物质侵入、工业废水污染、畜禽养殖和生活废水污染等,导致出现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品质下降等。
(三)固体废弃物随处可见
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是越发突出,城市生活建筑工业垃圾向农村转移,出现垃圾“围乡围村”的现象。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落实,新村、新房建设,高山生态移民搬迁点不断推进,农村可谓旧貌换新颜。但随着发生变化的是消费垃圾的增多,由原来易腐烂降解的果皮、菜叶等农产品的废弃物向塑料袋、包装盒等不易降解的转变,再加之没人进行管理,也没有垃圾收集站和垃圾运输站,日积月累,越积越多,出现了现在随处可见的景象。
(四)石漠化问题越发突出
黔江,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喀斯特地貌,而石漠化正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而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会严重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是倍加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黔江农村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农用化学物质的增加,对环境污染严重
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公斤/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公斤/公顷,是其安全上限的1.93倍。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一公顷(15亩)土地施用化肥4公斤多,现在是434公斤,60年间化肥施用量增长了100倍。药残留的危害主要是它会进入我们的食物链,间接影响人类生命安全。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制度漏洞,这导致很多蔬果是没有经过任何检测就直接从田间走向了餐桌。据统计,2013年黔江化肥施用量7.1万吨、农药使用量600吨,地膜施用量350吨。
(二)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污染严峻
我们在对100位村民的随机问卷中,有90%以上的村民认为畜禽排放物已经影响到他们生活环境。而认为自家周围畜禽排污污染严重的占56%。2013年全区出栏生猪80.09万头、肉牛3.85万头、山羊2.31万只、土鸡114.14万羽,根据《中国环境科学》杂志报道各种畜禽养殖新鲜排污系数计算,全区畜禽粪尿产生总量近350万吨。虽然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有部分作生化降解处理和还田外,但由于养殖场的选址和建设大多缺乏统一规划,都会形成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2013年9月12日,黔江区政府印发了黔江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域划分及养殖污染控制实施方案的文件,但落实差;两年来,畜禽养殖引发环境污染投诉42起,饮用水源安全事件8起。
(三)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缺乏
“垃圾只能靠风刮,污水只能等蒸发”,对于黔江或是乃至中国农村来说,这种景象都并非夸张。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剧趋势。就黔江而言,农村面积面广人稀,对于部分村,一年总的运行经费就几万块钱,污染治理设施运行面临经费压力,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形成的环境保护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环保投入欠账过多的局面亟待扭转;农村环保法律法规还需不断完善。
(四)农民在环境认识上的不到位
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把农民对于使用施用化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识做了一个统计,84.11%的村民认为施用农药、化肥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仅有7.47%的村民认为有较大影响,甚至有8.47%的村民认为对环境没有影响。在统计村民对于选择农药的标准时,67.29%的人会选择效果好的,仅有23.36%的人会选择不污染环境的。
三、改善黔江农村环境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统筹指导,带动大众提高环保意识。
可以分两步走,一是将责任落实到基层,将环保管理触角向基层延伸,重心向基层下移,职能向基层下放,人员向基层倾斜,尽快配备专职人员;同时,将环保工作纳入基层政府党政目标考核,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百姓观念。農村环境建设的主体依然是农民,改变他们对环境的认识是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乡镇、村(社区)要利用标语、宣传栏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营造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农村环境整治氛围,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使他们接受清洁生产的理念。
(二)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广新技术
对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出路就在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普及。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研究以减少污染为核心的生产模式,并形成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与作物利用组合技术处理,把农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二是鼓励村民搭建生态循环系统。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应该说,农田生态系统还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硫磷等物质循环最重要的基础。
(三)多方筹资,健全环保基础设施
一是我们坚持一个原则,也就是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获得部分资金。二是多方筹资,可从土地出让金和城市维护费中划拨一点,从排污费中挤出一点,从畜禽养殖的农户和中心场镇的居民收取一点的形式,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三是探索建立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保证稳定有效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共同推进辖区农村环保工作。
(四)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再现碧水蓝天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一项长久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工作,建立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是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关键。可以从五个一着手:一个好的班子,一支保洁队伍,一笔专项经费,一张管理网络,一套考核机制;如:保洁作业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分类处置制度。
作者简介
田富,男,现任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信息科教师。
[关键词]黔江 农村环境 整治
中图分类号: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7-0366-01
一、黔江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有越发严重趋势
黔江境内大小河流共计37条,37条境内河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有河皆污”成了黔江河流污染真实写照,特别是遇到阵雨、暴雨时,漂浮物到处都是,让人触目惊心。2014年4月,区环境保护局对阿蓬江流域黔江段地表水水质污染调查情况显示,阿蓬江水域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存在严重超标,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二)土地耕地“低、废、污”问题严重
近50年来,黔江的农业走过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和高资源环境代价的道路;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后果,部分问题已经显现端倪,如,土地的“低、废、污”问题,低就是指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黔江区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而总耕地面积仅600平方公里,也就是可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5%左右,其中又有48%左右的耕地在25度坡以上。废就是指荒废、浪费严重,黔江农村地区已经出现空壳屋,空心村等现象,部分乡镇企业到当地只是进行一个圈地,而没有进行建设。污就是指由于矿山乱开发、农用化学物质侵入、工业废水污染、畜禽养殖和生活废水污染等,导致出现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品质下降等。
(三)固体废弃物随处可见
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是越发突出,城市生活建筑工业垃圾向农村转移,出现垃圾“围乡围村”的现象。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落实,新村、新房建设,高山生态移民搬迁点不断推进,农村可谓旧貌换新颜。但随着发生变化的是消费垃圾的增多,由原来易腐烂降解的果皮、菜叶等农产品的废弃物向塑料袋、包装盒等不易降解的转变,再加之没人进行管理,也没有垃圾收集站和垃圾运输站,日积月累,越积越多,出现了现在随处可见的景象。
(四)石漠化问题越发突出
黔江,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喀斯特地貌,而石漠化正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而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会严重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是倍加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黔江农村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农用化学物质的增加,对环境污染严重
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公斤/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公斤/公顷,是其安全上限的1.93倍。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一公顷(15亩)土地施用化肥4公斤多,现在是434公斤,60年间化肥施用量增长了100倍。药残留的危害主要是它会进入我们的食物链,间接影响人类生命安全。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制度漏洞,这导致很多蔬果是没有经过任何检测就直接从田间走向了餐桌。据统计,2013年黔江化肥施用量7.1万吨、农药使用量600吨,地膜施用量350吨。
(二)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污染严峻
我们在对100位村民的随机问卷中,有90%以上的村民认为畜禽排放物已经影响到他们生活环境。而认为自家周围畜禽排污污染严重的占56%。2013年全区出栏生猪80.09万头、肉牛3.85万头、山羊2.31万只、土鸡114.14万羽,根据《中国环境科学》杂志报道各种畜禽养殖新鲜排污系数计算,全区畜禽粪尿产生总量近350万吨。虽然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有部分作生化降解处理和还田外,但由于养殖场的选址和建设大多缺乏统一规划,都会形成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2013年9月12日,黔江区政府印发了黔江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域划分及养殖污染控制实施方案的文件,但落实差;两年来,畜禽养殖引发环境污染投诉42起,饮用水源安全事件8起。
(三)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缺乏
“垃圾只能靠风刮,污水只能等蒸发”,对于黔江或是乃至中国农村来说,这种景象都并非夸张。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剧趋势。就黔江而言,农村面积面广人稀,对于部分村,一年总的运行经费就几万块钱,污染治理设施运行面临经费压力,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形成的环境保护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环保投入欠账过多的局面亟待扭转;农村环保法律法规还需不断完善。
(四)农民在环境认识上的不到位
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把农民对于使用施用化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识做了一个统计,84.11%的村民认为施用农药、化肥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仅有7.47%的村民认为有较大影响,甚至有8.47%的村民认为对环境没有影响。在统计村民对于选择农药的标准时,67.29%的人会选择效果好的,仅有23.36%的人会选择不污染环境的。
三、改善黔江农村环境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统筹指导,带动大众提高环保意识。
可以分两步走,一是将责任落实到基层,将环保管理触角向基层延伸,重心向基层下移,职能向基层下放,人员向基层倾斜,尽快配备专职人员;同时,将环保工作纳入基层政府党政目标考核,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百姓观念。農村环境建设的主体依然是农民,改变他们对环境的认识是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乡镇、村(社区)要利用标语、宣传栏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营造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农村环境整治氛围,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使他们接受清洁生产的理念。
(二)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广新技术
对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出路就在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普及。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研究以减少污染为核心的生产模式,并形成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与作物利用组合技术处理,把农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二是鼓励村民搭建生态循环系统。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应该说,农田生态系统还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硫磷等物质循环最重要的基础。
(三)多方筹资,健全环保基础设施
一是我们坚持一个原则,也就是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获得部分资金。二是多方筹资,可从土地出让金和城市维护费中划拨一点,从排污费中挤出一点,从畜禽养殖的农户和中心场镇的居民收取一点的形式,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三是探索建立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保证稳定有效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共同推进辖区农村环保工作。
(四)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再现碧水蓝天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一项长久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工作,建立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是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关键。可以从五个一着手:一个好的班子,一支保洁队伍,一笔专项经费,一张管理网络,一套考核机制;如:保洁作业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分类处置制度。
作者简介
田富,男,现任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信息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