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精神的注入,着意抒情写意的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凸显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广义地来看,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本文而言是指中国画运用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宣纸等,运用表现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用墨规律,通过对形象的概括,笔墨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创造出独具特色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驶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为笔墨。
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笔是“因”墨是“果”,当笔法与书法相结合时,就产生了丰富的、有表现力的结果——笔墨。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之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以干、湿、浓、淡、枯、焦等相结合,以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出。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而且反映出人的精神气质和胸怀。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使作品意趣盎然,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二、笔墨的语言
作为有独立体系的中国画,它的“笔墨”语言是品种“基因”。笔墨在独特的宣纸上所造成的美感是别的绘画媒介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特殊的魅力意味。此外中国画的一整套创作方法与审美范畴,用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手段、独特技法去审视,去描绘、表现,能充分真切地展示于宣泄作者的心灵世界。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传达的心灵声音最为真切,能熨贴和抚慰人们的心灵,能使人们获得可贵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世界”,从而使人们从中得到精神的寄托与审美的满足。中国画这种笔墨手段具有特殊性,它的手段与情感表现有最直接的联系,笔墨成为感情真实流露的痕迹,一笔画下去既是再现又是表现,既是造型又是独立的形式美,既是笔外笔、墨外墨、意外意的传神写意,又是文化精神境界及其品味格调优劣高低,由这一笔而生发两笔三笔乃至千万笔。
笔者还可以通过笔墨表现的规律和笔墨的历史发展规律寻找到一条把握传统精神的清晰的途径,也才能通过它寻找到吸收融合其它艺术,发展创新的契合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国画是以笔墨为中心的,换言之,没有笔墨便没有传统的中国画。绘画都有个“语言”问题,画种不同,语言不同,语言决定了造型观念。西方油画用光、色、体面、交点透视等语言来造型。中国画的造型观使用点、线笔墨来表现的。有人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画要想立足世界画坛之林,就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画独立体系的价值和中国画笔墨的独特审美价值。中国画要使自己的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坚持以笔墨为中心,以保持这一体系的特色与优势。但是,中国画的独立体系和它的笔墨技法、结构与笔墨情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传统,它只有大体的法则而不是僵硬不变的条条框框。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丰富、拓展。笔墨在每个人手中也带有个性特色。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艺术家都以自己的实践探索追求,为中国画笔墨体系增添某些新的因素。它以五代徐熙为滥觞,唐代王维为启蒙,宋代石恪、梁楷、法常为开山祖,至明季陈淳、徐渭出,则更臻成熟。八大山人以轶世之才,于笔墨集先贤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剖裂玄微、匠心独运的绝妙手段,观于象外,得之寰中的高远境界,为后来者广拓视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近、现代大师们坚守继承中国画笔墨传统的基础上又推动着向前迈进,作出了世人瞩目的成绩。曾经受过西画训练的画家如李可染、傅抱石等人,在自己的创作中或多或少地吸收了西画的技巧,但他们是在立足中国画传统基本立场上,坚持基本创作路线属于传统范畴的。在“中西融合”型的艺术家中,也涌现出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等使我们感到骄傲的大师巨匠。他们都程度不同的对中国画笔墨表现技法拓宽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可喜地看到张立辰、贾又福、李伯安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在中国画笔墨技法表现和结构上添花增彩,深化和提高了笔墨内含的容量和质量,他们运用中国画笔墨创作出来的足可以传世的艺术杰作向世人证明:作为中国画灵魂的笔墨语言形式,历代以至今后均有辉煌的发展,现今其笔墨美的创造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已经过时了”“没有发展空间了”。它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广阔的。中国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大自然、壮美河山是其植根的丰厚土壤。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深入到传统中去挖掘、研究,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并能将其素养、个性融化其中去进行探索创造。
三、笔墨的发展趋势
虽说中国画需在“求同存异”的思想指导下发展,但是能凸显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的文化是不容忽视的。坚持传统美术圈内的画家并非一味追求改变的人,例如,齐白石之所以能突破传统文人画的戒律,是因为他的作品里注进民族艺术的活泼生机,实现与时代合拍,这是他成功的基本点之一。近代几位国画大师在中国艺术上攀取的高度成就,随着时光的推移,更为令人景仰。无论是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李可染等,都证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可以不断得长出参天乔木来。事实上,经过数十年的反复争议,中国画家们通过艺术实践,发现传统的东西仍有些永不可丢失的东西,如笔墨的概念,并非可有可没无。人民越来越懂得,笔墨不仅仅是造型语言的手段,进而是中国画千年形成抽象内美精神的独特体现,所以是中国画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前从事中国话创作的人较之他们受“改造”的前辈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感到一种总体的认识在提高和深化。
未来世界艺术发展多元化,各国、各民族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求同又要存异,有了异才能使世界大家庭变得繁荣多彩的景象。艺术创作亦是如此,中国画在与其他国家、民族艺术共同发展的同时,也要保留自己浓厚而独特的民族的创造之路。中国古今艺术乃至东方文化有中国画创新所取之不尽的营养。对于西方绘画的吸收,只能是借鉴取之精华而不能别其改造和同化。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得在自己的民族与时代上寻找契合点,才能开启一扇世界的窗口。中国画与现代构成有着内在的不能忽视的关系,现代中国画渗透着构成的形式法则,构成的原理充分运用,融汇与现代国画当中。既要重视内容又要重视创作内涵,同时还有具备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精粹。
四、教学的体会
笔者知道构成中国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我会注重在学生的每次习作中,都按创作作品的要求和心态去要求每个学生,在画幅中采取了不同的形式美,结果不论是在长宽比例或幅数中都具有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形式。从整个画面形式来看每幅学生作品无不都充溢着欢快活跃的气氛,突出地表现了中国水墨画特有的那种质朴无华的人情美,生命充满活力。如指导学生创作小品葡萄、丝瓜、葫芦、紫藤藤蔓等植物等。注重辅导学生巧妙运用点线面的表现,中侧锋用笔相结合,笔势如阵,连环曲曲,挥来洒去,墨中见笔,笔中见墨,在技法形式上亦有着点笔、拖笔、干擦,笔笔可见。学生的瞬智灵感更是将墨之五色“焦、浓、淡、干、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便是本人采用形式美教学产生的教学效果,它充分发挥了师生的创造思维,在创作中倍感快乐无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深刻体会到,在辅导学生练习绘画时,把“练习”两字从学生意识中去掉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每次作业时都如同在创作中,如此时间越久学生就越容易形成良好的审美观,这对整个国画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匆庸置疑的。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表达物象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形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笔墨之美更是永恒不变的美。除了注重意到笔未到的画外之趣,亦讲究画的格调、气息,意境这些都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意韵和情趣。强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及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也给中国画以一定的影响。在新形势下,中国画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求同存异的思想为指导,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茁壮地成长。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驶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为笔墨。
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笔是“因”墨是“果”,当笔法与书法相结合时,就产生了丰富的、有表现力的结果——笔墨。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之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以干、湿、浓、淡、枯、焦等相结合,以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出。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而且反映出人的精神气质和胸怀。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使作品意趣盎然,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二、笔墨的语言
作为有独立体系的中国画,它的“笔墨”语言是品种“基因”。笔墨在独特的宣纸上所造成的美感是别的绘画媒介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特殊的魅力意味。此外中国画的一整套创作方法与审美范畴,用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手段、独特技法去审视,去描绘、表现,能充分真切地展示于宣泄作者的心灵世界。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传达的心灵声音最为真切,能熨贴和抚慰人们的心灵,能使人们获得可贵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世界”,从而使人们从中得到精神的寄托与审美的满足。中国画这种笔墨手段具有特殊性,它的手段与情感表现有最直接的联系,笔墨成为感情真实流露的痕迹,一笔画下去既是再现又是表现,既是造型又是独立的形式美,既是笔外笔、墨外墨、意外意的传神写意,又是文化精神境界及其品味格调优劣高低,由这一笔而生发两笔三笔乃至千万笔。
笔者还可以通过笔墨表现的规律和笔墨的历史发展规律寻找到一条把握传统精神的清晰的途径,也才能通过它寻找到吸收融合其它艺术,发展创新的契合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国画是以笔墨为中心的,换言之,没有笔墨便没有传统的中国画。绘画都有个“语言”问题,画种不同,语言不同,语言决定了造型观念。西方油画用光、色、体面、交点透视等语言来造型。中国画的造型观使用点、线笔墨来表现的。有人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画要想立足世界画坛之林,就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画独立体系的价值和中国画笔墨的独特审美价值。中国画要使自己的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坚持以笔墨为中心,以保持这一体系的特色与优势。但是,中国画的独立体系和它的笔墨技法、结构与笔墨情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传统,它只有大体的法则而不是僵硬不变的条条框框。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丰富、拓展。笔墨在每个人手中也带有个性特色。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艺术家都以自己的实践探索追求,为中国画笔墨体系增添某些新的因素。它以五代徐熙为滥觞,唐代王维为启蒙,宋代石恪、梁楷、法常为开山祖,至明季陈淳、徐渭出,则更臻成熟。八大山人以轶世之才,于笔墨集先贤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剖裂玄微、匠心独运的绝妙手段,观于象外,得之寰中的高远境界,为后来者广拓视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近、现代大师们坚守继承中国画笔墨传统的基础上又推动着向前迈进,作出了世人瞩目的成绩。曾经受过西画训练的画家如李可染、傅抱石等人,在自己的创作中或多或少地吸收了西画的技巧,但他们是在立足中国画传统基本立场上,坚持基本创作路线属于传统范畴的。在“中西融合”型的艺术家中,也涌现出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等使我们感到骄傲的大师巨匠。他们都程度不同的对中国画笔墨表现技法拓宽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可喜地看到张立辰、贾又福、李伯安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在中国画笔墨技法表现和结构上添花增彩,深化和提高了笔墨内含的容量和质量,他们运用中国画笔墨创作出来的足可以传世的艺术杰作向世人证明:作为中国画灵魂的笔墨语言形式,历代以至今后均有辉煌的发展,现今其笔墨美的创造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已经过时了”“没有发展空间了”。它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广阔的。中国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大自然、壮美河山是其植根的丰厚土壤。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深入到传统中去挖掘、研究,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并能将其素养、个性融化其中去进行探索创造。
三、笔墨的发展趋势
虽说中国画需在“求同存异”的思想指导下发展,但是能凸显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的文化是不容忽视的。坚持传统美术圈内的画家并非一味追求改变的人,例如,齐白石之所以能突破传统文人画的戒律,是因为他的作品里注进民族艺术的活泼生机,实现与时代合拍,这是他成功的基本点之一。近代几位国画大师在中国艺术上攀取的高度成就,随着时光的推移,更为令人景仰。无论是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李可染等,都证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可以不断得长出参天乔木来。事实上,经过数十年的反复争议,中国画家们通过艺术实践,发现传统的东西仍有些永不可丢失的东西,如笔墨的概念,并非可有可没无。人民越来越懂得,笔墨不仅仅是造型语言的手段,进而是中国画千年形成抽象内美精神的独特体现,所以是中国画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前从事中国话创作的人较之他们受“改造”的前辈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感到一种总体的认识在提高和深化。
未来世界艺术发展多元化,各国、各民族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求同又要存异,有了异才能使世界大家庭变得繁荣多彩的景象。艺术创作亦是如此,中国画在与其他国家、民族艺术共同发展的同时,也要保留自己浓厚而独特的民族的创造之路。中国古今艺术乃至东方文化有中国画创新所取之不尽的营养。对于西方绘画的吸收,只能是借鉴取之精华而不能别其改造和同化。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得在自己的民族与时代上寻找契合点,才能开启一扇世界的窗口。中国画与现代构成有着内在的不能忽视的关系,现代中国画渗透着构成的形式法则,构成的原理充分运用,融汇与现代国画当中。既要重视内容又要重视创作内涵,同时还有具备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精粹。
四、教学的体会
笔者知道构成中国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我会注重在学生的每次习作中,都按创作作品的要求和心态去要求每个学生,在画幅中采取了不同的形式美,结果不论是在长宽比例或幅数中都具有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形式。从整个画面形式来看每幅学生作品无不都充溢着欢快活跃的气氛,突出地表现了中国水墨画特有的那种质朴无华的人情美,生命充满活力。如指导学生创作小品葡萄、丝瓜、葫芦、紫藤藤蔓等植物等。注重辅导学生巧妙运用点线面的表现,中侧锋用笔相结合,笔势如阵,连环曲曲,挥来洒去,墨中见笔,笔中见墨,在技法形式上亦有着点笔、拖笔、干擦,笔笔可见。学生的瞬智灵感更是将墨之五色“焦、浓、淡、干、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便是本人采用形式美教学产生的教学效果,它充分发挥了师生的创造思维,在创作中倍感快乐无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深刻体会到,在辅导学生练习绘画时,把“练习”两字从学生意识中去掉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每次作业时都如同在创作中,如此时间越久学生就越容易形成良好的审美观,这对整个国画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匆庸置疑的。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表达物象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形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笔墨之美更是永恒不变的美。除了注重意到笔未到的画外之趣,亦讲究画的格调、气息,意境这些都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意韵和情趣。强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及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也给中国画以一定的影响。在新形势下,中国画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求同存异的思想为指导,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