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柏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老家有一棵柏树,苍苍然,郁郁然,孤立南院。其种属为祁连圆柏或刺柏,但隔壁邻舍亲朋好友都尊为“龙柏”。
  龙柏岁在百年之上,具体岁时谁也说不清楚,相传是我祖上太爷亲植,树苗来自北山后,即老家以北祁连山支脉龙王山那边。那里崇山峻岭,卧虎藏龙,草木葳蕤,是祁连圆柏的故乡。
  我在龙柏的注视下呱呱坠地,在龙柏的注视下艰难成人,在龙柏的注视下出门远行,也在龙柏的注视下送别了一个又一个亲人,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人……
  以及朔风掠过的凄厉,春雨降临的酣畅,晨晖穿过的希望,暮霭缭绕的愁绪,星星眨眼的梦幻,明月别枝的思恋……
  以及麻雀聒噪的闹心,喜鹊登枝的盼望,正月里瑞雪蒸腾的紫气,灯笼摇红的喜悦……
  这一切,都在龙柏凝视和絮叨的年轮里流转,流转为岁月的阴晴圆缺,流转为生命的悲欢离合。
  它是一个家族繁衍生息的见证者,是历史风云的感知者。
  二
  我的故乡在湟水北岸威远镇再往北一处叫巴哇的台地上,据说明清时是一个藏族部落的聚居地。巴哇台背靠东台,往后是大墩岭、黑墩山和龙王山,再往后出祁连山扁都口,就进入河西走廊了。
  而大墩岭对于故乡人来说显得尤为神圣,因为那里是他们最后的居所,灵魂的安息地。
  我曾无数次踩着冬日的白雪,或沐浴仲夏的骄阳,在稞麦成熟的气息里,在长高鸟的叫唤里,登上东台,遥望远处大墩岭那夯夯挤挤,摩顶放踵,胼手胝足的祖先长眠的黄土坟堆,再回看台下的庄廓,夯夯挤挤,摩顶放踵,胼手胝足,在世代不息的炊烟的熏燎缠裹下,像一支沉沉浮浮的船队驶过岁月的河流,那激起的一串串浪花,是留在村庄身后的传说故事。
  而龙柏的故事就是无数浪花中的一朵。
  我是一個离乡的游子。在后来的日子里很少回顾过老家的龙柏。
  最后见到那棵暌违已久的龙柏是去年,即丙寅年的清明节。和族人去大墩岭上坟祭祖回来,在东台边上,我一眼望见了它,多少年来还一直在梦中青翠如故的龙柏。
  不过此时,它已不在我老家南墙根,厮守着一家人的昏晨寒暑、喜怒哀乐,而是临风孑立,守望着一片废墟,那曾经的百年故里,曾经的鸡鸣狗吠,曾经的焦疤洋芋,曾经的马蹄踏踏、牛车辚辚,曾经喜庆的锣鼓、低吟的唢呐,迎春的社火、娶亲的礼炮……
  早在若干年前,这里的村庄已整体搬迁到巴哇台下那一片开阔的滩地,建起了街巷纵横、小楼竞起、整齐划一的新村。
  沧海桑田。这是一个时代的伟大创举。
  曾经蜷伏在山间野凹百年之久的古老村落,数年之间脱胎换骨,完成了一次与往昔的决别,有些痛楚,而更多的是充满激情的幸福梦想。
  望着孤零零挺立在寒风中的龙柏,我总觉得,被时光反复磨洗包浆过的一个村落是有记忆的,一棵被风雨砥砺的龙柏是有记忆的。是的,就连那块苔藓满身护墙角的青石、锈迹斑斑的门扣、被风雨反复洗刷和阳光反复上釉的烟囱……都是有记忆的。如同我的记忆一样,老家的一些事物特别是龙柏常常在我梦中复活,清晰地再现它们特定时间的模样。
  新事物不断诞生,旧事物急遽消亡。像流逝的江水,重重青山也难以阻隔。但在过于迅猛的变幻中,我们的灵魂、记忆、情感似乎无所适从,无处托付。
  这棵龙柏还能坚守多久?将来谁还能知晓它的故事呢?
  我走下东台,心怀崇敬和怜悯之情,穿过残垣断壁,坑坑洼洼,前去拜谒这位孤独的守望者。
  三
  时序清明,但春寒料峭,树根、墙根背阴的积雪尚未融尽。远远,我就听见龙柏树上雀声嘈嘈。
  我很早就去世的爷爷曾将这种情景生动地命名为:“麻雀开会”。那时年景逼窄,爷爷每每听到麻雀聒噪,就会苦笑着说,你们开啥会吵啥事哩!天天开会,天天开会,能混饱肚皮吗,喝风屙屁去吧!
  爷爷总会说起什么康熙爷,那时我也不知道康熙是谁家的爷,可爷爷捋着白胡子说到他时,浑浊的眼睛里会闪过一丝光亮,因为,相传那时粮食用斗量,而眼下只能在生产队的称头上吃饭。为口腹生计,看着那忽而翘头忽而掉尾的称头,总是提心吊胆。
  爷爷没有过上斗量的日子,耗尽了瞳仁里最后一丝光,在一个麻雀开会的黄昏,遗憾地走了。
  而后来,几度春风刮过,我家的龙柏枝繁叶茂,摇绿滴翠,洗目清心。
  世道变了。斗量的日子来了。
  有一年过年,父亲在龙柏的枝杈上挂起了两只火红的大灯笼,还在树干上贴了一幅联儿:
  风调雨顺年景好,
  根深叶繁岁时长。
  除夕夜,我们去大墩岭给先人奠纸送喜,然后登高祈福。遥望巴哇台上,百家灯火,飘红溢紫。那星星点点的灯笼高挑,我知道有两点是我家龙柏的笑颜……
  在之后的很长时日里,我却听不到麻雀在龙柏上开会了。它们几乎消失了。没有了它们的吵闹,清晨,尤其是黄昏时分,心中难免滋生一缕缕别样的恐慌。
  实际上,村庄里特有的物事,哪怕一声鸟鸣,一丝气息,一方忌门的红纸帖,一抹燃过的草纸,几粒撒落在巷道里的羊粪蛋,一只拓在泥墙上的手印……都是一个村庄整体运作不可或缺的零件,是一个村庄存在的文化标识和历史记忆。
  四
  怯怯靠近龙柏树,抬头,枝头的麻雀哗然飞散。
  仰观,见虬枝劲峭,针叶如鳞片,如铁刺,傲然而立;俯察,露根如蟠龙,纠缠交错,扣紧土地,不弃不离。我摸了摸老皮纵横斑驳的树干,仿佛听到它岁月的年轮呼呼旋转的声音。一阵东风掠过龙柏,时如尖利锥心的哨音,时如悦耳动听的一组琶音滑过……
  突然,一缕亮光耀眼,我看见一堆杂物间一块碎镜片反射着清明的阳光,那一定是某个女主人用过的镜子的碎片。照过洞房花烛前羞红的脸庞,照过岁月滑过鬓边的风霜,以及幽怨、祈盼、焦灼、无奈……在那里我居然还发现了一只黑条纹牛眼睛千层底旧布鞋,谁曾是它的主人,那只脚现在行走在何方……   当抚摸龙柏的那一刻,我的思绪顺着它的年轮一圈圈倒回,像电影蒙太奇——
  一个夏天。两只喜鹊在龙柏枝头跳来跳去,戛戛戛地叫着。突然,老房子拆了,院墙倒了,一阵灰飞烟灭之后,龙柏就兀自站在了一片废墟上,环视方圆五里的巴哇台,几百户人家搬迁到了滩里,只剩一些柳树、杏树、李树、榆树和一些常驻村里的鸟雀。一个延续了百年的村名:巴哇台,从此被抹掉了……
  一个秋天。喜获丰收。我家专门腾出一间房子,囤满了麦子,像一座金黄的粮山,暖人心扉。这时,又有不知从哪里飞来的麻雀,在龙柏上吵吵嚷嚷开起会来。要是爷爷在,他还会说啥话呢?会不会说,吃饱了肚子,你们还叽咕啥呢……
  一个冬天。可能是春节前夕,一只鹞子向龙柏上的麻雀发起突袭,我亲眼见一只逃命的麻雀嘭地撞死在穿过我家房顶的电线上。此刻,我父亲正用毛笔蘸饱一种红色颜料,在北房门扇上毕恭毕敬画了两颗红心,在里面一丝不苟填进了两个“忠”字。二十年后,两忠字已经模糊不清,细辨,恍惚存一个心和一个中。每当过年时,父亲总会写一对门心贴在上面:树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我记住了很有诗意的这一对门心。
  一个春天。四岁的我饿昏了,倚着柱子慢慢倒下。我仿佛看见龙柏也慢慢倾倒在旋转的空中……要不是母亲从哪里找到的一把青稞,我也许就写不了这篇文字……我母亲已长眠在大墩岭下,一年四季,眼前是祁连明月,耳畔是达坂清风……我曾写过一首献给母亲的挽歌,叫《一粒青稞》,其中几句是——
  我搜寻记忆里血乳交融骨肉丰沛的词句
  却装不下母亲一个瞬间的眼神
  那大地一样的谦卑忧郁和慈悲
  就捧一粒青稞献给母亲
  那是母亲从泥墙上抠下的青稞中的一粒
  在饥馑的岁月里发芽扎根
  那微蓝之火在我生命里燃燒延续
  五
  顺着龙柏的年轮,我又走进一个非常遥远的春天,看见我年轻的太爷打马从祁连山中走过。如果他是一个土著,可能留着长发,穿着氆氇褐衫,腰间佩戴一把铜鞘腰刀,嘴里哼着一支粗犷的山歌。他发现山路旁绿油油的柏树苗,就用刀剜了几株,包裹好,挂在马鞍上,翻山越岭来到老家。然后,小心地把柏树苗栽植在南院墙根。后来,只存活了一棵。
  一百多年风吹雨打,世事变幻,那株带着祁连山峭风和雪魂的幼苗,长成了我眼前这棵不屈不挠的龙柏,这棵见证了一个家族兴衰和历史风云的龙柏。
  我的思绪飘得越来越远,最后,乘着《诗经》里的柏木舟漂流而下……
  我隐隐听见一个恋爱中的姑娘低声吟哦,她爱上了一位心仪的男子,埋怨母亲不体谅她的心思——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鄘风·柏舟》)
  又听见一位士子失意忧伤的嗟叹——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邶风·柏舟》)
  这两只柏木刳成的扁舟,在《诗经》古老的河流里负载着一男一女的深情和忧思,漂流了两千五百多年……
  我收回沉浮在柏舟上的幽思,依依不舍辞别龙柏。回望,它仍在深情地凝望着我,在故乡的废墟上,像一位披发峭立的老道。
  我想,当今世界,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栖居在故乡,但只要他心中能种下一棵家园之树,犹如这棵龙柏,哪怕他流浪天涯海角,他总会摸到那抠进土地的坚实的根,感到有一缕温热的血脉流转全身,不至于像电影《塔洛》中那个不断丢失自己的塔洛,在纷繁变幻的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灵魂和归宿……
  有一天,我也会朝着龙柏指引的方向和它亲切的召唤,回到安静的大墩岭下……
  ——选自2017年4月14日《青海日报》

其他文献
一、照相机咏叹调  才几年的时间,智能手机横空而出。看这文章,我只好作几年一叹  ——济白水记  那时,相机是侈奢品。  因而,那时会想,有个相机必定是很称心的事。春夏秋冬、天南海北、张三李四,举手之劳就能留住青春、定格欢乐、固定真情。  呵呵,因而啊,临毕业前就果断出手,买下个135虎丘。更伟大的是,这相机是熟人帮着以出厂价购得。  同学都以我的这个“伟大”而欢呼、而幸福、而沾光。翻看那些有的已
期刊
小时,农村家家户户酿酒。每到冬天,糯米收成之后,走在乡间,总不时会闻到那糯米蒸熟飘起来的香味,红曲里飘出的酒的气息。这个季节,就是酿酒的季节。  这才是真正的粮食酒——米酒。糯米、红曲、水,放在一个酒瓶里,用泥封口。就在那黑暗的空间里,就在时间的沉淀里,不可思议地转换融合之间,浓成了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酿一方酒。我们这里的酒,没有茅台酒的奢华,没有绍兴加饭酒的历史。永康的黄酒,犹如永
期刊
鄂尔多斯人是以“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热情好客、豪爽耿直”而闻名遐迩。这一点都不假。  说到喝酒,我就想起这么一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我们四川也有同样的说法:有种敢(象)种,无种不生。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我和父亲一样沾酒脸就通红。有人说,喝酒脸红的人心好。我不是夸奖自己,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心地善良,但缺点就是怕喝酒。所以,我平素是很难饮洒的。除非家里来客或在外应酬。父亲又告诉
期刊
始于天涯,起于微末。未出寒淖,已怀沧海之志;甫近贵德,乃萌济世之心。襟抱关山,回护桑梓,造化万物,哺育生灵。蒙泽则山青,流韻则川媚。升腾而为云霓,潜伏而为草露。沁浥春蕾,唤醒梨英万树;呢喃垄亩,赢来麦秀千顷。且也,载舟楫,抱商埠,净天宇,洁城廓,赉能源,利百业。泽被苍生,恩同再造。  至若禾稻半枯之秋,一瓢难得;旷原龟裂之时,万斛不拒。焦土苟得痛饮,珠玉何啻粪土。甚者,冰川退,雪峰融,江河痩,湖泊
期刊
这是一台实景演出的剧目。  虽是舞台剧,但考虑到主角均系未曾驯化的野畜之缘故,是即兴表演,因而这也是一台只能在旷野上演的大型剧目——它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剧种,叫田野剧。舞台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背景是地平线之上的巴颜喀拉和天空,惟一的舞台道具是两道望不到尽头的铁丝网——铁丝网架设在一根根一人高的水泥柱上。为本剧担纲主角的野畜分别是两头藏野驴、两只藏原羚(也叫黄羊)、一匹狼和三只狐狸。参与本场演出的
期刊
海北即青海湖以北的门源县,“夏观油菜花海”已为青海一大盛事。现在,又可续加“秋赏青稞美景”。两样高原农事见花见果,汗水加雨水的劳动生产,一跃升级为舉世瞩目的大地艺术,七月观罢油菜花,八月再访青稞地,美哉壮哉,痛快过瘾哉!  百万亩油菜花海连年备受追捧,不多说它。回想青稞,是不是曾被忽略冷落了?此纯属无意。当青稞一展碧翠芒刺,会听到惊呼:这就是青稞?好生漂亮!油菜花,心仪久之;青稞,不期而艳遇。如此
期刊
对于上班族来说,周末如同镜花水月,兴高采烈地踏着霞光而来,垂头丧气地夹着尾巴而去。不管怎样,醉倒在这短暂的闲暇时分,是我退休前不懈的追求。除了美美地睡到自愿起以外,我还有个雷打不动的任务,那就是去超市为两个小毛球采购鸡胸肉,这对于它们而言可是饕餮盛宴。  小家伙们接到家里已经五十天了,眼看着它们从惊慌失措的“小巴掌”变成无法无天的“山大王”。眉目里的害羞胆怯逐渐褪去,长成气宇轩昂的风火之狮。它们是
期刊
一  坐在白马寺的一方石阶上,眼前是湟水河河谷。河谷其实足够开阔,尽管南北山之间的距离,不过半小时车程。湟水河的身影时常被楼层和树木遮住,偶尔闪现出来的一两段,有微白光斑跃于其上,看不出缓慢前行的模样,亦听不到泠泠水声。南山显得遥远,始终看不清山峰的容貌,烟云罩着那里,有时是炫目阳光。山脊上,草木应该没有多少,也肯定没有牛羊。河谷的大部分地方,是密集的灰色楼层,高低参差,一些信号塔矗立其间,还布有
期刊
姐妹两个字,有多少亲切的情愫在里面。姐妹之间,那是心照不宣的感悟,那是心灵相通的情感。贴心的话语,委屈的泪水,在姐妹面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道出。不管在何时,不管在何地,姐妹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姐妹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讲的心事。最好的闺蜜,莫过于自己的亲姐妹。  我的同龄人有很多都是独生子,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里。作为一个女孩子,有姐姐、有妹妹是件很幸福的事。  大姐  在我们
期刊
这么多年,我几乎走遍了青海,我曾到过青海南部草原的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阿尼玛卿雪山、长江源头的沱沱河、可可西里、澜沧江上游……以及环青海湖草原、祁连牧地、柴达木盆地。到过众多寺院庙宇,山乡村寨,并数次南达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直至藏北羌塘高原的安多、那曲、念青唐古拉山下、纳木措、羊八井、拉萨、世界最高峰下的珠峰大本营……青藏高原的辽阔之美、雄奇之象常让我流连忘返。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走遍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