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摩梭族女性不仅是生活的支点,更是少数民族文化最后的守护者。
德国摄影师卡洛琳·柯吕普 (Karolin Klüppel)前后三次深入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家中,用一场对摩梭女性传统生活的影像探索,还原她们的真实生存状态,传递来自大山深处的原始力量。
在遥远的泸沽湖畔,聚集着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一摩梭人,他们男不娶,女不嫁,人们终生与母亲同住,没有当代主流社会的婚姻与家庭。这种独特的母系亲属结构令两性呈现出与主流社会截然不同的权欲关系。在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下,人们都未受到任何的性别压迫,从这个层面上讲,摩梭族早已超越了平面单轨的性别二元论。在摩梭人的心中,早已打破了惯有的以男性或者女性概念所主导的思路,他们强调不管男女,必须以家为本,尊崇生命。这种看似与当代格格不入的群体文化引发了很多学者、游人的兴趣,而当地真实的生存状态很少被客观记录。卡洛琳‘柯吕普(Karolin Klüppel)是一位摄影师,还是一位女性文化研究者,所以在她眼中,母系社会文化其实是时代的一个窗口,可以从一个群体的特殊性里反观所谓主流社会的现状。
摄影系列《达布,中国肖像之摩梭族女族长》(Dabu/Pomaits of Chinese Mosuo Matriarchs)把镜头对准了摩梭族家庭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达布(Dabu)。达布特指摩梭族家族里有威望的年长女性,无论是否已婚与生育。她们与传统意义上“母亲”的概念不同,并不以婚姻或生育做定义,她们常常是一个家族的顶梁柱,从日常农耕劳作到家庭财产分配,甚至是社会交往都由达布掌管。在达布心中,所有的后辈都是自己的孩子,她们高傲而谦卑,一生只归属于自我,她们白始至终都生活在以母系血缘为核心的家屋,从家中的女儿成长为掌管家族的长者,一生的宗旨虔诚而单纯——自强自立,守护家人。
在开始拍摄前,卡洛琳曾多次深入泸沽湖地区,起初她和达布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巨大的文化差异让卡洛琳倍感不适。她认为言语上的隔阂会直接影响摄影师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不愿只凭着一知半解的态度就去记录一个陌生群体的真实生活。于是她从零开始,一点点学习摩梭语,从最基础的沟通开始,逐步建立与当地人之间的连接。在她看来,纪实摄影的意义就是要从摩梭人的内在精神出发,试图从拍摄对象的眼睛里找到她们之所以常居于此的源头,尽量跟随她们的心路历程去创作,而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
随着卡洛琳与摩梭人的深入交往,达布深藏不露的世界终于展开。卡洛琳将来自历史与当下、人类与自然等多方面交织的情绪以极缓慢的画面形式呈现在观者面前。每一幅作品都充斥着浓烈的色调,贯穿了达布的所有生活场景,从简朴的卧房到浸满了油渍的厨房角落,镜头中的达布没有刻意装扮,只是身着寻常的便服,她们的脸上虽然已饱经沧桑,却没有丝毫暮气颓败的样子,那种笃定的生命力不断地从她们微小却强韧的身躯中渗透出来。一位77岁的达布说:“我们在村子里开着一家餐馆维持生计,现在经济水平比以前好多了,也有钱修缮房子了,我唯一担心的就是我们岌岌可危的文化。摩梭族人口数量太少,力量薄弱,我能看得到摩梭族传统正在衰退,以前我们虽然贫穷,但大家内心充足,而现在,我很担心摩梭族的存续问题。”达布是最尊贵的家族守护者,她们永远不卑不亢,即使面对镜头也从不躲闪。对于外界的抨击和逐渐衰退的传统文化,她们不愿争夺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一己之力继续坚守摩梭人的精神和守护泸沽湖的纯净。
谈及为何会对母系部落如此感兴趣,卡洛琳曾说:“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当下主流生活方式的时候,一个很反常的、反时代的社会现象或群体文化出现,就会引起各方面的质疑和抨击。对于‘母系社会’这个看起来很不合常态的存在,很多白以为是的現代人只会一味地抨击‘落后’的文明,却未曾深入、客观地研究过每一种现象背后所支撑他们的文化根源,摩梭族妇女们也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一生都没走出过山区,但是她们的精神世界和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远比我们局外人想象的要深刻许多。”摩梭族女性有着来自大山深处的原始力量,沉稳静默,怀揣善意,她们是生活的支点,也是少数民族文化最后的守护者,同根同源的信念使得她们依然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四季交替,丰俭由人。
1 忠实村是—个远离旅游区的传统村落,为原永宁土司府所在地。坐落在泸沽湖与开基河之间,正因有了土司衙门的威严,在世代摩梭人的心目中有着难以掂量的分量。与广为人知的落水村相比,这里还保留着大量原生的摩梭族习俗,没有被过剩的旅游业同化。忠实村的妇女人人擅长歌唱,在田间地头随意高歌一曲都如同天籁。
2 “走婚”一词是学者们在研究摩梭人走访形态时创建的一个描述性汉语词汇.将它设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但实际上,摩梭人对走访关系的指称没有包含婚姻的意义。
3 每年十月到次年三月是泸沽湖旅游的最佳季节。融合当地摩梭族原生态之美的精品民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位于蒗放村的诗莉莉泛蜜月昂月精品酒店用17间面向泸沽湖的客房,让人们感受原始与离群索居之美。(约¥500起)
德国摄影师卡洛琳·柯吕普 (Karolin Klüppel)前后三次深入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家中,用一场对摩梭女性传统生活的影像探索,还原她们的真实生存状态,传递来自大山深处的原始力量。
在遥远的泸沽湖畔,聚集着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一摩梭人,他们男不娶,女不嫁,人们终生与母亲同住,没有当代主流社会的婚姻与家庭。这种独特的母系亲属结构令两性呈现出与主流社会截然不同的权欲关系。在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下,人们都未受到任何的性别压迫,从这个层面上讲,摩梭族早已超越了平面单轨的性别二元论。在摩梭人的心中,早已打破了惯有的以男性或者女性概念所主导的思路,他们强调不管男女,必须以家为本,尊崇生命。这种看似与当代格格不入的群体文化引发了很多学者、游人的兴趣,而当地真实的生存状态很少被客观记录。卡洛琳‘柯吕普(Karolin Klüppel)是一位摄影师,还是一位女性文化研究者,所以在她眼中,母系社会文化其实是时代的一个窗口,可以从一个群体的特殊性里反观所谓主流社会的现状。
摄影系列《达布,中国肖像之摩梭族女族长》(Dabu/Pomaits of Chinese Mosuo Matriarchs)把镜头对准了摩梭族家庭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达布(Dabu)。达布特指摩梭族家族里有威望的年长女性,无论是否已婚与生育。她们与传统意义上“母亲”的概念不同,并不以婚姻或生育做定义,她们常常是一个家族的顶梁柱,从日常农耕劳作到家庭财产分配,甚至是社会交往都由达布掌管。在达布心中,所有的后辈都是自己的孩子,她们高傲而谦卑,一生只归属于自我,她们白始至终都生活在以母系血缘为核心的家屋,从家中的女儿成长为掌管家族的长者,一生的宗旨虔诚而单纯——自强自立,守护家人。
在开始拍摄前,卡洛琳曾多次深入泸沽湖地区,起初她和达布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巨大的文化差异让卡洛琳倍感不适。她认为言语上的隔阂会直接影响摄影师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不愿只凭着一知半解的态度就去记录一个陌生群体的真实生活。于是她从零开始,一点点学习摩梭语,从最基础的沟通开始,逐步建立与当地人之间的连接。在她看来,纪实摄影的意义就是要从摩梭人的内在精神出发,试图从拍摄对象的眼睛里找到她们之所以常居于此的源头,尽量跟随她们的心路历程去创作,而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
随着卡洛琳与摩梭人的深入交往,达布深藏不露的世界终于展开。卡洛琳将来自历史与当下、人类与自然等多方面交织的情绪以极缓慢的画面形式呈现在观者面前。每一幅作品都充斥着浓烈的色调,贯穿了达布的所有生活场景,从简朴的卧房到浸满了油渍的厨房角落,镜头中的达布没有刻意装扮,只是身着寻常的便服,她们的脸上虽然已饱经沧桑,却没有丝毫暮气颓败的样子,那种笃定的生命力不断地从她们微小却强韧的身躯中渗透出来。一位77岁的达布说:“我们在村子里开着一家餐馆维持生计,现在经济水平比以前好多了,也有钱修缮房子了,我唯一担心的就是我们岌岌可危的文化。摩梭族人口数量太少,力量薄弱,我能看得到摩梭族传统正在衰退,以前我们虽然贫穷,但大家内心充足,而现在,我很担心摩梭族的存续问题。”达布是最尊贵的家族守护者,她们永远不卑不亢,即使面对镜头也从不躲闪。对于外界的抨击和逐渐衰退的传统文化,她们不愿争夺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一己之力继续坚守摩梭人的精神和守护泸沽湖的纯净。
谈及为何会对母系部落如此感兴趣,卡洛琳曾说:“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当下主流生活方式的时候,一个很反常的、反时代的社会现象或群体文化出现,就会引起各方面的质疑和抨击。对于‘母系社会’这个看起来很不合常态的存在,很多白以为是的現代人只会一味地抨击‘落后’的文明,却未曾深入、客观地研究过每一种现象背后所支撑他们的文化根源,摩梭族妇女们也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一生都没走出过山区,但是她们的精神世界和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远比我们局外人想象的要深刻许多。”摩梭族女性有着来自大山深处的原始力量,沉稳静默,怀揣善意,她们是生活的支点,也是少数民族文化最后的守护者,同根同源的信念使得她们依然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四季交替,丰俭由人。
1 忠实村是—个远离旅游区的传统村落,为原永宁土司府所在地。坐落在泸沽湖与开基河之间,正因有了土司衙门的威严,在世代摩梭人的心目中有着难以掂量的分量。与广为人知的落水村相比,这里还保留着大量原生的摩梭族习俗,没有被过剩的旅游业同化。忠实村的妇女人人擅长歌唱,在田间地头随意高歌一曲都如同天籁。
2 “走婚”一词是学者们在研究摩梭人走访形态时创建的一个描述性汉语词汇.将它设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但实际上,摩梭人对走访关系的指称没有包含婚姻的意义。
3 每年十月到次年三月是泸沽湖旅游的最佳季节。融合当地摩梭族原生态之美的精品民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位于蒗放村的诗莉莉泛蜜月昂月精品酒店用17间面向泸沽湖的客房,让人们感受原始与离群索居之美。(约¥50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