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模式变化万千,选择商业模式要考虑企业的内在基因,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1997年,当乔布斯决定回到苹果之后,曾经问苹果公司最早的投资者、风险投资家迈克·马库拉,如何建立一家可以长盛不衰的公司,马库拉说:“长盛不衰的公司都知道如何重塑自我。”
但对所有企业来说,无论行业是否传统、规模是否庞大,商业交易过程与商业交易结构(甚至是跨行业、跨企业的)都应成为其关注的重点。并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升商业模式价值,通过持续的资源和能力建设提升(并且寻找独有性),打破陈腐理念束缚,避免大企业的成长惰性,保持进化能力。
可固化为模式的交易行为
“商业模式”这个词,最早是谁提出的已经无据可考。然而,这个词的风靡却是由风险投资人士和创业者推动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播路径,是因为投资人在投资一个企业时,往往更加关注企业的价值与成长性。而这种价值和成长性,就来源于企业通过交易行为不断获取正向现金流的能力,如何将企业的各种交易行为,整合为一个高效率的模式,就是商业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商业模式在最本质上,是应该关注企业可固化为模式的交易行为,而其背后是现金流的获取效率。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现金流获取效率,需要考虑四个方面:
第一,是该商业模式的潜在成长空间以及外部影响因素,也就是所谓的“风口”。“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是因为商业模式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像天一样宽广,并且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外力扶持——很大的风在吹。
第二,是交易内涵与交易结构的突破。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时候,如何能够找到更加精准的用户,更好的创新价值内涵,甚至在用户不愿意付费的时候,能够找到更愿意付费的“客户”。
第三,是价值传递和交易现金流的设计。企业通过精准的价值传递让利益相关者愿意付出更多对价,如何能够“今天收明天的钱”,“更早收钱,更晚付钱”,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提升现金流价值。
第四,是如何实现永续现金流,也就是怎样能够做百年老店,当然这依靠的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体,是塑造企业可掌控的稀缺或垄断性资源。但如何建立企业独特的能力,并且组合成为核心竞争力,依旧成为企业的竞争门槛,以及企业持续获取现金流的“护城河”。
找到商业模式的“天”和“风口”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最需要找到是这个“天”和当时当下的“风口”。
“天”有多高,决定了能飞多高,无论你是猪还是鸟。
对于企业来说,“天”就是目标市场的规模。如果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只获得百分之一的比例,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取得百亿级的收入,足以支撑一个优秀的上市公司。而如果是一个非常狭小细分的市场或是正在消失的市场,即使做到老大,也许仍不足以创造稳定而强大的企业。
比如,小米今天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在市场暂时空白时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中端智能手机市场。中国有13亿多的人口,即使平均每年有3亿人购买一部手机,每部手机平均2 000元,这就是一个6 000亿元的市场,百分之一就是60亿元的销售收入,这还不包括相关的配件、智能设备和应用软件市场。而当年雷军创业所经营的金山软件公司,在盗版猖獗的情况下推动正版软件市场,就面临着一个很小市场的桎梏,即使做到最好,仍然无法获得较好规模,最终还是依靠“剑侠情缘”网络游戏的收入,才能完成在香港上市。
要想飞上天,风势也很重要,不过风口会经常变化。就如那句话,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这在商业社会里同样正确,风口其实就是影响商业的外部环境变化。
外部环境的变化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社会文化、产业环境、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这些因素对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总体供给情况、具体企业的投融资安排和现金流情况,都有巨大影响,很多时候甚至会影响到生存问题。比如政策法规对市场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周期造成的,很多疏于现金流管理的优秀企业因现金流枯竭而死亡等。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先保证生存,再考虑发展。
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或技术创新带来的需求或交易方式的变化,这些往往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机会,但对有些企业来说,也可能是巨大的挑战,甚至灾难。比如IBM和苹果,则曾经先后借助大型电脑到个人电脑的转变,获得高速的成长,成为明星企业。而柯达和诺基亚,则没有躲过变化带来的冲击和灾难,纷纷倒在自己率先发明的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领域。
越是成功的大型企业,往往越要注意由于多年成功(接近产业垄断)导致的创新惰性,对风势的转变不敏感,忽略了产业的颠覆性改变,一旦风势确定了,没有及时转换风口的企业,一定会被替代和淘汰掉。
“价值设计”与“交易设计”
商业模式的创新,首先是“商业”的创新。
人类社会最早并没有交易行为,人人都是自给自足的,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自己打猎、种植,自己剥皮、纺织来制作服装,人与人之间不需要发生商业交换。随着生产行为的不断丰富,人们开始发现,为了满足自己生活消费的多样化,最好是与其他人交换劳动成果,这样可以获得更多样和更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因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商业交易。最初不存在的货币,也随着远途商品交易的兴起,成为了必须的商业交易媒介。
这就是商业交易的本质,大家出于各自专精的不同,拿出对自己而言劳动投入较少的商品或服务,去交换那些其他人更擅长、更低成本的商品或服务。而货币只是为了远途商业携带便利所诞生的交易媒介,或者说是价值媒介。 如果我们更抽象一点来看,交易行为的背后是某种产品或服务,这中间实现的价值如果与消费者(或用户)的需求之间契合,这就是商业交易的本质内涵。因此,我们将“产品/服务”称为一种“价值载体”。
同样外在形态的产品或服务,其背后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用户需求与价值内涵,从而也会带来不同的商业价值。商业模式创新,首先是“价值载体”的变化,进而改变企业的现金流情况(或者说是收入和支出情况)。不同的价值载体,给用户带来不同的需求满足体验。对企业来说,也意味着不同的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与商业交易方式。
价值载体,包括“有形载体”,如产品、服务、解决方案、货币、信息等。或是具有货币意义的“无形载体”,如资产的使用权、收益权、期权等。
另外两种创新方式,一个是在这个“价值载体”与背后的价值内涵上做文章,可以改变或丰富价值载体背后的交换价值,进行创新的“价值设计”;另外一种,是在这种交易关系的定价、支付与产品或服务的交付方式上,进行“交易设计”,改变货币(或现金)的获取进程,从而造就更好的现金流和企业价值。
关于“价值设计”,举个例子而言,如橙子原本是面对普通消费者,作为产品载体,其背后体现的价值内涵是补充营养健康价值。而风靡一时的“褚橙”,则是在产品的实用价值之外,挖掘到创业者褚时健背后的创业精神和励志价值,从而把普通的水果食品变成了面向企业家的高端礼品。另外两个名人水果产品——“本来生活”后期继续推出的“柳桃”“潘苹果”,其价值内涵也另有不同。
深刻挖掘和创新价值内涵,并且能够把价值内涵精准有效地传递到目标用户的心里。首先要求企业必须学会抽象地分析所谓“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等内容背后的价值,学会站在用户的角度,分析用户的需求和价值体验,将“产品思维”转化为“用户思维”。
当然,除了挖掘价值内涵与发现精准用户人群、塑造用户场景之外,价值设计的背后还包括如何通过各种价值传递行为,创造“稀缺性”和消费冲动。如何营造信息不对称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更高的议价空间……
价值设计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对价收益,而在同样的“定价”之下,还可以通过交易方式的设计(也就是“交易设计”),获得更好的现金流效果,可以“少花钱,多办事”或者“未办事,先收钱”。
羊毛出在猪身上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在一些通用产品或服务市场,当无法通过用户细分和价值内涵创新实现差异化,以至于价格竞争发展到极致时,或是为了快速打开市场、吸引用户关注时,“免费”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如今风靡的互联网“免费”模式,就是众多互联网企业在风险投资的资本支持下,为迅速发展和挤垮竞争对手而采取的策略。
在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社交软件,乃至于近来曾经极为红火的O2O,都是依托于“免费”模式,甚至是“补贴”模式来抢占市场。为了让这些“免费”和“补贴”能够得到后续的现金流补偿和商业“验证”,“商业”终于走向了“商业模式”。善于发明和传播信息的互联网人群,更是为此总结出形象生动的一句话,“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埋单”。
其实,这就是指需求端的交易结构创新,我们更愿意用另外一句话来形容,“用户不付费,客户付费”,这种创新也并不是商业逻辑本质的颠覆,其同样内涵的模式,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有。
还有一种交易结构的变化和创新,是“前期不赚钱,后期赚钱”,企业通过一些热门业务或者低价竞争的优势,将企业客户或消费者吸引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之中,然后再通过后续的相关消费行为获取利润,补贴前期投入。
比如,最早由吉列公司提出的“剃须刀+刀片”模式,就是当剃须刀市场价格激烈竞争,必须放弃利润,平价甚至亏损销售的时候,改为剃须刀不赚钱,通过后续的刀片销售来获取持续性利润。又如,瑞典利乐公司送罐装设备卖包装材料、电信运营商送手机收话费、4S店不靠卖车靠修车赚钱……这些模式都是吉列“剃须刀+刀片”模式的复制。
文化产业卖衍生品、腾讯QQ卖“皮肤”等会员服务、免费游戏卖道具等,其实也是类似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可以称作“基本服务/用户人群不赚钱,个性化服务/用户人群赚钱”。
改变“交易结构”,通常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价值交换对价,或是把一些本来无法变现的价值赋予商业意义。而这种交易结构的设计,重点是在于如何精准地找到用户和客户的不同人群,以及其价值需求,并且要找到用户和客户之间的利益结合点,或是不赚钱的部分与赚钱部分的强连接。
资源端交易结构
价值载体的变化、价值内涵的设计、交易方式的设计、需求端交易结构的丰富和创新,都给予商业模式更多变化的选择,有助于提升商业模式价值。然而,影响商业模式价值最大的,其实还是“基业长青”。金融上的说法是,足够长的永续现金流,对价值的影响远远高于眼前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年年亏损而估值却年年提升,因为投资者看好京东未来的收益前景,甚至是潜在的市场垄断优势。
如何找到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商业模式,如何能够造就基业长青,要基于企业的内在基因,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市场经济环境中,每个经济人会自发地选择感知价值利得最多的交换,也就是顾客会选择更加价廉物美的产品或服务,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根本原因,也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学理论的内在机理。企业(商业模式)要想停留在价值链顶端,避免过度竞争,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避开红海保住蓝海,就必须具有价值交换(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
上述种种内在因素的混合体,就是商业模式不可复制的基因,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这也说明为什么商业模式很难直接进行跨行业的创新突破,因为其资源能力一直是按照原来行业进行积累建设的,未必适合新行业的商业模式。
没有不能复制的商业模式,只有不能获得的“独占/稀缺性资源”和不能瞬间掌握的系统性能力。这些“独占/稀缺性资源”和系统性能力的综合体,就是一般所说的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统称为关键资源能力)。
只有依托于关键资源能力构建的商业模式,才能具有“(暂时)不可复制性”,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和较好的经营收益(即商业模式价值),避免很快陷入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红海”;只有通过商业模式微创新将资源和能力优势转化为经营效益,并将收益再用于关键资源能力提升,持续推进商业模式微创新,才能形成商业模式的自我进化能力,保持商业模式的“先进性”和持续价值提升。
总之,一言以蔽之,做好自己最擅长、别人不行的事,用交易结构设计整合其他力量。
1997年,当乔布斯决定回到苹果之后,曾经问苹果公司最早的投资者、风险投资家迈克·马库拉,如何建立一家可以长盛不衰的公司,马库拉说:“长盛不衰的公司都知道如何重塑自我。”
但对所有企业来说,无论行业是否传统、规模是否庞大,商业交易过程与商业交易结构(甚至是跨行业、跨企业的)都应成为其关注的重点。并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升商业模式价值,通过持续的资源和能力建设提升(并且寻找独有性),打破陈腐理念束缚,避免大企业的成长惰性,保持进化能力。
可固化为模式的交易行为
“商业模式”这个词,最早是谁提出的已经无据可考。然而,这个词的风靡却是由风险投资人士和创业者推动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播路径,是因为投资人在投资一个企业时,往往更加关注企业的价值与成长性。而这种价值和成长性,就来源于企业通过交易行为不断获取正向现金流的能力,如何将企业的各种交易行为,整合为一个高效率的模式,就是商业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商业模式在最本质上,是应该关注企业可固化为模式的交易行为,而其背后是现金流的获取效率。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现金流获取效率,需要考虑四个方面:
第一,是该商业模式的潜在成长空间以及外部影响因素,也就是所谓的“风口”。“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是因为商业模式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像天一样宽广,并且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外力扶持——很大的风在吹。
第二,是交易内涵与交易结构的突破。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时候,如何能够找到更加精准的用户,更好的创新价值内涵,甚至在用户不愿意付费的时候,能够找到更愿意付费的“客户”。
第三,是价值传递和交易现金流的设计。企业通过精准的价值传递让利益相关者愿意付出更多对价,如何能够“今天收明天的钱”,“更早收钱,更晚付钱”,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提升现金流价值。
第四,是如何实现永续现金流,也就是怎样能够做百年老店,当然这依靠的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体,是塑造企业可掌控的稀缺或垄断性资源。但如何建立企业独特的能力,并且组合成为核心竞争力,依旧成为企业的竞争门槛,以及企业持续获取现金流的“护城河”。
找到商业模式的“天”和“风口”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最需要找到是这个“天”和当时当下的“风口”。
“天”有多高,决定了能飞多高,无论你是猪还是鸟。
对于企业来说,“天”就是目标市场的规模。如果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只获得百分之一的比例,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取得百亿级的收入,足以支撑一个优秀的上市公司。而如果是一个非常狭小细分的市场或是正在消失的市场,即使做到老大,也许仍不足以创造稳定而强大的企业。
比如,小米今天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在市场暂时空白时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中端智能手机市场。中国有13亿多的人口,即使平均每年有3亿人购买一部手机,每部手机平均2 000元,这就是一个6 000亿元的市场,百分之一就是60亿元的销售收入,这还不包括相关的配件、智能设备和应用软件市场。而当年雷军创业所经营的金山软件公司,在盗版猖獗的情况下推动正版软件市场,就面临着一个很小市场的桎梏,即使做到最好,仍然无法获得较好规模,最终还是依靠“剑侠情缘”网络游戏的收入,才能完成在香港上市。
要想飞上天,风势也很重要,不过风口会经常变化。就如那句话,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这在商业社会里同样正确,风口其实就是影响商业的外部环境变化。
外部环境的变化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社会文化、产业环境、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这些因素对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总体供给情况、具体企业的投融资安排和现金流情况,都有巨大影响,很多时候甚至会影响到生存问题。比如政策法规对市场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周期造成的,很多疏于现金流管理的优秀企业因现金流枯竭而死亡等。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先保证生存,再考虑发展。
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或技术创新带来的需求或交易方式的变化,这些往往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机会,但对有些企业来说,也可能是巨大的挑战,甚至灾难。比如IBM和苹果,则曾经先后借助大型电脑到个人电脑的转变,获得高速的成长,成为明星企业。而柯达和诺基亚,则没有躲过变化带来的冲击和灾难,纷纷倒在自己率先发明的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领域。
越是成功的大型企业,往往越要注意由于多年成功(接近产业垄断)导致的创新惰性,对风势的转变不敏感,忽略了产业的颠覆性改变,一旦风势确定了,没有及时转换风口的企业,一定会被替代和淘汰掉。
“价值设计”与“交易设计”
商业模式的创新,首先是“商业”的创新。
人类社会最早并没有交易行为,人人都是自给自足的,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自己打猎、种植,自己剥皮、纺织来制作服装,人与人之间不需要发生商业交换。随着生产行为的不断丰富,人们开始发现,为了满足自己生活消费的多样化,最好是与其他人交换劳动成果,这样可以获得更多样和更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因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商业交易。最初不存在的货币,也随着远途商品交易的兴起,成为了必须的商业交易媒介。
这就是商业交易的本质,大家出于各自专精的不同,拿出对自己而言劳动投入较少的商品或服务,去交换那些其他人更擅长、更低成本的商品或服务。而货币只是为了远途商业携带便利所诞生的交易媒介,或者说是价值媒介。 如果我们更抽象一点来看,交易行为的背后是某种产品或服务,这中间实现的价值如果与消费者(或用户)的需求之间契合,这就是商业交易的本质内涵。因此,我们将“产品/服务”称为一种“价值载体”。
同样外在形态的产品或服务,其背后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用户需求与价值内涵,从而也会带来不同的商业价值。商业模式创新,首先是“价值载体”的变化,进而改变企业的现金流情况(或者说是收入和支出情况)。不同的价值载体,给用户带来不同的需求满足体验。对企业来说,也意味着不同的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与商业交易方式。
价值载体,包括“有形载体”,如产品、服务、解决方案、货币、信息等。或是具有货币意义的“无形载体”,如资产的使用权、收益权、期权等。
另外两种创新方式,一个是在这个“价值载体”与背后的价值内涵上做文章,可以改变或丰富价值载体背后的交换价值,进行创新的“价值设计”;另外一种,是在这种交易关系的定价、支付与产品或服务的交付方式上,进行“交易设计”,改变货币(或现金)的获取进程,从而造就更好的现金流和企业价值。
关于“价值设计”,举个例子而言,如橙子原本是面对普通消费者,作为产品载体,其背后体现的价值内涵是补充营养健康价值。而风靡一时的“褚橙”,则是在产品的实用价值之外,挖掘到创业者褚时健背后的创业精神和励志价值,从而把普通的水果食品变成了面向企业家的高端礼品。另外两个名人水果产品——“本来生活”后期继续推出的“柳桃”“潘苹果”,其价值内涵也另有不同。
深刻挖掘和创新价值内涵,并且能够把价值内涵精准有效地传递到目标用户的心里。首先要求企业必须学会抽象地分析所谓“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等内容背后的价值,学会站在用户的角度,分析用户的需求和价值体验,将“产品思维”转化为“用户思维”。
当然,除了挖掘价值内涵与发现精准用户人群、塑造用户场景之外,价值设计的背后还包括如何通过各种价值传递行为,创造“稀缺性”和消费冲动。如何营造信息不对称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更高的议价空间……
价值设计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对价收益,而在同样的“定价”之下,还可以通过交易方式的设计(也就是“交易设计”),获得更好的现金流效果,可以“少花钱,多办事”或者“未办事,先收钱”。
羊毛出在猪身上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在一些通用产品或服务市场,当无法通过用户细分和价值内涵创新实现差异化,以至于价格竞争发展到极致时,或是为了快速打开市场、吸引用户关注时,“免费”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如今风靡的互联网“免费”模式,就是众多互联网企业在风险投资的资本支持下,为迅速发展和挤垮竞争对手而采取的策略。
在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社交软件,乃至于近来曾经极为红火的O2O,都是依托于“免费”模式,甚至是“补贴”模式来抢占市场。为了让这些“免费”和“补贴”能够得到后续的现金流补偿和商业“验证”,“商业”终于走向了“商业模式”。善于发明和传播信息的互联网人群,更是为此总结出形象生动的一句话,“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埋单”。
其实,这就是指需求端的交易结构创新,我们更愿意用另外一句话来形容,“用户不付费,客户付费”,这种创新也并不是商业逻辑本质的颠覆,其同样内涵的模式,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有。
还有一种交易结构的变化和创新,是“前期不赚钱,后期赚钱”,企业通过一些热门业务或者低价竞争的优势,将企业客户或消费者吸引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之中,然后再通过后续的相关消费行为获取利润,补贴前期投入。
比如,最早由吉列公司提出的“剃须刀+刀片”模式,就是当剃须刀市场价格激烈竞争,必须放弃利润,平价甚至亏损销售的时候,改为剃须刀不赚钱,通过后续的刀片销售来获取持续性利润。又如,瑞典利乐公司送罐装设备卖包装材料、电信运营商送手机收话费、4S店不靠卖车靠修车赚钱……这些模式都是吉列“剃须刀+刀片”模式的复制。
文化产业卖衍生品、腾讯QQ卖“皮肤”等会员服务、免费游戏卖道具等,其实也是类似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可以称作“基本服务/用户人群不赚钱,个性化服务/用户人群赚钱”。
改变“交易结构”,通常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价值交换对价,或是把一些本来无法变现的价值赋予商业意义。而这种交易结构的设计,重点是在于如何精准地找到用户和客户的不同人群,以及其价值需求,并且要找到用户和客户之间的利益结合点,或是不赚钱的部分与赚钱部分的强连接。
资源端交易结构
价值载体的变化、价值内涵的设计、交易方式的设计、需求端交易结构的丰富和创新,都给予商业模式更多变化的选择,有助于提升商业模式价值。然而,影响商业模式价值最大的,其实还是“基业长青”。金融上的说法是,足够长的永续现金流,对价值的影响远远高于眼前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年年亏损而估值却年年提升,因为投资者看好京东未来的收益前景,甚至是潜在的市场垄断优势。
如何找到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商业模式,如何能够造就基业长青,要基于企业的内在基因,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市场经济环境中,每个经济人会自发地选择感知价值利得最多的交换,也就是顾客会选择更加价廉物美的产品或服务,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根本原因,也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学理论的内在机理。企业(商业模式)要想停留在价值链顶端,避免过度竞争,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避开红海保住蓝海,就必须具有价值交换(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
上述种种内在因素的混合体,就是商业模式不可复制的基因,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这也说明为什么商业模式很难直接进行跨行业的创新突破,因为其资源能力一直是按照原来行业进行积累建设的,未必适合新行业的商业模式。
没有不能复制的商业模式,只有不能获得的“独占/稀缺性资源”和不能瞬间掌握的系统性能力。这些“独占/稀缺性资源”和系统性能力的综合体,就是一般所说的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统称为关键资源能力)。
只有依托于关键资源能力构建的商业模式,才能具有“(暂时)不可复制性”,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和较好的经营收益(即商业模式价值),避免很快陷入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红海”;只有通过商业模式微创新将资源和能力优势转化为经营效益,并将收益再用于关键资源能力提升,持续推进商业模式微创新,才能形成商业模式的自我进化能力,保持商业模式的“先进性”和持续价值提升。
总之,一言以蔽之,做好自己最擅长、别人不行的事,用交易结构设计整合其他力量。